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身上疼(糖尿四大并发症)
身上出现这3个部位痛,警惕是糖尿病并发症找上门,别当成小毛病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并发症之多、危害之大,常常让人措手不及。
当体内血糖长期高于正常范围时,不仅会影响胰岛功能,还会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损害。尤其是当身上某些特定部位出现疼痛时,需要引起警惕,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预警信号
身上出现这3个部位痛
小心是糖尿病并发症
1、小腿疼
小腿痛可能是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神经痛。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小腿部位的刺痛、麻木或灼烧感,甚至走路时感觉不适。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特别是下肢神经,造成这种疼痛。
2、脚疼
糖尿病患者若出现脚部疼痛,特别是伴随麻木或感觉减退,可能是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导致脚部供血不足,增加感染风险,若忽视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3、腹痛
腹痛可能与糖尿病引起的胃肠道疾病有关,或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表现之一。
酮症酸中毒时,身体因胰岛素不足而无法正常利用糖分,导致酮体积聚,引发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血糖高到什么程度会有并发症
如果空腹血糖持续高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且未进行有效干预,血糖过高可能对身体产生危害。
长期高血糖会加速血管损伤,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眼部小血管损伤,可能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严重时甚至导致失明。
2、糖尿病肾病
高血糖损伤肾脏的微小血管,逐渐降低肾脏功能,严重者可能需要透析。
3、糖尿病神经病变
长期高血糖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疼痛等症状,甚至影响内脏功能。
4、心血管疾病
高血糖可增加血管壁的损伤,促进动脉硬化,导致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
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严格控制血糖
通过合理饮食、定期运动和药物治疗,保持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餐后血糖不超过7.8mmol/L。定期监测血糖,早期发现波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管理血压和血脂
高血压和高血脂常伴随糖尿病,增加心血管病和肾病的风险。建议保持血压低于140/90mmHg,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必要时服用降压药和他汀类药物。
3、定期体检,早期筛查并发症
每年进行眼底检查,筛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肾功能检测,防止糖尿病肾病;检查足部,及早发现糖尿病足的征兆。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适量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避免久坐,减少对血管的压力,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5、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
吸烟和过度饮酒都会加速血管损伤,增加心血管病和神经病变的风险,应尽量戒烟,限制饮酒。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医学诊断、治疗或保健建议。具体病情请遵医嘱,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身上这4个地方疼,尽快就医,有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找上门了。
糖友必知:身体这4种疼痛,可能是并发症警报!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血糖波动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而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往往是早期信号。如果出现以下4种疼痛,千万别忽视,及时就医能有效避免病情恶化!
一、四肢电击样疼痛——警惕神经损伤
症状:手脚出现火辣辣、电击样疼痛,或持续麻木(尤其脚和小腿)。
原因:高血糖会损伤神经外膜,就像“电线外皮破损”,导致信号传递异常。约50%的糖友会出现神经病变[1]。早期可能仅脚底发麻,拖延不治可能发展为手脚无知觉,甚至像戴了“手套、袜子”一样。
应对建议:
- 每年做一次神经病变筛查[2,3];
- 确诊后按医嘱服用甲钴胺、硫辛酸等营养神经药物;
- 每天检查双脚,穿宽松鞋子,洗脚水温≤37℃[3],擦干脚趾缝。
症状:走路时小腿酸胀疼痛,休息后缓解,反复发作。
原因:高血糖会逐渐损伤血管,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如同“汽车油路堵塞”,肌肉缺血引发疼痛。若不干预,可能发展为静息痛、脚趾溃烂(糖尿病足)。
应对建议:
- 每年查下肢血管(如ABI检测或超声)[4];
- 控三高: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130/80mmHg、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5];
- 每天快走30分钟(疼痛时暂停)。
三、突发腹痛伴恶心——警惕酮症酸中毒
症状:突然食欲差、恶心呕吐、腹痛,呼气有烂苹果味。
原因:感染、停药或暴饮暴食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DKA),严重可昏迷甚至致命。
应对建议:
- 立即就医!
- 血糖>13.9mmol/L时测酮体(服用列净类药者,血糖>11.1mmol/L即需警惕);
- 避免擅自停药、暴饮暴食,预防感染。
四、胸口闷压感——心脏在求救
症状:胸口压迫感、闷痛,左肩放射痛,活动后加重。
原因:糖友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常人高2-4倍[7]。部分患者因神经病变痛感迟钝,易漏诊心梗。
应对建议:
- 随身带硝酸甘油,含服5分钟无效立即拨打120[6];
- 每年查心电图,必要时做冠脉CT;
- 严格戒烟限酒。
关键提醒:疼痛≠并发症,但必须重视!
- 先测血糖:高/低血糖均可能引发不适;
- 记录细节:疼痛部位、性质、时长,就诊时告知医生;
- 预防为主:控糖(HbA1c<7%)、控压、控脂、戒烟、适度运动;
- 定期筛查:并发症早期常无症状,需每年检查神经、血管、心脏等[2]。
参考文献:
[1]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专家共识(2021年版)
[2]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慢病管理指南(2023)
[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4]糖尿病足缺血病变腔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5]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20)
[6]胸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7]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2021)
*文章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及用药须基于医生处方并遵医嘱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