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如何发展尿毒症(糖尿病如何发展成肾病)
- 1、糖尿病无非就血糖高点,怎么还引起尿毒症?警惕:莫让无知害了你
- 2、30%~5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生尿毒症,4个方法可以帮您避免
- 3、30%~5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生尿毒症,3个方法可以帮您避免
糖尿病无非就血糖高点,怎么还引起尿毒症?警惕:莫让无知害了你
大家好,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肾内科医师,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与各种肾脏病患者打交道。给大家说个你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像我们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血透加腹透总共的数百名尿毒症患者中,是因为糖尿病导致做透析的病人可以占到总透析人数的1/3还要多。在平常人眼中,觉得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我人又没有什么不舒服,该吃能吃,该睡能睡,吃嘛嘛香。这其实是极其危险的想法,糖尿病它就是一个沉默中的杀手,防不胜防,为什么我要把“糖尿病”说得这么坏?看完本文大家即可明白。
糖尿病!你知道多少?
我们常讲三高三高,这其中一高就是“高血糖”,其主体便是“糖尿病”。它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病之一,已经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并没有因为医疗水平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放缓脚步,反而是患病率、发病率急剧上升。预计到204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将达到6.42亿之多,这是什么概念,全球也才70来亿人口。
糖尿病与肾脏病的关联
●不少人的观点说“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一些”,这是极其片面的看法。我们在临床上最要担心的就是糖尿病所带来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拿急性并发症来讲,当血糖高到一定程度时可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再往上就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注意,这是可以致命的。再拿慢性并发症来讲,全身多个脏器均可累及,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感染以及今天要给大家分析的“糖尿病肾病”。
●由于篇幅有限,对于糖尿病的其它并发症在这我就不过多讲解,下面直接切入主题,给大家理清糖尿病与肾脏病的管理那。对于肾脏的理解,很多人会误认为它是“性能力强弱”的代表脏器,其实不然!在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来,它就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一个代谢器官。我们所用的需经过肾脏代谢的药物、人体的肌酐、尿素氮、微球蛋白等毒素的代谢以及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都需要依靠我们的肾脏来完成。
●正是基于肾脏的这些功能,所以它的血供是极其丰富的,它就是要依靠这种高灌注状态来完成各种废物、毒素的代谢,从而清除出体外。所以除了肾动脉、肾静脉外,肾脏中的数百万个肾小球它就是由各种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等构成。话分两头,我们再看看肾脏的损害是怎么跟高血糖搭上边的。
肾小球
●注意,我们人体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它将破坏我们动脉的内皮系统,引起动脉的粥样硬化,这就是病变的基础。上面给大家讲到,我们肾脏中发挥滤过作用的肾小球它是由众多的细小动脉构成的,而这些小动脉在高血糖状态下 也可发生病变,最终引起各个肾小球的硬化。肾小球硬化代表着什么呢?即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肾功能减退,尿液中可出现本不该出现的蛋白,肌酐、尿素氮等毒素清除不出去,所以化验血时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会升高,这就是糖尿病引起肾脏病的根本原因。
●那么肾脏病它又急慢性之分,糖尿病作为一个慢性疾病,故对于肾脏的损害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达质变的过程。那么慢性肾脏病根据 肾小球滤过率的高低又可分为1期、2期、3期、4期、5期。这个第5期我们在临床上称之为终末期肾脏病,也就是大家常讲的“尿毒症”。在尿毒症状态下肾脏的数百万个肾小球几乎已经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所以此时的病人有肾脏也等同于没有肾脏,因为他的肾脏已经没有功能了。解决办法无非就两种,要么选择肾移植,要么选择透析,别无他法。
我有糖尿病,该怎么避免患上尿毒症?
●这其实就讲到了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办法,在这我告诉大家,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30%-40%的患者将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尤其是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如没有及时的临床干预,每年的尿蛋白增长速度可达10%-20%,10-15年后进入显性肾病,而且还是不可逆的。我可以告诉大家,当你出现尿微量蛋白时,完全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普通的尿常规尿蛋白这个项目还有可能提示阴性。等发展到糖尿病肾病4期、5期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高血压、急性心衰时一查发现已经是疾病晚期。
●所以对于慢性病治疗,我的心得就是重在预防,重在平时的疾病管理,这不仅仅只是靠医生,更重要的还是得靠患者自己。所以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解决办法,我的临床经验就是三级防治措施,并且在不同的病期、不同的治疗对象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一级预防,防止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病,微量白蛋白尿是重要的危险信号。由于很多罹患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罹患有高血压,所以这一级上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这两样事做好,我告诉大家,问题不大。
●对于二级预防,就是防止早期的糖尿病肾病发作为显性的糖尿病肾病,即从微量蛋白尿期发展为大量蛋白尿期。具体所做的事情还是一样,严控血糖、血压,选择具有肾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某某普利、某沙坦类的。在三级预防上,就是防止或者说尽最大的可能延缓显性糖尿病肾病发作为终末期肾脏病。在这一、二、三级的预防中,原则就是以上讲到的几点,具体的临床诊疗措施根据病人具体的疾病情况、临床特点综合决定。
目标上血糖的控制目标建议空腹血糖5.0-7.2mmol/l,餐后血糖<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建议控制130/80mmhg以下,如果尿蛋白的排泄率>1g/24h,,血压更严格,需要在125/75mmhg以下;血脂上总胆固醇要控制在<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mmol/l,甘油三酯<1.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1mmol/l,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才是正解。
作者寄语:本回答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本文不加入专栏,无偿、免费地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没有健康保健观念的群体有所帮助。头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如有不同观点可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学到了有帮助,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人,感谢支持。#人人关注肾健康##关注她健康#@南方健康
30%~5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生尿毒症,4个方法可以帮您避免
“爸,你快把西瓜放下,怎么一会儿没注意,你就把西瓜端起来了?”
小王看到这个场景,质问自己的女朋友小美:“你为什么不让叔叔吃西瓜,天气那么热,吃块瓜能咋地?”
“你不知道,我爸爸有糖尿病,需要限制每日糖分的摄入。你让他吃瓜,出了问题你负责呀?”
“哎呀,一块瓜而已,我自己的身体我清楚,只要把血糖稳定好就行了,吃一块瓜我又死不了。”小美的爸爸老王听着两人你来我往,终于忍不住发话了。这时老王的老伴从厨房走了出来,“给你厉害的,你那病情发展严重就成尿毒症了,到那时看你怎么办!”
老王听到老伴的这番话,把西瓜缓缓放下了。小美对老妈说:“还是你厉害,扯个理由就能吓唬住老爸!”小美妈妈说,“我可没胡扯,糖尿病发展严重很有可能会导致尿毒症呢!”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显示,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达5.37亿人,中国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成年患者超1.4亿人,相当于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约占全国人口的1/10。
2022年1月发布的《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披露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604亿,有30%是糖尿病患者,也就是说,像老王这样的糖尿病患者我国有7813万人。(以上内容资料来源: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是一组常见的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其患病率在逐年上升。
糖尿病按照其病因不同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类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通常患病原因有遗传、肥胖、年龄老化等。
糖尿病会不会引发尿毒症呢?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糖尿病肾病谈起。我国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30%~50%的尿毒症患者是由糖尿病肾病所致。
糖尿病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血糖表现高,高血糖和糖基化产物形成,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加速肾小球硬化。同时,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造成微血管病变,导致肾脏血管压力增高,也可诱发糖尿病肾病。
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居第二位。近20年来的透析数据显示,我国引起尿毒症的原因中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攀升,已经超过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为引发尿毒症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要想真正了解它、战胜它,还需要知道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此疾病。
糖尿病肾病患者会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如排尿异常、尿液改变、高血压、水肿等,还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症状,比如心悸、食欲不振、恶心、乏力、头晕等。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是从饮食或皮肤合成中获得的重要激素,它具有维持钙和磷酸盐稳定的功能,也有维持慢性肾病患者的免疫力、血管功能的作用,对炎症、胰岛素抵抗和降低尿白蛋白浓度方面发挥广泛作用。
如果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缺乏维生素D,极有可能造成病情进一步加重。研究结果表明,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并且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加重病情严重程度。
肥胖
肥胖人群患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几率远远大于常人,肥胖导致的肾脏损害的机制可能与低度炎症或肾素-血管紧张素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素变化有关,肥胖患者肾血流量增加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进而导致蛋白尿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年龄与病程
多项研究证实,年龄是慢性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升高,肾脏等组织器官功能逐渐退化。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速度大约为1mL/(min*1.73m²),这也是中老年糖尿病肾病发生率高的原因之一。
病程的发展对病情恶化同样有很大的风险,糖尿病病程越长,引发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就越高。同理,糖尿病肾病的病程越长,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风险就越大。
高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之一,高血压不仅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排泄率,其本身也可引起肾脏损害,造成肾脏小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继而引发缺血性肾实质病变,是导致尿毒症的主要病因之一。(以上内容资料来源: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危险因素)
血脂紊乱
血脂紊乱是糖尿病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且是糖尿病肾病发生进展的危险因素。血脂升高引起脂质过氧化,触发氧化并激释大量的氧自由基,损伤肾脏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高血脂还可刺激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
高尿酸
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常常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血清尿酸在慢性肾脏病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尿酸可诱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引起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晚期出现肾间质纤维化,并压迫血管引起肾缺血、肾小动脉硬化及肾小球硬化。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见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其发生和进展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为了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水平,以免恶化进展成为终末期肾病,需要肾友们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方法,防治该疾病。
要想预防糖尿病肾病,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控制好血糖,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建议大家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3.9~6.1mmol/L以下,餐后血糖8.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这样可以减少葡萄糖在体内的堆积,减轻患糖尿病的风险。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更是需要严格控糖,严格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
相比于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高血压与它不相上下。高血压与肾脏疾病息息相关,平时需要定期检测血压,以便于及早发现血压变化情况。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需要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积极服药接受治疗,每天都要对血压状况进行检测,并做出调整。
除控制血压和血糖之外,还需调整饮食,注意盐分、蛋白质摄入量。蛋白质不能在人体中直接储存,需要通过肾脏代谢出体外,过量蛋白质只能转化成脂肪存储。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增加肾脏代谢的负担,可尽量摄入优质蛋白,比如青鱼、鸡蛋、牛奶等,既能保证蛋白质摄入量,又能尽可能地避免加重肾脏负荷。
除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尤其是40岁之后肾脏开始受损,中老年群体更是应该及时通过检查审视自己的肾脏状态。如果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按时检查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时检测体内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如果出现微量白蛋白,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其发展。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目庞大,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糖尿病能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多数在20年内发展成糖尿病肾病,并且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在此特别提醒大家,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需要加以积极治疗和预防。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01):2-51.
【2】刘东伟,潘少康,刘章锁.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危险因素[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37(03):189-191.
30%~5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生尿毒症,3个方法可以帮您避免
30%~50%糖尿病患者会引起肾脏损伤,即糖尿病肾病,如果没有及早诊断和治疗,则会发展为尿毒症,此时患者5年生存率多低于20%。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肾病预防就显得十分必要。
尿毒症是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别称,其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炎症机制等,这四个因素不是独立致病的,常常彼此相互交织,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糖尿病,也对以后选择何种药物治疗十分有益。
首先,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受许多基因的影响,这些基因包括参与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炎症的基因。因而有糖尿病肾病家族史的患者发病率会比正常人高数倍,这类患者也就更需要注意平时的血糖控制。
而代谢因素是高血糖导致肾病的最直接机制。糖尿病肾病早期常同时有糖、脂质代谢异常。众所周知,肾脏是一团小毛细血管球,脂质代谢异常会有脂质沉积在血管壁造成肾血管硬化;糖代谢异常则主要导致血液中一些物质被糖基化,类似这些物质穿上了一层“糖衣服”,然后变得更大、更难以通过肾小球的血管孔滤出,最终也沉积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肾滤过功能破坏。
如果说正常肾滤过屏障是一层网格大小均匀的筛子,只能筛过小分子物质,那么糖、脂质代谢异常后这层屏障变成了到处有窟窿的筛子,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也会滤过在尿中出现,即蛋白尿的形成。而尿中的蛋白又会沉积在肾小管破坏肾功能,由此不断恶性循环,最后发展为尿毒症。
除上述两个主要致病因素外,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氧化应激主要是由活性氧介导,而活性氧就像一个淘气又活力四射的孩子,到处逛又到处搞破坏,在肾脏就会破坏肾脏上皮细胞。
其原因是高血糖使得抗氧化酶糖基化后活性减低,从而机体消除自由基的能力被削弱、血液大量活性氧无法被清除。
氧化应激水平增强可使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吸引一些炎症细胞在肾小球、肾小管聚集,其中最主要的是巨噬细胞。这也好理解,召集大量巨噬细胞来吞噬清除血液中过多的糖基化物质以实现代偿的目的。但持续性的炎症会使得抗损伤作用转变为损伤作用,最后加重原本的肾病病情。
综上所述,具有高危遗传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在没有规范控制血糖后出现糖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和炎症,造成慢性肾脏损伤,最终进展为尿毒症。那么糖尿病肾病是如何进展为尿毒症的呢?
二.糖尿病肾病的分期和各期典型临床表现了解糖尿病肾病进展各期临床表现有助于我们评定患者病情并及时采用更为规范的治疗措施。其中尿毒症预后效果较差,所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按照国际分期和尿蛋白情况,糖尿病肾病可分为I~V五期:I期为糖尿病初期,一般没有蛋白尿;II期为临床前期,即还没有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时期,但在运动后可出现蛋白尿;III期为早期肾病期,可有微量蛋白尿;IV期为临床肾病期,常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V期即尿毒症期,肾单位都闭锁,呈现少尿、无尿的特点。
糖尿病肾病病程呈进行性发展,一旦进入临床期即III期阶段便不可逆转。因而在我国还有着另一个中药辩证的分期,它更有利于医生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合理治疗。
中医辩证分期不仅将糖尿病肾病出现临床症状后分为早、中、晚三期,并且还将IV期按照尿蛋白量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1~4期。其中早期对应国际分期的III期,中期对应IV期的1、2期,晚期对应IV期的3、4期和V期。
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变主要表现为水肿、微量白蛋白尿和便秘;中期患者前述症状均加重但还没有累及心、肺,此时如治疗得当还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晚期患者开始出现心、肺的病变,表现为全身浮肿、顽固型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此期治疗重在保护参与肾功能,防止病情向尿毒症方向进展。
而糖尿病肾病的终末期即尿毒症,顾名思义,由于少尿、无尿引起体内代谢产生的毒素无法排除体外,引起全身多系统功能障碍,其中典型的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头晕嗜睡、食欲不振等。而水排除减少导致的钠水潴留则会引起充血性心衰、肾性高血压、全身水肿,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由此可见糖尿病肾病在发展为尿毒症前是治疗的重点,那么如何防止其进展呢?
三.3种避免进展为尿毒症的方法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方法主要就是针对其致病机制进行的,可以分为监测高危人群血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三种。
第一种方法是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血糖监测。
糖尿病高危人群常满足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年龄超过40岁、超重(BMI≥24kg/m2)、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高血压或高血脂。这类人群需要在正常水平内平稳控制血糖,不宜有过大幅度的波动。
第二种方法是生活方式干预。
它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础,包括健康饮食、规律适度运动和戒烟限酒三类。其中健康饮食能减少肾脏清除毒素的负荷,而戒烟能减少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摄入,其会收缩肾脏血管造成肾脏滤过功能下降。
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即药物治疗,可分为一般性、西药和中药治疗。
一般性治疗指控制血脂、血糖和降血压。用于降血脂的主要为他汀类药物,它能减少胆固醇的合成;降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即普利或沙坦类药物。其中降血糖一直是糖尿病肾病治疗最大的难点,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等西药治疗。
近年来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新型降血糖药物也逐渐展现出它们的优势,主要有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及二肽基酶4抑制剂。使用这些降糖药物时要注意降糖药过量会导致低血糖,此时也是十分危险的,应该及早减量或停药处理。
目前药物治疗方法中还有一种是中药治疗,它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相关的记载,并且针对病因复杂的糖尿病肾病十分有效。
糖尿病肾病在中药辨证中分为三期,而各期的具体方案也不同:早期使用益气养血补肾药物;中期使用芪绒补肾汤;晚期则使用自拟降糖补肾汤。
总而言之,这就是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为尿毒症的三驾马车。但也会有部分患者没能及时规范治疗从而进展为了尿毒症,此时的治疗策略又有不同特点。
四.糖尿病肾病进展为尿毒症后的治疗临床常建议已经进展为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但由于绝大多数患者不了解自身病情,或者长期病痛导致情绪消极,不愿意配合治疗,故临床专家建议血液透析期间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
我们对血液透析常有所耳闻,其就相当于“人造肾脏”。糖尿病肾病患者进入尿毒症期时肾脏基本上没有滤过能力,此时就需要透析治疗清除血液本应由肾脏处理的毒素。
尿毒症患者多采用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透析机器有两根分别与手臂动静脉相通的管道,此时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大大下降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服用胰岛素和降糖药物,而透析会增加出现低血糖的风险,因而此时患者需要减少药物剂量防止出现低血糖。
透析治疗虽然有效,但合理的护理干预也十分重要。透析前,应该给予患者社会和心理支持,如小品、音乐等减轻其压力;透析期间,“先慢后快”地调整血透流量速率;血透之后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医生需要叮嘱患者以进食含优质高蛋白的食物为主,并控制每日热量摄入。
可见发展为尿毒症时的治疗对患者而言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并且治疗和干预也比较繁琐。
总结:糖尿病患者在尚未出现糖尿病肾病时要注意控制好血脂、血糖和血压,科学饮食,避免出现肾脏病变。但如果已经发生糖尿病肾病,应该多留心身体各系统症状和及时规范治疗,仍可以有效延缓病情,防止出现尿毒症后只能终身与冰冷的透析机器相伴。
参考文献:[1]周悦欣,田瑞娜,赵越,朱琳,安晓飞.分期论治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和肾脏损伤[J].河南中医,2021,41(03):388-391.
[2]王莹,周静威,王珍,杨迎霞,王耀献.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2):1411-1417.
[3]莫梓沂,刘畅,薛世圆,王丽萍,杨倩,李秀.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1,30(12):1093-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