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脑血管病变怎么治疗)
为什么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关系那么密切?如何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升高,而脑血管病包括中风、脑梗塞等,通常与血管问题有关。
那为什么两者会有关联呢?
其机制包括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引发动脉硬化,这样脑血管就容易出问题。另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这些都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还有,糖尿病可能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梗塞。
再有,胰岛素抵抗可能在糖尿病中起作用,而胰岛素抵抗可能影响血管功能,促进炎症反应,这些都可能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微血管病变也是一个方面,糖尿病会影响小血管,可能影响到脑部的小血管,导致腔隙性梗死等情况。
可能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性病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间接影响脑血管。还有,糖尿病患者可能有更高的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这些都会加速血管老化。
1. 高血糖对血管的直接损害,也即血管的“糖腐蚀”效应
- 内皮细胞损伤: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容易使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高血糖促使AGEs积累,加速血管硬化、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脑部血管。
2. 代谢综合症的共同作用
糖尿病常伴随多种代谢异常,形成“代谢综合征”: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约70%合并高血压,增加脑血管压力,诱发脑出血或梗死。
- 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低HDL胆固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风险。
-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管舒张功能下降,炎症反应增强,加速血管病变。
3. 血液高凝状态
- 血小板活性增强:高血糖使血小板更易聚集,形成血栓。
- 凝血-纤溶失衡:糖尿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升高,而抗凝功能(如蛋白C)下降,易形成脑血栓。
4. 微血管病变,患者表现为反复头晕、步态不稳甚至痴呆。
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不仅影响视网膜、肾脏,也会累及脑部小血管:
- 腔隙性脑梗死:小血管闭塞导致脑深部微小梗死,可能引发认知障碍或运动障碍。
- 血脑屏障破坏:高血糖损伤微血管结构,增加脑水肿和出血风险。
5. 炎症与氧化应激
- 慢性炎症: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因子(如IL-6、TNF-α)水平持续升高,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脑梗死。
-氧化应激:高血糖导致活性氧(ROS)过量,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脑缺血。
6. 低血糖的间接风险
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可能发生过度降糖引发低血糖,可以导致:
- 脑血流调节异常:反复低血糖损伤脑细胞,加重脑血管功能紊乱。
- 交感神经激活:引发血压骤升,增加脑血管破裂风险。
第一道防线:精准控糖
- 目标:大多数成人HbA1c<7%,老年人可放宽至7.5~8.5%(防低血糖);避免血糖剧烈波动(日内波动<3.9-10 mmol/L)。
- 药物选择:优先使用 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已被证实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者,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心衰风险的药物(如罗格列酮)。
第二道防线:降脂降压“双管齐下”
- 血压管理:目标<130/80 mmHg,首选 ACEI/ARB类(如培哚普利、缬沙坦),兼具护肾作用。
- 血脂调控:LDL-C需<1.8 mmol/L(高危患者),他汀类药物为基础,必要时联用 依折麦布 或 PCSK9抑制剂。
第三道防线:做好抗栓治疗,做到“精准预防“
- 适用人群: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或10年心血管风险>10%者。
- 方案: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日)或 氯吡格雷(出血风险高者慎用);近期脑梗患者可短期联用双抗(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第四道防线:改变生活方式,做到“根基性逆转”
- 饮食:低升糖指数(GI)饮食:全谷物代替精米面,每日蔬菜>500g;限盐(<5g/日),减少加工肉摄入(降低脑出血风险),增加蛋白质饮食。
- 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抗阻训练(每周2次)。
- 监测:每年检查颈动脉超声、头颅MRI(筛查无症状性脑梗),把控好血管损伤。
- 戒烟限酒:吸烟者脑血管病风险翻倍,戒酒可降低脑出血风险。
三、特殊人群需要加强关切
- 糖尿病 房颤患者:脑栓塞风险极高,需抗凝治疗(如利伐沙班)。
- 反复低血糖者: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可诱发脑缺血,需调整降糖方案。
总之,糖尿病与脑血管病是“一根藤上的两个毒瓜”,防治的核心在于 早期干预代谢异常 靶向保护血管。通过 个性化控糖、强化降压调脂、科学抗栓、生活方式重塑,可降低40%~60%的脑血管事件风险。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进行 多学科联合评估(内分泌科 神经内科 营养科),实现全方位防控。
73岁老人突发脑中风的警示:高血糖是隐形“血管杀手”
#长沙头条##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近日,家住长沙的李爷爷,今年73岁,有30年糖尿病史,春节期间,由于聚餐多,饮食不注意,血糖波动较大,为求进一步诊疗,来到了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全科医学科就诊。
李毅芳主任医师接诊后,经过相关检查,血糖16.5mmol/l,头部磁共振显示急性脑梗死,立即收治入院。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现已得到控制并好转出院。
李爷爷在得知自己确诊脑梗塞后,心情特别低落与郁闷,怎么也想不明白,两个不相干的病,怎么就掺合到一起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脑梗死和糖尿病的关系。
一、血糖高与脑梗死之间有什么联系?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全科医学科李毅芳主任医师介绍,脑梗死,临床称之为脑卒中,通常被老百姓称为“脑中风”,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或软化的病症。这种疾病在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突然,且可能带来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源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受损。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持续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当颈动脉或脑血管狭窄超过70%时,脑组织供血受阻,极易诱发脑梗塞。
据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脑梗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倍,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9.8%-44.9%,且发病年龄普遍提前。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的严重程度会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也会升高。
二、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呢?
1.控制血糖
患者需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治疗的重要性,严格按糖尿病饮食,三餐定时定量,低脂、低盐饮食,根据自身情况按时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等,定期监测血糖。
2. 控制血压和血脂
除了控制血糖外,糖尿病患者还应积极控制血压和血脂。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和调脂药物。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应个体化,一般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降压目标为<130/80mmHg。老年或伴有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可制定相对宽松的降压目标。
3.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基础。在平常生活中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的运动。
4.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是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手段。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检测,以及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脑血管病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一旦出现脑梗的症状,如突然出现流口水、嘴歪、肢体无力、头痛、昏迷、意识丧失等,应立即就医。
李毅芳主任医师提醒,高血糖导致脑梗死这一疾病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致死、致残不在少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糖尿病患者需要综合管理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以降低脑梗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了解高血糖对血管、凝血机制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脑梗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关注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问题,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心脑血管健康。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全科医学科 张芝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Wx)
糖尿病引发视网膜病变!医生:合理控制“三高”,定期检查最重要
#长沙头条##长沙爱尔眼科#
半个月前,一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来到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看诊,据他描述,春节过后他发现视力下降明显,最后只能模糊看清眼前几根手指!眼底病专科周增超主任在详细的检查后,诊断其为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原来,患者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有5年的糖尿病病史,而且血糖一直控制不佳。春节期间,饮食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病情恶化,这才导致视力急剧下降!幸运的是,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眼底病专科主任陈忠平教授和周增超主任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下,患者的视力有了明显提升。
周增超主任特别提醒: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血管受损,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眼底病变。视网膜是眼睛后部一层感光组织,负责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形成视觉。当视网膜血管受损时,会导致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甚至新生血管形成,最终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尤其年轻人对碳酸饮料的偏爱,加上生活的不规律,导致糖尿病发病率明显提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措施:
1、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和关键。
2、控制血压、血脂:将血压和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降低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3、戒烟:戒烟可以保护血管,延缓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确诊糖尿病后,需定期眼部体检:
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糖尿病后尽快进行首次眼科检查。其中青春期前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后开始检查眼底。青春期后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在病程5年内需进行第1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1型糖尿病患者开始筛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后建议至少每年复查1次。
糖尿病患者应该有效的进行眼底复查,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至少每1-2年复查1次,根据眼底病变程度的分级患者则应相应的增加检查频率。中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每3-6个月复查1次。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及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每1-3个月复查1次。根据病变情况按医生要求定期随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但它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提高警惕,积极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视网膜病变,保护视力,享受美好生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护理部 张秋英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