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老年人钙片有糖尿病(糖尿病钙片老年)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吃钙片补钙,结果会怎样?一个故事告诉你

家住北京通州的王姐,患有2型糖尿病10年,在医院测骨密度发现有轻度骨质疏松,医生建议可以吃点钙片。

王姐自行在药店买了某品牌钙片,吃了一个月后,出现血糖升高,波动变大,就医发现原来是因为她购买的钙片引起的。

案例分析

糖尿病患者防治骨质疏松,可适当服用含钙制剂。而王姐购买的钙片为葡萄糖酸钙,因葡萄糖酸钙制剂中所含的葡萄糖酸,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她的血糖浓度升高,造成血糖不稳定。

糖尿病患者适合选购哪种钙片?

1.葡萄糖酸钙 不推荐。因其含糖,可能引起血糖波动。

2.碳酸钙和氨基酸螯合钙 慎选。目前市售钙制剂除了葡萄糖酸钙,常见的还有碳酸钙和氨基酸螯合钙制剂。碳酸钙制剂的含钙量和钙吸收率都很高,但它需在胃酸PH值较低时才能溶解吸收,对胃酸分泌较少的糖尿病患者也并不适合。

氨基酸螯合钙虽吸收率最高,但钙含量却偏低,对胃的刺激也不小。

3.枸橼酸钙 推荐。其含钙量和钙吸收率都较高,而且不依赖胃酸吸收,对血糖无影响,适合糖尿病患者吃。

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还可以这样做

除了补充钙制剂,中老年糖友还应增加高钙食物的摄入,如鲜牛奶、豆制品。另外,糖尿病患者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还可以这样做。

1. 多晒太阳补维生素D 维生素D可调节血钙水平,促进钙离子吸收及骨骼生长。因此,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应适当多食海鱼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者经常晒晒太阳。人的皮肤吸收阳光后会产生大量的维生素D,以利于钙吸收,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

2. 不酗酒不过量饮用咖啡 酗酒对骨组织有直接毒性作用,会造成骨的更新减慢和骨小梁体积减少,过量摄入咖啡因也会造成骨量减少,并增加与骨密度相关的骨折发生危险。

3. 坚持运动 运动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使骨皮质增厚,促进钙的保留和沉积,使骨密度增加,从而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

钙片过量易致异位钙化 老人盲目补钙竟补出肾衰竭

厦门晚报讯(记者 叶芷蔚 颜梅丽 通讯员 李晓兰 洪于蕙 漫画/小牛)“补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有些人担心钙流失导致骨质疏松,因而“未雨绸缪”长期服用钙片,在他们看来,钙片就如同保健品一般,吃了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事实并非如此。专家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缺钙或需要补钙,也不是所有的钙都可以被机体吸收,补充过多的钙会在全身各个脏器堆积,形成结石,造成器官负担,因此盲目补钙不可行。

案例

6年来每天服钙剂

患上了高钙性肾病

近日,78岁的刘先生因腰部酸疼难耐、乏力等不适到医院就诊。检查显示,刘先生的血肌酐293umol/L,血钙4.12mmol/L,尿素氮39.26mg/dl,出现了肾衰竭和高钙血症。“常听别人说年纪大了会骨质疏松,这几年我每天都会吃钙片。”刘先生说,6年间他持续服用碳酸钙片、骨化三醇、维生素、保健品等。

医生表示,血肌酐是反应肾脏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成年男性的参考范围在44-132umol/L;血钙是指血浆中所含的总钙量,成人正常参考值为2.25-2.75 mmol/L;尿素氮和血肌酐一样,都是肾功能的一个指标,参考值为8-21mg/dl。刘先生因长期大量服用钙剂及维生素D,导致血钙升高和维生素D中毒,从而引起肾损伤,临床诊断为高钙性肾病。

分析

老年人过量补钙

会带来疾病风险

“服用钙片并不是多多益善,切忌盲目补钙。”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保健科营养师胡滨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女性在绝经以后5到10年,男性在65岁到70岁,多会出现骨质疏松,这些人群通过大量补钙是无法改善骨质疏松这一人体生理性退化现象的。

一般来说,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摄入的钙没有被吸收,而是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极有可能补钙不成,反而造成器官负担,增加肾结石与尿路结石等风险。

“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是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的最好办法。”胡滨表示,老年人补钙的首选方法是食物补充法,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同时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若要进行药物补充,需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进行,以防发生高钙血症及其他并发症。

案例

孕妇每天服用钙剂

一个月后出现便秘

张女士在怀第一胎的时候,经常担心胎儿摄入营养不够,所以从孕中期起,她除了注意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外,还开始额外补充复合维生素、钙剂等营养补充剂。服用一个月之后,张女士发现自己开始出现便秘症状。以前她基本上一天排便一次,现在三四天才排便一次,而且大便又干又硬,排便过程很痛苦,自此排便成了她害怕面对的一件事情。

虽然出现便秘症状,但这并未引起张女士重视,她以为孕期出现便秘很正常。直到有一次她到营养科咨询,医生在了解她的饮食和营养剂摄入情况之后,判断张女士出现便秘,可能跟服用过量的钙剂有关系。

分析

食物中也含有钙

钙量叠加易超标

“我每天都是按照钙剂上的使用说明来服用的,并没有多吃,怎么会过量呢?”面对张女士的疑惑,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营养科负责人陈红洁说,虽然张女士服用的钙剂并没有超量,但除此之外,张女士服用的复合维生素以及每天食用的牛奶、豆类、海带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钙,这些钙量加起来,可能就远超张女士每天所需的钙量。

陈红洁建议张女士先暂停服用钙剂,主要从食物当中摄取钙即可。一周后,张女士的便秘症状得到缓解,也没出现腿脚抽筋等缺钙的不良反应。

“张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门诊当中,经常碰到因摄入过多钙而引起便秘的孕妇。”陈红洁说,孕妇因担心胎儿钙量摄入不足而盲目补钙的情况并不少见。他建议,相比于钙剂,食物中的钙更易被人体吸收,补钙要优先考虑食补。

提醒

出现腿脚抽筋关节疼

孕妇才需要额外补钙

孕妇在孕早期每天需要补充800毫克的钙,中晚期每天需要补充1000毫克的钙,孕妇怎么通过食补保证每天的钙需求量?陈红洁介绍,每100ml的牛奶,就含有约100mg钙,豆浆、海带、紫菜、绿叶蔬菜等食物也含有丰富的钙。每天通过合理的食物搭配,再加上适当补充维生素D,一般就能够满足孕妇每天钙的需求。

什么情况下,孕妇需要补充额外的钙剂?陈红洁说,孕妇如果出现腿脚抽筋,关节、骨盆疼痛,牙齿松动等症状,则可能是钙摄入量不足,可到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在医生指导下补钙。

药品中的钙不易吸收

进入人体形成钙化灶

医生表示,人体只吸收离子钙,而药品中的钙大多是以结合钙的形式存在的,如碳酸钙、氯化钙、磷酸钙等,这些钙进入人体后是不易被吸收的,反而会在血液里“乱窜”,形成钙化灶,如肾结石、血管钙化、肺钙化等都是这类物质堆积的后果,医学上将此现象称之为异位钙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异位钙化造成的心脏瓣膜、心脏传导束等病症,甚至会引起人的猝死。

是否需要进行补钙

需经医生检查决定

“正常人群补钙是有学问的,是否需要实施补钙治疗,需要经过专科医生的检查后决定。”胡滨提醒道,老年人、孕妇、绝经女性、合并糖尿病者、已有检查发现合并有血管钙化或瓣膜钙化者、体内存在慢性炎症状态这六种人群,实施补钙更需谨慎。

食用果蔬、坚果也能起到补钙的效果。

链接

饮食补钙,记住七个数

饮食补钙是最好的补钙方式,具体如何做?记住下面7个数能帮你轻松达到补钙目的。

两杯牛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天饮奶300克,补钙效果好。

半斤绿叶蔬菜。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绿色蔬菜最好占一半以上。

一两豆制品。每天吃一两豆腐或者一两豆腐丝,就可以补充80-100毫克钙。

一勺芝麻酱。一勺芝麻酱(10克)能补充100毫克以上的钙。需要提醒,芝麻酱热量比较高,不宜多吃。

半斤水果。水果钙含量不高,但能够供应大量的钾元素,从而减少钙的排泄量,帮身体“节约”很多钙。

一小把坚果。开心果、杏仁、榛子等坚果钙含量较高,每天吃一小把(可食部分25-30克),即可获得30-50毫克钙。

12种不同的食物。保证平均每天不重复的食物种类达到12种以上,以达到营养平衡。

(中国注册营养师郑飞飞)

糖友注意!43万人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补钙,死亡风险升高44%

在健康养生的广阔天地里,糖尿病患者始终在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犹如在布满暗礁的海面驾驶船只,时刻警惕着各种潜在风险。最近,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如同汹涌的海浪,拍打着糖尿病患者群体的海岸 —— 一项涉及 43 万余人的大规模研究赫然发现,糖尿病患者补钙,竟可能让死亡风险像火箭升空般蹿升 44%!这一消息瞬间在糖友圈炸开了锅,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与担忧。究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杨阿姨的惊险遭遇​

54 岁的杨阿姨,已然与糖尿病这位 “不速之客” 相伴多年。多年来,她如同忠诚的卫士,严格遵医嘱,按时定量服用药物,血糖也如同被驯服的小兽,一直控制得相当不错。大约半个月前,一些异常状况却悄然降临,如同隐匿的幽灵,让杨阿姨始料未及。她莫名地出现了食欲不振的症状,每到饭点,面对满桌佳肴,却如同面对难以下咽的苦药,毫无胃口。恶心呕吐也时不时地来 “捣乱”,让她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可当时正值炎炎夏日,杨阿姨只当是天气这个 “调皮鬼” 在作祟,丝毫没有将这些异常放在心上,依旧按部就班地服药。​

上周,在工作的忙碌中,杨阿姨却突然遭遇了一场 “暴风雨”。她毫无征兆地神志不清,仿佛陷入了一片黑暗的深渊,整个人失去了意识。大小便失禁的尴尬状况也接踵而至,让她陷入了极度的窘迫。紧急送往医院后,一系列令人揪心的检查结果如同重磅炸弹般袭来。她的血糖值低得惊人,仅有 0.8mmol/L,仿佛在黑暗中闪烁的微弱烛光。同时,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以及肾脏损伤等多种病症如同恶魔般缠上了她,医生当即决定,必须立即进行血透治疗,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

家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连串病症,如同陷入了迷雾之中,头晕脑涨。明明杨阿姨只是患有糖尿病,而且一直按时服药,怎么会一下子牵扯出这么多可怕的疾病呢?医生给出了解释,原来这些病症都是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早在杨阿姨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症状时,体内其实已经悄然发生了感染,就像一颗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开始倒计时。然而,她没有及时干预,还继续服药,这就如同往燃烧的火焰上浇油,引起乳酸在体内堆积,导致血清乳酸水平像坐滑梯一样迅速上涨,从而诱发了乳酸性酸中毒等一系列并发症。幸运的是,经过医生们的全力救治,杨阿姨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曙光,很快苏醒过来,身体体征也逐渐恢复良好。​

警惕!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信号​

糖尿病,这个狡猾的 “健康破坏者”,是一种由于胰岛功能异常引发的全身性疾病,它的 “魔手” 如同章鱼的触手,能够伸向全身多个组织和脏器,造成广泛的损伤。数据显示,在我国,约有 1.16 亿糖尿病患者,这个庞大的数字就像一片乌云,笼罩在健康的天空之上。其中,每年约有 83 万人不幸死于糖尿病并发症,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糖尿病并发症如同一个庞大的 “黑暗家族”,可累及心脑血管、视网膜、肾脏、神经等多个部位,种类多达百余种,每一种都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危害。​

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时间就是生命,必须秉持 “早” 字诀,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像敏锐的侦探一样,时刻留意身体的细微变化。一旦这些部位出现异常,就必须及时就医检查。​

皮肤: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就像给皮肤种下了一颗 “坏种子”,会让皮肤遭受一系列的 “磨难”。皮肤 / 外阴瘙痒会如同小虫子般在皮肤上肆意爬行,让人忍不住抓挠;真菌感染也会趁虚而入,在皮肤上 “安营扎寨”;黑棘皮病和胫前色素斑也可能纷纷 “登场”,影响皮肤的美观和健康。​

眼部:过高的血糖就像一把 “利刃”,会无情地伤害视网膜。患者会出现黑影、视力下降等症状,仿佛眼前的世界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面纱。随着病情发展,到了后期,这些症状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甚至可能导致失明,让患者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

口腔:糖尿病患者就像口腔健康的 “脆弱守护者”,相较于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口腔问题的困扰。牙龈萎缩、牙周炎、龋齿等问题如同 “小恶魔”,会频繁地找上门来。牙齿松动、脱落等严重情况也可能在后期逐渐出现,让患者的饮食和生活都受到极大影响。​

神经:血糖过高会让周围神经如同遭遇了一场 “暴风雨”,发生病变。患者会明显感觉到肢体麻木、疼痛、灼热以及针刺感等症状,仿佛肢体被无数根小针同时扎刺。一般来说,肢体远端的症状更为明显,就像暴风雨的中心,承受着更大的冲击。晚期患者甚至会出现痛觉、触觉、温度完全丧失的可怕症状,此时他们的肢体如同失去了感知的 “木偶”,被烫伤、划伤时都浑然不觉。​

血糖 “稳定器”:饮食避雷指南​

糖尿病患者若想让血糖这匹 “野马” 稳定下来,饮食方面就必须格外小心,如同在雷区中谨慎前行。这几种食物,哪怕再馋,也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糯米鸡:糯米鸡堪称血糖的 “超级炸弹”,蒸熟的糯米就像一群活泼的小精灵,很容易发生糊化。当它们进入体内后,会迅速分解成多种低聚合度的糖类,然后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进一步水解成糖分,让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给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带来极大挑战。​

土豆配米饭:土豆富含淀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就像是隐藏在蔬菜中的 “主食间谍”。如果直接用土豆搭配米饭食用,就如同给身体输送了双份的碳水化合物 “炮弹”,餐后血糖很容易像火箭发射一样飙升,严重影响血糖的稳定。​

油条配豆浆:豆浆本是血糖的 “稳定小助手”,升糖指数很低,它能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为身体补充蛋白质,还能帮助稳定血糖。然而,当它与油条搭配在一起时,情况就变得糟糕起来。油条就像一个 “健康破坏者”,不仅会让血糖上升,还会增加身体胰岛素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如同给身体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

馒头配稀饭:馒头和稀饭都属于主食家族,而且都是极易被身体吸收的食物。它们俩相结合,就如同两个 “能量炸弹” 叠加,会让体内的血糖像坐了过山车一样骤升,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极为不利,就像在本就艰难的控糖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补钙与糖尿病:风险迷雾中的真相​

2023 年 7 月 28 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如同勇敢的探险家,深入健康研究的丛林,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研究。这项研究共纳入了 43.4 万余名受试者的数据,其中有 2.1 万余名糖尿病患者。研究人员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长达 8.1~11.2 年的随访,就像耐心的观察者,时刻留意着他们的健康动态。在随访过程中,2.6 万余例心血管疾病事件、2.05 万例死亡如同沉重的阴影,笼罩着整个研究。​

通过对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膳食因素、用药等多方面数据进行细致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非糖尿病患者服用钙补充剂与新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屏障,没有明显关系。然而,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钙补充剂,却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被一根无形的线紧紧缠绕。具体来看,糖尿病患者服用钙补充剂相较于没有服用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像被一只大手往上拉一样增加了 34%、死亡风险更是如同火箭发射般增加了 67%、全因死亡风险也上升了 44%。​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食物中摄取钙,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而言,就像一阵微风轻轻拂过,没有产生明显影响。那么,糖尿病患者还能吃钙剂吗?首先,以上研究只是相关性研究,钙剂是如何导致各项风险上升的,依旧像隐藏在迷雾中的谜团,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也没有任何科学指南明确规定糖尿病患者不能吃钙剂。

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征表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钙、磷元素,往往会如同调皮的孩子,随着尿液大量排出体外。如果没有及时补充钙剂,就很容易引起钙负平衡,如同在身体里埋下了一颗骨质疏松的 “种子”,继而诱发骨质疏松。糖尿病并非补钙的绝对禁忌症,钙片中不含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就像小石子投入大海,波澜不惊。对于老年人、绝经女性、孕期哺乳期等容易缺钙的人群,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都如同在黑暗中需要一盏明灯一样,建议补充钙剂。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