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暴食糖尿病(间歇性暴食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若每周饿1天,其效果堪比药物作用?医生:有依据支撑
看到“糖尿病患者如果每周饿1天,其效果堪比药物作用?对于这个主题,不少人或许会持有一种将信将疑的看法。毕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管理一直是个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和“饿肚子”这种听起来有点极端的做法好像不太能直接划等号。
一、糖尿病与“饿一天”的概念
1 什么是糖尿
高血糖症为一种普遍的长期代谢失调病症,其核心标志在于体内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异常高的状态。多种健康状态通常被归类到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以及孕期出现的糖尿病等诸多分类中。在所有身患糖尿病的人群里,Ⅱ型糖尿病患者所占的比例显得尤为显著。引起糖尿病的关键原因通常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即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当血糖长期无法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就会对人体的神经、血管以及多种器官系统造成威胁。
2 “饿一天”的基本思路
“每周选择一天不进食”听起来可能有些偏激,但实际上,它可被视为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的一种执行策略。简单来说,“饿一天”并不意味着整整24小时滴水不进或粒米不沾,而是有计划地在某个时间段内极大减少进食量,甚至只摄入很少的热量。比如,有人会在一周的某一天只吃一顿相对清淡且低碳水的餐食,或者严格限定卡路里摄入量(如仅500卡左右),以此达到类似“空腹”状态的效果。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适度、合理地进行这种“饿一天”的做法被一些研究认为可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但前提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同,贸然尝试可能会导致低血糖或其他健康风险。
二、为什么“饿一天”可能会带来帮助
1.增强胰岛素反应性至2.1水平
当身体处于长期“吃太多、吃太频繁”或长期超量摄入糖分的状态时,胰岛素抵抗往往会加剧。简单地理解,就是胰岛素“开门让葡萄糖进细胞”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一直处在偏高水平。采用间歇性断食或卡路里限制的手段,能让身体在某些时间段内减轻对胰岛素的依赖,从而让胰岛素的反应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正如机械长时间连续作业之后,亟需一段停歇与维护的时段。
2 平衡体内能量流动机制
一日轻断食能从另一层面给身体带来潜在的积极影响。在身体内的葡萄糖存量急剧缩减之时,生理机制会改变策略,开始依靠脂肪的消耗来填补能量空缺。一些研究表明,长期坚持间歇性禁食的人,体脂率有时会随之下降,继而帮助改善机体的代谢状态。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体重超标或体内脂肪比例偏高往往是导致血糖管理水平受影响的关键因素。如果能安全地“饿一天”并适度减少卡路里摄入,可能会带来体重管理上的好处。
3 降低氧化性伤害并缓解炎症性反应
一些海外研究特别聚焦于断食与炎性状态、氧化性压力相互作用的研究。一些数据显示,间歇性禁食可能有助于降低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如C反应蛋白(CRP)等,从而对慢性疾病的发展起到一定抑制作用。糖尿病和慢性炎症之间有一定关联,如果“饿一天”能够减轻炎症,可能也会对糖尿病控制产生间接益处。
三、国内外研究和数据参考
1 国际医疗领域的研究探索
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对间歇性禁食的研究并不少见。有一项研究(发表于营养与老化期刊)指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数周的间歇性禁食饮食干预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专家们认为,间歇性断食能增强胰岛素反应性、促进体重下降及减少体脂含量,与这一现象紧密相关。
同时,国外也有“5 2饮食法”(即一周中5天正常饮食,2天低热量摄入)的概念,很多实践者对其效果积极评价,但也有人指出,如果不注意均衡营养,会导致营养不良或反弹性暴食。
2 国内医疗专家论证会
在国内,一些医院和专家也在关注间歇性禁食对糖尿病以及其他慢性病管理的作用。虽然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相对较少,但一些临床营养师会建议经过评估后,可以尝试循序渐进的控制饮食,或有计划地进行“轻断食”,并在过程中严格监测血糖水平。
有些糖尿病教育机构还会在饮食结构中融入类似“饿一天”的理念,但强调并非真正什么都不吃,而是更注重减少碳水化合物和高糖分食品的摄入,以确保身体能量的基本供应和血糖的平稳。同时,也会叮嘱患者要注意观察低血糖症状,因为部分人尤其是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禁食时血糖过低的风险明显增加。
四、实施步骤指引及需留意的细节
1 在行动前寻求医疗专家或营养顾问的建议
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一周饿一天。糖尿病类型、个人体质、年龄、并发症情况等都会影响最终的方案。有些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如果盲目用这种方法,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低血糖事件或营养不良。
在着手任何类型的间歇性断食计划之前,与内分泌专家或专业营养顾问进行深入交流是明智之举。他们会根据你的血糖控制情况、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身体其他指标提出个性化的建议,比如定制一个更平稳的“少食”“轻断食”方案。
2 甄选适宜的“全天轻断食”计划
“饿一天”并不意味着完全断食,可以做一些调整:
规划餐饮时段:譬如,于每日的24小时中,选取8小时为进食时段,余下的16小时则通过摄取水分或选用不含糖分的饮料来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
低热量摄入:在“饿一天”中摄取500~600大卡左右的营养,多来自蔬菜、少量蛋白质和优质脂肪,确保基本的微量营养素不缺乏。
减弱碳水化合物的比重:在这段时间里,应尽力缩减精制糖类食品(例如白饭、烘焙面包、甜品)的食用量,转而选择以蔬果、豆类制品为主导,并搭配合理分量的精肉或禽蛋。
重视水分补充:在全天饥饿状态下,要确保摄取足够的水分,特别是清水及不含糖分的饮料,这对维持体内电解质稳态大有裨益。
3 监测血糖与身体反应
在“饿一天”期间,糖尿病患者最需要警惕的还是低血糖或者血糖大幅波动。建议定期监测血糖。若血糖低于3.9 mmol/L且伴有出汗、心慌、头晕等症状时,应及时补充少量碳水化合物。如果血糖过高,也要及时评估是否因为进食不规律或其他原因造成。如若出现明显不适或持续疲惫,应当立刻停止这种尝试,回归到相对常规的饮食模式。
4 慢慢探索,谨防过头
很多人一听到“饿一天”,可能会一下子采取极端方式——整天不吃饭,甚至水也喝得很少。这其实风险相当大,既不科学,也可能对身体造成额外的应激反应。更明智的方式是先从限制部分碳水化合物开始,比如减少一半的主食量,逐步尝试看身体的反应。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感觉还不错,并且监测指标也比较稳定,再逐步往“饿一天”这种相对严格的方式靠拢。安全与长期稳定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切不可盲目求快。
“糖尿病患者如果每周饿1天,其效果堪比药物作用?此说法背后确有一定科学研究予以支撑,然而亦需理性对待。“饿一天”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间歇性禁食或控制热量摄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体重管理,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饿一天”并非人人适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方式,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暴食后血糖升高 可这样应对
受访专家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赵玉蓉 副主任医师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吃东西后,食物会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这时候血糖会升高。餐后一小时的血糖水平一般应该在6.7mmo/L - 9.4mmo/L之间。如果一顿大餐后,血糖暴涨,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为此《北方名医》栏目组采访了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赵玉蓉医生……
暴食对血糖的变化有影响吗?
暴食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因为在暴饮暴食期间会导致进食的热量过多,可导致血糖急剧升高。与此同时如果缺乏运动锻炼可能会导致肥胖的产生,肥胖可能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也会引起血糖升高,所以暴饮暴食对血糖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暴食后血糖高了怎么办?
如果平时血糖不高,血糖在餐后突然升高,且血糖值在13.9毫摩尔/升以下,多是因为饮食不当导致的短暂升高,可以在餐后1小时左右,以小口慢饮的方式适当多喝点水,通过稀释血液中的糖分来降低血糖水平,最好选择白开水或淡茶水。同时,也可以在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快步走等运动,一样有助于血糖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下一餐前测得的血糖值仍较高,要减少主食摄入。
如果糖友发现血糖介于13.9毫摩尔/升至16.7毫摩尔/升之间,很可能产生酮体,一旦发现有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如果血糖值超过了16.7毫摩尔/升,极有可能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要立即就医。
专家提示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尤其是有家族史或已知患有相关疾病的人群,同时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度摄入含糖食品,并保持适量运动,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特邀嘉宾
赵玉蓉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科普 仅供参考
沈阳新闻综合频道
首播时间:
每日16:50
重播时间:
次日06:25
编辑:刘少宇
审核:于波
监制:蔺颖
独家揭秘:风靡全网的间歇性禁食,究竟值不值得一试?
什么是间歇性禁食
(Intermittent fasting)?
间歇性禁食,作为一种新兴的减肥理念,是指周期性地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零热量或者极低的热量摄入。常见模式共有三种:
✤ 5:2轻断食禁食(5:2 diet)
正常进食5天,轻断食2天
✤ 8:16限时进食法(time-restricted eating)
一天里8小时内随意进食,其余16小时不吃
✤ 隔日禁食法(alternate-day fasting)
每隔一天热量摄入不得超过500 kcal,随后一天正常吃,如此往复。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看一看钟表
间歇性禁食不仅广受研究人员的青睐,并在非专业媒体和个人社交媒体上广受推崇和欢迎。与传统的热量限制减肥相比,它不需要那些让你头痛、繁琐而耗时的计算,如个人基础代谢率的计算、食物热量估计等,只需要遵循规定的时间禁食即可,因而更简单易行。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看一看钟表”,一位尝试限时进食法的体验者如是说。
独立研究表明:限时进食法已“死”?!
Weiss博士招募了116例的超重或肥胖的志愿者,分组进行16:8时间限制禁食和不受限制饮食的随机临床试验。与对照组(n=57)相比,每天禁食16小时的人(n=59)在12周内确实减轻了一些体重,但两组之间的体重减轻差异不显著(0.26kg;P=0.63)。而在体脂、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HbA1c水平、估计能量摄入、总能量消耗和静息能量消耗等次要结果中,时间限制进食组与常规进食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Weiss博士认为:这并未把限时进食法减肥一棒子打死,但通过每天固定时间限食,从而解决代谢疾病的可能性也许并不存在[1]。
5:2轻断食禁食 vs. 热量限制减肥
如果减肥是首要目标,许多人想知道限时禁食法与传统的每日热量限制相比有何不同。
早在2017年,Varady博士就进行了一项长达一年的随机对照研究,在100例肥胖受试者中比较了5:2轻断食禁食、热量限制饮食和通常饮食的体重变化。5:2轻断食禁食计划的受试者(n=34)在前6个月的禁食日中消耗500 kcal,以减少体重(约占能量需求的25%),然后在“盛宴日”中消耗125%的能量需求;另外6个月,他们在禁食的日子里摄入1000 kcal——目的是保持体重。那些遵循热量限制饮食的受试者(n=35)在减肥的前6个月中减少了25%的能量摄入量(大约500 kcal),然后摄入足够的热量来维持体重[1]。
但是结果表明,5:2轻断食禁食并没有比传统的热量限制减肥产生更好的减肥效果。在最初的6个月里(在减肥期间),两组人平均体重都下降了6%。在12个月后,体重下降了5%。
两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均无变化,而禁食组患者的甘油三酯下降,热量限制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在健康的肥胖人群中。热量限制组的血糖下降,胰岛素和HOMA-IR在两组中均不受影响,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人群中,该研究显示胰岛素水平和HOMA-IR禁食组与热量限制组相比都减少更多。
神转折:改变“进食窗”
研究负责人、营养学教授Krista Varady博士采用4小时和6小时的进食窗口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较短的进食时间是否会导致更大的体重减轻,理想情况下,临床上可以显著减少5%的体重。最新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2]。
研究人员招募了近60例志愿者,以肥胖的中年女性为主,将他们随机分为3组。其中一组,每天所有的热量摄入控制在下午3点到7点这4小时内;另一组稍宽松,在每天下午1点到7点这6个小时内饮食;最后一组为没有饮食时间限制的对照组。研究作者在论文中表示,这是首个将4小时限时饮食和6小时限时饮食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的临床试验。
在为期8周的时间里,试验组的受试者在规定的4小时或6小时内可以随意吃喝,包括家庭聚餐、社交聚餐;而除此之外的禁食时间段,只能喝水或零热量饮料。对照组则被要求维持体重,不需要改变日常的饮食和锻炼水平。研究者在此期间,除了跟踪这些受试者的体重外,还检测了他们的血糖、血压、氧化应激、胆固醇和炎症标记物等。
Krista Varady博士解释说,他们决定把吃饭的窗口移到当天晚些时候进行这项试验(与早期的8小时研究相反),允许人们在社交时间吃晚餐,从而有望减少脱落率。她发现与隔日禁食不同,大多数人认为限时禁食的减肥方式很容易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之中。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小时和6小时进食窗口组的体重平均下降3.2%,这与他们的日常消耗与基线热量摄入量相比减少了550 kcal有关。此外,4小时和6小时进食窗口组的代谢危险因素发生了一些变化:与对照组相比,两进食组胰岛素水平均降低了15%。与对照组相比,4小时进食组的胰岛素抵抗水平下降了25%,6小时进食组的胰岛素抵抗下降了15%。空腹血糖在两组中都没有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研究人员没有观察到4小时或6小时进食窗口组对血压或血脂的任何影响。出人意料的是,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水平两组中下降约35%。
研究团队总结道:这项研究的发现令人鼓舞,表明对于想要减肥的人来说,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想计算食物热量或是觉得其他饮食方案难坚持的人来说,每日限时饮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更严格的4小时限时饮食组和相对宽松的6小时限时饮食组在减肥效果上并没有明显差别。虽然研究者对此感到有些出乎意料,但对于想要实施每日限时饮食的人来说,可以放宽一点条件无疑更容易坚持。至于这种减肥方案的效果可以维持多久、是否坚持更长的时间有更长的好处,研究者表示还需要后续通过更长时间的试验来得到答案。
糖尿病患者应慎重选择
✤ 肌肉量过多丢失
另一项分析发现,在限时进食组中,瘦体重的损失明显大于卡路里限制组。事实上,在限时进食组中,多达65%的体重减轻(平均1.70kg中的1.10kg)是由瘦体重丧失造成的,而脂肪质量占比则少得多(0.51kg)。作者认为:在这项研究中,瘦体重损失的比例(大约65%)远远超过了20%~30%的正常范围。瘦体重与营养和身体状况有关,其减少可导致虚弱、残疾和生活质量受损。所以,这对于那些有可能出现肌萎缩症的病人来说是一个警告,因为限时进食会加剧肌肉的损耗[3]。
✤ 血糖波动的风险
除去间歇性禁食的体重减轻效果令人存疑外,对于糖尿病患者,在实行间歇性禁食时,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禁食有可能导致血糖变异性增加,不利于保持血糖的稳定,而调整降糖药物以降低血糖风险的最佳方法尚未建立[4]。
Horne博士采用持续的血糖监测来检测血糖的波动情况,结果表明,间歇性禁食可能带来比热量限制减肥更猛烈的血糖波动,如禁食期间发生低血糖事件和进食期间高血糖倾向,并且这不会反映在HbA1c水平上,Horne博士的研究团队指出:间歇性禁食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血糖变异性增加会加重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如视网膜病变)和大血管(如冠心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因此,当Horne博士被问及他是否会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间歇性禁食减重时,他的建议是:如低血压、虚弱、头痛和头晕等都是考虑因素,但最大的问题是血糖波动,而发生低血糖事件的可能性更大,这无疑对2型糖尿病患者是严重的考验,所以传统的限制热量减肥法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的更好的选择。”
间歇性禁食:“看上去很美”
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间歇性禁食吗?
答案只能是,并非如此。
目前,关于间歇性禁食的研究固然不少,但是,大多还在动物实验水平,而临床试验的周期普遍较短,招募的受试者较少,结论的一致性也很低。
长期坚持会怎样?不知道。
健康人是否能通过间歇性禁食得到额外的好处?不清楚。
如果打算尝试间歇性禁食,应该采取哪一种方案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而更需要谨慎是,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女性,对营养的要求比较高,最好不要尝试间歇性禁食;如果医生明确告诉您,“给您开的药必须饭后吃”,就不要随便改变饮食方式;对于患有糖尿病、厌食症、暴食症的患者,则更是要在这件事上慎重再慎重。
总之,减肥的办法千千万,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摄入的热量必须比消耗的热量低。间歇性禁食看起来非常美好,其实还有许多未知之处,需要专家学者们继续研究。小编认为,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每顿都少吃一点、每天都多运动一点,恐怕才是最合适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