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常规怎么看(糖尿病人的血常规)
血常规不会看结果?只需要看懂这3类数据就足够了
在医院,有一项检查就是种神奇的存在——不管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咳嗽、喉咙痛、发烧、头昏、肚子痛、腰痛、脚痛……都需要做,这项检查就是“血常规检查”。
但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了解为什么要做血常规检查,也看不懂报告,看到报告里有升降的箭头,就开始乱怀疑。那血常规检查到底如何看呢?
血常规主要关注血液里面细胞的各种变化,不仅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与血液相关的疾病,更多的是帮助医生诊断是不是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细胞变化。比如,感冒了到底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通过血常规检查就能很快找到原因,医生才能对症下药。
血常规报告只需要看懂这3类就够了
不管是抽血还是大小便的检验报告,一般都有个正常的参考值范围,当你的血液在检测时这一项显示超过或者降低,在报告上就会出现↑↓,有的人超标或者降低的值就只多(少)一点点都没有大碍。但是,如果已经出现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就可能是疾病早期的提示。
第一类: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
增多参考值:成年男性红细胞>6.0x10^12/L 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x10^12/L 血红蛋白>160g/L。
1、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增多
① 相对性增多,说明血容量减少,在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时会有。
② 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又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其中继发性是血液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导致的,跟心、肺疾病,或某些肿瘤、肾脏疾病有关系。如果是原发性红细胞增多,则是血液肿瘤的一种表现。
2、红细胞和(或)血红蛋白减少
①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女性在妊娠中、晚期血浆容量明显增多,血液被稀释。这些都是正常情况。
② 病理性减少,因为生病而导致贫血,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贫血的原因。
第二类:白细胞的数量
增多:成人白细胞总数>10x10^9/L;减少:成人白细胞总数<4x10^9/L。
在血常规报告中,白细胞底下有好几个数据,但因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所以这一块主要关注“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数量”这两个数值就行了。
1、中性粒细胞增多
同样有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两种情况。其中生理性增多是正常的,比如,中性粒细胞下午就比早上数量要多,在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者特别冷的时候,都可以让中性粒细胞短暂升高。
但病理性增多就比较麻烦了,在急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肿瘤等情况下,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另外,抽烟的人和肥胖的人都会有轻度的中性粒细胞增多。
2、中性粒细胞减少(<2.0x10^9/L)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产生自身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
此外 ,X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苯、铅、汞等化学物质,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物等都可能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会让一些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
3、淋巴细胞增多
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腺病毒等感染,以及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
②血液系统肿瘤:原发性骨髓疾病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部分淋巴瘤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
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④移植排斥反应:见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或移植物抗宿主病。
⑤艾滋病毒感染、吸烟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引起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
4、淋巴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淋巴细胞免疫缺陷)等情况。
第三类、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增多有发生血栓的风险,而血小板减少则有出血的风险。
1、血小板增多(>400x10^9/L)
原发性增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髓系白血病等。而反应性增多则可能跟急性感染、炎症和缺铁性贫血等原因有关系。
2、血小板减少 (<100x10^9/L)
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感染、药物性抑制、放射性损伤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上呼吸道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注意:当血小板计数≥1000.0×10^9/L,或者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必须马上去医院急诊科就诊。
来源 | 健康时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健康时报
医生一步一步教您看血脂化验单,并不是有箭头就不正常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身体的营养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以“三高”为代表的一系列急慢性疾病,它们往往以不明显的症状潜伏在人的身体之中,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体的健康。
今年50岁的李先生近年从未有过大病,说话声音洪亮,腿脚腰身也挺拔有力,上班时常常应酬到深夜,即使有点小病随意吃些药就能好。旁人常常羡慕他,人到中年依然有如此强健的体魄,不论从经济上还是生活上,都给家人儿女省下不少心力。
然而,年初一次单位集体的体检,彩超显示有轻微的脂肪肝,血脂化验单上也出现了几个不起眼的小箭头。
这次的体检结果成了李先生的一块心病,他每天拿着这张化验单翻来覆去地看,对着几个数字、字母和箭头组成的指标长吁短叹,既不知如何解读,也不知该如何治疗。
一、血脂究竟是什么?血脂,是血液中脂类的总称,主要成分一般指的是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以特定的蛋白微粒为载体,在血管中来往运输。它们广泛地作用于人体各处的组织和细胞中:甘油三酯经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为人体提供能量,用于维持体温、器官运行和运动耗能;而胆固醇则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
可以看出,血脂是人体所必需的物质,不仅参与供能,还作为原料形成各种必要的身体结构。但当血管中的脂类过多,就会自发地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粥样硬化和沉积堵塞。如果沉积发生在狭窄且重要的部位,如冠状动脉、脑部动脉时,就会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
所以,血脂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避而不谈固然不对,谈“血脂”色变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需要了解它,控制它,使其保持在健康稳定的范畴之内。
二、医生教您逐步分析血脂化验单依照李先生的想法,身体没有生病,就不应该去医院排队挂号,拿着化验单求助了不少朋友,皆得不到清晰明确的指导,甚至被人劝着买了不少保健品。直到有一位心血管科的医生朋友来家里做客,才将这张化验单讲清楚。
他告诉李先生,体检的异常指标,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分析指导下,做出正确的应对。
化验单一般显示为一张三线表,从左到右分为四栏,分别是:检查项目的名称、该项目测定结果数值、数据单位、正常指标的参考范围。当第二栏,也就是具体测定数值超过或低于第四栏中给出的正常范围,就会在该数字旁边标注向上或向下的箭头,提示指标异常,须引起重视。
一般的血脂化验包含在血常规检查中,有TC、LDL-C、HDL-C、TG四项对应指标,更为精细的化验会给出7项指标,增加了脂蛋白apoA、脂蛋白apoB、脂蛋白a三项。
正规医院的血常规化验单中不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需结合检查者的个体情况,由专业医师予以指导。
要看懂化验单,我们首先要清楚这些项目,究竟代表了身体的哪些指征。
1、TC: 总胆固醇,代表血液中含有的胆固醇的总和。
总胆固醇对于机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过高时容易产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引发冠心病;而指标过低则会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激素和维生素D的合成,增加肿瘤的风险。它应当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波动,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
人体中总胆固醇的正常值是3.12-5.72mmol/L,随着年龄增长,总胆固醇含量会升高。但是7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的总胆固醇含量会下降,正常情况下每升需小于5.2mmol。
2、TG: 甘油三酯,代表血中所有甘油三酯的含量。
甘油三酯是身体中含量最多的脂类,也是机体脂肪层的主要成分。它可以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脂肪因子在肝脏被代谢后,分解成水和糖类,为人体提供营养。同时,甘油三酯通过溶解脂溶性的营养物质,促进人体对维生素、氨基酸的吸收;沉积形成脂肪层,用于维持体温和内脏防震。但含量过高,会成为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重度升高则会诱发急性胰腺炎。
甘油三酯的正常范围是0.56-1.71mmol/L,1.7~2.26mmol/L为临界范围,不提示具体疾病,但需要控制饮食将其调整到正常的范围之内;2.2mmol/L以上,则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需要及时咨询医生,结合药物治疗。
3、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这是主要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复合体,可以理解为包含着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蛋白质的混合颗粒,其中胆固醇的含量大约50%,是目前最受重视的血脂指标。
LDL在肝脏合成,也在肝脏来识别和清除,也就意味着它在体内存在着“合成——清除”的平衡,以保持正常水平。当它的含量超过肝脏的清除能力时,低密度脂蛋白将沉积在血管壁和其它外周组织,沉积的速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越来越快,一段时间后即形成粥样斑块。斑块不仅导致血管变硬、同时加速胆固醇微粒在这一位置的凝集,逐渐堵死血管,诱发脑梗塞和冠心病。
LDL-C正常的范围在2.1mmol-3.10mmol/L,这个范围内越低越好。
如果机体的危险因素只有1-2项,3.4mmol/L以下就可视为正常;对于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由于存在其他多个危险因素,建议控制在2.6mmol/L以下;如果已经存在明确的粥样硬化,或有冠心病、脑卒中的病史,则建议控制在1.8mmol/L。
4、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反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
它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指标,具有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高密度脂蛋白由肝脏和小肠合成,可以穿透动脉内膜,将粥样硬化中沉积的胆固醇“吸出”,运输到肝脏进行清除,最终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这一作用机制,也使HDL拥有了修复血管内皮、恢复血管弹性的作用,俗称“血管清道夫”。
作为一种“好胆固醇”,HDL-C的含量是越高越好的。
正常情况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超过1.04mmol/L。
1.04-0.91mmol/L为边缘降低,需要注意短期内控制高脂饮食。
如果低于0.91mmol/L,则说明机体清除胆固醇的能力不足,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以上就是血脂四项的指标内容,而下述三项属于血脂七项的添加指标,主要作用是对“四项”的指标加以补充参考。
5、Lp(A):
脂蛋白a,主要在肝脏部位合成,可能具有阻止血管内血块溶解的生理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脂蛋白a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溢血都有密切的关系。指标水平持续升高需要及时就医诊断。
Lp(A)在不同种族之间差异很大,临床检查值横跨0.5-500mmol/l的宽泛区间。正常值的范围为35mmol/L以下,37-75mmol/L为交界性危险值,75mmol/L以上为高度危险值和极高度危险值,此时血液极度粘稠,心梗、脑卒中和外周动脉血栓等高危疾病的发病率大幅提升。
6、Apo A:
载脂蛋白A,90%都是上文提到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代表HDL-C的水平,临床意义也与其大体相似,可以清除肝外的组织胆固醇。Apo A的参考值为0.9g/L,指标水平若低于参考值,提示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如果出现不正常的增高,则应结合生活习惯,考虑酒精性肝炎的可能性。
7、Apo B:
载脂蛋白B,上文所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主要结构蛋白,基本功能是运输脂类,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其水平高低的临床意义也与之相似。
参考值男性0.42-1.14g/L;女性0.42-1.26g/L,该数值可能随着身体状况发生变化,指标降低可以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
三、化验单上有箭头就是病吗?医生教你看懂化验单每一项血脂指标对机体的生理作用,异常的指标水平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种疾病的发生。但是,指标异常本身就代表着身体机能出现了问题,即使是LDL-C这样的“坏胆固醇”,含量过低也提示我们,对应的合成器官出现了“营养不良”或“产能不足”。
所以,指标异常的临床意义,不仅包括各种高脂血症,也包含着特定器官的功能异常。
1、总胆固醇:
TC升高提示各种高脂蛋白血症、梗阻性黄疸、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等。
高脂饮食、吸烟饮酒、情绪焦虑等生理因素会导致短暂的指标升高,无需治疗。
TC降低可提示的疾病有恶性肿瘤、肝硬化、营养吸收不良、巨细胞性贫血等。女性月经期也可能降低。
2、甘油三酯(TG)
偏高:生理上常见于高脂饮食和肥胖。病理性增高见于原性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单纯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只有伴有TC或HDL、LDL同时升高的情况时,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偏低:生理性降低常见于饥饿体检、胆汁分泌不足等;病理性降低见于甲亢、肝损坏、吸收不良等。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偏高和偏低多由不良生活习惯所致,也与遗传、药物等因素有关。很大几率由于患者的肝功能出现问题,或营养不良导致的。指标偏低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偏高: 生理性增高常见于高脂饮食、肥胖等。病理性可见于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等。
偏低:可见于甲亢、吸收不良、肝硬化,以及低脂饮食和运动等。
可以看出,血脂影响因素很多,偶尔一次检查发现指标轻微异常,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化验单上的箭头并不绝对意味着生病。但如果连续多次出现异常,就应当引起重视了。
同时,上述的一系列疾病,也会在身体上有不同的症状体现,血脂只是其中的一项指标,需要结合多项检查综合诊断,切不可按图索骥,陷入不必要的焦虑情绪。
李先生的化验单上,只有甘油三酯的水平略高,其余的各项体检均无异常,也就是说,他是单纯性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只要适当减少工作中的应酬,就能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没有并发疾病的风险。得到这个答案,李先生感觉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一整天都神采飞扬。
但是这一场虚惊也让他意识到,无论何种疾病,预防都是最好的治疗。
首先,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生朋友建议,应当健康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坚持运动,保持标准体重。李先生作为40岁以上以及有心脑血管病史、饮食作息不规律的人群,更应该定期复查血脂。
其次,不可随意服用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贝特类药物主要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胆酸螯合剂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无效;还有烟酸类、胆固醇抑制剂类等诸多门类。不同药物的作用原理不同,需要通过医生的详细诊断,开具处方进行服用。
总之,保持关注,合理调控,善于学习,让血脂这个伴随我们一生的“朋友”,造福我们的健康生活。
全国高血压日 | 如何看懂化验单?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这些→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45亿,18岁以上的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7.9%。换言之,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3位高血压患者。今天是全国高血压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邀请江苏省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病防制所专家姜碧佳聊聊高血压病人如何看自己的化验单。
一、各项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了解靶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正确选择治疗药物。
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尿酸、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电解质(尤其血钾)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各项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1) 血常规:高血压伴血常规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甲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也可预示高血压非常严重,已造成肾功能衰竭,导致肾性贫血。
(2) 尿常规:尿常规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造成的继发性高血压。若尿中伴微量蛋白尿,提示高血压合并肾脏早期损害,治疗重点除降压外,应改善肾功能。
(3) 血糖:包括空腹血糖、OGTT 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检测能及时发现糖尿病。若患者存在糖尿病肾病,初诊高血压可能是糖尿病造成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危险的组合,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8倍,总死亡率增高4—5倍。
(4) 血脂: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四项指标。如果血脂异常,则提示高血压可能合并冠心病、脑梗死等,易诱发心脑血管恶性事件。建议这部分患者详细检查,即使检查后未发现心脑血管疾病,也应给予降压调脂治疗,否则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率高。
(5) 血钾:高血压伴低血钾,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而高血压伴高血钾,提示肾功能异常。有了这项检查结果,可根据诊断针对性选择特殊治疗。
(6) 血尿酸:高血压伴高血尿酸,提示高血压可能是痛风性肾病造成的。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伴高血尿酸,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治疗时,不要应用氢氯噻嗪等增加尿酸的药物。
(7) 血肌酐:高血压伴肌酐异常,提示患者肾功能异常,显示高血压处于高危或极高危状态。伴尿毒症时,单纯药物降压效果差,需要辅助透析治疗。
(8) 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也叫H型高血压,提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极高,在常规降压的同时,可服用叶酸,联合治疗效果良好。
二、如何看化验单?
(1) 化验单一般包括检测项目的名称、检查结果、参考值和单位四个部分,项目的检测结果通常会跟参考值进行比较,如果某个项目后面出现“↑”“↓”符号,说明检测结果不在参考值范围内,需要予以关注。
(2) 高血压患者需要重点了解的检测项目参考值见下表:
高血压患者需重点了解的检测项目参考值
三、高血压患者还应重点检查这些项目
除了实验室检测项目外,为评估高血压的危险性,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危险,高血压患者还应该重点检查以下项目。
(1) 患者应学会在家自测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在评价血压水平和指导降压治疗方面已经成为诊治高血压的重要补充。
(2)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旨在发现心肌缺血、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及左室肥厚。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左室肥厚和预测心血管危险方面优于心电图。
(3) 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可以预测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4) 眼底镜检查,可发现视网膜病变,有助于高血压危险性的评估。
(5) 计算机辅助成像(CT)、头部磁共振成像等,可以发现脑血管病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图源 江苏疾控
编辑: 黄卓凡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