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辰期糖尿病会瘦(妊辰期糖尿病会头晕吗)
得了糖尿病到底会胖还是会瘦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说到糖尿病,需要大家多多重视,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出现的病症,很多年轻人甚至儿童也会出现。同样是得了糖尿病,有的人很胖,但是有的人却很瘦,为什么会这样呢?糖尿病究竟会让人变胖还是变瘦?记者采访了陕西省糖尿病学分会委员邢影,了解有关糖尿病的那些事。
得了糖尿病有的胖有的瘦
得了糖尿病到底会瘦还是会胖,邢影从两个实例开始讲起。36岁的李女士,入院体重达到109kg,BMI41.5kg/m2,近十年来,体重一直维持在210斤左右,曾经减过肥,后来体重逐渐反弹,自己也没有毅力,觉得“胖没事,健康就好”,所以,就一路胖过来了。因为体重过大,平时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全身就冒虚汗,所以就更不爱运动。近3个月有明显口渴、多饮症状,此次因为腹部有隐痛、恶心、尿频、尿急、小便刺痛来就诊,入院时监测空腹血糖17.8mmol/L(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7.0mmol/L或随机≥11.1mmol/L),经详细检查后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肥胖症及泌尿系感染。经系统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院外制定降糖减重的方案,三个月的随访,李女士成功减重42斤。
40岁的王先生,入院时体重98kg,BMI32.16kg/m2,因为体重下降、多饮、多尿、恶心、呕吐15天来院就诊,近半月来体重突然下降15kg,入院后化验随机血糖高达35.0mmol/L,快速糖化血红蛋白9.0%,尿常规:酮体2 、葡萄糖3 ,经系统检查后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酮症等相关代谢性疾病。经积极降糖、补液、消除酮体等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院外制定个体化降糖方案。
是胖还是瘦通过公式来算算
如何判断肥胖,通过一些常用指标就能知道。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判定方法,计算公式为: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kg/m2)。中国居民的判断标准,正常:18.5-23.9kg/m2,超重:≥24kg/m2,肥胖:≥28kg/m2。
研究结果表明,假若BMI≥24.0kg/m2,即使血脂、血压、血糖处于正常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至少也会增加50%。也就是说,即便代谢状况良好,超重或肥胖人群的糖尿病风险也会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超重者(BMI24.0-27.9kg/m2)糖尿病的患病率风险是正常体重的1.5倍,而肥胖者(BMI≥28.0kg/m2)更是达到了令人担忧的1.74倍。代谢异常并且肥胖的参与者糖尿病风险更是达到了2.15倍。
腰围(WC)是用来判定脂肪分布异常的指标,腰部脂肪过度积聚危害性最强,称作向心性肥胖。男性≥85cm,女性≥80cm,为肥胖。腰臀比(WHR)评价标准:男性>0.9,女性>0.8,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标准(理想)体重和肥胖度怎么算,邢影说,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肥胖度=〔(实测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为超重,超过20%即认为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超过100%为病态肥胖。
什么决定糖尿病人的胖瘦
“糖尿病人的胖瘦情况,主要是由体内的胰岛素所决定的。”邢影说,胰岛素不仅有搬运血糖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脂肪合成和存储。脂肪堆积得越多,人也就越胖。
糖尿病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多种类型,比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等。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主要见于年轻人,三多一少症状典型,患者常体重降低,起病急,容易自发性地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晚期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三多一少症状并不典型,并且起病隐匿、病情缓慢。
邢影说,李女士在确诊2型糖尿病以前,很有可能已经患了糖尿病,譬如有明显的口渴、多饮症状,只是没有去医院确诊而已。这时候是处于糖尿病前期,胰岛功能尚有代偿功能,但是体内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自身机体想要去降低血糖,就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就容易形成高胰岛血症。胰岛素一多,脂肪就堆积得越多,人也就越胖了。
许多糖尿病病人,尤其是糖尿病初期,患者的体型会越来越胖,这种肥胖不是全身匀称的发胖,而是以腹型肥胖为主。前面已经说过,胰岛素除了具有降糖作用之外,本身还具有促进脂肪合成并储存的作用,因此有着潜在增加体重的效应。那些体型肥胖的患者,其发病的原因大都在于胰岛素抵抗,就是说胰岛细胞能够分泌足够量的胰岛素,但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来分解葡萄糖,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胰岛细胞就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高胰岛素水平会进一步促进身体发胖,肥胖又会反过来阻碍身体合理利用胰岛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糖尿病的消瘦与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降低关系更大一点,对于1型糖尿病可能更典型,它的胰岛功能较差,那么胰岛素分泌得特别少,所以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且容易出现酮症。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胰岛功能残存,口服药物有效,如果出现了体重明显减轻,可能还是跟胰岛素分泌不足相关。所以这一部分患者,大部分考虑血糖水平过高,导致的这种体重减轻,就如王先生一样,如果体重减轻、消瘦的时候,提示血糖控制得不是特别好。
到了后来,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的功能可能有所减弱,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就减少了,逐渐地胰岛功能衰减,这就跟我们1型糖尿病人类似,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彻底不够的时候,就不会有脂肪的堆积。同时,因为胰岛素的不足,血糖无法正常供能,这时候就会燃烧脂肪供能,脂肪燃烧得多了,久而久之,人也就消瘦了。
如果能做到机体中胰岛素的量与血糖的消耗量恰好平衡,血糖既不会高,也不会因有剩余而转化成脂肪,体重自然会保持相对稳定;反之,如果治疗后胰岛素有过量,转化成的脂肪会增多,体重就会增加而长胖;如果胰岛素仍然有不足,不但血糖得不到利用会升高,还不得不通过分解身体中脂肪来补充能量,最终导致了体重下降而越来越瘦。
另外,如果监测血糖正常,出现突然消瘦,除了考虑糖尿病之外,也可能常见于以下疾病:1.食管、胃肠道病变,可以引起吞咽困难,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等,使机体的能量供应不足引起消瘦。2.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如胃癌、肺癌、肝癌、胰腺癌等消耗性疾病,可以因为消耗增多引起体重进行性下降。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的糖、脂肪、蛋白质会出现消耗增多,引起消瘦。4.肝脏、胆道疾病可引起消化液或消化酶的合成分泌减少,可影响消化、吸收不良,引起消瘦。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既可以胖,也可以瘦,糖尿病患者的胖瘦,和糖尿病类型以及胰岛素缺乏程度有关。胰岛素是一种促合成激素,能够促进蛋白质、脂肪和糖原的合成,抑制蛋白质、脂肪和糖原的分解,如果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严重,糖尿病患者就会消瘦,如果糖尿病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患者多为肥胖。1型糖尿病多青少年起病,以胰岛素缺乏为主,可有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治疗主要依赖胰岛素,所以1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型多消瘦。2型糖尿病既有胰岛素抵抗,也有胰岛素缺乏,尤其是病程短的2型糖尿病,多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多是肥胖体型。肥胖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基础,胰岛素抵抗容易导致糖代谢异常,甚至发生糖尿病。病程长的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很差,也可以表现为消瘦。
糖尿病病人无论是太瘦还是过胖都不是啥好事,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标准体重才是最好的,因为胖瘦是一项能体现出糖尿病轻重的直观指标,也不要认为体重没变化就不会是糖尿病。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需要进行长期科学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健康饮食结构,对糖尿病“敬而远之”。(王皖秦朱明明记者王嘉)
孕妇怀胎六月体重不增反降,糖尿病引发了“中毒”
龙头新闻记者 霍营
哈尔滨市民吴女士今年27岁,怀孕27周,经常呕吐,吃不下饭,体重不增反降,一个多月的时间瘦了七斤,而且还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来哈医大四院内分泌一科来就诊时,吴女士都没有力气自己行走,是被家人用轮椅推进诊室的。经检查,吴女士的血糖值竟然达到了27mmol/L,已经到了酮症酸中毒的程度。
吴女士住院后,医生给予紧急的吸氧、降糖、补液等抢救措施。据内分泌一科郭敏副主任医师介绍,他们经过询问得知,原来吴女士早在一个月前,尿常规检查发现尿糖三个“ ”号,这就说明她的血糖高,但吴女士并没有重视,未按医生要求去检查血糖,并及时纠正。
“如果当时打上胰岛素,这个孕妈妈是不会发展到酮症酸中毒这么严重的程度的。”郭敏医生说,住院后虽然经全力救治,但是吴女士的宫缩还是非常频繁,而且下体出现流血症状,这种状况根本无法继续妊娠,无奈将辛苦怀胎六月的孩子引产。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女性怀孕后不当进补导致营养过剩,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越来越多。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妈妈和胎儿的危害都很大,不但易发生流产和早产,还会导致巨大儿,孩子成年后患上代谢性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一旦高血糖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发展到酮症酸中毒,则可能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糖尿病常见急性内科并发症,可以引起昏迷甚至死亡。”郭敏医生提醒,女性在孕期要合理控制好饮食,避免肥胖,同时做好孕检,一旦发现妊娠糖尿病,一定要引起重视,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避免吴女士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肥胖在胎儿期已存在 孕妈妈谨防妊娠糖尿病
还在纠结于如何减肥吗?肥胖可能很早就已经“注定”,在胎儿生命的早期就可以判断后代的肥胖风险了。
妊娠期糖尿病(GDM)可增加后代未来发生肥胖的风险。而事实上,妊娠期糖尿病后代的肥胖在胎儿生命早期就已经存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副主任、减重及糖尿病代谢外科主任姚琪远教授指出,妊娠期糖尿病对于母婴健康的危害都非常大,孕妈妈还是应该做好孕期糖尿病筛查工作,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肥胖天注定?
华威大学医学院的Venkataraman H及其同事从印度一个中心入选153例GDM女性和178例对照女性,对GDM女性GDM生化诊断前、早期妊娠时的胎儿体型及腹部肥胖情况进行了评估。他们发现,在胎儿呈现“thin–fat”表型即胰岛素敏感的脂肪组织增长超过不含脂肪的瘦组织,总脂肪/瘦组织比值增高。这篇研究最近发表在2017年3月的Diabetologia上。
那么什么是“thin–fat”表型呢?很多宝宝出生的时候体重相同,但实际上,他们体内的脂肪含量以及胰岛素敏感程度相去甚远。腹前壁厚度更高的宝宝将来发生肥胖的风险越高。而在孕20周时,这种“thin–fat”表型胎儿肥胖就已经存在,并且可以持续至孕32周。也就是说,虽然胎儿瘦小、体重较低,但腹部肥胖已经很明显了。
“该项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告诫准妈妈们,孕期糖尿病可能会让孩子在婴儿期就存在肥胖,而这些宝宝将来发生肥胖的风险也会相对较高,而为了避免‘thin–fat’表型,让自己的宝宝最大可能避免以后的肥胖,变得更加健康,重要的还是不要过度摄入热量,避免妊娠期糖尿病。”姚琪远教授说。
瘦妈妈也会得糖尿病
营养过剩是导致妊娠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不过,事实上,并不是胖妈妈就一定会得妊娠期糖尿病,瘦妈妈就一定不会得妊娠期糖尿病。
姚琪远教授指出,妊娠期间,母体会发生一系列有利于母胎交换和胎儿生长发育的代谢变化。孕妇体内的胎盘泌乳素、孕酮、雌激素等抗胰岛素物质增加,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为了维持正常糖代谢,胰岛素分泌量的反应性增高,孕晚期母体胰岛素的分泌量是孕前的3~4倍,而胰岛β细胞储备不足的孕妇则因不能代偿这种生理变化而可能发生糖耐量异常。
“所以,并不能单纯地认为是因为孕期吃得太多超重而导致孕妇患上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体内的激素变化也是原因之一。条件允许的话,孕妈妈都需要做一下糖筛检查,这样能尽早地检测出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将危害减至最低。”姚琪远教授说。
当然,身体过胖也是高危因素,另外的高危因素包括:35岁以上高龄孕妇、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曾分娩过巨大儿者、曾患过妊娠期糖尿病者、尿常规检查常出现空腹血糖阳性者、怀孕过程中胎儿比实际周期偏大者等,这些高危人群更要重视孕期的糖尿病筛查。
妊娠期糖尿病属于高危妊娠,若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妥善处理,可引起多种不良妊娠结局,严重危害母婴健康。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感染,如没及时诊断和治疗,严重者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产后还可能长期患糖尿病。
早孕胚胎在高血糖的环境中,易发生自然流产、胎儿畸形。羊水过多可导致胎膜早破发生早产。孕晚期易发生胎儿缺氧。
高血糖易使胎儿生长为巨大儿,分娩时难产、剖宫产的概率增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胎儿肺发育成熟缓慢,出生后易于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者窒息死亡。胎儿出生后脱离母体高血糖环境,易于发生低血糖等。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如果宝宝长时间在妈妈高血糖水平的体内,他们的胰岛素分泌就会比正常的宝宝要多,但是等到他们出生时,他们还不能马上自身调节自己的胰岛素分泌水平,胰岛素的持续分泌就会使宝宝的血糖低,在出生后二十四小时内,如果持续处在这样的低血糖水平,那么会对宝宝的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如果妈妈产前有妊娠糖尿病,那么宝宝在出生后一定要严格监测血糖的变化。”姚琪远教授说。
重视糖筛 及早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怀孕前未患糖尿病,而在怀孕时才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如果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则称糖尿病妊娠。传统的统计结果,是3%~10%的孕妇会患妊娠期糖尿病,而目前临床上的数据远高于此。
“尤其是头胎出现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二胎的时候90%以上的概率都会出现妊娠期糖尿病。所以二胎孕妇要特别注意,最好在12周就做糖尿病的筛查。”姚琪远教授说,“而其他的绝大多数的准妈妈应在怀孕24~28周进行糖筛检查。因为在这一时段正值胎儿快速生长期,准妈妈胎盘分泌功能越来越旺盛,机体内各种导致糖尿病的因素发展到最为明显,因而不易漏诊。另一方面,如果此时发现准妈妈有糖代谢问题,可以及早治疗,将可能的母婴危害减少至最低。”
对于轻症早期患者,饮食控制 运动就有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如果饮食和运动不能控制血糖,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将孕妇血糖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是降低母儿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