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餐后13(二型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12.2高吗)
午餐后2小时血糖总是不理想,需要加大餐前胰岛素剂量吗?
我是I型糖尿病现在带泵治疗,早9、中10、晚9,基础量24每天,午餐后2小时不运动血糖在10到13左右,是不是餐前大剂量要加点呀?今天午餐前大剂量加了2个单位,不运动饭后2小时测血糖6.3,是不是午餐前大剂量原来打9个单位不够?
◤回答ANSWER◢
杨兵全 医生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您的情况看起来似乎是不够的,对I型糖尿病在精细调整胰岛素剂量时增减1单位就够了。看了您的血糖谱,这两天高血糖前都有低血糖发生,1周内发生了5次低血糖,消灭低血糖,注意观察你进食碳水化合物量与血糖的关系。睡前血糖偏低了,微调整一下药量或者睡前加点餐吧。另外,您一次持续6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对I型糖尿病来说强度太大了,夏天多喝水,谨防中暑,锻炼宜在太阳下山后。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到多少不易出现并发症?仔细看完本文就懂了
血糖控制到多少有效减少并发症?医生:大多数人应该控制到这个值,下面来具体讲讲: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控制好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当然是重中之重。经常会有朋友这样问:血糖超过多少,就会出现并发症?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一个确定的血糖值,只要超过这个值,就会发生糖尿病的并发症问题,对于血糖的控制,保持长期达标,而且稳定,才是最重要的。
1.先来介绍下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可以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大类。
急性并发症是指高血糖失去控制,血糖水平严重升高时引发的蛋白质、糖、脂肪代谢出现紊乱(酮症酸中毒)或高血糖导致的高渗透性昏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需要紧急救治的急性问题,一般不管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如果血糖水平超过16.7mmol/L,就会有出现上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风险。
那是不是作为糖尿病人,把血糖水平控制到16.7以下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的!血糖控制到16.7以下,只能说减少了急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对于控制慢性并发症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比起糖尿病的疾病并发症来,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期高血糖控制不良导致的慢性并发症问题,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又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两大类,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是指糖尿病高血糖危害动脉血管健康,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则是指糖尿病对小血管、毛细血管形成不良影响,而引发的相关的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等,都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范围。
由此可以看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不管是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还是糖尿病引起的肾功能下降甚至衰竭,视网膜出血甚至失明等等问题,一旦出现,都不是小问题,都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是预期寿命,因此,糖尿病控制好血糖水平,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是非常重要的。
2.血糖控制到多少,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人类对于糖尿病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很多涉及样本量大,持续时间超过十年几十年的大型临床研究的进行,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对于科学的干预和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风险,也逐渐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目前各个国家关于糖尿病的指南和专家共识都指出,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目标,都应该以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7.0%以下为目标,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有些朋友可能不太清楚,它反映的是我们在两三个月内的血糖平均控制情况,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点测定值相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能够反映我们长期的血糖控制水平,因此,建议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在日常做好血糖监测的同时,最好也能定期的去测下这个值,了解自身的综合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7.0%以下,当然也有对应的空腹血糖值和餐后血糖控制目标,想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7.0%的水平,要求我们的空腹血糖值一般应该控制在7.0mmol/L以下,而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该超过10.0mmol/L。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够把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都长期的控制在达标范围内,就可以大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对于血糖控制目标的设定,也切忌死板,虽然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应该达到这个要求,但对于已有严重并发症,发生低血糖几率大,自我管理能力丧失的糖尿病患者,就应该适当的放宽血糖的控制水平,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可能带来的就是出现低血糖次数的增多,高血糖危害健康,低血糖同样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的低血糖还会危及生命。对于这样的情况,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和控糖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血糖控制,提高患者预期寿命,才是最终目的。
最后还要给大家强调的一点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控制,不要仅仅盯着血糖值这一个值,要控制好相关的并发症,是一个对于身体健康综合调理的过程,比如说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控制,血糖要控制好,而血压血脂同样要控制好,同时还应该在生活上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状态,吸烟酗酒、久坐不运动同样会影响心脑血管健康,因此,千万不要说,我血糖控制的好好的,怎么还是有了心脏病?想要做好心血管的健康调理干预,就应该从生活,慢病控制多方面进行,而不能仅仅控制好了血糖就认为万事大吉。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人注意!餐后这个“指标”,影响着血管、眼睛,3招教你控制好它!
刊发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①大概每9个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
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35.7%,①意味着超4.6亿人位于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加控制,糖尿病前期人群多半都会转为糖尿病。
然而不少糖友对血糖控制似乎并不理想。而血糖波动大,尤其是餐后血糖异常,危害可波及全身。
餐后血糖异常,危害全身!
管理好整体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很有必要。国际糖尿病联盟还专门发布过“餐后血糖管理指南”,足以体现餐后血糖管理的重要。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其正常值为4.4~7.8mmol/L。有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正常,并不代表餐后血糖不超标。而且,餐后血糖异常似乎危害更大。
1:餐后血糖异常,血管更易受伤
发表在《心血管病学进展》的研究谈及,无论是糖友,还是非糖友,餐后血糖异常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且要比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影响要大。
这可能与餐后高血糖时脂质过氧化增强、内皮功能障碍、高凝状态、黏附因子水平升高、炎症、氧化/氮化应激增强等有关。②
2:餐后血糖异常,影响视网膜
餐后血糖,要比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能更好的预测视网膜病变。2005年日本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发病率独立正相关。③
3:餐后血糖异常,增加癌症风险
餐后高血糖可增高肿瘤发病风险。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对35658例患者进行了餐后高血糖和胰腺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餐后血糖>11.1 mmol/L者患病的风险是血糖<6.7 mmol/L者的2.15倍。这与增高的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进一步恶化有关。④
4:餐后血糖异常,影响认知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中谈及,一些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和餐后血糖波动与老年人整体认知、执行和注意力障碍有关。⑤
3招改善餐后血糖!1:饮食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
明智地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饮食结构可以影响餐后血糖的偏移。多数淀粉类食物GI较高,如土豆、面包、米饭和谷类。而GI较低的食物如水果、豆类等所含有的淀粉和糖类在胃肠消化和吸收较慢,因此对血糖的影响较小。
在饮食上,建议餐餐都有蔬菜,进餐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一定要细嚼慢咽。
2: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刊发在《中国糖尿病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糖友在午餐后1小时户外快步行走40-45分,其餐后2小时及3小时血糖大大低于不运动组,而且运动停止后血糖仍有下降趋势。说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帮助改善餐后血糖。⑥
广场舞、太极拳、慢跑、羽毛球、乒乓球、骑车等都是不错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合理用药
糖尿病有“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据刊发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中,仅有32.2%的患者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①
中国人比较喜食米、面等淀粉类食物,而“α-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段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和减少血糖波动,单用并不会引起低血糖。⑤
α-糖苷酶抑制剂类就是一类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口服降糖药,如阿卡波糖,其他口服药物还有短效磺脲类、格列奈类以及DPP-4抑制剂。
2020年4月,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全国各省市纷纷落地执行。采购药品范围执行国家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布的全国药品集中采购32个药品中选结果,覆盖糖尿病、高血压、抗肿瘤和罕见病等治疗领域,其中,部分慢病常用药大幅降价,原研降糖药阿卡波糖降幅更达90%以上,将显著降低患者治疗负担。
原先50mg规格的原研阿卡波糖(拜唐苹®)约为65元/盒,而在第二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落地后,降价为5.42/盒。
老王是一位有着十几年“糖龄”的老糖友,他这样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天吃三次拜唐苹,每次2片,原来一天算下来就要花费13元,而现在降价后,一片药才0.18元,算下来一天费用仅1元。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他来说,感受到了很大的实惠。
本文参考资料:
① Wang, L., et al.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JAMA. 2017 Jun 27;317(24):2515-2523.
② 陈开宁, 苏哲坦, 高勇义. 餐后血糖与血管并发症[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7(05):139-142.
③ Shiraiwa T, Kaneto H, Miyatsuka T, et al.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i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the incidence of diabetic microangiopathy in Japanese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5, 336: 339-345
④ 李宏亮. 解读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J]. 糖尿病天地·文摘, 2010(8):25-27.
⑤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6, v.24(05):7-14.
⑥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⑦李明子, 郑修霞. 中等强度急性运动对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的影响[J]. 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9, 007(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