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不敢打胰岛素(糖尿病患者能打胰岛素)

张垒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只能吃药,不能用胰岛素,否则身体越用越废?深度辟谣

大家好,我是一名肾内科医师。大家有所不知,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其实一直都是在向上增长。这与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西方化、人口老龄化、肥胖率都有很大关系。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人糖尿病病人数量已达到1.096亿,高居世界第一。有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指出,我国约60%的糖尿病病人未被诊断,糖尿病这一诊断名词虽然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具体关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的疾病科普却远远滞后。所以国家卫健委也一直在倡导“健康中国行”的主题活动,旨在让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更早、更正规的接受疾病治疗。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唠唠糖尿病用药的那些事。

辟谣点

●笔者虽然从事的是肾内科,但是我告诉大家肾内科医师是半个内分泌医生你们还别不信,因为糖尿病有一个重大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肾病,所以不少因糖尿病的原因出现肾功能问题后都会在我们科室随访、治疗。我通过接触这些糖尿病患者后发现,有些患者、患者家属至今仍被糖尿病的一些谣言所左右。

●前两天我们科收治了一位糖尿病肾病的老太太,她出现肌酐、蛋白尿已经有2年了。这次来住院的原因是肌酐比去年复查时高了100多,血糖也控制的非常不好。岂知老太太以及他老伴并没有当回事,经常查完房就不见人了,血糖也测不到折腾了好几天。根据她具体疾病情况及血糖水平,决定家用胰岛素治疗。这一说,老太太和她老伴情绪非常的激动,说道:胰岛素都是害人的,不能打,一打这辈子就脱离不了了,而且打了之后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差,人就这样废了。我那个邻居就是..........,所以还是吃药好。

糖尿病的简单的介绍

●其实糖尿病并不是这几十年才有的,在古代,我们的传统医学将它归属于“消渴”症的范畴。这在我国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已有论述。在现代医学的观点中,认为它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根源在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导致的。糖尿病可划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在亚洲较为少见。所以我国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是以“2型糖尿病”为主,可占到95%及以上。

●结合我上面谈到的这个病例,如果处于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时,可以通过饮食、运动疗法调理。如血糖仍控制欠佳,则需根据胰岛素分泌、利用情况、血糖水平加用适合其服用的降糖药物。但是请注意,口服药物虽然是糖尿病比较优先的选择,但是罹患糖尿病后疾病其实一直还在进展,它将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治疗方式、治疗药物都需随着疾病的病程、并发症情况动态的调整。

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有什么特点?

●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分泌其实是一个完全缺乏或严重缺乏的特点,他们的胰岛功能都很差,所以分泌的胰岛素是非常少的甚至没有。而2型糖尿病它又稍有不同,它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早期可表现为β细胞对葡萄糖的刺激反应延迟容易出现餐后血糖升高以及下一餐前出现低血糖。

●随着疾病向前发展,β细胞的功能还会进一步恶化,这时候糖尿病病人有功能的β细胞数量也随之减少。就可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空腹以及餐后血糖均升高,而我们一日三餐都在吃东西,没有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那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此时病人就需要借助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或替代治疗。

糖尿病的病人什么时候需要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

●在这我告诉大家,如果是1型糖尿病,那在刚发病的时候就要使用胰岛素(根据它的疾病特点所决定,不理解可以看看上面我对1型糖尿病原理的介绍),而且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如果是2型糖尿病的病人,在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还是不达标,那就要考虑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联合治疗的方案了。

●很多病人不了解这个疾病,他们只是把血糖值当做一个单纯的“数值”,我只能说可怕!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当人体处于异常的血糖值时,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将会损害你的胰岛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β细胞进一步恶化,还会损害我们的血管内皮系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 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或直接诱因。

●根据指南推荐,当糖尿病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口服降糖药物很难快速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时;出现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冠心病、脑血管病时都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指征。现在回到我上面讲的这个病例来看,老太太已经出现了肾脏并发症,而且肌酐也呈进行性升高,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仍不达标的情况下(出现糖尿病肾病后有不少肾毒性的降糖药物都不适合使用),其实已经有了胰岛素治疗的绝对指征。

●这时候有朋友可能会说,我到了这个地步,但就是不用胰岛素,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我只能说不尊重自然规律那吃亏的必然是自己,关于高血糖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我上面已经和大家谈到,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终有一天会从量变到达质变,然后彻底爆发。某一天突然倒地不醒了,那可能就是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用了胰岛素身体真的是越用越废吗?

错,这是一个大大的“谣言”。很多人可能会说,胰岛素用了就再也脱离不了了,在这我告诉大家,这不是胰岛素这个药物导致的,这是你的疾病所决定的,你的疾病已经到了用这个药的地步,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故糖尿病亦是如此,它不可能一直原地踏步,它是会随着患病时间逐渐进展的,所以所谓的“依赖胰岛素”其实是一 种某些谣言“偷换概念”的说法

有长、中、短效胰岛素,该选择哪一种?

●确实,近年来有多个品种的胰岛素都投入市场。像短效胰岛素比较常见的有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预混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30,、赖脯胰岛素25等;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关于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方式,可划分为基础胰岛素方案、预混胰岛素方案两大类,如下:

●基础胰岛素方案

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果仅仅是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可以保留原有的口服降糖药物,无需停用胰岛素促泌剂;如果这样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的可以,但是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可以看近3个月你的血糖控制的如何),那就需要考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所以总结起来这种治疗方案一简单方便容易被病人接受,二来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性偏低,而且剂量调整起来简单,体重增长的比率也比较低。

●预混胰岛素方案

主要包括预混人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这种方案需根据病人的血糖水平,选择每天1-2次的注射方案。如果使用的是每天2次的注射方案时需停用胰岛素促泌剂,这种方案一来容易学习,二来比多次皮下注射方案注射次数要少,而且比较容易控制餐后血糖,只能说各有千秋。关于药物的起始剂量、调整时剂量的增减由于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所以这里我不再一一分析。

综合总结

我国的糖尿病虽然患者人数众多,但是疾病真正的普及、知晓率还远远不够。所以我还那句话,科学、理性的认识糖尿病很重要,由于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门诊或者住院时医生又没有太多的时间一个个的和病人详细的交待清楚,所以不少病人对于糖尿病也是一知半解。基于此,有些病人可能就会因自己的主观性而对疾病产生错误的认识或者误信谣言,所以今天我也是特意查阅了不少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下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携手让谣言无处遁形!

本文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由于临床经验有限,时间仓促,难免可能有遗漏、错误之处,还望大家及时指出。如仍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果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健康知识,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我们下期再见。#「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真相来了#@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头条辟谣

参考:

1、葛俊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P725-748.

2、中国医生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0):865-870.

糖友不想打胰岛素,怎么办?

很多糖友都说,不想打胰岛素,觉得一旦打了胰岛素,就必须一辈子打胰岛素太痛苦,那能不能不打呢?确实有相当多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不打胰岛素的,那么不打胰岛素的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胰岛素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人体血糖的稳定有赖于体内胰岛素的作用,因为胰岛素是促进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的主要激素。当胰岛B细胞受破坏或功能减退,使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素在组织的作用降低(称为胰岛素抵抗)时,血糖将不可避免地升高,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发生糖尿病。而胰岛素分泌减少和胰岛素抵抗又是二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也就是说,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分泌胰岛素的缺乏或不足密切相关。

如果你想终身不打胰岛素的话,当你有以下几种情况时你就可以早干预:

第一,打胰岛素的剂量非常小;第二,他的空腹C肽水平在1.1ng/ml以上;第三,超重肥胖的患者。以上这一些患者如果不想不打胰岛素,那你就赶紧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健康科学的干预需要你把饮食管好,把运动做足,把生活方式管对,还有你身体里面脂肪过多把它去掉,早干预早获益。年纪比较小的,病程比较短的逆转干预的几率越大,逆转难度更小。所以不能放任不管随意吃喝、胡乱用药,等你已经得糖尿病十几二十几年你才开始想管理,那个时候你遭罪不说,管理的难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空腹血糖高不想吃药也不想打胰岛素怎么办?

空腹血糖超过了10,但是不想吃药,也不想打胰岛素,又想把血糖降下来,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想实现的事情。如果一个患者得糖尿病的时间不长,自身的胰岛功能还可以,那么通过饮食控制,适当的运动,自身环境的改善,那么血糖肯定是可以下降的,但是有些人可以降到正常,有些人是降不到正常的。

如果患者得了糖尿病的时间比较长或者是自身的胰岛功能已经很差了,那么这个时候即使控制了饮食,配合的运动。虽然自身没有胰岛功能辅助,血糖还可以降一点但是不用药,肯定是没法降到正常,这时候就必须用药了。

老糖友害怕打针抗拒注射胰岛素,医生用这招打开她的心扉

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

通讯员 吴萍 项倩

老糖友因害怕打针而抗拒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患者亟需治疗又不够配合,如何解决难题?武汉市东湖医院内分泌科护士用“动机访谈”打开老人心扉,顺利治疗一周后,老人的血糖终于降了下来。

70岁的冯婆婆退休前是一名教师,5年前她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她听朋友说,得了糖尿病就要打胰岛素,因害怕打针,她没有去医院复诊和治疗,一直在家吃口服降糖药,吃药也不规律。近两年,她的双足麻木、手脚冰凉、乏力等周围神经病变并发症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在家人的劝说下,冯婆婆于一周前到武汉市东湖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

入院时,冯婆婆的血糖高达30.3毫摩尔每升,还合并有周围神经病变。该院内分泌科管床医生殷翠平综合评估后发现,她的胰岛功能很差,必须尽快使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以减轻自身胰岛负担、促进胰岛功能恢复,于是决定给她使用胰岛素泵降糖治疗。没想到,冯婆婆在听到“注射胰岛素”几个字后,非常紧张和抗拒,带着哭腔反复强调“我不用胰岛素,我只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碰到难题,为了尽快使冯婆婆血糖达标,殷翠平开启了“动机访谈”模式。

护士在给老人进行降糖治疗(通讯员供图)

“冯婆婆,我们理解您的担忧和害怕。其实,胰岛素泵长得就像一个小型BB机,带了一根软管子,住院期间是不需要每天打针的,就是开始的时候扎一次,后面您准备吃饭的时候,护士就直接在胰岛素泵上操作了。至于您回家后也不用担心,我们会教您注射的方法。”殷翠平医生通过和老人的一番对话,冯婆婆点了点头,终于接受了注射治疗。在使用胰岛素泵的过程中,冯婆婆发现其实在使用过程痛苦很小,也不会影响洗澡以及日常活动,再也不紧张和抗拒了。

通过配合治疗、护理、饮食调整和运动,冯婆婆看到自己的血糖每天都在下降,手足麻木明显改善,睡眠也好了很多,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带泵5天后,冯婆婆的餐后血糖降到10毫摩尔每升。

据内分泌科护士长涂丹介绍,“动机访谈”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咨询方式,着眼于改变患者的动机,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通过运用开放式提问、反馈式倾听、避免冲突、确立访谈目标、强化行为改变动机等基本技能和策略,以满足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降低抵抗和矛盾心理,进而引导患者意识到需要改变当前存在问题的行为,提高战胜困难的自信心,促成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涂丹表示,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通过运用动机访谈的技巧,可以提升配合度,从而更容易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更多资讯请扫码加入极目新闻老年健康群!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