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去世(二型糖尿病护理措施)
糖尿病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忠告:多半是这4个并发症,糖友要警惕
【本内容为故事性医疗科普文章,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医生,我爸爸刚才突然倒下了,现在人在急诊室抢救,您快来看看吧!"一个焦急的中年男子拉着我的手臂,眼里噙着泪水。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我正准备下班,却被这突如其来的急诊打断了计划。走进急诊室,我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老张——一位年近六旬的退休教师,他已经和糖尿病相伴了二十多年。
我和老张很熟,平日里他总爱和我聊天。记得他常说:"我这糖尿病也没啥大不了的,就是血糖高点,吃点药就行了。"每次我告诫他要严格控制血糖,他都不以为然地摆摆手。
此刻的老张脸色苍白,双眼紧闭,心电监护显示他的心率异常,血压持续走低。经过一系列检查,诊断结果令人揪心: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已到终末期。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这些年遇到的众多糖尿病患者,他们中很多人都轻视了这个"沉默的杀手"。
糖尿病被称为"百病之源"绝非危言耸听。它就像一个潜伏的定时炸弹,不知不觉中损害着人体的各个器官。许多糖尿病患者最终并非死于血糖升高本身,而是死于并发症的打击。
让我们说说这四大致命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可谓是糖尿病患者的"夺命杀手"。糖尿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让血管变得又硬又脆。就像老张这样,很多患者在毫无防备时就被心梗击倒。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两到四倍,一旦发生,死亡率也显著增加。
糖尿病肾病堪称"静悄悄的掘墓人"。记得去年我接诊的一位患者小李,四十出头的程序员,每天泡在电脑前工作十几个小时。他发现自己浑身浮肿时,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我血糖也不算太高啊,怎么会这样?"他不解地问我。可惜为时已晚,现在每周都要透析三次。
脑血管并发症则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上个月,我们科室收治了一位老太太,她在半夜上厕所时突发脑梗,导致偏瘫。她的女儿哭着告诉我:"妈妈明明血糖控制得不错,怎么还会这样?"这让我不得不反复强调:糖尿病的控制不仅仅是控制血糖那么简单。
糖尿病足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上周门诊,一位老大爷拄着拐杖来看病,原来他的左脚趾因为感染坏死不得不截肢。"就是脚上破了个小口子,没当回事。"老大爷懊悔地说。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即使是很小的伤口也可能演变成难以愈合的溃疡。
回到老张的病例。经过积极抢救,他暂时度过了危险期。第二天早上查房时,他虚弱地握着我的手说:"大夫,我现在才知道,糖尿病真不是开玩笑的。"
这些年,我看到太多类似的病例。有的患者轻视血糖控制,有的患者讳疾忌医,还有的患者迷信偏方。殊不知,糖尿病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终身的管理和坚持。
想要远离这些并发症,我给糖友们几点建议:
要重视血糖监测,保持血糖的稳定控制。不要觉得血糖高一点没关系,长期的高血糖会给全身器官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包括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心电图等。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防患于未然。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糖尿病的管理不能完全依赖药物。
遵医嘱规范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者更换药物。很多并发症的发生与不规范用药有关。
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更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各项指标的监测。
记得老张出院那天,他拉着我的手说:"医生,这次真是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以后我一定好好管理自己的病情。"我欣慰地点点头,希望更多的糖友能够从他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生命的可贵在于珍惜。管理好糖尿病,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我们身边关心我们的人。让我们携手同行,用科学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战胜这个看似平常却又充满危险的慢性病。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糖尿病病人最后都是咋去世的?医生:身体早有3预兆,自己忽略了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张阿姨是个特别乐观的人,今年刚满58岁,平时最喜欢去公园散步,和邻居们聊聊天。她总说:“身体好,心情才好,人活着就得开心。”然而最近几个月,张阿姨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她的脚时常感到麻木,尤其是晚上躺下后,像是有无数小虫子在爬;早上起床时,她总是觉得嘴巴干得厉害,喝再多水也没用;更让她困惑的是,她明明吃得不多,体重却在悄悄下降。可张阿姨并没有太在意,甚至觉得这些都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
有一天,张阿姨的儿子小林来看她,发现她竟然一瘸一拐地走路。他赶紧上前问:“妈,您这是怎么了,脚崴了?”张阿姨摆摆手:“哎,没事,可能是太累了,休息几天就好了。”可小林仔细一看,发现她的脚踝肿得厉害,甚至有些发红发热。他连忙带着张阿姨去了医院。
医生检查后,神情严肃地说:“你妈妈的问题不小,她的血糖水平已经很高了,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足部感染,再拖下去会很危险!”小林愣住了,张阿姨更是满脸疑惑:“糖尿病?我怎么会有这个病呢?平时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啊!”
其实,像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糖尿病病人在早期症状出现时,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直到身体发出了更多“求救信号”,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这些信号,往往是致命的警告。
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它对人体的伤害是全方位的。很多糖尿病患者最终离世,并不是因为血糖本身,而是因为忽视了身体的危机信号,导致了无法逆转的后果。
在糖尿病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身体其实会提前发出一些“预兆”。这些“预兆”就像红灯一样,提醒人们赶紧刹车,采取措施。然而,很多人像张阿姨一样,总以为是小问题,或觉得自己身体底子好,不可能有大病,结果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张阿姨脚部的麻木和刺痛,其实是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变的一种表现。这种病变是因为长期高血糖损伤了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出现异常。起初,这种感觉可能很轻微,比如脚趾偶尔刺痛,或者摸东西时感觉变迟钝了。很多人会觉得是“坐久了”“累着了”导致的,甚至忽略它。
然而,神经变一旦加重,不仅会让人失去对冷热、疼痛的感知,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比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感染、溃疡,甚至截肢。张阿姨的脚踝肿胀和疼痛,正是感染的表现。如果不是小林及时带她就医,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变不仅会影响四肢,还可能波及到内脏神经,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心率异常等问题。所以,一旦出现持续的麻木、刺痛,或者脚部的外伤久久不愈,就需要警惕是否与高血糖有关。
再来说说张阿姨的口渴和体重下降。这是糖尿病的另一个典型信号。当体内血糖过高时,肾脏会努力把多余的糖分通过尿液排出,这个过程会带走大量的水分。因此,病人会感到异常口渴,即使不停地喝水,也很难缓解这种干渴感。
而体重下降则是因为高血糖破坏了身体正常的代谢机制。糖分无法被细胞吸收利用,身体就会燃烧脂肪和肌肉来提供能量。张阿姨的体重下降虽然让她觉得“变瘦挺好”,但其实这是身体在发出危险信号:能量供给系统已经出了问题。
这两种表现常常被误认为是日常的“小毛病”。有人觉得口渴是因为天气干燥,体重下降是因为吃得少。殊不知,这背后可能隐藏着糖尿病的阴影。
糖尿病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变差,导致伤口愈合变得异常困难。张阿姨的脚部感染就是典型例子。当身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时,细菌和真菌会更容易“趁虚而入”。简单的皮肤破损可能发展为严重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感染常常悄无声息地加重。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变,对疼痛不敏感,直到伤口变得无法挽回时才发现。而频繁的尿路感染、牙周病等问题,也可能是糖尿病导致免疫能力下降的结果。一旦感染扩散到全身,可能引发败血症等致命并发症。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忽视。医生们常说,糖尿病并不可怕,控制得好可以和正常人一样长寿。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张阿姨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改变饮食习惯,控制血糖,并定期复查。她感叹道:“幸好儿子发现得早,要不然我还真不知道这病这么可怕。”
对于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几点:
1. **监测血糖**:定期测量血糖水平,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2. **注意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有无破损、红肿,避免穿太紧或不合脚的鞋子。
3. **饮食控制**: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摄入膳食纤维。
4. **保持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糖代谢,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足部受伤。
5. **定期体检**:尤其是眼底检查、足部检查和肾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
**结尾语:珍惜身体的每个信号**张阿姨的故事告诉我们,身体从不会无缘无故地“出问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状,其实是健康的“报警器”。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漠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及时采取行动,才能拥有更长久、更健康的生活。
感染新冠糖尿病患者 一成住院7天内死亡
日前,法国一项研究发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一成在住院7天内死亡。
法国卫生和医学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南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3月10日至31日期间分析53家法国医院1317名住院患者数据后发现上述情况。这些患者平均年龄70岁,其中89%患II型糖尿病、3%患I型糖尿病,其余患其他类型糖尿病。
患者中47%有涉及眼睛、肾、神经等部位的微血管并发症,41%有涉及心脏、大脑和腿等部位的大血管并发症。较无并发症患者而言,出现并发症患者住院7天内死亡风险高出一倍多。
研究人员说,长期患糖尿病并有严重并发症的老人死亡风险尤其高。
研究报告5月29日刊登于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刊物《糖尿病学》。(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