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糖尿病健康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青年报 0
文章目录:

科普:如何做好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今年11月14日是第2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毕宇芳教授和大家谈谈如何更好管理糖尿病。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合理饮食、坚持运动、药物治疗和规范监测五个具体方面。

提及糖尿病,想必大家不会陌生。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报告,我国目前已有1.16亿糖尿病患者,即平均每10人中就有一名“糖友”;同时,50%以上的成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糖异常。因此,有效控制糖尿病进程,防止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对提升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健康教育

糖尿病教育是疾病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进而实现健康促进。规范的糖尿病教育通常包括基础知识宣教、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指导等部分。

基础知识宣教能使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疾病的危害,提高主动参与的意识;生活方式指导通过个体化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以帮助患者提升对疾病的防控能力。此外,由于糖尿病是典型的慢性疾病,规范的心理疏导能进一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多项大型研究证明,积极的糖尿病教育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合理饮食

图片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合理饮食是糖尿病综合管理的基础,应当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过去民众对于糖尿病饮食治疗,曾存在诸如“严格节食”,“不吃主食”等一些误区。事实上,只要遵循“控制总体热量、维持膳食平衡”的原则,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拥有品种丰富、搭配合理的多样化饮食方案。具体来说,糖尿病患者应在规定热量范围内,做到粗粮为主、荤素搭配、少食多餐、清淡饮食,并适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也可以少量食用含糖量低的水果。对广大糖友来说,要严格执行并长期坚持“定时、定量和定餐”的原则,并随活动量和血糖控制情况灵活调整进餐时间和进餐量。

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是帮助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坚持运动能降低体重,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对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有利。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治疗方案:运动项目上,以轻度至中度的耐力运动为主,患者可以结合血糖控制情况和个人兴趣选择相应的运动,如太极拳、游泳、爬山等;运动时间选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为宜,并建议持续30至60分钟。

在运动前、后或中间可酌情增加饮食,以免出现低血糖。如果临时增加运动量,则应适当减少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的剂量或提前少量进食,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药物治疗

图片来源: How to Have a Colonoscopy While Taking Insulin. Treatment, 2017.

如果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血糖控制仍然不满意,就需要加用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首先考虑口服药物治疗,但如果短期内血糖控制恶化、存在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或是处于围孕产期等特殊时期,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目前,各类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选择很多,专科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状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只要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坚持治疗,大多数患者的血糖是能被控制的,也能保证比较好的生活质量。因此,糖友们不需要“谈药色变”,但要保证用药的规律与规范,并根据医生的指导意见定期到医院就诊调整用药方案。在用药后,也要特别注意预防可能的低血糖反应。

规范监测

图片来源:Controlling Your Blood Sugar Can Improve Your PCOS and Hormone Imbalance. Diabetes &Endocrinology,2020.

糖尿病的监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核心为自我血糖监测。自测血糖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尤为重要。全面可靠的自测血糖可显著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帮助患者平稳控制血糖。此外,糖化血红蛋白和静脉血糖也是重要的监测项目,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

糖尿病患者还应该定期进行肝肾功能、血压、血脂等指标的检测,必要时还需进行心电图和眼底检查。上述检验和检查结果能对患者整体代谢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情况有比较全面的反映,可以帮助患者明确自身病情并为临床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如果病情控制平稳,则可以适当减少去医院检查的频次。

糖尿病健康宣教、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规范监测五位一体,是目前糖尿病治疗与管理的有效手段。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广大糖友必能达到良好控制血糖、提升生活质量的目标。(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供稿)

来源:科技日报

减轻“甜蜜的负担”:糖尿病健康管理这样做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题:减轻“甜蜜的负担”:糖尿病健康管理这样做

新华社记者沐铁城、田晓航、彭韵佳

每年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为何增多?患者健康管理该从何入手?血糖正常人群如何做好预防?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小标题)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为何增多?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其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

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我国20岁至7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从2000年的2000多万增长到2021年的1.4亿多。

糖尿病患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波认为,一是饮食习惯、肥胖、环境等因素导致新发病人数量增加;二是治疗水平提高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使存量患者数量增加。

张波介绍,近年来,我国新发糖尿病患者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两头”(老年人和年轻人)突出,糖尿病也“盯”上了年轻人;二是农村糖尿病患者增多,城乡差别比过去缩小。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超半数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而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也比较低,糖尿病并发症管理有所欠缺。

不过,通过远程管理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等新手段,患者可以节省就诊时间,提高就诊频次,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而一些新仪器和药物的使用也促进了糖尿病健康管理水平提高。

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的依托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在2019年牵头成立国家远程医疗中心糖尿病互联网联盟,开展关于糖尿病远程管理的研究,2020年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远程管理专家共识。

“今后,糖尿病管理的目标应是继续延长患者寿命,同时减少新发患者数量,做好预防。”张波说。

(小标题)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该从何入手?

“血糖监测需要精细化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博士后刘艺文说,指尖血血糖的基本监测点为空腹、三餐前和餐后2小时,如存在夜间低血糖风险,可酌情加测睡前和夜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每3个月监测一次。

此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监测需要综合管理。刘艺文介绍,眼底、肾脏、心血管、神经系统因长期“泡”在“糖分超标”的血液中,会逐渐出现病变。这被称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影响“糖友”生活质量和寿命的罪魁祸首。因此,每年应进行一次评估,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功能、肾脏超声评估糖尿病肾病,通过眼底检查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应定期复查血压、血脂和尿酸。

控糖食谱什么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说,主食可选择升血糖较慢的碳水化合物,少吃粥等流质主食,适当多吃非淀粉类蔬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减少精加工谷类摄入,尽量少油少盐。“无糖食品”“0糖饮料”并非不含糖,大量食用仍可能导致血糖升高且不易控制。

控糖除了“管住嘴”,还要“迈开腿”。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玉秀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健步走、太极拳、骑车等。存在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的患者禁止运动,待病情稳定、专科医师评估无禁忌后,才可逐步恢复运动。

此外,患者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切勿自行盲目减药或停药。“应用降糖药物后仍需坚持饮食和运动管理,否则降糖药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李玉秀说。

(小标题)血糖正常人群如何做好预防?

除了糖尿病患者要做好健康管理,血糖正常人群也要注重早期预防,防止变成糖尿病前期。

张波介绍,有一个概念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叫做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有5条诊断标准,即高血压、中心性肥胖、甘油三酯高、高密度脂蛋白低、血糖异常,其中3条达标就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没有血糖异常的人如果其他4条达标,就可看成是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个体,需提高警惕。”张波提醒,其实只要有1条达标,就要引起注意。

专家介绍,如果某人直系亲属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那么自己也存在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这部分人群如果已经是糖尿病前期,就要积极预防和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维持健康的体重、血压等指标,这样,患病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幅下降。

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奶茶等含糖饮料。张波说,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诱发并加重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难以控制,持续增高,使人逐步发展为糖尿病前期甚至糖尿病。

控糖不应等于“恐糖”。糖分是人体获取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如果完全不摄取糖分,则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脱发、产生皱纹以及情绪低落,甚至伤害到神经系统。一些人控糖过度,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走向极端会发生低血糖。甚至有的人为了变瘦拼命控制饮食,最后导致厌食症。

专家提醒,科学控糖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需要控制总能量摄入,加强身体锻炼,如此才能消耗多余脂肪,提高基础代谢率。(完)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健康管理?专家解析

中新网北京6月9日电 (记者 李亚南)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糖尿病患者应如何做好健康管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最重要的建议就是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糖和代谢管理,因为这是重要的一级预防手段,在预防方面的建议就是,让糖尿病患者即使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还是要尽量使糖尿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尽量避免无故中断治疗。还有就是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和医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尽量保证最大强度的自我隔离。

纪立农表示,在中国的疫情得到比较好的控制之后,最近一些地方的酮症和酮症酸中毒的问诊患者数增加,这些人以前是有糖尿病,在疫情期间有的中断了治疗,有的是没有机会到医院进行检查和随访,所以对原来的治疗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以至于血糖控制变差,出现了糖尿病的并发症。

在全球疫情未来趋势尚不明朗的当下,糖尿病的患者如何才能得到必要的管理,减少病情恶化?纪立农认为,首先应注重日常严格管理,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另外,应建立相关机制,让糖尿病的患者即使在最严格的疫情控制的情况下,比如说不能去医院、需要居家隔离或者是保持社交距离的情况下,仍能有机会跟医务人员进行交流,能够有机会来获得治疗所需药品或者监测设备。

此外,纪立农指出,当前老年人群中流感病毒疫苗的接种率较低,如果一名老年人在疫情下出现了流感,那他的症状是和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之后是非常相似的,这时候对于鉴别诊断,从管理上都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如果能够及时接种流感病毒的疫苗,减少普通流感发生的机会,可能对总体的疫情防控也会帮上忙,这是下一阶段需要关注的地方。

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在内的全球20位顶级糖尿病及内分泌领域专家成立的国际专家组,日前于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实用性建议》,发现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该疾病的风险更高。

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合并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呢?纪立农表示,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偏低,患者感染病毒的风险会增加。同时,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血糖增高、血糖波动大的情况;而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心血管疾病等合并症多,这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死亡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纪立农强调,良好的血糖控制与管理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减少感染发生至关重要。

纪立农称,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糖和代谢管理,这是重要的一级预防手段;同时,不同患者应进行个体化目标管理、生活方式干预、血糖监测以及相应的药物治疗。对于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来说,要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预后。胰岛素具有无胃肠道副作用、降糖效果明显、有利于组织修复、剂量可及时调整且不受肝肾功能禁忌等优点,应作为首选治疗药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