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夜尿多(2型糖尿病夜尿多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医师浅谈健康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夜尿多原因找到了!夜尿超过这个数,小心出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夜里起来上厕所几次才算正常?”

如果你半夜总是被尿意叫醒,可能会觉得只是喝水多了点。但假如每晚起来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或许藏着一个“健康炸弹”?

今天,我们就带你展开一场关于“夜尿”的探秘之旅,揭开糖尿病患者夜尿频繁的真相。不只是糖尿病患者,这篇文章对每个人都适用,毕竟,谁没在夜里摸黑去过厕所呢?

细胞的夜间吐槽大会:肾脏细胞的抱怨

话说肾脏细胞夜里也没闲着,大家正开着一场“吐槽大会”。

“我快累死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这么高,我们过滤得都快秃了!”一个肾单位细胞抱怨着。旁边的红细胞翻了个白眼:“你倒是辛苦,可我们也不好过啊,血液里糖分多得像泡了蜜罐,我都快‘卡住’了!”

一旁的神经细胞忍不住插嘴:“还有我呢!高血糖还影响膀胱神经,老是催着尿,搞得人一晚上不得安宁。”

听到这儿,负责“尿液出口管理”的膀胱细胞终于忍不住了:“别吵了别吵了,夜尿多不是我们的错!人类不懂,问题根本在高血糖!”

夜尿多:糖尿病的隐形信号?

夜尿多,顾名思义,就是夜里排尿次数增加。根据医学统计,正常人夜间排尿不超过1次。如果你每晚起来两次以上,甚至达到了3次或更多,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糖尿病患者夜尿多的原因,背后其实是一场“肾脏大战”。当血糖过高时,肾脏为了帮身体排除多余的糖分,会不断“加班”,通过尿液把糖带走。

结果就是,排尿量增加了,身体水分也被“顺带带走”,于是,口渴、尿频这些症状就接踵而至。而夜里睡觉时,这种现象也不会停止,导致患者频繁起夜。

真相揭晓:糖尿病夜尿多,是肾脏在“超负荷运转”!

夜尿超过这个数,小心出问题!

那么,夜尿频繁到底有多危险?先来看几个让人细思极恐的事实:

  1. 夜尿多会影响睡眠质量
    每晚频繁起夜,不仅打断深度睡眠,还可能导致白天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甚至引发抑郁症。
  1. 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信号
    糖尿病长期控制不佳,会损害肾脏功能,引发糖尿病肾病。夜尿多可能就是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这个信号,你绝不能忽视!
  2. 心脏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夜尿频繁与心脏病风险有关。如果夜尿频繁且伴随腿部水肿、气短等症状,可能是心功能异常的表现。

警惕:如果夜尿次数超过2次,且伴随口渴、尿多、体重明显变化等症状,建议尽快去医院检查血糖和肾功能!

冷知识:尿液的秘密档案

在探讨夜尿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尿液背后的“冷知识”:

  • 尿液的成分:尿液99%是水,剩下的1%是尿素、电解质等废物。健康人的尿液几乎不含葡萄糖,但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可能含有高浓度的葡萄糖。
  • 尿量标准正常人每天的尿量约为800-2000毫升。糖尿病患者尿量往往会突破上限,甚至达到3000毫升以上!
  • 尿液的颜色密码:尿液颜色可以反映健康状况,比如深黄色可能是脱水,而泡沫尿可能是蛋白尿的表现,提示肾脏问题。
糖尿病患者夜尿多的三大原因

糖尿病患者夜尿多的原因,并不止高血糖这么简单。让我们再深入一点,从以下三方面来解读:

  1. 肾脏“超负荷过滤”
    高血糖让肾小球的过滤功能加倍工作,尿液量自然增加。长期下去,肾脏可能因过度“劳损”而受伤,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2. 膀胱神经受损
    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包括控制膀胱的神经。膀胱神经异常会导致尿意控制失调,夜间排尿频率增加。
  3. 激素分泌紊乱
    糖尿病患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肾脏无法有效回收水分,尿液增多。
如何缓解夜尿问题?

夜尿多虽然令人烦恼,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是可以改善的。以下几点建议,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

  1. 控制血糖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通过饮食管理、规律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夜尿。
  2. 减少睡前饮水量
    睡前两小时尽量避免大量饮水或摄入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减少夜间尿量。
  3. 定期检查肾功能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等检查,监测肾脏健康状况。
  4. 饮食调节
    控制盐分摄入,避免高钠饮食导致水肿和排尿增多。
  5. 注意睡眠环境
    优化睡眠环境,减轻因起夜导致的睡眠中断对身体的影响。
结语:夜尿多,别轻视!

夜尿频繁看似小事,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夜尿多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可能是肾病的早期信号。通过科学管理、早期干预,完全可以让肾脏和膀胱重新进入“正常工作模式”。

最后,记住这句话:**夜尿超过两次,别只怪水喝多,可能是健康在拉响警报!**及时关注身体变化,别让健康的陷阱悄悄“埋伏”在生活中。


参考资料

《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夜尿症的病因与诊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糖尿病与睡眠障碍》,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官方指南

得了糖尿病,晚上总起夜,该如何是好?

专业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请勿自行操作!

导读:老年糖尿病患者夜尿频数,如何治疗?今天跟着陆文正先生学习加味桑螵蛸散补肾固摄、养心滋阴以调阴阳的临床运用经验。

01

陆文正先生认为,老年性糖尿病不但总以肾亏为本,且多起病隐匿,不易察觉,一旦发现,多呈阴阳双亏,肾失固摄之势。

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夜尿频数,甚或遗尿为主要症状,并伴有眩晕、健忘,甚或痴呆等肾精亏虚的证候,再则发展成心悸、胸痹、中风、脱疽、麻木、目疾等一系列变证。

陆老认为在该病的治疗上,首先要抓住阴阳双亏,肾失固摄这个枢纽,以补肾固摄为主要治法,兼以养心滋阴,调和阴阳。

方用加味桑螵蛸散治疗,每多收良效。

方中桑螵蛸补肾助阳,固精止遗;

龙骨、龟板滋阴固涩,交通心肾;石菖蒲、远志、茯神开心窍,安心神;人参、当归益气养血;

更取熟地养血补肾,益阴填精;山萸肉补肾滋肝,固涩精气;山药健脾补肺,兼以涩精。共达补肾固摄,阴阳双调之功。

02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人指出老年性糖尿病发病增高是衰老过程中糖尿病遗传因素显性升高的结果。这与陆老“肾为本”的认识相吻合。

临床实践证明,桑螵蛸散有明显减少老年性尿频的作用,无论是糖尿病性或非糖尿病性尿频,属于肾虚失固者均可用之。

单味药理研究认为,人参、熟地可以使升高的血糖降低。故加味桑螵蛸散方不失为治疗老年性糖尿病的有效方剂。

03

莫某,男,60岁,干部。

1990年11月23日以“胸痹”收入住院治疗,追问病史,夜尿频数1年余,兼有头晕、健忘等症,胸痛频繁发作,舌质暗红、苔少,脉沉细。

查空腹血糖8.38mmol/L,尿糖化验为3 。补充诊断:消渴。

证属阴阳双亏,肾失固摄。陆老给加味桑螵蛸散治疗。

桑螵蛸30g,熟地30g,山药30g,龙骨30g,石菖蒲7g,远志7g,人参10g,当归10g,覆盆子10g,山萸肉20g,麦冬15g

服6剂后小便量次即明显减少,连服21剂,复查血糖降至5.91mmol/L,尿糖转阴。继续服药3周,复查血糖稳定在5.56mmol/L。

胸痹亦很少发作,记忆力较前明显增强,停药出院,嘱其饮食调理。

又如治任某,男,65岁,工人。

1991年6月24日以“眩晕”收治,伴有夜尿频数甚或遗尿,每夜小便次数达5~6次之多,尿量为2000ml左右,健忘,有时呈痴呆状,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查空腹血糖7.88mmol/L。

陆老给服加味桑螵蛸散治疗。

桑螵蛸30g,熟地30g,山药30g,人参10g,茯神10g,当归10g,远志10g,龙骨20g,山萸肉20g,龟板15g,丹参15g,石菖蒲6g,益智仁7g

每日1剂,水煎服。共服药1个月,遗尿彻底消除,夜尿次数减为每夜1~2次,量约1000ml左右,复查空腹血糖已正常,眩晕亦大为好转,临床治愈出院。

内容来源:《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消渴卷》

编著:单书健、陈子华

老年人夜尿几次算正常,有哪些危害,如何应对?医生一次讲清楚!

李先生今年61岁,刚退休满一年。在退休前,晚上睡眠总是不好,晚上还经常起来小便,他认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也没太在意,但是现在退休了,没什么压力了,但这些症状却加重了。

以前半夜一两次小便,但现在,好不容易睡着了,夜里要起来三四次去小便,且每次量不多,再躺下已经感觉难以入眠。

这些症状终于让他忍无可忍了,他怀疑是自己的肾脏出了问题,想找个空闲时间专门去市里面的大医院看看。

到医院后,经过医生的问诊得知,他最近一年才做过常规体检,身体还挺不错的,没有高血压、没有高血糖,也没有高血脂等慢性病。

排除了慢性病,再通过他的症状,医生怀疑可能是前列腺增生,便给他做了直肠指检和超声等检查,最后确诊是良性的前列腺增生和夜尿症

那么前列腺增生为什么会导致夜尿症呢?什么是夜尿症?

一、 什么是夜尿症

根据最新的夜尿症诊治指南:当晚上入睡后,中途醒来排尿,然后继续睡觉,当排尿次数≥2次为夜尿症。[1]

因此,现在可以回答标题的问题了,夜尿<2次为正常。当夜尿次数不正常的时候,要警惕,这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导致夜尿症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可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

首先,来看生理性的。这种情况不用特别担心。因为如果睡前喝了太多水、咖啡类的饮品和酒都可能导致夜间频繁小便。

其次,是病理性的。病理性的很复杂,此时我们要考虑是上泌尿道(肾和输尿管)病变导致的夜尿症还是下泌尿道(膀胱、前列腺和尿道)病变导致的夜尿症。先来看第一个。

1)上泌尿道病变导致的夜尿症。

上泌尿道病变导致的夜尿症主要是肾脏出了问题,而且大多是其他疾病导致的肾损伤,这些病大多是一些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

它们都有的一个病理变化,就是细小动脉的硬化。因此,当病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时,且病情有一定发展时,肾脏血管的管壁会增厚、变硬。

由于管壁增厚,所以血管腔会变窄,导致血流不畅,此时肾脏会缺血,长时间缺血会导致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的早期会出现多尿和夜尿的症状。讲完上泌尿道,再来看下泌尿道导致的夜尿症。

2)下泌尿道病变导致的夜尿症。

对于男性来说,像李先生这种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情况导致的夜尿症是非常常见的,属于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

因为有一项关于良性前列腺增生发病率的研究报告显示,年龄>60岁,发病率>50%;年龄>70岁,发病率>75%。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在提升

面对这种现象,科学界是这么解释的:良性前列腺增生主要和雄激素有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对激素的调控功能逐渐减弱。[2]

所以,当前列腺增生肥大时,会压迫输尿管,导致输尿管管腔变狭窄,出现小便困难的症状。

由于小便困难,导致每次小便时,尿液都不能完全排干净,所以积聚在膀胱里的尿液增多。

此时膀胱能容纳肾脏过来的尿液的体积会减少,膀胱很容易装满,装满后神经会将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尿意,因此容易出现多尿、且每次尿量不多的现象。

对于女性而言,也有一项研究表示:≥80岁的女性超50%会出现夜尿症。造成夜尿症的主要原因也跟激素(雌激素)有关,雌激素缺乏后可能引起尿道闭合压力的下降和逼尿肌的过度活动。[3]

除了上、下泌尿道这些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可能导致夜尿症,有一种对尿浓缩和稀释发挥调控作用的激素,它分泌不足也会导致夜尿症。这种激素就是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

3)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的夜尿症。

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作用于肾脏内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后,可以起到重吸收水的作用。这里可能有人不太理解重吸收水是什么意思。

我们知道,肾脏的作用是清除代谢废物,然后将废物通过尿液排出,因此血浆要经过肾脏进行过滤,每一天大约有180L的血浆从肾小球滤过!但最后,我们每天排尿仅1.5L左右,这是因为大部分水都被重吸收回血液循环了。

因此,当发挥重吸收作用的激素减少时,导致重吸收水作用减弱,从而导致多尿。由于该激素在凌晨分泌最多,当患者缺乏抗利尿激素时,则会导致夜尿。夜尿症不容易引起人们重视,大家觉得尿频、夜尿还可以忍受,并没有严重危及健康,但夜尿症的危害远比大家想象中的要严重。

二、 夜尿症的危害

1.影响睡眠

半夜频繁起来小便显然会严重影响睡眠。在睡眠过程中,身体处于一个恢复状态,白天消耗的体力和精力都可以被有效地恢复。当睡眠不好时,会导致白天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所以,睡眠不好容易导致白天的疲劳不适,造成白天很难处理工作事务和人际关系,长久以往,患抑郁症的风险提高。[4]

除了抑郁症,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提高。因为有研究表明,存在长期睡眠不好的人,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会提高,尤其是女性。同时,患癌症的风险也会增高。[5]

这是因为损伤的DNA在晚上得不到有效地修复,导致损伤的DNA越积越多。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摔倒和骨折。

2.摔倒和骨折风险增大

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夜尿≥3次的患者,晚上起床小便时,摔倒风险增加了28%,且髋骨骨折的发生与夜间排尿次数增加有关。[4]

研究人员认为,摔倒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半夜起来小便时,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与此同时,患者起床上厕所一般不会开灯,研究人员在调查原因时,患者表示,不开灯的原因是怕打扰家人休息,黑暗的环境还导致视线差,因此更容易摔倒。

就算如此,现在很多人不重视老年人的摔倒。

根据WHO的数据,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因摔倒而死亡,而老年人占了一半,[6]有人感到疑惑,摔倒这么容易造成死亡?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骨质疏松,骨头很脆弱,更容易导致骨折,且最容易导致髋骨骨折

髋骨骨折在临床上一般都是建议手术治疗,由于恢复较慢,长期卧床容易导致各种感染和血栓形成,这些是导致老人死亡的直接原因,而摔倒是导致死亡的根本原因!因此要重视!

原来夜尿症会有这么多危害,那么当出现夜尿次数增多时,我们该怎么应对?

三、 如何应对[7]

(1)行为疗法

晚上要减少液体的摄入,特别是咖啡、茶、酒这类。对于利尿剂这些药物要严格遵循医嘱,在适当的时间服用。还要注意睡眠环境,注意保暖,这可以增加皮肤血供,减少尿液产生。

白天也要注意多锻炼,减少水在体内潴留。锻炼包括全身的有氧运动和局部的盆底功能锻炼。如果通过这些无法缓解症状,还是建议到医院寻求更专业的帮助。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临床的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

首先是α受体阻滞药,临床常用坦索罗辛、多沙唑嗪、特拉唑嗪等。它们能降低膀胱出口阻力,减少残余尿量。

其次是M受体阻滞药,临床常用索利那斯、托特罗定等。它们能抑制部分逼尿肌活动来相对增加膀胱容量,以此来降低夜尿次数。

还有就是解热镇痛抗炎药,如塞来昔布。指南指出,可用于难治性夜尿症。

最后是抗利尿激素,前面提到抗利尿激素减少也会导致夜尿症,所以人为补充可以有效缓解夜尿症状。

仅使用上述药物对于有慢性病和其他实体器官病变的患者来说还不够,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还可选择手术治疗。

(3)手术治疗

前面提到良性的前列腺增生也会导致夜尿症,主要原因是增生的前列腺压迫到了输尿管,导致排尿排不干净,从而导致膀胱容量相对减少,容易导致夜尿次数增多。

因此,手术切除前列腺后,压迫得到解除,夜尿症的症状也会得到缓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症治疗的手术,如膀胱扩大术、尿道改道术等。

总结:老人夜尿<2次为正常,当夜尿次数不正常的时候,要考虑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病理性最常见的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有慢性病也会导致夜尿症,如高血压、糖尿病。

由于本文篇幅有限,只举了比较常见的例子,当出现病理性的夜尿症时要尽早就医。夜尿症有很多危害,如睡眠障碍、摔跤和骨折,听上去不严重,但是要引起重视!夜尿症可以通过行为疗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来应对。

参考文献:

[1] EVERAERT K, HERV F.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cturia [J]. 2019, 38(2): 478-98.

[2] 周哲, 张祥华, 于普林, et al. 老年科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治现状 [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1, (11): 965-7.

[3] 关志忱. 夜尿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2(04): 487-92.

[4] 张振威. 14000名青年人群夜尿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 [D]; 新乡医学院, 2021.

[5] 杨静, 翟智涵, 刘晓田, et al. 农村成年人群睡眠障碍与二型糖尿病的关联; proceedings of the 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四届全国学术年会, 中国四川成都, F, 2022 [C].

[6] 任万杰. 老人摔倒的紧急施救 [J]. 解放军健康, 2018, (02): 36.

[7] 王建业, 廖利民, 许克新, et al. 夜尿症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8, 39(08): 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