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住院二级护理(二级糖尿病一个月费用多少)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Ⅱ型糖尿病患者怎么吃?这份食谱请收好

来源:人民健康网

民以食为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食疗也成为了医生的好助手。这份为Ⅱ型糖尿病患者准备的超详细饮食指南,一起看看吧!

饮食治疗是Ⅱ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科学均衡的糖尿病饮食能够使血糖/血脂等指标接近正常生理水平、提供符合生理需要的各种营养,改善健康状况(各种不同人群)、纠正代谢紊乱、预防和治疗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防止和延缓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神经系统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给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八大饮食建议:

1、合理控制能量的摄入:通过测体重可评价总能量摄入是否合理。建议每周称1次体重,并根据体重调整食物摄入量和运动量,肥胖者应逐渐减少能量摄入并注意增加运动,使体重逐渐下降至正常标准的5%左右。

2、坚持平衡膳食:每天均衡选择主食类、蔬果类、肉蛋奶类、豆类、油脂类。

3、主食要适量: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0%,以粗粮、米面及薯类为主,避免食用单糖类,如糖果、炼乳、蜂蜜、甜饮料、蛋卷、加糖罐头、中西式甜点心等。

4、限制脂肪摄入:少食或不食鸡鸭皮、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蟹黄、虾卵、鱼卵芝麻酱、汉堡、硬果类如花生、瓜子、核桃等。

5、每天食入适量优质蛋白质食物:牛奶、蛋类、瘦牛肉、禽肉及鱼、虾等海产品、大豆制品如豆腐干、豆腐、豆浆等。

6、清淡少盐:控制盐量6g/天,高血压患者3g/天,不食咸菜、腌制食物、豆腐乳、芝麻酱等富含盐的食物。

7、烹调方法宜蒸、煮、炖、拌、汆,减少过多烹调用油,减少炒、烧方式,不宜煎、炸。最好使用植物油,每天控制在30g(3汤勺)。

8、合理安排餐次,规律一日三餐~五餐,定时定量。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本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营养师李响进行科学性把关。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本文来源:选自《中华内科杂志》, 2022,61(1) : 12-50.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7 813万,95%以上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控制欠佳所致并发症是老年人健康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防治已是健康中国(2019—2030年)的重点行动之一。延续“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主旨,制订“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汇总国内外老年糖尿病相关指南和研究信息,旨在进一步优化老年糖尿病防治理念,促进规范化预防、诊疗临床措施的实施,不断提高老年糖尿病总体管理水平。

本文仅对指南的要点提示和重要图表进行展示。

中国老年糖尿病的

现状和危害

要点提示

  • 老年糖尿病患病率仍在增加(30%,2017年)(A)。

  • 我国老龄化加剧,老年糖尿病人群增长迅速,成为糖尿病主流人群(A)。

  • 老年人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45%~47%,需要关注(A)。

  • 老年糖尿病总体血糖控制不理想,管理水平亟待提高(A)。

  •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所致病死率、病残率高(A)。

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要点提示

  • 老年前已患糖尿病(30%)和老年后新诊断糖尿病(70%)患者临床特点有所不同(B,Ⅰ)。

  • 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但农村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更为明显(A,Ⅰ)。

  • 老年糖尿病合并代谢异常比率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部感染、肾衰竭是主要致亡病因(A,Ⅰ)。

  • 老年综合征是常见伴随状态(A,Ⅰ)。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要点提示

  •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不受年龄影响(A,Ⅰ)。

  • FPG、标准餐负荷2 h及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或随机血糖、HbA1c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复检,以确认诊断(A,Ⅰ)。

  • 初诊老年糖尿病患者以FPG正常、餐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为特征(B,Ⅰ)。

  • 老年糖尿病分为1型、2型和特殊类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约占95%(A,Ⅰ)。

老年2型糖尿病的筛查

与三级预防

要点提示

  • 老年人健康查体除FPG外,推荐增加2hPG筛查(C,Ⅱa)。

  • 因各种原因急诊的老年患者应测定空腹或随机血糖(C,Ⅱa)。

  • HbA1c的测定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病情判断和治疗选择(B,Ⅰ)。

  • 糖尿病前期和新发糖尿病是老年糖尿病管理的重点人群(A,Ⅰ)。

  • 早预防、早诊断、早生活方式干预(TLC),及时启用降糖药物是治疗优选策略(A,Ⅰ)。

  • 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和脏器功能的评估,综合治疗(B,Ⅰ)。

老年2型糖尿病

治疗策略的优化

要点提示

  • 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有关血糖及胰岛功能水平、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脏器功能和个人生活能力5个方面的综合评估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A,Ⅰ)。

  • 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是老年2型糖尿病优化治疗结局的基本原则(B,Ⅰ)。

  • 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以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获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A,Ⅰ)。

  • 以HbA1c界定的血糖控制目标<7.0%,对应空腹血糖4.4~7.0 mmol/L和2hPG<10.0 mmol/L适合于大多数预期寿命较长、无低血糖风险、尚无严重心脑肾病变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A,Ⅰ)。

  • HbA1c≤8.5%、对应FPG≤8.5 mmol/L和2hPG<13.9 mmol/L,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可接受的血糖控制标准。适用于病程长、血糖控制有难度、低血糖风险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需避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B,Ⅰ)。

表4 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

项目

良好控制标准

中间过度阶段

可接受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

≤7.0

>7.0~<8.0

8.0~8.5

空腹血糖(mmol/L)

4.4~7.0

5.0~<7.5

5.0~<8.5

餐后2h血糖(mmol/L)

<10.0

<11.1

<13.9

治疗目标

预防并发症发生

减缓并发症进展

避免高血糖的急性损害

适应的患者条件

适用于新诊断、病程短、低血糖风险低,应用非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物治疗为主、自理能力好或有良好辅助生活条件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适用于预期生存期>5年、中等程度并发症及伴发疾病,有低血糖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物或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为主、自我管理能力欠佳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希望在治疗调整中转向良好控制

适用于预期寿命<5年、伴有影响寿命的疾病、有严重低血糖发生史、反复合并感染、急性心脑血管病变、急性病入院治疗期间、完全丧失自我管理能力、缺少良好护理的患者。需避免高血糖造成的直接损害

糖尿病教育

和患者自我管理

要点提示

  • 糖尿病教育可以显著改善患者HbA1c水平和糖尿病整体控制水平(B,Ⅰ)。

  • 提供具有老年人特色、个性化、多种形式的糖尿病基本管理(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健康行为)的教材和实施方法,鼓励和促进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血糖管理(B,Ⅰ)。

  • 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入门教育和早期定位管理(责任医生)有助于改善预后(B,Ⅰ)。

  • 医院-社区联合的糖尿病分级管理体系是改善糖尿病整体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B,Ⅰ)。

老年糖尿病的饮食管理

要点提示

  • 根据患者年龄、身高、体重、代谢指标、脏器功能配置个性化饮食处方,保证生理活动需求,不增加代谢负担(C,Ⅰ)。

  • 供能营养素应以碳水化合物(50%~55%)为主,宜多选择能量密度高且富含膳食纤维、低升血糖指数的食物,增加蔬菜和适当比例的低糖水果(B,Ⅰ)。

  • 蛋白摄入建议为1.0~1.5 g·kg-1·d-1,以优质蛋白为主,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年龄相关的肌肉减少等(A,Ⅰ)。

  • 定期给予糖尿病教育和饮食指导可明显降低HbA1c(B,Ⅰ)。

  • 改变进食习惯,先汤菜后主食,有利于减少餐后血糖波动(B,Ⅰ)。

老年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要点提示

  • 糖尿病运动治疗目标是保持良好身体素质和有助于血糖控制(B,Ⅰ)。

  • 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个性化、易于进行和坚持、有增肌作用的全身和肢体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30~45 min/d)(C,Ⅱa)。

  • 无行走困难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建议每日三餐后适量的近距离活动,有利于缓解餐后高血糖(B,Ⅰ)。

  • 运动前做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防跌倒、防骨折(A,Ⅰ)。

老年糖尿病患者

血糖的自我监测

要点提示

  • 自我血糖监测(SMBG)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病情并为降糖治疗提供依据(A,Ⅰ)。

  • 根据病情、有计划地进行血糖监测,有助于患者自我管理,协助降糖方案的调整,促进血糖的理想控制(B,Ⅰ)。

  • 病情变化时多点或连续血糖监测有利于为更好调整降糖治疗提供信息(A,Ⅰ)。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要点提示

  • 在治疗前应评估胰岛功能,同时根据患者治疗时的血糖水平,以HbA1c检测值为参考依据,制定治疗方案(B,Ⅰ)。

  • 选择降糖药物需关注心脑血管病变、肾脏功能、低血糖风险、对体重的影响、成本、副作用风险和患者医保承受能力,制定更多获益的个体化降糖治疗方案(A,Ⅰ)。

  • 选择简化、易操作、低血糖风险小的用药模式能提高依从性(B,Ⅰ)。

  • 二甲双胍是首选用药(无年龄限制),且可长期应用(除外严重肾功能不全)(A,Ⅰ)。

  • 生活方式管理和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HbA1c>7.5%,较早开始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在维持血糖长期满意控制上效果更优(A,Ⅰ)。

  •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高风险因素、肾脏疾病或心力衰竭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优先选择SGLT-2i或GLP-1RA(A,Ⅰ)。

  • 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开始胰岛素治疗,建议首选基础胰岛素(A,Ⅰ)。

  • 伴存高血糖(HbA1c>9.5%,FPG>12 mmol/L)、合并感染或急性并发症、处于手术或应激状态等特殊情况时建议采用多次胰岛素注射(强化治疗)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方法(A,Ⅰ)。

注: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ASCVD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DPP-4为二肽基肽酶4;心衰为心力衰竭;CKD为慢性肾脏疾病;SGLT-2i为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GLP-1R为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CSII为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

▲图1 老年2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物治疗路径

老年2型糖尿病

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要点提示

  • 一般情况下,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40/85 mmHg(1 mmHg=0.133 kPa),已有糖尿病肾脏病变(DKD)或合并肾损伤者血压控制标准调整到<130/80 mmHg,但血压不宜低于110/60 mmHg,有脑梗死、长期血压控制不良的老年患者血压<150/80 mmHg即可(A,Ⅰ)。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首选和基础用降压药(A,Ⅰ)。

  •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重点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使用他汀类调脂药物按心血管危险分层控制在要求范围内(A,Ⅰ)。

  • 控制高尿酸血症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重要的管理目标之一。单纯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控制在正常(<420 μmol/L)即可,如合并心血管和肾脏病变,血尿酸需降至<360 μmol/L(对于有痛风发作的患者,血尿酸<300 μmol/L)(A,Ⅰ)。

  • 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还需注意体重管理、纠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安全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A,Ⅰ)。

  • 老年糖尿病患者面临多疾病药物治疗,需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降低多重用药风险(A,Ⅰ)。

表7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及其他代谢异常的控制标准

指标

一般控制标准(适宜人群)

严格控制标准(适宜人群)

调整期可接受标准(适宜人群)

血压(mmHg)

<140/85(复杂病情、长病程、合并脑血管病变)

<130/80(短病程、合并DKD蛋白尿者)

<150/90(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史、长期高血压未控制)

LDL-C(mmol/L)

<2.6(无心脑血管病史,心血管病中危)

<1.8(已有心脑血管病史,心血管病高危)

<4.4(无心脑血管病史,心血管病低危)

TG(mmol/L)

<2.5(无胰腺炎病史,心血管病中危)

<1.7(有胰腺炎病史,心血管病高危)

<3.5(无胰腺炎病史,心血管病低危)

血尿酸(

µ

mol/L)

<420(单纯高尿酸血症)

<360(有痛风病史,合并DKD)

<300(严重痛风合并痛风石、DKD)

体重指数(kg/m2)

<28

>20~<24

肥胖者减少、消瘦者增加

注: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为甘油三酯;DKD为糖尿病肾脏病变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要点提示

  • 老年糖尿病患者需尽可能控制血糖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避免发生DKA和HHS(A,Ⅰ)。

  • 补液是DKA及HHS的首要治疗措施,推荐首选0.9%氯化钠注射液。原则上先快后慢,随后的补液速度需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电解质水平、尿量及心肾功能等调整(A,Ⅰ)。

  • DKA和HHS患者与补液同时开始胰岛素治疗,推荐采用连续静脉输注0.1 U·kg-1·h-1;以后根据每小时血糖变化情况调整胰岛素输注量(A,Ⅰ),老年糖尿病患者救治中不推荐首剂静脉注射胰岛素(C,Ⅱb)。

  • DKA患者在血钾<5.2 mmol/L并有足够尿量(>40 ml/h)时即开始静脉补钾(B,Ⅱa)。

  • DKA患者合并有严重酸中毒(pH<7.0)需适当静脉补充碳酸氢钠注射液(B,Ⅱa)。

  • HHS患者静脉补液首选0.9%氯化钠注射液,有条件者可经口补充温开水,当血糖下降至16.7 mmol/L时,开始静脉补充 5%含糖注射液(B,Ⅱa)。

  • DKA和HHS治疗过程中需避免发生严重低血糖和低钾血症(B,Ⅰ)。

三、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要点提示

  • 老年糖尿病患者都应进行低血糖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将低血糖风险降至最低(A,Ⅰ)。

  • 糖尿病前期发生的反应性低血糖,以饮食结构、分餐调整为主,必要时辅用糖苷酶抑制剂(C,Ⅱa)。

  • 对应用有发生低血糖倾向降糖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和陪伴,需进行预防和处理低血糖的知识宣教,鼓励SMBG,争取早发现、早处置,避免严重低血糖的伤害(B,Ⅰ)。

  • 有中重度低血糖发生、糖尿病病程长且并发症和合并症多、脏器功能不全、自理能力差、预期寿命有限的老年患者血糖控制标准需放宽,严防低血糖再发(A,Ⅰ)。

表8 低血糖分级处置方法

分级

血糖(mmol/L)

低血糖症状

认知功能异常

意识障碍

处置方法

1级

3.0~≤3.9

无/有

经口食用20~50 g糖类食品;症状未完全改善,10 min后可重复

2级

<3.0

无/有

经口饮用含糖溶液50~100 ml,继续食用20~50 g糖类食物;症状未完全改善,10 min后可重复

3级

无特定血糖界限,有意识和/或躯体改变,需要他人帮助

急送医疗单位救治:静脉注射葡萄糖液(酌情选定浓度和液量);如意识障碍轻、能正常吞咽时,尽早口服含糖溶液100 ml,症状无缓解,10 min后可重复

注:有条件即测血糖,明确低血糖诊断。重症急送医院就治,有条件同时留取血标本检测血胰岛素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一、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1)老年糖尿病合并CVD的综合管理

要点提示

  • 伴发高血压、高LDL-C血症者可加重CVD的发生和发展(A,Ⅰ)。

  • 应每年评估CVD的风险因素(B,Ⅰ)。

  • 多因素综合优质管理(控制“四高”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显著改善CVD和死亡风险(A,Ⅰ)。

  • 伴有多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者,可出现无症状心肌梗死、非典型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B,Ⅰ)。

  • 合并ASCCVD者,或无禁忌证时优先选择联合GLP-1RA、SGLT-2i类降糖药(A,Ⅰ)。

(2)老年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的综合防治:

要点提示

  • 确诊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均需对脑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A,Ⅰ)。

  • 脑梗死的一级预防包括生活方式管理和戒烟,控制血压、血糖、LDL-C在理想水平(A,Ⅰ)。

  • 脑梗死二级预防,LDL-C需控制在<1.8 mmol/L。血压不宜控制过严,<150/85 mmHg亦为可接受标准,待病情稳定后逐步调整血压到<140/80 mmHg(A,Ⅰ)。

  • 在饮食管理的基础上,单药或联合两种以上非胰岛素促泌剂治疗的老年患者,力争HbA1c<7.0%,需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的患者,有低血糖风险,血糖控制标准需酌情放宽,HbA1c<8.5%为可接受标准,餐后或随机血糖应<13.9 mmol/L。尤其要避免发生HHS,加重或诱发再次脑梗死(A,Ⅰ)。

2.老年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综合防治:

(1)下肢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要点提示

  • 应定期行足背动脉搏动触诊筛查,酌情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周围血管造影检查(C,Ⅱa)。

  •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控制体重),良好控制血糖、血压、LDL-C、血尿酸等,可以预防下肢动脉病变发生(A,Ⅰ)。

  • 明确合并下肢动脉病变者,需严格控制各项代谢指标,并抗血小板聚集治疗(B,Ⅰ)。

  • 西洛他唑推荐用于下肢动脉病变有间歇性跛行症状后的长期治疗(C,Ⅱa)。

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1. DKD与CKD:

要点提示

  • 推荐所有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eGFR评估,以指导DKD的诊断及治疗(B,Ⅰ)。

  • 有效的降糖治疗、血压控制可延缓DKD的发生和进展(A,Ⅰ)。

  • 老年DKD患者,需根据其个体化治疗原则,优先选择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SGLT-2i或GLP-1RA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肾脏结局(A,Ⅰ)。

  • DKD患者需注意生活方式干预,合理控制蛋白摄入量,目前对非透析患者推荐约0.8 g·kg-1·d-1优质蛋白摄入,合并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蛋白摄入可适当放宽(B,Ⅰ)。

2. DR与失明:

要点提示

  • 每年进行综合性眼检查,及时发现病变,及早开始治疗(B,Ⅰ)。

  • 良好地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可预防或延缓DR的进展(A,Ⅰ)。

  • 对出现黄斑水肿、中度及以上的非增殖性DR患者,应由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眼科医生进一步管理(A,Ⅰ)。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要点提示

  • 确诊糖尿病时应进行DPN的筛查,之后每年筛查一次(A,Ⅰ)。

  • 远端末梢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的筛查与早期管理对患者的预后有益(B,Ⅰ)。

  • 急性痛性神经病变和慢性远端神经病变伴痛刺觉异常的预后不同,需注意鉴别,对症治疗(B,Ⅱa)。

  • 合并颅神经、脊神经根病变应积极治疗,多能缓解症状(B,Ⅱa)。

  • 良好控制血糖和各项代谢异常可以延缓DPN的进展(B,Ⅰ)。

糖尿病足病

要点提示

  • 发生糖尿病足警示患者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A,Ⅰ)。

  • 全面控制危险因素、早筛查早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和神经病变是预防糖尿病足病发生的重要环节(A,Ⅰ)。

  • 老年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日常足部护理,出现足部皮肤破损及时处置,降低感染率(A,Ⅰ)。

  • 一旦足部感染发展至溃疡、坏疽,需按具体分类对应处置,改善全身营养状态、控制血糖、有效抗感染、改善血循环(血运重建)综合治疗(A,Ⅰ)。

伴发疾病的防治

及需要兼顾的问题

一、老年骨质疏松症

要点提示

  • 老年糖尿病患者伴发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A,Ⅰ)。

  •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量的骨密度T值和骨折风险评估(FRAX)等风险评估工具常常低估了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风险,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治疗应尽早(A,Ⅰ)。

  • 血糖的良好控制有利于降低骨质疏松病变的进展(B,Ⅱa)。

  • 在可能和非禁忌的情况下,优先使用二甲双胍、GLP-1RA和DPP-4i等对骨代谢及骨折风险影响较小的降糖药物(B,Ⅰ)。

  • 双膦酸盐仍然是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对于年龄较大和/或肾功能下降的糖尿病患者,可考虑特立帕肽或者地舒单抗作为备选方案(B,Ⅱa)。

二、老年综合征的评估和管理

要点提示

  •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的老年综合征组分有衰弱、跌倒风险增加、多重用药、认知障碍等。需要重点关注肌肉衰减症及认知障碍的评估和治疗(A,Ⅰ)。

  • 肌肉衰减症的治疗以营养支持和运动康复为主。老年人饮食中需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D、抗氧化物质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非高龄老年患者可进行每周≥3d,每天30~40 min快走、游泳或慢跑等中高强度运动、20~30 min抗阻运动(C,Ⅱa)。

  • 通过相应神经心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早期识别认知功能障碍,采取行为和药物干预,可以延缓向痴呆的进展(A,Ⅰ)。

  •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首先是识别和控制危险因素,一旦确诊认知障碍,需要设“监管员”,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有益的治疗计划,包括起居、饮食、功能训练等(B,Ⅱa)。

糖尿病的防治与护理

今日主讲

孟凡良,1990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现任商丘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微循环学会委员,河南省内科学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内分泌暨糖尿病学会委员,河南省骨质疏松暨骨矿盐代谢学会常委,河南省内分泌暨高血压学会常委,河南省全民健康促进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师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师学会骨质疏松暨骨矿盐代谢学会委员,商丘市内分泌暨糖尿病学会秘书长。1994年在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医院心内科进修,2001年在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进修,2004年~2006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进修。

何为糖尿病

199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宣布,每年的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有如下要点:l.经常检查尿糖及血糖,了解自己的血糖与症状之间的联系,调节掌握胰岛素剂量。2.饮食以低糖为主,超重者需低脂肪。多吃粗粮和含纤维的蔬菜,保持蛋白质营养。3.戒烟限酒,保证睡眠。4.经常参加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体育锻炼。5.正确的医疗指导,不要轻易更换降糖药。6.穿着宽松、舒适的鞋,太窄的鞋易磨损足部皮肤。

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的目标是预防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在已诊断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孟凡良认为,饮食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平衡膳食,配合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平衡膳食就要做到食物品种多样化,这是获得全面营养的必要条件。要做到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勿挑食,勿偏食,每日应摄入这几类食物:谷薯类(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蔬果类(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肉蛋类(主要为机体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油脂类(能够为机体提供热量)。

糖尿病的预防

少吃高糖多盐食物。对于糖尿病,医生通常是把限制饮食,特别是限制进食含糖高的食品作为重要的防治方法来指导患者。但对限制盐的摄入量则很少引起注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摄盐过多,具有增强淀粉酶活性而促进淀粉消化和促进小肠吸收游离葡萄糖的作用,可引起血糖浓度增高而加重病情。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盐。

还应当做到多饮水,限制饮酒,戒烟。孟凡良认为,不要限制饮水,适量饮水利于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和血糖的稀释。限制饮酒,因为酒中含有的酒精热量很高,空腹饮酒易出现低血糖,尤以注射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时。如果无法避免,也应尽量不饮白酒,而少量饮用酒精浓度低的啤酒、果酒等。吸烟有害健康,尤其对有Ⅱ型糖尿病患者,这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内容之一。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糖尿病患者应制订适合于自己的运动计划,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贵在坚持,运动方式、强度、频率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而定。

为了让更多人重视起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孟凡良都要带领科室医护人员走进社区,开展健康知识宣讲活动。他说,预防糖尿病要从青少年抓起。他认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引起糖尿病多发的原因之一,如经常吃快餐、喝碳酸饮料等。他说,现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经常处于应激的状态,也会引发糖尿病的发生。

如何发现糖尿病

孟凡良告诉记者,糖尿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并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容易导致失明、截肢、肾衰等并发症。青少年都有患糖尿病的,多是由于肥胖引起。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2008年,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总人数达9240万。2013年发布,全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发病率为11.6%。

糖尿病共分为四种,分别是:Ⅰ型糖尿病(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不足)、MODY(青少年的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孟凡良认为,糖尿病的自我发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有无家族史,二是看体重,三是有无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不运动,经常吃垃圾食品等。三是困乏无力,经常性餐前低血糖,特别是午餐前手发抖、出汗、有饥饿感等,在糖尿病患者中这也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视力下降。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上期互动:冠心病的防治

吴先生:医生您好,我2016年装支架二枚,药一直没停过,最近老是心慌、心悸是怎么回事?

周医生:可以做心电图检查和心脏彩超,查血脂、肝功和心肌酶,以及检查冠脉CTA,看看支架有没有再狭窄。

林先生:周医生好,我是一位做了两次房颤手术的患者,但我还有冠心病,医生说冠心病不需要手术,只需要吃药,我已吃了两年多的西药,现在该不该停药和换药服用?请问他汀类药物冠心病人应该怎样服,需不需要长期服用?

周医生:建议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定期检查肝功、血脂、心肌酶,根据检查结果看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赵先生:我今年装了支架,按时吃药,这个月突然晚上睡觉时有点背痛,请问是否有问题了?

周医生:建议定期到医院检查血脂、血糖、肝功、肾功能、心肌酶,现患者出现了不适的症状,可再做个心电图检查。

本期互动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您就糖尿病方面有哪些问题需要咨询专家,可以拨打热线18603700103(微信同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请专家为您答疑解惑。

下期话题:关于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预防及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