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医生专家(糖尿病专家门诊)

红网 0
文章目录:

联合国糖尿病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专家教你科学控糖

“为什么我的餐后血糖升得这么高?”“自从得了糖尿病后我就特别注重运动,但上次打羽毛球却出现了低血糖的情况……” 不少糖尿病患者知晓要“少吃多动”,但如何吃、怎样运动才适合自己,才能帮自己科学控糖,却说不出所以然。

今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11月11日至11月15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病程管理中心联合内分泌科专家推出“全病程管理·科学控糖”公益门诊,内分泌科与营养科专家现场教患者如何用生活方式医学科学控糖。

最年轻的“糖友”年仅15岁 糖尿病为什么逐渐年轻化?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不仅对个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对社会经济和医疗系统产生巨大负担。

李同学今年15岁,是这次义诊中年龄最小的“糖友”。他从小是个“小胖子”,家人比较宠溺,经常带他吃快餐,平时爱喝饮料,不爱运动。2020年3月初,他经常感到口渴,排尿增多,由于家中长辈也患有糖尿病,家长不放心地将他带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通过检测检验后,确诊为2型糖尿病。内分泌科副主任陈慧玲教授对其一直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在此次义诊中,他特意找到陈慧玲教授复诊,经过前期治疗,复诊各项指标均正常。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等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胰岛素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属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常见于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但随着青少年肥胖发生率的增加,年轻人中2型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见。

近期研究表明,我国18~2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30~39岁之间是6.3%。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也显示,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20至3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明显升高。陈慧玲教授介绍,熬夜玩手机电脑、不规律饮食等,可能会影响内分泌激素的正常规律分泌。另外,日常缺少运动、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情绪焦虑等因素也可能诱发糖尿病。此外,近些年肥胖人口越来越多,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力活动的减少,都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早发2型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涉及遗传、肥胖和生活方式因素。对于成人,有因素之一的要提高警惕:年龄40岁及以上、超重与肥胖、高血压、患黑棘皮病、久坐人群、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有妊娠糖尿病史、出生体重≥4Kg的巨大儿生育史、正在接受调脂药物治疗、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有类固醇激素使用史、患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如果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数,且合并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至少1项:妈妈怀孕时有糖尿病;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糖尿病史;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即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陈慧玲教授表示,对于年轻人来说,应当广泛开展糖尿病相关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广大人群对于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参与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糖尿病目前虽然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对于糖尿病前期以及病程比较短、胰岛功能比较好、胰岛自身抗体阴性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患者可以达到糖尿病缓解状态,即不用药物,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至少3个月及以上。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零糖”饮料真的是零糖吗?科学防治糖尿病需要“五驾马车”

中南⼤学湘雅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侯茜介绍,糖尿病目前没有治愈的方法,正确的管理是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控制血糖,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长期的管理和自我控制。

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控糖的道路上可能会不小心走入一些误区,比如‌饮食控制不当、‌运动不当、‌自行增减药物剂量、‌忽视血糖监测、‌过度依赖药物、忽略生活方式调整、‌不重视足部护理、‌忽视复查、‌不重视低血糖、‌误解“无糖食品”……这些错误不仅影响血糖的控制,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以市面上的零糖饮料为例。”侯茜副主任医师介绍,饮料里的“糖”一般指的是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能够明显升高血糖的简单糖类,而“‌零糖”饮料通常指的是每100毫升中含糖量不超过0.5克的饮料,可以在成分表中标注为“0糖”。这些饮料通常使用代糖(如木糖醇、阿斯巴甜、甜蜜素等)来提供甜味,甜度高但热量低或无热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甜味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热量的摄入。但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影响人体代谢调节机制,长期摄入代糖可能会干扰大脑对甜味的正常反应,导致食欲调节失衡,增加对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渴望,从而间接导致体重增加‌。此外,某些代糖可能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引发头痛、恶心、腹泻等不适症状。另外,过度依赖无糖饮品来满足对甜味的喜好,可能会让人们忽略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减少对天然水果等富含营养的甜食的选择。因此,保持均衡的饮食、适量摄入各种营养素,并控制总的热量摄入,才是维持健康的根本。

“治疗糖尿病有五驾马车,即‘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其中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正是我们所说的生活方式医学。”侯茜表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至关重要。通过遵循医嘱、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控制体重、保持积极心态、学习糖尿病知识和建立支持系统等方法,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享受健康生活。

小贴士:糖尿病患者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进行长期的管理和自我控制。自我健康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遵循医嘱,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应该制定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表,确保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保持科学的生活节律。过度劳累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因此工作和休息应该合理安排,避免过度劳累。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包括定期监测血糖、合理用药、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等。同时,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饮食是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患者应该控制每日的饮食摄入量,遵循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避免暴饮暴食,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此外,多摄入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坚果等,有助于保护血管健康。合理控制饮食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并保持身体健康。

适量运动,提高身体素质:适量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的减轻体重,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恢复。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但要注意避免剧烈竞赛和过度运动。长期坚持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并保持身体健康。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低血糖。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充足睡眠:良好的作息时间对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的工作时间和日常活动量应该保持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环境。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休息和睡眠时间,有助于减轻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控制体重,减少肥胖风险:体重控制是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过度肥胖会加重糖尿病病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保持积极心态,减轻心理压力: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疾病,患者需要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对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可通过倾诉、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

学习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患者应主动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通讯员 曹璇绚)

联合国糖尿病日 | 您真的了解糖尿病吗?协和医生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降糖就得少吃主食?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降糖药选贵的准没错?只要吃上了降糖药就等于进入保险箱……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1.1亿,患病率10.9%,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主任医师为您科普糖尿病的那些事儿,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专家介绍:肖新华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代谢异常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

糖尿病画像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答案振奋人心:可以预防。

一级预防:中国的大庆研究是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与芬兰的DPS研究和美国的DDP研究共同被誉为“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上述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级预防: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密切监测血糖,规律就诊,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三级预防:对已患糖尿病且病程较长以及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减轻致残致死的风险。

糖尿病症状与早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喝水多、多尿和吃得多,“一少”主要指体重下降、体力匮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在很偶然的契机下才能捕获“漏网之鱼”确诊糖尿病,例如单位体检查血糖发现异常,用眼时视物模糊才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经常皮肤瘙痒经过验血才发现血糖高,发现伤口愈合困难才联想到是不是得糖尿病等等。

原则上,专家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积极参与筛查。如果通过家庭血糖检测仪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糖耐量测试等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不良影响

糖尿病的发现不容易,发现后若不注意控制血糖,则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与并发症,从头到脚来列举: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眼底病变乃至致盲风险高、心脏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升高、肾病和尿毒症发病率提升、周围神经病变增多、糖尿病足、坏疽和截肢的风险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仅靠某一种方案就能实现。综合治疗的基础是饮食(三餐定时、少食多餐、总量控制)和运动,其次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此外还需长期监测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和自律能力也必不可少。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误区

误区1:经常有财大气粗的患者向大夫“点菜”:“给我来个最贵的药,贵有贵的道理嘛!”专家提示您,判断降糖药好坏的标准主要在于有效(个体化)、毒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质优价廉和使用方便等。

误区2:还有盲目的患者经常向大夫“建言献策”:“老张的血糖比我高多了,他吃某某药效果不错,您给我也开点吧!”专家提示,用药事关生命安危,请您务必听取医生意见,结合自身病情合理用药。即便是在用药后,医生也会进行长期观察,并根据病情波动进行用药评估并酌情调整。

误区3:有的患者自以为“久病成良医”,吃上降糖药后就以为进入保险箱,常年不复查不随诊,殊不知这其中也暗藏隐患。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药物机制和作用机理也与时俱进,请您一定要定期找专科大夫随诊复查、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

专家提示:我国著名糖尿病学专家,我院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曾提出用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监测这“五架马车”来防治糖尿病。在国际上,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也始终离不开这“五架马车”的范畴。糖友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掌握方法,严格实践,做好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哦!

文字整理:刘晓坤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监制/张抒扬 主编/陈明雁

编辑/刘晓坤

​​​​#清风计划#

知名专家许樟荣教授:不仅是控糖,糖尿病人生依然精彩

11月14日(明日)19:30-20:30,我国知名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医师许樟荣教授,将开启在线直播——《不仅是控糖,糖尿病人生依然精彩》。

直播将围绕以下3个话题:

  • 糖尿病与幸福感
  • 科学防治与管理,为幸福护航
  • 心理与社会支持,引领幸福之路

希望通过本次直播,糖友能够正确认识、正确对待糖尿病;了解如何科学防治糖尿病与并发症;从生活中细节入手学会控糖,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创造属于糖友的幸福生活。

通过以下五种方式,赶快预约观看吧。

方式一:直接手机识别海报二维码,进入直播间预约观看直播。

方式二:点击加载中..直接观看

方式三:在电脑或者其他电子设备查看直播海报,同时用手机微信扫码预约观看直播。

方式四:打开百度app,搜索『糖友云健康』百家号,进入直播界面进入预约观看。

方式五:将海报保存至手机,使用百度app扫描二维码进入预约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