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参考文献(2型糖尿病标准值是多少)

科普里的白袍侠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人,一定要改变的5大生活细节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统计,中国成年居民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1.2%,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高达90%以上。

2型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危害,任由血糖失控,最终引发心血管疾病、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改变生活方式,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以下五个生活细节,糖尿病患者必须调整,否则血糖难以稳定。


1. 戒掉无节制的精制碳水,多吃“好碳水”

许多糖尿病患者一听说“控糖”,第一反应就是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甚至主食都不敢碰。但事实上,碳水化合物并不是糖尿病的敌人,而是精制碳水才是罪魁祸首

医学研究表明,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白面条、蛋糕、白馒头等)会迅速升高血糖,而全谷物、杂粮、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则有助于血糖稳定(《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20年研究)。

如何调整饮食?

  • 减少白米白面,增加全谷物:如燕麦、糙米、藜麦、黑米等。
  •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豆类、蔬菜、水果(优先选择低GI水果,如猕猴桃、柚子、苹果)。
  • 控制碳水总量:每餐碳水摄入量不宜过多,建议使用“中国糖尿病膳食盘”法则,主食占比不超过1/4盘。

2. 不吃早餐,血糖波动更剧烈

不少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吃早餐或早餐随便应付的习惯,这会导致血糖在一天内剧烈波动。研究显示,长期不吃早餐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诱发全天血糖不稳定(《糖尿病护理杂志》2021年研究)。

早餐怎么吃才健康?

  • 优选蛋白质 健康脂肪 低GI碳水的组合,如水煮蛋 燕麦粥 坚果。
  • 避免高糖高油早餐,如油条、甜豆浆、蛋糕、炸糕等。
  • 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可以搭配一些蔬菜,如番茄、黄瓜、彩椒等。

3. 运动不能偷懒,科学运动更控糖

不少糖尿病患者害怕运动后低血糖,干脆不运动,这其实是个误区。规律的运动不仅不会使血糖失控,反而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

如何科学运动?

  • 餐后运动效果更好:餐后30-60分钟进行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
  • 选择适合的运动类型
    • 低强度运动(适合初期糖尿病患者):散步、太极、瑜伽。
    • 中等强度运动(适合血糖稳定者):快走、骑车、游泳。
    • 力量训练:适量的肌肉训练(如哑铃、深蹲)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 避开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

4.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偷”走胰岛素

长期熬夜是2型糖尿病的隐形杀手,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血糖更难控制(《美国医学会杂志》2021年研究)。

熬夜不仅伤害胰岛功能,还可能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如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损伤

如何调整作息?

  • 保持每天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超过23点。
  • 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干扰。
  • 白天适当晒太阳,有助于调节生物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5. 盲目用药不可取,中西结合更科学

许多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就完全依赖降糖药,而忽视了生活方式的调整降糖药物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配合饮食和运动,长期用药可能导致血糖波动更大,甚至增加药物副作用(《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年研究)。

如何合理用药?

  • 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需严格按照医生建议服用。
  • 关注药物副作用,如二甲双胍可能引起胃肠不适,格列本脲可能导致低血糖。
  • 中西结合,辅助调理
    • 黄芪:可增强胰岛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中药药理学》研究)。
    • 葛根: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中国中医药杂志》研究)。
    • 苦瓜提取物:内含类似胰岛素的成分,有助于血糖平稳。

结语:糖尿病管理,关键在于细节

2型糖尿病并非无法控制,关键在于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调整饮食、坚持运动、规律作息、科学用药,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会让血糖管理变得更加轻松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它的存在。从今天开始,做好这五个改变,让血糖稳稳当当!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2.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20年,关于碳水化合物对血糖影响的研究
  3. 《糖尿病护理杂志》,2021年,关于早餐与血糖波动的研究
  4.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2年,关于运动与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
  5. 《美国医学会杂志》,2021年,关于睡眠与糖尿病的研究
  6.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年,关于糖尿病药物管理的研究
  7. 《中药药理学》,关于黄芪对胰岛功能的研究
  8. 《中国中医药杂志》,关于葛根降糖作用的研究

分享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 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颠覆认知!2型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精准治疗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1

李大爷今年62岁,糖尿病十多年了,药吃了不少,血糖忽高忽低,最近又开始觉得腿脚发麻,眼睛也有点花。

他一拍大腿:“这糖尿病,真是个磨人的病!”

老张今年刚50出头,体检时发现血糖高,医生说他是糖尿病前期,得注意饮食和运动。

他听了医生的话,晚饭少吃一口,晚上多走两圈,结果半年过去,血糖居然稳住了,医生说他有可能不发展成糖尿病。

再看看小赵,才30岁出头,身材不胖不瘦,平时也不怎么吃甜食,结果去年查出糖尿病。

医生让他吃二甲双胍,血糖却控制得很一般,后来换了另一种药,才慢慢稳定下来。

这三个人,都是糖尿病,但情况完全不一样:有人吃药也控制不住,有人稍微注意点就稳住了,有人年纪轻轻就得病。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过去,我们总觉得2型糖尿病是一种病,所有糖尿病人都一样,无非是血糖高了点,吃点降糖药、少吃点糖就行。但这几年,科学家们发现,2型糖尿病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

2

这个结论,最早是瑞典的研究团队提出来的。

他们分析了1.5万多人的数据,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其实可以分成6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的发病原因、特点、治疗方式都不一样。

第一种,叫做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

这种糖尿病最容易被误认为是1型糖尿病,因为它的特点就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高得很快。这类病人往往比较年轻,刚确诊的时候血糖就已经很高了,而且胰岛功能很差,容易出现并发症。

这种糖尿病人,单纯靠吃药效果不好,很多人最后都需要打胰岛素。

第二种,叫做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

这类病人通常比较胖,尤其是肚子大,医生一看就知道是“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他们的问题不是胰岛素不够,而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明明很多,但血糖就是降不下来。

这类病人得糖尿病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特别高,容易得心脏病、中风。

第三种,叫做轻度肥胖型糖尿病。

这类病人多半也是胖,但和第二种不一样,他们的胰岛素功能还算正常,血糖升高也没那么严重,控制起来相对容易,只要体重降下来,血糖往往也能跟着恢复正常。

第四种,叫做轻度老年型糖尿病。

这类病人年纪大了,血糖慢慢升高,但不胖,胰岛素功能也还算可以。

相比其他类型的糖尿病,这类病人的病情通常进展较慢,并发症风险也相对低一些。

第五种,叫做自身免疫型糖尿病,

也叫“LADA”(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这类病人最容易被误诊为普通2型糖尿病,因为他们起病比较慢,但其实本质上更接近1型糖尿病,是因为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了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

这类病人早期可能还能靠口服药物维持,但过几年往往需要注射胰岛素。

第六种,叫做轻度高血糖型糖尿病。

这类病人血糖略高一点,但没什么特别严重的代谢问题,医生一般会让他们先调整生活方式,如果控制不好,再考虑吃药。

3

你看,同样是糖尿病,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完全不同。

过去,我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太简单了,大家都按照一个标准去治,结果有的人控制得很好,有的人却越治越糟。

有些人,明明是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却被当成普通糖尿病来治,吃了好多种降糖药,血糖还是控制不好,最后拖了几年,胰岛功能彻底废了,不得不改打胰岛素。

有些人,其实只是轻度高血糖型,结果医生一上来就给他开了一堆药,搞得自己整天担惊受怕,生怕糖尿病变严重,反而活得更焦虑了。

现在的糖尿病治疗,正朝着“精准医疗”发展。

医生不再只是看你血糖高不高,而是结合你的年龄、体重、胰岛功能、胰岛素抵抗情况,甚至基因检测,来判断你属于哪一种糖尿病,然后根据你的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那问题来了,我们普通人要怎么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种糖尿病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医院查几个关键指标。

C肽,可以反映你的胰岛素分泌能力。

胰岛素抵抗指数,可以判断你对胰岛素是否敏感。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看你的血糖控制情况。

自身抗体检测,可以排除是不是LADA。

如果你是刚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或者血糖控制一直不好,不妨和医生聊聊,让他帮你做个详细的评估,看看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糖尿病,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除了吃药,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很重要。

但这里得说句实话,很多医生说“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但具体该怎么做,大家往往摸不着头脑。

其实很简单,吃饭的时候,少吃一口米饭,多吃一口菜,尤其是绿叶菜。

运动的话,挑个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散步、骑车、游泳,哪怕每天跳几首广场舞,都比坐着不动强。

5

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6种。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医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了解自己的糖尿病类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才能真正把血糖控制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把糖尿病当作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像感冒一样,知道自己是哪一种,怎么治最合适。

这样,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才能真正变得轻松一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达格列净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降糖药,既能降糖又能护肾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地黄宝源颗粒和茯苓运化颗粒标本序贯给药治疗小鼠自发性2型糖尿病》研究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5年3月

老张今年58岁,确诊2型糖尿病已经十年。这些年,他每天要吃四五种药:降糖的、护肾的、降压的……药盒塞满了抽屉。

可即便如此,去年体检时医生还是告诉他:“血糖控制不稳,肾脏功能又恶化了。”

老张愁得直叹气:“这药越吃越多,病怎么还越来越重?”

直到上个月,医生给他换了一种新药——达格列净。

没想到,短短几周,老张的空腹血糖从9.8降到了6.5,尿蛋白指标也明显好转。

更神奇的是,他发现自己居然瘦了3斤,血压也跟着平稳了。老张逢人就说:“这药神了,一颗顶过去三颗!”

这“一颗顶三颗”的达格列净,到底是什么来头?

一、糖尿病的“甜蜜陷阱”:为何越治越难?

要理解达格列净的特别之处,得先看看传统治疗糖尿病的困境。

2型糖尿病就像个狡猾的敌人,它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长期高血糖会像糖水泡脏器一样,慢慢腐蚀血管、肾脏、眼睛和心脏。

数据显示,7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或肾衰竭。

传统降糖药就像“消防员”,忙着扑灭血糖这把火。比如二甲双胍能减少肝脏产糖,磺脲类药物能刺激胰岛素分泌。

但这些药只管降糖,对已经受损的肾脏、心脏却无能为力。更麻烦的是,很多患者需要同时吃降压药、降脂药、护肾药,每天吞十几片药成了家常便饭。

有位老患者曾自嘲:“我现在吃药比吃饭还讲究,早饭前3种、饭后2种,睡前还得再来个护心套餐。”

二、达格列净的“神来之笔”:让肾脏帮忙排糖

达格列净的降糖思路堪称“逆向思维”——既然血糖太多,干脆让肾脏把多余的糖直接尿出去!这招就像在身体里开了条“专属排水渠”。

正常人每天通过尿液排出的葡萄糖不到1克,而达格列净能让这个数字飙升到70克,相当于每天多排出14块方糖的量!这种通过抑制肾脏“回收糖分”的机制(专业术语叫SGLT2抑制剂),降糖效果立竿见影,还意外带来了三大惊喜:

护肾奇兵

高血糖就像泡在糖水里的肾脏,迟早会“腌”出毛病。达格列净通过减轻肾脏过滤糖分的负担,能显著降低尿蛋白水平。有研究显示,使用达格列净的患者,肾功能恶化风险比传统治疗组降低39%。

心脏卫士

它能让心脏“减负”。临床试验发现,达格列净使心衰住院风险直降35%,堪称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保险丝”。

隐形减肥药

每天多排70克糖,相当于白送身体280大卡的热量缺口。很多患者用药后体重自然下降,腰围也跟着缩水。

三、停药后的秘密:治标更要治本

达格列净也不是“万能神药”。最新研究发现,停药两周后,单用达格列净的患者血糖会出现反弹,而配合中药序贯治疗的患者却能保持血糖平稳。

这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达格列净擅长“治标”,但要“治本”还需综合调理。

就像修房子不能只补裂缝,还要加固地基。

中医专家指出,糖尿病的“本”在于脾的运化失调,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代谢。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医学开始推崇“降糖 护器官 调节代谢”的综合治疗模式。

达格列净与中药联用,或是未来糖尿病治疗的新方向——西药快速控糖治标,中药调理体质治本。

四、用药指南:这些人最适合

达格列净虽好,却不是人人适用。以下几类人群特别适合尝试:

血糖居高不下,尤其餐后血糖“过山车”的患者

合并高血压、蛋白尿的“糖肾”人群

体重超标,BMI>25的“胖糖友”

有心衰病史需要双重保护的患者

但要注意,用药初期可能出现尿频、口渴,这是正常现象。极少数人会出现泌尿系感染,保持私处清洁、多喝水就能预防。

孕妇、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则需遵医嘱慎用。

五、未来已来:糖尿病治疗的“黄金组合”

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吹响了糖尿病治疗革命的号角,治疗目标从“单纯控糖”升级为“保命护脏器”。

在这个新战场上,达格列净与GLP-1受体激动剂(既能降糖又能减重)形成黄金搭档,一个主攻“排糖护肾”,一个擅长“调节代谢”。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国科学家正在探索达格列净与中药联用的新方案。比如先用地黄宝源颗粒调理脾虚根本,再用达格列净快速控糖,这种“标本兼治”的策略在小鼠实验中显示出停药后血糖仍持续下降的神奇效果。

或许不久的将来,糖尿病患者真能实现“短期用药、长期获益”的梦想。

结语:糖尿病不可怕,怕的是“盲人摸象”

老张的故事还在继续。

现在的他每天一片达格列净,配合饮食运动,血糖稳稳达标。最近复查时,医生笑着说:“肾脏指标比三年前还好,你这算是逆生长啊!”

糖尿病治疗早已过了“埋头降糖”的年代。像达格列净这样既能控糖又能护肾护心的药物,正带领我们走向“治病更治命”的新纪元。

管理糖尿病就像打理花园——既要及时除草(控糖),也要施肥松土(护器官),才能让生命之树常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