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诺林糖尿病能吃吗(泰诺林糖浆说明书)
【妇产科普】孕产妇怎么选退烧药
最近发烧感冒的人很多,包括孕妈和哺乳妈妈,发烧了怎么办?能吃退烧药吗,如何选药呢?
一、孕妈发烧了,能吃退烧药吗?
发烧是我们的身体启动免疫系统在和病毒互相对抗,适度的发烧不用担心,也不需要药物治疗。
我们可以用一些物理降温的办法,让自己舒服一些。比如温水擦浴,退热贴,穴位按摩等。
物理降温效果不好,体温超过38.5度以上,我们可以吃点退烧药。考虑到用药对母亲和胎儿的安全性,用药前权衡利弊,可以选用相对安全的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
有些孕妈体温很高,超过了39度,想硬抗不用药也是不安全的。有文献研究认为,体温超过39度持续48小时以上会引起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增加,也就是有胎儿致畸的风险。
用药提示:
1选择单一成分的对乙酰氨基酚,尽量不用含多种成分的药物。
2 仔细看说明书,不要过量使用。也不要长期使用。
3 不建议两种退热药同时使用,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4 用药后效果不好,持续高热,积极就医进行治疗。
5 有用药疑问,咨询药师或医生,避免用药错误和风险。
二、泰诺和泰诺林,孕妈吃哪个退热?
泰诺林,为单一成分的药品,是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主要作用是解热镇痛,是孕妈可安全使用的退热药。
泰诺,为含多种成分的药品,含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伪麻黄碱(减少鼻粘膜充血)、右美沙芬(止咳),氯苯那敏(抗过敏),主要用于缓解感冒相关的症状,其中右美沙芬孕早期禁用,伪麻黄碱孕早期也应避免使用。
对于孕妈退热,首选药为对乙酰氨基酚,即泰诺林可选。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它有很多商品药名,比如百服叮、百乐来,必理通,退热净等几十种。用药仔细阅读说明书,看清楚药品成分。
用药提示:
1药品有多种剂型,如口服片、咀嚼片、泡腾片,缓释片,干混悬剂、胶囊、颗粒等。
2不同的剂型服用方法和每天用药次数不一样。参考说明书使用。
3不要超剂量使用,过量使用可引起严重肝损伤。一日最大量不超过2克。
4尽量避免合并含有本药成分或者其他解热镇痛药。
5也不要长期使用,疗程最好不超过3天。
6用药后体温持续不降,高烧持续38.5度以上,应看医生调整用药。
三、产后哺乳期妈妈,能吃哪些药退热?
哺乳期的妈妈,除了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还可以选择布洛芬。布洛芬在乳汁中药物剂量极低,一般认为对宝宝影响不大。但是国内部分说明书较为谨慎,建议哺乳期禁用。因此在病情需要时,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均为解热镇痛药,除了有退热作用,还可以缓解疼痛,比如头痛、关节痛、牙痛、肌肉痛、痛经等。
用药提示:
哺乳后尽快服药,延长下一次哺乳时间4小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宝宝的影响。
妊娠期高血压,隐藏的“炸弹”,该如何进行药物治疗?
孕期糖尿病,真的能“吃”回去吗?
留住青春不是梦,激素补充来帮忙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或者觉得有用,请朋友圈,
让更多人知道。
居家健康观察避免用药误区
随着近期国家疫情防控策略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目前国内疫情的最主要流行株,但其致病毒力明显下降,同时随着疫苗接种广泛普及,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也发生显著改变,主要以无症状感染或有上呼吸道症状的轻型患者为主,普通型和重症患者比例显著降低,且重症患者易发生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者、没有全程接种疫苗人群、肥胖者(BMI≥30)、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以及重度吸烟者。
目前,尚无证据支持药物可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不需要提前预防性服用药物。对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患者,无高危因素的普通型患者目前可采取居家健康观察,前者一般无需服用药物来干预,但对出现发热、咽干咽痛、干咳无痰、流涕、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可给予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但仍需酌情使用。对有重症化高危因素的普通型和重症患者则需到定点医院治疗。
对采取居家健康观察者,若缺乏相关临床和药学专业知识背景,且无法及时得到临床专业医师或药师的指导,常常会出现一些用药误区,甚至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发展,甚至诱发重症的发生,值得大家重视。对此,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详解新冠感染后如何合理用药避免重症的发生。
药物过量
引发重症不可忽视
针对新冠引起的上呼吸道等症状,居家过程中,需要合理使用感冒药与退烧药,避免重复用药或药物过量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而引发器官功能受损。因常用感冒药与退烧药往往含有相同成分,例如,散利痛、泰诺林、泰诺、日夜百服咛等药物中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若这类药物重复叠加使用,或因退烧效果不理想,而在短时间多次给药,可能会造成对乙酰氨基酚摄入过量而导致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等症状,甚至诱发急性肝功能损伤而增加重症化的风险。出于安全考虑,对乙酰氨基酚的日剂量一般应控制在2克以下,按说明书要求严格控制使用频次。因此,对症治疗不是药物种类越多效果越好,必须记住“是药三分毒”,药物叠加作用导致的毒性从而引起重症化现象必须谨慎预防。
重点人群
谨慎用药防重症
对婴幼儿、有基础性疾病老年患者等重点人群,因生理机能的特征不同,对药物的耐受性有显著差异。如婴幼儿用药必需使用小儿剂型,按体重计算剂量,若采用成人剂型或剂量极易导致药物过量甚至中毒而引发重症。老年人常因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平时用药比较多,若选择退烧药不恰当,有可能引起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轻者使所服用的药物疗效降低,重则引起不良反应使身体受到不必要的损害,如过量会损害肝肾功能,甚至因出汗过多,使一些体弱多病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老人,体温下降过快或过低,导致病人发生虚脱而诱发重症。因此,老年人感染新冠后用药,最好能在临床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合理镇咳
谨防痰液滞留
咳嗽是新冠感染常见症状之一,可伴有痰或无痰,但止咳需要慎重用药。对有痰的咳嗽则需在使用镇咳药物的同时,服用祛痰药物,以促使痰液稀释而顺利排出,避免痰液引流不畅。如镇咳药物右美沙芬、福尔可定、可待因等直接作用于咳嗽中枢而发挥镇咳作用;对于痰多者,一旦咳嗽反射严重受到抑制,将影响咳嗽的排痰作用,易造成痰液滞留,继而诱发感染而加重病情,尤其是有慢性肺部疾病的老年人,更应重视;对于儿童则可能引起窒息,需要格外谨慎。
冷静对待
不随意用抗病毒药
迄今为止,尚无针对新冠病毒感染治疗的特效药。尽管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被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例如伴有高龄、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但对无症状感染者或轻型患者的疗效缺乏确切依据,切勿滥用。
作者:左妍
来源: 新民晚报
海报|专家一文全答:“新冠药”买不买?制氧机要囤不?网红药单可信吗?家庭如何备药……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薛仁政 通讯员 王剑 王媛 韩文青
海报/黄江霆
朋友圈疯传的“新冠吃药顺序图”引起热议,靠谱吗?新冠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在方舱到底在吃什么药,是不是我家也来一份?
最近一段时间降温,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家里该准备哪些“看门药”?如何避免吃到过期药?
针对街坊关注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医学、药学专业人士,争取一网打尽!
问:针对新冠病毒感染,需要特别备药吗?
正在方舱支援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孙志佳介绍,方舱内主要收治的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目前对于他们的治疗主要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针对他们原有的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感染新冠后可能导致原有疾病病情加重,或从解期变为急性发作期。因此医护人员要为他们做好监测,并通过用药控制好基础疾病。
第二部分就是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对症治疗,比如说发烧、头痛、肌肉疼痛的就用解热镇痛药,咳嗽的就服用止咳化痰药,有消化道症状的如食欲不振、腹泻等就服用调理肠胃的药。
孙志佳建议,冬季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家里可以备些解热镇痛止咳类药物作为“看门药”,尤其是有老人、儿童的家庭。但没必要专门为新冠病毒感染而准备药物,抢药、囤药更没有必要。
问:家庭有必要配备制氧机吗?
网上也有不少关于购置制氧机的指引,家庭有必要配备制氧机吗?
孙志佳解答,如果家中有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本身就需要日常吸氧的患者,可以配备家庭用制氧机。
但如果仅是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就没有必要。因为无论是无症状感染者,还是轻症患者都没有必要吸氧。如果是重症患者,吸氧仅仅是提供生命支持的一种手段,仅靠吸氧完全不够,仍需要到医院接受规范治疗。
问:“新冠吃药顺序图”靠谱不?
近日,一张“清晰明了”的“新冠吃药顺序”图片在朋友圈、微信群、微博疯传,大家纷纷收藏。这个民间吃药顺序到底靠不靠谱?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主治中医师、有着支援香港抗疫经验的曾远峰医生介绍,每个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症状会不同,因此并没有绝对的吃药顺序,而要根据药物的功效,结合症状,对症服用。
曾远峰还提醒,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常见有十大症状,这张图片提到的这8个药物,大部分都只是针对了上呼吸道症状。对于患者会出现胃口减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这张图里面的药物并没有一些针对性的治疗,所以当新冠患者出现以消化系统为主要表现的症状的时候,仅吃这张图片里的药是无法缓和的。
此外,因为很多药成分有相似,按这个顺序吃反而会造成成分叠加而导致不良的后果。
建议大家科学就医,不要根据网络中的道听途说来自行诊疗,以免耽误病情。
问:家庭“看门药”该如何配备?
现在是冬季,呼吸道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家里该配备哪些“看门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魏理建议,通常情况下应准备OTC非处方药,以保证用药安全,在使用药品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服药后如果症状未缓解要及时就医。
【儿童】
退烧:美林、泰诺林
肠胃药:黄连素、胃复安、保济丸、藿香正气丸、开塞露
腹泻:蒙脱石散、补液盐
特别提醒:儿童病情变化快,如果服药后症状不缓解、精神状态差要及时就医。
【成人】
退热止痛: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肠胃药:胃复安、保济丸、藿香正气丸(恶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乳果糖、开塞露(便秘)。
腹泻:蒙脱石散、补液盐。
过敏:可以准备一些之前医生开具并使用过的药;哮喘患者还要备硫酸沙丁胺醇等急救药;过敏性皮肤问题可准备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
眼部用药:玻璃酸钠滴眼液(可缓解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干涩、异物感等不适)。
外用药:创可贴、酒精、碘伏、无菌棉签(纱布)、双氧水等;还可准备云南白药、跌打油、镇痛膏等处理跌打损伤。
特别提醒:不建议囤积大量退热药、感冒药、相关中成药,这些药物保留一周用量即可。退热药不宜连续使用超过3天,高热不退需尽快就医。
【老年人】
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患者:准备自己常用的药,以及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家中还可准备电子血压计,定期监测血压。
问:药品开封后的使用期限有多长?
家里的药囤得多了,一不小心就容易过期,所以在服用前,一定要仔细看下药品是否已经过了有效期。
但还有一种情况也要特别注意,就是药品一旦开封后,使用期限就变短了。
那么药品开封后的使用期限有多长?听一听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洪燕萍的介绍。
1、瓶装药片和胶囊:这些药品在开封后的使用期限通常不超过6个月。在使用前,大家要仔细观察药品的性状,一旦发现药品有外观、气味、颜色、性状的改变,就不要再使用。
2、颗粒剂和粉剂:这类药剂开封后最好在1个月内用完,出现吸潮、软化、结块等现象则不宜继续使用。
3、口服液体制剂:口服溶液、混悬剂和乳剂开封后,如果瓶口及瓶盖未受污染,常温下一般可保存2个月。糖浆剂开封后在室温下可保存1个月左右。如果药品出现酸败、异味、产生气体或沉淀物等变质现象,就不要再服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这类药品时,不能用嘴对着瓶盖或瓶口直饮,以免污染药物。
4、软膏剂:软膏剂开封后,在室温下最多可保存2个月。如果出现明显颗粒、溶化、有出水现象及“哈喇味”,则不宜再使用。
5、眼用、鼻用、耳用制剂:滴眼液、眼用凝胶、眼膏、滴鼻液、滴耳液等,在开封后最多使用4周。单剂量包装的眼药水,开封后应在24小时内使用。
6、生物制剂:如胰岛素,一般开封后可在室温下(25摄氏度以下)存放28天,具体以药品说明书为准。
此外,有一些药品是用包药纸袋分装的,这种纸袋容易受潮,密封不严,建议大家在医生开具的疗程内用完。
最后要提醒的是,家庭药箱最好每隔3个月左右清理一次,及时清除过期变质药品和散装的有效期不明药品。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