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糖尿病(免疫球蛋白含糖吗)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阿兹夫定爆红?药师提醒
近日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阿兹夫定
成为公众防疫的“抢手货”
对此,药师提醒:
药品使用不慎反而损伤健康
无需盲目抢购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爆红
临床药师: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其
可预防或治疗新冠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并非COVID-19免疫球蛋白,无需盲目抢购,更不能滥用。”1月1日,针对近日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遭到抢购的现象,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临床药师、副主任药师邓体瑛做出健康提醒。
邓体瑛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提到的针对新冠感染的免疫球蛋白,具体名称为“COVID-19免疫球蛋白”,而非普通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COVID-19免疫球蛋白是专门的新冠免疫球蛋白,里面含有大量抗新冠的抗体。市面上普通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一般用于严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患者、病毒性肝炎的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且病重的老年患者、新生儿败血症等,在其他治疗的基础之上,有时需要将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暂时性提高机体免疫力。
基于大家的既往认知,认为此药能提升免疫力,用了总比不用好。“现阶段普通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在新冠治疗存在一定程度的滥用,目前也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其对新冠有预防或治疗作用。”邓体瑛说。
邓体瑛表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属于一种外来异体蛋白,盲目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制品进入人体内,有时反而会干扰自身抗体的形成,导致自身免疫力难以建立。作为血液制品,人免疫球蛋白在输注过程中还很容易出现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适应证之一是重症感染,多用于ICU病房。该类产品是平时就比较紧缺的药。”因此,邓体瑛呼吁广大市民:普通人不要抱着囤药的心理去抢购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将药品留给更对症的、有需要的患者。
阿兹夫定成为“抢手货”
呼吸内科药师提醒:
使用不慎会有肝损伤风险
首款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日前放开售卖,一时间成为公众防疫的“抢手货”。阿兹夫定是否适合所有新冠阳性感染者使用?其安全性有保障吗?
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临床药师、副主任药师邓体瑛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市民:有关阿兹夫定的几项研究数据均用于发病5天以内患者,用药后可缩短转阴时间。但对于发病超过5天以上的患者疗效证据并不确切,反而会有肝损伤的风险。
邓体瑛表示,根据现有的临床试验数据,阿兹夫定对于首次感染新冠病毒48小时以内的人群能够起到一个缩短病程的作用。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病五天内,是病毒高复制时期,该时间段内服用阿兹夫定片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实现缩短病程和转阴时间的作用。
“但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对于大多数住院患者通常发病时间超过一周以上,使用阿兹夫定并没有明显获益,反而会有肝损伤的风险。”邓体瑛建议,一些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在发病5天内使用阿兹夫定,对于发病5天以上,没有什么基础疾病的青壮年,而且已经完成了3针新冠疫苗接种的低风险人群,服用阿兹夫定意义不大。
阿兹夫定临床研究中,对患有严重机会性感染或机会性肿瘤、较严重慢性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神经及精神疾病等患者进行了排除,尚无相关人群使用阿兹夫定的安全性结果,此类患者临床中应谨慎使用,以免病情加重。邓体瑛还表示,根据阿兹夫定目前公开的临床试验数据,也暂无任何研究证据能够支持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中重度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性,这些特殊人群也不建议使用。如确需使用,应经专科医生详细评估后,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严格按医嘱使用。
“相比于阿兹夫定,我们的其他治疗,如对症支持治疗、呼吸支持、重症患者的短期小剂量激素、营养支持更具有明显效果。”邓体瑛建议,盲目抢购、囤积阿兹夫定不可取,其作用效果十分有限。确有用药需求的患者,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服用阿兹夫定。
转自 | 长江日报
来源: 长江云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你都了解吗?
1大量蛋白尿
大量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也是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的最基本的病理生理机制。大量蛋白尿是指成人尿蛋白排出量>3.5g/d。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具有分子屏障及电荷屏障,蛋白质不易通过。当肾病发生时,分子屏障及电荷屏障受损,致使原尿中蛋白含量增多,当远超过近曲小管回吸收量时,形成蛋白尿。在此基础上,凡增加肾小球内压力及导致高灌注、高滤过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蛋白饮食或大量输注血浆蛋白)均可加重尿蛋白的排出。
2低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是指血浆白蛋白降至<30g/L。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从尿中丢失大量白蛋白后,机体会促进肝脏代偿性合成白蛋白。当肝脏白蛋白合成增加不足以克服丢失时,则出现低白蛋白血症。此外,患者因胃肠道黏膜水肿导致食欲下降,从而出现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等,也可以加重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除血浆白蛋白减少外,患者血浆的某些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抗凝及纤溶因子、金属结合蛋白等也可明显减少,容易出现感染、高凝、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
3水肿
低白蛋白血症可以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血管腔内的水分进入组织间隙,从而发生水肿。糖尿病肾病早期由于机体代偿作用,一般没有水肿表现,少数患者在血浆白蛋白降低前,可有轻度浮肿。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下、水肿加重,多为疾病进展至中晚期的表现。
4高脂血症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和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状态,导致体内出现脂代谢紊乱,脂质转运与清除障碍,加上肾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刺激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从而患者表现为高脂血症。
5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红细胞寿命缩短、炎症反应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均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贫血的重要因素。
6高血压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体内水钠潴留,机体常出现高血压症状,且大多为中度。
7其它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能合并有其它脏器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
1控制蛋白质的摄入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量摄入蛋白质后,不仅可增加尿蛋白的排出,同时也可增加肾小球血管内压力和灌注量,使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进一步加重。从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仅小部分从尿液中排出成为尿蛋白,而大部分系由肾小管吸收、分解,在此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并产生大量氧化代谢产物而加重肾脏损害。因此,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须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尿蛋白,而且还可以降低血压,从而延缓肾脏疾病进展,对肾脏有靶向保护作用。
2控制血糖
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无论是1型糖尿病患者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的水平对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地控制血糖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的几率。因此严格控制血糖可延缓肾脏疾病进展,改善预后。此外,胰岛素主要通过肾脏进行降解,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大多肾功能不全,这使得胰岛素的降解非常缓慢,因此,可以适当降低胰岛素的用量,减少胰岛素在血液循环中的蓄积,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
3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加重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必须应用降压药进行治疗,以使血压维持在正常的水平。除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外,患者还可以考虑选用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研究表明,钙通道阻滞剂可通过减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减少大分子物质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抑制系膜细胞及基质的增殖等减少肾小球硬化的发展,发挥降压和降低尿蛋白的作用,从而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4调节血脂
血脂异常为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疾病进程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血脂异常一般表现为:甘油三脂(TG)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胆汁酸螯合剂、烟酸等。当患者血脂以LDL增高为主时,首选他汀类药物;若TG和LDL同时增高,单纯他汀类药物不能完全纠正时,可考虑联合贝特类药物。其余类调脂药诸如树脂类、烟酸类由于效果及安全较差,均属二线联合用药。此外,降脂药物与降糖药物联合应用,如他汀类药物合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也可以增强降血脂的功效。
5避免泌尿系感染
研究调查表明,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会加重糖尿病肾病患者病情的进展,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尽量避免发生泌尿系感染,一旦发现需进行积极抗感染治疗。
6预防性抗凝治疗
临床研究发现,当患者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或有大量蛋白尿时,会明显增加血栓栓塞风险,所以应考虑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资料来源:转自文糖医
近万病例研究揭示: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治疗密切相关
新华社武汉5月4日电(记者 王贤)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控制良好(血糖变异性在3.9-10.0mmol/L范围内)的患者死亡率为1.1%,血糖控制不良(血糖变异性上限超过10.0mmol/L)的患者死亡率高达11%,血糖控制与新冠肺炎合并二型糖尿病患者病亡率密切相关。武汉大学的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代谢》上,为临床救治新冠肺炎合并二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研究证据。
研究负责人、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介绍说,研究团队对湖北省19家医院的966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纵向多中心研究,计算了血糖控制与死亡可能性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对新冠肺炎合并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规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新冠肺炎症状,抗真菌药物的使用量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免疫球蛋白的使用量需高4%左右,抗高血压用药量需高一倍,吸入氧气量、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的使用频率也明显更高。
同时,研究显示血糖指标控制与新冠肺炎患者预后情况密切相关。“在控制良好的血糖组中,患者预后更好,这意味着血糖控制是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李红良说。
据介绍,已有研究表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损害及肝脏疾病等基础疾病是导致新冠肺炎患者死亡和愈后较差的重要原因,将我国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诊疗经验通过大数据提炼出来,及时与全世界分享,对人类抗击疫情具有参考价值。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