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营养血管的药(糖尿病血管吃什么药)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西药治疗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概念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糖尿病眼底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是中医的优势病种。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亦属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
治疗原则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叫正、疽、白、干,多半的病人都会表现出冷、酸、胀、麻的,皮肤肢体的异样感觉,比方感觉到像蚂蚁一样的爬,像火烧火燎的疼痛或者是凉,甚至到了严重的阶段,肢体的感觉就会异常,会很难得感觉一些细小的刺激或对温度的变化,甚至感到皮肤出现溃破、溃烂等情况。一般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相互支配、相互影响,常同时并发,故应综合治疗,其具体治疗如下:
1.首先控制血糖,有助于减少或延缓并发症;2、外周血管循环差,需扩血管、抗凝(改善循环);3、发生动脉硬化时,应使用降脂药;4、神经支配血管较差时,需应用营养神经药物。5、要适当地控制感染。
药物治疗
西药:临床上常见的口服扩血管药物:
(1)酚妥拉明,它能够直接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主要用于肢端动脉痉挛性疾病,血栓性脉管炎等。
(2)苯丙酚氨,它对骨骼肌的血管扩张作用较好,皮肤血管的扩张作用最强,因此在治疗末梢动脉硬化、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等具有很好的疗效。
(3)前列腺素类药物,临床上最常用的就是前列腺素类药物,代表药物是西洛他唑、贝前列素钠等,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是临床和医疗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外周动脉、静脉疾病的口服扩血管药物。在扩张血管药物作用之外,同时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此这类药物的应用比较广泛。
中成药:临床上常见的口服活血化瘀药物
(1)木丹颗粒:主要是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床上着是四肢末梢以及屈干部麻木、疼痛、感觉异常。
(2)血府逐瘀胶囊:主要用于治疗,由于身体淤血内阻,气滞等因素导致的胸闷、头痛、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冠心病、心绞痛血管疾病以及外伤等因素导致的头部疼痛等症状。另外,对于身体出现的气滞血瘀,心肌供血不良以及皮下血液循环不良,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筋骨痛消丸:用于血瘀寒凝、膝关节骨质增生引起的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
另外,三七片、丹参片也有效。
糖尿病损伤血管危害大,用好这3个药,帮助糖友远离心血管并发症
63岁的王女士,大约在半个月前,出现左下水肿症状,且在皮肤表面有明显的红肿现象。活动后,双下肢还伴有疼痛感加重的情形,疼痛性质为刺痛感较为强烈。其中,右下肢较左下肢的症状略轻。并发伴有视物模糊,阵发性左手抽搐等症状。
症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家人非常担心,便陪同患者王女士前来我院检查就诊。
患者情况据了解,王女士在10年前的一次体检中发现血糖偏高,当时测量的空腹血糖为9.1mmol/L。但还并未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以及视物模糊等相关症状。
自发现糖尿病以来,患者王女士多年间一直坚持规律的服用降糖药物,也曾多次复诊检查调整过降糖方案。
综合患者的身体状况,推测患者近期出现的症状,还是与其糖尿病的整体病史,存在有很大的联系。
简单查体结果提示:患者身高160cm,体重82.5kg,BMI 32.2kg/㎡,心率91次/分,血压130/83mmHg,双下肢水肿,且多处有色素沉着,其中左下肢皮肤红肿,且皮肤表面体温较高。其他无异常。
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提示:随机血糖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
双下肢血管超声提示:双下肢动脉有细小硬化斑块形成,且双小腿穿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皮下组织淋巴水肿。
根据收集到的患者资料,以及结合各项检查结果来看,可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
糖尿病对血管的危害性其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具体有多高,它本身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糖尿病对血管造成的危害性,进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
像患者王女士出现的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它主要就是由于长期血糖较高,对血管内壁造成一定的损伤,或者甚至是已经形成了粥样硬化的斑块,致使血管发生的病变情况。这类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是一类非常常见的并发症。
所以,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地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还应当考虑降压、调脂、抗凝等多种治疗方式,进而预防粥样硬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达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近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和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并通过大量实验得到证实。
目前已经有三类降糖药,在可以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为便于患者对糖尿病的深入了解,更为科学地选择降糖药物,我们针对这三类药做出了详细的科普说明。
第一种: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
常见的这类药物,主要包括:沙格列汀、阿格列汀、西格列汀和利格列汀等。
我们首先要说到的就是,口服新型降糖药物,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
这是一类针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这类药可以抑制二肽肌肽酶-4的活性。
而二肽基肽酶-4(DPP-4)是灭活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重要酶,所以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通过对二肽肌肽酶-4的抑制,来达到提升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
从而,使内源性GLP-1和GIP进一步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同时,还能抑制胰岛α细胞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最终,发挥其降低血糖的作用。
并且这类药物还不容易诱发低血糖风险,也不会增加体重。
同时,在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上,也有显著的作用。
第二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
常见的主要包括:恩格列净,依格列净和达格列净,坎格列净等。
提到降糖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一定不能忽视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这类药的降糖方式非常独特。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它是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来发挥其阻止葡萄糖被肾脏重吸收的作用。
使多余的葡萄糖直接随尿液排出体外,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因为这类药物控制血糖可以不依赖于胰岛素的作用,不但能减轻胰岛的负担,还能够达到保护心脏和肾脏等器官的目的。
同时还有减少体重,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第三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常见的这类药物,如:利拉鲁肽、艾塞那肽,以及阿必鲁肽等。
另外,除了上述两类降糖药以外,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降糖药,那就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这类药在本质上,是一种在肠道内分泌的肽类激素,属于肠促胰素。
它主要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同时还可以良性刺激胰岛b细胞的增殖生长,对胰岛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另外他还有抑制食欲和延缓胃排空的作用,能够增强饱腹感,可更好地帮助患者减少食欲控制体重,更有利于平稳的降糖。
并且还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在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上,均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所以说,用好这三类药,不仅能够控制血糖,而且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远离心血管并发症。
患者除了可以选择单一药物来达到控制血糖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双重作用外,还可以考虑通过联合使用我们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几种或多种药物的治疗方式,来达到多重的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时,可从降糖、调脂、降压和抗凝等多个方面考虑,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达到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控制血糖值只是其一,而预防心血管疾病才是不容小觑的重中之重。
建议患者朋友们,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可优先选用对降低血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双重作用的药物。除此之外,还可考虑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来达到防治效果。
注意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使用5种药物,有效保护血管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其根本的发病机制是由于长期血糖浓度过高导致周围血管发生结构和功能性改变,从而产生缺血、血栓、斑块等一系列病理产物,导致血管阻塞,供血不足,故引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足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导致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间,而针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在降糖治疗的同时还要合并保护血管治疗,从而有效保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60多岁的王阿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有着近10年的糖尿病病史,平时主要是口服格列齐特和二甲双胍来控制血糖,但是因为没有规律监测血糖,所以血糖控制的到底如何一直不清楚。
最近几个月王阿姨老是感觉自己的下肢没有力气、发麻,起初还只是在上下楼时明显,但是后来发展到走平路也变得费劲,同时伴有夜间频繁的小腿抽筋,严重影响生活,于是前来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听了王阿姨的症状后立刻给他做了检查,结果发现她的糖化血红蛋白高达7.3,这表明她平时的血糖控制得不好,而进一步检查王阿姨的下肢血管发现她双侧下肢血管有动脉斑块,血流量明显减少,而这其实就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表现。医生给王阿姨重新调整了降糖方案,将其调整为达格列净配合二甲双胍,同时加入了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和依帕司他来保护血管,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王阿姨下肢疼痛、麻木的症状明显好转了。
一、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外周大、中、小动脉血管粥样病变,导致血管发生狭窄、阻塞,引起供血不足。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累积范围非常广泛,常见的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足等,其中四肢末端病变最为常见,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水平。
诱发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血液处于长期高糖状态,进而引发相应的血管病变。
首先,长期的高糖状态会直接对血管结构造成破坏。病理研究表明血液中长期存在过量的葡萄糖会导致血管壁细胞发生严重的脱水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引起血管结构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诱发慢性炎症反应。
其次,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血管脆性增加,弹性减退。血管结构的破坏会导致渗透性增加,导致炎性渗出,诱发慢性炎症,而在多种炎性因子的作用下血管内的成纤维细胞会大量增殖,进而导致血管弹性减弱,脆性增加,使得血管供血功能下降,而且更容易破裂。
最后,糖尿病患者容易继发血脂异常,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降低,因此非常容易合并有高脂血症,而血液中过量的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的破损部位,并且逐渐形成脂质样泡沫层,导致血管出现粥样硬化,并且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严重时可以诱发动脉狭窄、血栓栓塞、血管破裂等一系列严重不良反应。
二、注意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好发于长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身上,其病程往往较长,但是早期的症状并不典型,因此经常被糖尿病患者忽视,结果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早发现、早治疗是有效防治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则,如果你患有糖尿病,并且出现以下几种症状,则可能就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
1、四肢乏力、麻木
四肢远端血管是最容易受累的部位,其中下肢血管又比上肢更加容易出现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这是因为下肢血管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产生血液累积。早期的四肢血管病变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多表现为手指、脚趾怕冷,或者四肢末端麻木、乏力,特别是在剧烈运动时明显,但是休息后可以减轻,但伴随着血管病变的加重,四肢的疼痛症状会越来越明显,这是一种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加重的信号,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动脉闭塞,诱发四肢缺血性坏死。
2、小腿夜间频繁抽筋
临床上引起小腿抽筋的诱因很多,如缺血、着凉等,其中下肢循环变差也是容易诱发抽筋的原因之一,许多糖尿病患者容易在夜间出现小腿莫名抽筋的情况,并且容易反复出现,在初期给予保暖治疗可以明显缓解,但是伴随着病情加重,抽筋的频率会明显增加,并且很难缓解,但是这种症状缺乏典型性。
3、下肢出现间接跛行
有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会出现间接跛行的症状,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在正常行走的过程中突发下肢疼痛不适,无法正常行走,只能跛行,同时伴有下肢疼痛不适,但是休息一段时间后可以缓解。但伴随病情的逐渐加重,这种跛行的情况也会明显增加,这其实是下肢动脉狭窄、栓塞的一种标志,但需要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疾病相鉴别。
4、视力减退、有黑影
视网膜也是糖尿病早期容易受累的器官之一,其早期可能仅仅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少数患者可伴有白内障病变,表现为眼前有片状或者絮状黑影,但对于视力的影响不大。但伴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加重,容易诱发眼底出血,导致患者突发视力丧失,就诊不及时甚至导致完全失明。
临床上针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除了调控血糖以外,及时进行保护血管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的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早期进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临床上常用以下5类药物来保护周围血管。
1、达格列净
达格列净是一种新型降糖药,其属于钠-葡萄糖协调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肾小球近曲小管上的钠-葡萄糖协调转运蛋白-2受体,从而减少肾小管对于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达到降糖目的。
其次,达格列净还具有保护血管的作用,其可以有效减轻葡萄糖对于血管结构的损伤,特别是对于心脏、肾脏等总要器官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防治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口服达格列净容易诱发泌尿系感染,这是因为达格列净能够促进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而葡萄糖是滋养细菌的重要营养,因此容易诱发泌尿和生殖系统感染,特别是好发于老年人,因此如果出现则需要进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其次,达格列净容易诱发低血压,这是因为达格列净会导致排尿量增多,如果补充不及时就容易导致血容量下降,导致低血压,因此服用期间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
2、阿托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是临床常用的降脂稳定斑块药物,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阿托伐他汀是防治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基础药物。
药理学机制表明托伐他汀可以有效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胆固醇在肝脏的生物合成,从而有效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且可以有效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的固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防止其发生破裂和脱落。
但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容易引起便秘、腹胀、消化不良和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其次,长期口服阿托伐他汀容易影响肝功能,造成肝酶升高;最后,极少数患者不能耐受阿托伐他汀,容易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这类患者一定要停用阿托伐他汀,更换其他降脂药。
3、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临床常用的降糖药之一,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胃肠道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同时可以提高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并且可以抑制糖异生,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其次,二甲双胍还可以有效调节人体的血脂代谢,降低体内甘油三酯、胆固醇的水平,从而有效保护血管;最后,二甲双胍具有一定的抗炎性,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对于血管结构的损伤,保护血管完整性。
但是长期口服二甲双胍容易引起恶心、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其次,少数患者会出现肝肾功能的异常,因此服药过程中一定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4、羟苯磺酸钙
羟苯磺酸钙是改善血管微循环的常用药物之一,其具可以有效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其次,羟苯磺酸钙可以明显降低血液的粘滞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同时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成,从而有效防治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
但是口服羟苯磺酸钙容易刺激胃肠道,出现食欲减退、腹痛、烧心等表现,但是大多数可以耐受;其次,少数患者对于羟苯磺酸钙过敏,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这种患者建议停药。
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其可以有效改善血液的粘滞度,增强血液流动速度,同时可以抑制动脉粥硬化斑块形成,从而有效改善周围血管的供血状态,是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药物之一。
但是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容易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容易诱发胃溃疡、胃痛、反酸,严重时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等不良反应,必要时可以口服护胃药;其次,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因此服用期间一定要检查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发现异常则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四、想保护血管还要积极改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仅仅是保护血管的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想要有效防护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因此除了服药以外,还要积极调整日常的生活习惯,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1、坚持清淡饮食
饮食调控无论对于防治糖尿病,还是预防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都非常重要,建议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坚持糖尿病饮食,保持口味清淡,多吃瓜果蔬菜,少吃高热、高脂等高热量的食物;其次,一定要减少盐分的摄入,每日摄入盐分不宜超过3g,防止出现水钠潴留,从而减轻血管压力。
2、适度运动
糖尿病患者有必要进行适量运动,其中以游泳、太极拳、散步等轻缓的有氧运动为主,建议每日活动时间在30分钟左右即可,研究表明适度活动不仅仅可以辅助调控血糖水平,而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的功能。
3、适度肢体按摩和热敷
对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早期的患者而言,适度进行肢体按摩和热敷可以有效缓解肢体疼痛、乏力、麻木等不适,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力度和温度,因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会同时存在神经损伤,导致感觉功能退化,如果力量过大或者温度过高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因此一定要适度进行。
4、定期监测血糖和血管情况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时刻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规律服用降糖药的同时一定要规律监测血糖变化,并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其血管彩超、心脏彩超、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等是需要定期检查的项目,从而及时了解身体变化,积极对症治疗。
五、总结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上升,存在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不仅仅要关注于血糖,更要积极防治周围血管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选择上述药物对血管进行保护,但是不同人群的用药方案有所差异,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其次,除了药物治疗以外,积极改善生活习惯对于防治血管病变也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可以从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入手,从根本上保护血管,有效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谢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麻烦点个赞或者收藏,如果您的家人朋友也有相关问题,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谢谢。想要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关注小五的头条号——小五的健康科普小站,早关注、不迷路呦
#家庭健康守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