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半夜渴是糖尿病么(孕妇半夜渴醒怎么回事)
怀孕期间出现这6个症状?你可能得了妊娠期糖尿病
要做糖筛了,听说要是过不了,就得控制饮食……医生说我的血糖有点高,不控制的话,宝宝出生都有危险……
分娩日期临近,却发现血糖超出指标……
妊娠期糖尿病,不仅会影响到孕妇的健康,也威胁胎儿的生长,容易分娩出巨大儿。因此,若是宝妈出现了以下这些表现是需要警惕的,说明血糖该控制了:
莫名其妙口渴,喝再多的水也无法缓解
这是典型妊娠糖尿病的症状之一,血液中血糖含量过高,血糖高影响了血液渗透压,渗透压明显增高,尿液增多,体内水分流失过快就需要水分来稀释,所以孕期血糖过高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口渴不已。
孕期出现了妇科疾病
在怀孕期间被妇科疾病所困扰,特别是念珠菌性阴道炎或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出现,而孕早期也出现了空腹尿糖阳性、或者是伴随羊水过多等等的情况,这都需要提高警惕。
尿液增多、皮肤干燥
这也是孕期糖尿病比较明显的两个异常,血糖升高超过了标准数值,而多余的糖就需要通过尿液排出,从而增加了尿量。
同时由于口渴的原因,孕妇也会大量饮水,这也增加了尿量,但要和孕期正常尿频分开,通常孕期尿频出现在孕早期和孕晚期,如果在孕中期出现则属于异常情况。尿频不已、口渴、皮肤干燥甚至有脱水的表现,这都是身体异常信号。
觉得自己总是吃不饱
孕期血糖持续升高,往往就会有吃不饱的感觉,即使是现在吃饱了,用不了一会饥饿感会出现。
这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异常,导致食物虽然被消化,但葡萄糖却不能被充分氧化为人所用,所以导致了饥饿感爆棚。
同时葡萄糖无法被人体利用,所以身体会大量消耗脂肪以及蛋白质,导致饥饿出现。
高龄孕妇,有妊娠糖尿病史
年龄超过35岁的女性再次怀孕就属于高龄孕妇的范围,这时体内胰岛素代偿能力往往会持续减弱,如果没有控制饮食,患糖尿病几率就会持续上升。如果在第一胎时就出现了妊娠期糖尿病,二次怀孕仍然可能会出现血糖过高情况。
孕前肥胖,孕期体重迅速增长
如果在怀孕之前就存在超重情况,就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出现。由于超重本身就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随着怀孕身体代偿能力逐步的减弱,糖尿病更容易找上自己。
孕期血糖“失控”,不但会使孕妈妈血压增高,还会让宝宝过度发育,成为“巨大胎儿”,一不小心就会面临胎儿畸形、早产、流产的风险。
所以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在整个孕期一定要合理摄入饮食,如果有以上几个异常,及时对血糖进行检测也是非常必要的。明确血糖水平,控制血糖增长,对孕妈妈来说尤为重要!
孕期控制好血糖的方法了解下:
1、怀孕前记得先查查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怀孕前已得糖尿病,一种是怀孕后得的糖尿病。很多准妈妈怀孕的时候血糖已经高了,查出时已经对胎儿产生危害。所以,每个准妈妈孕前必须对血糖引起重视,否则合并妊娠之后更不容易控制。
2、每天保持7小时以上的充足睡眠
3、饮食方面:管住嘴,一个养成与三个控制
养成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晚上最后一餐最好不要和第二天的第一餐相隔太久,因为一次进食过多会造成血糖快速上升,而空腹太久会导致孕妇饥饿性酮症。
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杜绝糖分过多摄入淀粉高的食物,如蚕豆,土豆、粉皮、烤麸、油面筋等食物;坚决回避巧克力、白砂糖、蜜饯、甜面包、蛋糕等食物。
严格控制脂类的摄入,烹调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少吃油炸、油煎及油酥食物,最好不吃肉皮和肥肉。
适当控制水果的食用量,孕妈总觉得怀孕多吃水果不是坏事。但是食用含糖量过高的水果或大量的西瓜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尽量要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黄瓜、番茄或者猕猴桃。
4、运动方面:迈开腿,适度的有氧运动
散步,散步在整个怀孕期间都是安全的,轻松的步行不会刺激膝盖和脚踝,每天步行至少20~30分钟,呼吸新鲜空气,可以改善疲倦状况。
游泳,游泳是一种理想、安全的运动,孕妇体温较高,游泳可以消除燥热,还能舒缓下背部疼痛和膝盖关节、怀孕后期脚踝水肿等的负担。
控制孕期血糖最主要的就是饮食和运动,若是宝妈已确诊妊娠期糖尿病,一定要遵医嘱进行治疗。
孕期患上糖尿病?可能是这4个原因导致的,教你简单4招调理
糖尿病是现在的富贵病,但是这种病也是有生理性的,例如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女性怀孕前未患有糖尿病,而在怀孕期间出现血糖含量异常的现象。一般分泌后这种症状就会逐渐消退。
而妊娠期糖尿病却容易造成流产、早产和死胎等严重危害,而且还可能会造成羊水过多和增加巨大儿的概率。另外,还会导致分娩过程中出现难产和产伤,造成分娩时间延长,从而引起宫缩乏力性出血。所以,孕妇治疗妊娠期糖尿病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会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1、身体需糖量增加
本身怀孕后,胎儿就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母体就需要在短时间内摄取足够的葡萄糖,以满足身体和胎儿发育的需要。
2、肾脏的排泄增加
在怀孕期间,肾脏的滤过率会有所增加,所以肾小球的滤过率也被迫增加,但是肾小管对糖的重吸收利用没有相应的增加,因此会导致过多的糖类从尿液中排出,达到糖尿病的标准。
3、激素作用
妊娠后,母体内的雌激素以及孕激素都会有所增加,而这领个激素都会增加母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进一步刺激葡萄糖的生成,这都会导致血糖的升高。
4、食量增加
怀孕之后,为了保证孕妇的营养,会盲目的进食补充营养,导致摄入的能量过多,而过多的葡萄糖除了会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还会导致血糖升高。
二、患上妊娠糖尿病怎么办?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在了解发病原因后,可以进行对症治疗。
1、定期孕检
过高的血糖对孕妇和胎儿都不好, 所以需要定期孕检,发现异常可以及时处理。
2、控制饮食
孕妇应该严谨遵守饮食规律,每天摄入足够定量的营养素。摄入过多,易导致血糖升高,摄入过少,也会影响自身和胎儿的发育。所以饮食管理的要求与其他类型糖尿病不同,均衡饮食,并且保证有效控制血糖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的关键。
(1) 最好以蔬菜、谷物(尤其是全麦)及豆类来补充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注意在早餐中获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
(2) 吃瘦肉、脱脂乳及低脂酸奶、干酪补充蛋白质,避免高脂饮食。
(3) 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全谷物、水果、豆类及蔬菜),有助于维持血糖平衡。
(4) 少吃含有较多糖类添加剂的食品 。
(5) 口渴喝水,尽量少喝果汁及碳酸饮料。
(6) 少食多餐(如每天6小餐,间隔均匀)。
3、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是健康妊娠的重要组成部分,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妈妈适量运动还可以帮助自身的胰岛素更好地工作,是帮助控制血糖的有效途径。
4、药物治疗
经过严格的饮食管理和运动疗法,血糖仍不能有效控制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接受胰岛素治疗。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孕期孕妈有这4种表现,可能妊娠期糖尿病找上门,及时就医是关键
怀胎十月,想必孕妈妈最担心的问题莫过于胎儿的健康了。26岁的小王自怀孕后胃口大开,家里的人也心疼她担心胎儿发育会营养不良,每天都是大鱼大肉,外加餐后水果。由于孕期饮食毫无控制,这让原本就比较肥胖的小王,体重飙升到110公斤,也因此吃出了“妊娠期糖尿病”。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呢?
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是指孕妇在怀孕前没有患过糖尿病,在怀孕后由于母体糖代谢异常而首次发生的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很多,对于孕妈来说,容易造成感染、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等症状;对于胎儿来说,容易引起巨大儿、胎儿窘迫、胎儿畸形、新生儿黄疸、新生儿低血糖等并发症,严重威胁孕妈和胎儿的健康。
孕期孕妈有这4种表现,很可能是妊娠期糖尿病找上门,及时就医是关键!
一、出现“三多一少”症状
我们都知道,普通人患糖尿病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如果孕期孕妈也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妊娠期糖尿病找上门。同时,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妈还伴随着强烈的呕吐,甚至会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虽然怀孕期间,孕妈妈是一个人的嘴巴,两个人的饭量,但是如果孕妈妈在刚吃完饭不就久就有饥饿感,饭量增加过大,很可能就是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信号。很多的孕妈会把这个症状和孕期饭量增长混为一谈,其实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虽然需要孕妈提供营养物质,但是也不会导致孕妈的食量大增,只是比未怀孕前吃的稍多了一些。如果孕期孕妈的饭量大增体重却没有明显的增多,甚至出现减少的情况,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会更高一些。同时,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孕妈会有不明原因的口渴症状,不停地喝水仍然会觉得口渴。喝水量的增加,加上胎儿生长发育会导致子宫的增大,增大的子宫会对孕妈的膀胱造成挤压,因此多尿的症状也会发生。
二、皮肤瘙痒
怀孕期间,如果孕妈有皮肤不明原因的瘙痒症状,很可能也是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信号。由于夏天有蚊虫叮咬,秋冬季节天气干燥皮肤容易瘙痒,所以这个信号很容易被孕妈们忽略。如果孕妈在正常护肤的情况下,皮肤瘙痒的症状仍然没有缓解,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一下自己的血糖值,以免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三、头晕头痛
孕妈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体内的糖代谢失衡,所以很容易出现血糖偏低的情况。如果孕妈没有及时的补充食物,就会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甚至晕倒。如果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孕妈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很可能就是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信号,千万别忽略!
四、容易疲惫
怀孕之后,由于身体的压力增加,孕妈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惫现象。正常的情况下,孕妈们经过一夜的休息,基本上就会元气满满。如果孕妈总是觉得疲惫,并且经过休息后身体的疲惫感仍没有丝毫的减轻,这很可能就是患上妊娠期糖尿病所导致的身体异常疲劳,如果孕妈在孕期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孕期无小事,件件都可能关系到孕妈自己和胎儿的健康安全。如果孕期孕妈有这4种表现,很可能是妊娠期糖尿病找上门,一定要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保护孕妈和胎儿的健康安全哦!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