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妊娠糖尿病喝无糖饮料(妊娠糖尿病喝无糖苏打水血糖会高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30岁就患上糖尿病!无糖饮料真的更健康?这些真相不可不知

糖摄入过量的危害很多人都知道,会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风险。

而人工甜味剂、代糖的出现,似乎帮人们规避了糖摄入过量带来的危害,同时又满足了味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无糖饮料当水喝,30岁就患上糖尿病!

2021年就曾报道过相关案例,30岁的孔先生(化名)喜欢喝碳酸饮料,但担心含糖饮料喝多了导致发胖、糖尿病,他在冰箱囤满了“无糖”或“0糖”的饮料,每天至少喝个4、5瓶。

后来,孔先生总觉得口渴,尿量也较原来增多,于是到医院就诊。经过医生详细了解患病经过、病史,结合多饮、多尿等典型症状表征,并及时完善检查,孔先生被确诊为初发——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

湖北经视视频 截图

接诊的北省武汉市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医师谭金枚表示,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像孔先生这样,年轻且无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初发糖尿病患者,多与长期劳累、高压、熬夜、口味重、喜食外卖等不规律的工作、生活作息状态相关。近年来,随着“无糖”、“0糖”饮料的流行,许多人陷入饮食误区,甚至因此诱发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

谭金枚医生解释,无糖并不代表没有糖,只是不含蔗糖、葡萄糖等升糖成分,而采用形式各异的人造甜味剂代替。一旦甜味剂摄入过多,不仅会刺激胰岛素产生,影响胰岛素受体的敏感度下降,还会反射性地增强食欲,导致热量超标。所以孔先生长期喝无糖饮料代替正常饮用水,便加速了机体代谢失控,引发糖尿病。

为避免病情恶化,医生立即为孔先生制定了药物综合治疗方案并叮嘱他纠正饮食习惯。但遗憾的是,年仅30岁的他已患上糖尿病,需要长期接受降糖治疗。

人工甜味剂的危害可能被我们低估了

目前有研究发现,长期摄入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还有可能导致腹泻等不良反应。想要靠喝无糖饮料来减肥、避免糖尿病更是会适得其反。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2022年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代糖食品尤其是很多无糖饮料,其实对人体是没有好处的。最近有很多研究发现,长期喝无糖饮料,如果它是加了甜味剂,那它和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发生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相反这些无糖的、甜的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方面,可能比喝甜的含糖饮料危害更大。

有研究表明,甜味剂的甜味会让人感觉吃了含糖的食物,进而刺激人体产生胰岛素,导致血糖下降,让人产生饥饿感,食欲增强。无糖饮料中的“甜味剂”虽然零热量,但长期摄入人工代糖会导致胰岛素内分泌失衡,反而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紊乱。

健康时报 图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2021年4月在央视新闻“医问到底”中介绍,0卡0糖的味道大多数来自商业的甜味剂。甜味剂本身是安全的,可以分为带热卡的甜味剂和不带热卡的甜味剂,它能够产生更多的甜味,甚至比蔗糖要甜200-300倍。

陈伟指出,如果单纯和含糖饮料相比,0卡0糖饮料确实对防治肥胖有帮助;但如果和水相比,由于甜味剂在大脑中会产生兴奋的作用,会引导你摄入更多的高热量食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糖饮料并不是完全健康的饮料。

除了糖尿病,还增加心脏病和中风风险

2022年9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中心、巴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医学顶尖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剂不是糖的健康和安全替代品,较高的人造甜味剂摄入量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研究人员分析了103388名平均年龄在42岁的参与者,通过重复的24小时饮食记录评估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钾和三氯蔗糖)的摄入量和消耗量,并分析了人造甜味剂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在平均9年的随访期间,发生了1502 例心血管事件,并得出以下结论:

1. 人造甜味剂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

研究发现,人造甜味剂总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9%相关。在不摄入人造甜味剂的人中,每10万人每年有314人患心血管疾病;在摄入量较高的人中,每10万人每年有346人患心血管疾病。

2. 人造甜味剂与脑血管疾病风险更加显著

人造甜味剂总摄入量与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更显著,高18%。在不摄入人造甜味剂的人中,每10万人每年有150人患脑血管疾病,然而在摄入量较高的人中,每10万人每年有195人患脑血管疾病。

3. 不同人造甜味剂,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不同

对人造甜味剂分类研究发现,阿斯巴甜的摄入与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17%相关,乙酰磺胺酸钾和三氯蔗糖与冠心病风险增加40%和31%相关。其中,三氯蔗糖与冠心病风险显著相关。

世间最健康的饮品还是白开水

科学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可能存在不断推翻、得出新结论的过程。比如人工代糖,一开始被发明出来时,大家也认为它更安全,但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样发现了它的弊端。无论面对什么无糖饮料,最好都能保持适当的克制。

很多人这一生,喝过各种高档饮品,然而喝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最健康的还是那杯白开水。此前,《健康时报》新闻版曾经报道过一位心血管医生曾讲述自己朋友的真实故事:

朋友事业做得颇有起色,应酬不断,经常跟他讲述喝过的各种高档酒和饮品,平时忙时连口水也不喝,饮料、咖啡不离嘴,待客应酬全用昂贵的酒水、饮料,只要听说了什么养生、什么名贵,都想着尝一口,认为这样才与自己的身份匹配。最后因脑血管病躺在病床上,问起医生该喝些什么,医生告诉他:凉白开就可以!那时候他才悔悟:喝了那么多好酒、昂贵饮品,原来最好喝、最有用的还是白水啊。

健康时报曹子豪摄

来源: 健康时报

“世卫组织警告:甜味剂会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无糖饮料不能喝了?

5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公众不要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

图片来源:WHO官网

这份指南一出,着实让人心头一紧。非糖甜味剂是什么?真的会对健康有影响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份指南?

01

非糖甜味剂=“代糖”吗?

常见的非糖甜味剂有哪些?

世卫组织这个指南里说的非糖甜味剂,跟我们常说的“代糖”并不完全一样。世卫组织指南说的非糖类甜味剂是指,不属于糖类的所有非营养性甜味剂,不管是人工合成、天然产生还是经过化学改性的,都属于非糖甜味剂。常见的非糖类甜味剂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等等。但是,这份指南中认为,低热量的糖和糖醇是含有热量的糖和糖的衍生物,不属于非糖甜味剂。也就是说,像麦芽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等等,就不属于非糖甜味剂了。而这些,我们是认为它们属于代糖的。

木糖醇。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2

长期食用非糖甜味剂,有哪些健康隐患?

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区别大吗?

一些媒体在报道的时候说,长期食用非糖甜味剂会有一些潜在健康隐患,比如: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风险。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目前的研究来看,长期在合理范围内食用非糖甜味剂并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也不会真的让你得糖尿病、心脏病,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都没有很明显的区别。世卫组织的指南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可能的健康隐患,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做了分析。循证医学分析就是根据它的证据等级高低,来评价它的可信度。比如,如果证据等级是极高、高,就说明这个健康隐患是真的,如果证据等级是低、极低,说明这个证据的可靠度要低些。实际上,世卫组织的指南里明确说了,非糖甜味剂与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风险等健康隐患的证据等级都是低或者极低。世卫组织指出的是“不会产生期待的健康效果如控制体重等”,可能会有“潜在的不良风险”,如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健康隐患”是潜在的,可能存在的,但证据等级较低。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很多媒体以及一些自媒体在解读的时候,都没有跟大家讲这个证据等级的事儿,这其实就不对了。

03

指南中“低热量的糖”指什么?

和糖、非糖甜味剂有什么区别?

低热量的糖,主要是一些糖醇物质。糖醇是个大家族,常见的像口香糖里用的木糖醇,便秘药用的甘露糖醇等,还有现在很多气泡水里用的赤藓糖醇,还有麦芽糖醇、山梨糖醇、乳糖醇等,也都属于常见的糖醇类物质。和糖相比,它们的特点是有甜度,但能量低,往往也会有那么一点点的热量,不过远不如真正的糖那么多,有的热量极低,几乎可以视为0。和非糖甜味剂比,它们主要是结构上还是属于碳水化合物,只是能量相对低一些。糖醇广泛用在“无糖”“低糖”糕点、甜食、口香糖等食物中,对于减少能量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如果用量太大,会促进肠道过度运动,导致腹泻。在糖醇大家族中,赤藓糖醇最近几年的使用很多,堪称糖醇中的明星。相比其他糖醇,它的特点是热量更低,而且促进腹泻的作用相对较小,甜味也比较柔和自然,因而备受消费者和商家青睐。但它也有一些争议,前段时间有人说它会导致心脏问题,不过这个也不对,大家不用太担心。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4

根据指南,哪些甜味剂相对安全?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所有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只要合理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所有的甜味剂,在批准使用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目前这些允许使用的甜味剂也得到多个国际组织、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权威机构的肯定。比如世卫组织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也认为,按照规定使用甜味剂,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都是安全的。世卫组织这个指南中也认可这个结论。

05

糖和代糖都有危害?

糖还能吃吗?

糖和代糖,说它们有问题的前提是过量。实际上,只要合理、适量地吃,糖和代糖,都是安全的。糖也是我们人体需要的重要营养素。糖属于碳水化合物, 能给我们人体提供能量,有足够能量,人体才能走路才能工作,糖也是构成人体抗体、酶、细胞和组织成分,保证脂肪充分氧化,构成体内糖原,作为肌肉和肝脏储存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06

如何看待世卫组织的这个指南?

第一,不用对甜味剂过度恐慌。很多媒体、自媒体在传播的时候,说非糖甜味剂长期吃会导致糖尿病、心脏病等问题,但其实这个的证据等级很低,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只要是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大家不要过度恐慌。第二,不要过度依赖甜味剂的作用。很多人选择甜味剂的无糖食品、饮料,是希望它能减肥、控制体重。如果膳食总量不变,用甜味剂替代添加糖,确实是可以减少能量摄入的。但是,体重管理、减肥的关键是总能量的收支平衡,甜味剂并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如果你喝无糖饮料,却大口吃肉、吃很多甜点,吃完也不运动,那依然是会长胖的。大家不能把希望只寄托在甜味剂上,甜味剂不是减肥药,不应过度依赖它的作用。减肥、控制体重还是要管住嘴、迈开腿。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第三,甜味剂是减糖的一个选择,但想要健康,关键还是要做到膳食平衡。减糖是最近几年大家很关注的一个方向,很多人认为选择甜味剂就健康了。其实,饮食健康的关键是合理膳食、吃动平衡,包括主动控制对甜食、甜味的过度追求。世卫组织的报告也认为,如果人们不能降低对甜味的喜好和追求,那么“不用甜味剂”的建议就意义不大,因为大家就会为了追求甜味又改回去吃糖了。所以,大家还是要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与其梦想一种绝对健康又不含热量的甜味剂,不如改变对甜味、甜食的热爱追求,逐渐改变喜欢吃甜的习惯,只是把它当做偶尔、少量的享受。

作者:阮光锋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审核:张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科普中国)

无糖饮料敞开喝?小心糖尿病找上门!

节日的餐桌上,饮料必不可少。超市里添加甜味剂的无糖饮料品种很多,对于一些不适合喝甜饮料,但又想吃甜的人群,无糖饮料是不是就可以畅饮了?对此,专家表示,添加甜味剂的无糖饮料也不能喝太多。

不含糖≠无糖

长期喝无糖饮料有哪些危害?

无糖饮料一般指不含蔗糖、白砂糖等传统糖类,但是含有一些代糖品(或称为甜味剂)的饮料,会让舌头认为“好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表示,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无糖饮料有很多成分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使胰岛素发生“误判”。

“无糖饮料含有的代糖品会让舌头认为‘甜’,却不是糖,胰岛素误认为跟糖有一定的关系,就会出现紊乱,不该分泌的时候分泌,该分泌的时候不分泌,血糖也开始乱套了。如果一个人每天都会喝一瓶不含糖的无糖饮料,大约在三到五年之后,就会有内分泌问题,出现肥胖或血糖代谢问题。”

此外,无糖饮料中的代糖品刺激的是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下丘脑里有让你吃饭和不吃饭的开关,尽管无糖饮料本身几乎没有能量,但它会让你食欲大开,吃完这顿饭,就盼着吃下顿。”

胰岛素分泌出现问题

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母义明表示,胰岛素是人体唯一能让血糖被利用掉的激素。“如果一个人缺乏胰岛素,那么摄入的糖就会在血液里,无法进入细胞,作为能量被利用掉,最后只能从尿液中被排出。这种就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现在被称为1型糖尿病。”

除此之外还有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占到中国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它发病最主要是后天因素引起的。糖尿病会损伤人体的血管,危害非常严重。“人体的每一个脏器都有血管,凡是有血管的地方,就可能有糖尿病的并发症。比如有的人眼睛看不见了,就是视网膜病变。有的人下肢发凉、麻木和疼痛,甚至皮肤破溃,被诊断为糖尿病足,甚至有截肢的风险。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心脑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有什么前期预兆?

在糖尿病前期,人们可能会感受到一些细微变化,但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例如,轻微的视力模糊、经常感到疲倦、嗜睡、凝血功能障碍、经常感到口渴、频繁小便、尿黏等。这正是糖尿病前期向我们发出的警告信号。

在这段时间,通过饮食、运动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但是忙碌的生活可能会让很多年轻人忽略了这些微妙的身体变化,从而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进行血糖检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者,更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

熬夜与糖尿病之间有关联吗?

母义明介绍,人体中升血糖的激素较多,包括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而降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因此人体的运转就是激素相互平衡和制约的过程。

“夜间一般升血糖激素和胰岛素都不高,血糖在4~5左右。但如果晚上熬夜,升血糖激素就会持续升高,这就会打破平衡,胰岛素本来分泌一点就够了,现在得拼命分泌,两者互相打仗,久而久之胰岛功能衰退,糖尿病就来了。”

如何预防糖尿病?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管住嘴,迈开腿。不仅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也能显著降低其并发症的风险。

合理的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应选择更为健康、营养均衡的食物。例如,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 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同时减少深加工食品和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能改善血糖水平,从而预防糖尿病。以下便是推荐的食物:

主食(碳水化合物):粗细搭配,适当增加以下食物,小麦、大麦、黑麦、荞麦、黑米、莜麦、燕麦、青稞、玉米、燕麦片粥、玉米饼

蔬菜:芦笋、菜花、西兰花、芹菜、黄瓜、茄子、莴笋、生菜、青椒、西红柿、菠菜、豆类、蘑菇

水果:苹果、梨、桃、李子、橙子、橘子、葡萄

荤菜:鸡蛋、瘦肉、鱼肉

零食:坚果、纯巧克力、乳制品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常见因素,因此学会有效管理压力,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定期健康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可及时发现血糖水平的异常变化,从而在糖尿病发展成严重问题之前采取行动:

①无论年龄大小,体重指数>23,伴随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心脏病病史以及有近亲患糖尿病。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应以后每1~3年筛查一次。

②年龄>35岁者,应接受初步血糖筛查。如果结果正常,应以后每年筛查一次。

③出现过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应每年筛查一次。

综合CCTV4《健康中国》、科普中国

来源: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