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脚种吃什么药(糖尿病脚足病吃什么药)

中医内科吕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下肢浮肿?一张方子健脾补肾,去水肿降血糖!

下肢浮肿是糖尿病患者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多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有关。中医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是如何调理的?

今天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医案:

王某,男性66岁,糖尿病十来年了,平时一直在吃降糖药,但是近来觉得口渴多饮加重,体重下降了有20斤,而且双下肢也出现水肿。医院诊断是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治了一段时间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就决定看中医试试。

他初诊的时候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也就是正常的皮肤你用手按一下能马上恢复原状,但是凹陷性水肿按一下不能马上回弹),口干、多饮、多尿且泡沫多、偶有头晕、胸痛、心悸,整个人看上去没有气色,也就是没精气神,左眼看不清东西,右眼仅有光感。空腹血糖9.2mmol/L,餐后血糖21.85mmol/L。

看他舌头,舌质暗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再看脉象陈细无力。结合他的症状他这是气血亏虚兼瘀证。

方见:

太子参,黄芪,苍术,白术,猪苓,茯苓,熟地黄,当归,泽泻,山药,山茱萸,紫丹参,白芍,枳壳,川芎,生姜,炙甘草。

服1周期后,精神好转,双下肢水肿减轻,头晕、胸痛、心悸症状消失,但是仍精神不佳,大便溏薄,空腹血糖降至7.6 mmol/L,餐后血糖降至10.5mmol/L。

可能是气虚日久,脾胃运化之力不足致痰湿停滞,于是方稍作调整,黄芪增加,加藿香、佩兰

并且让他平时可以蒸一些山药代替主食以健脾胃。

后续他反馈疲乏无力、双下肢水肿也已经消失,视物模糊也已减轻,空腹血糖降至6.2 mmol/L,餐后血糖降至7.2mmol/L。继续多食用山药补脾胃。

其实这个方就是参芪地黄汤合四物汤做了加减。

四物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常用方。

参芪地黄汤出自清代《杂病犀烛》是益气养阴,健脾补肾的妙方。

健脾补肾养血,化瘀降浊,扶正与祛邪并举,所以他才能够好起来。

当然健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日常生活多加注意,才能让脾胃功能慢慢的恢复。

有很多情况都会引起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水肿。出现下肢水肿,糖友不要自行服用“消肿”药物,应该认真查清病因,针对性治疗。

腿肿,尿频,糖尿病,一个方子全搞定

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中成药,金匮肾气丸能算一个,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甚至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药怎么用。

我曾经用这个药治疗过一个脚肿的病人。

病人,女,35岁,二胎怀孕的时候就脚肿,生完孩子还是肿,断断续续,时好时坏,有好几年时间。

这个人身体微胖,但是胖得很匀称,皮肤白皙,腿肿深按不起,诊断为阳虚。

记得当时病人还说,听人说脚肿可以吃金匮肾气丸。

其实,我当时就是处方金匮肾气丸:

地黄 山药 山茱萸 茯苓 泽泻 丹皮 肉桂 附子

5剂,水煎服

到第三天的时候,我打电话询问效果,她说已经好得差不多了,服药一副就明显感觉到脚没那么紧了。

后来病人就没再来,说吃完汤剂后自己买的金匮肾气丸,现在已经好了。

其实,金匮肾气丸的适应证有很多,这只是一个案例。

除了消水肿外,临床上还经常用来治疗尿频。

尿频是临床常见病,特别是老年人居多。

很多人说,大夫,你给想想办法,一晚上起四五次,根本睡不好觉。

其实哈,尿频有两种,一种是白天特别多,一种是晚上特别多,这个每个人的表现都不一样,但是大体病因是一样的,但是具体到个人又有特异性。

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原文中叫肾气丸,但是后世又出来很多以肾气丸命名的丸剂,如济生圣气丸、加味肾气丸、桂附肾气丸,为了区分,就把《金匮要略》的中的肾气丸成为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治疗尿频在原文中可以找到根据:

《金匮要略》消渴病小便不利淋病脉诊并治第十三第三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其实,无论是治疗腿肿还是治疗尿频,这里都有个机理,这个机理就是肾阳虚。

中医认为,阳能化阴,什么意思呢?其实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水与火的关系。

水喝进去,是不能参与人体的代谢的,只有气化之后才能参与人体的代谢,运送到人体的各个器官,我们都有这个体会,喝凉水不如喝热水解渴,就是这个原因。

热水能够更快的气化,更快的参与代谢,所以更解渴。

而气化是需要温度的,凉水喝进去要把温度提起来,是需要时间的。而提供温度的器官就是肾,肾阳充足才能正常的气化。

不然,水代谢不顺畅,积聚在腿部就会引起水肿,喝进去的水没参与代谢,就直接排掉了,所以就会喝了就想尿,这都是肾阳虚不能气化的表现。

但是,为什么肾气丸能治疗糖尿病呢?

其实,金匮肾气丸本来就是用来治疗糖尿病的,书中的消渴病,就是指现在的糖尿病。

从糖尿病的症状来看,三多一少,代谢旺盛都是阴虚的表现,但是天长日久,阴损及阳,肾阴虚就会引起肾阳虚,其实糖尿病发展到最后都是阴阳两虚。

说到这里就能对得上了,金匮肾气丸就是治疗阴阳两虚的方子。

把这个方子分解开来看,一部分补阴,一部分补阳。

地黄配伍山茱萸,滋补肝肾,涩精气。

茯苓、泽泻治标,利水渗浊。

山药健脾气,固肾精。

牡丹皮微寒,能够挟制虚火妄动。

在滋阴的基础上,加入肉桂、附子

古人云,“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在补阴的基础上加入肉桂、附子,兼顾驱邪补虚之功,所以能够阴阳双补,阴阳平而百病不生,以此来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女子糖尿病肾病水肿反复,中药温补肾阳康复,糖尿病中医经方疗法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高血糖。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人体的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长时间的高血糖而导致蛋白尿以及肾小球滤过率 (GFR) 进行性降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普遍认为是多因素参与,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以及部分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病。

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1期为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血糖控制后可以得到部分缓解。2期为正常白蛋白尿期。GFR高出正常水平,休息后恢复正常。如果控制血糖良好,病情可以长期稳定。

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中医专家张振忠表示,糖尿病早期发病隐匿,多数患者没有任何不适,不易被发现。有的人发现血糖升高也不会重视。由于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或糖尿病后期大血管、小血管、微血管出现硬化,最终发生肾损伤。出现肾小球硬化伴尿蛋白排出,肾脏结构、功能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受损,早期肾功能指标通常没有异常,肌酐正常。这时采用中医疗法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多数可以康复。如果不重视,等到肌酐升高后,往往肾功能损伤比较严重,单靠西药或中药治疗效果都不佳,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控制病情。

女子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水肿肾损伤,中药治疗控制稳定

患者xxx,女,51岁,有,糖尿病11年病史,一直服用降糖药。3年前3月的一次体检,发现尿中有微量白蛋白,当时也没太在意,没有听从医院的建议,觉得药物吃多了会对身体带来影响,只服用降糖药。

2022年1月,连续一周夜尿增多,出现水肿,特别是手和脚肿了不消,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发现是糖尿病引发了肾脏并发症。服用西药一段时间不见好转,听说糖尿病肾病控制不好很容易发生肾衰竭。这才感到问题严重。为了尽快控制病情,在朋友的介绍下,同年2月来到了某医院就医。

初诊患者自述患糖尿病 10多年,双下肢水肿反复发作。症见:双下肢水肿,神疲乏力,倦怠嗜睡,面色萎黄,怕冷,视物昏花,口干,欲饮而饮不多,腹胀,腰酸,肢体麻木,夜尿多,尿有泡沫,便溏,舌苔黄腻,脉沉细。血压:155/90mmHg。尿常规:蛋白( )。肌酐偏高136umol/L,肾功能其他指标正常。

因为患者湿气太大,身体虚弱,水排泄障碍,发生水肿。观察舌头有齿痕,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苔黄腻。中医辨证为阴阳两虚,水湿内蕴。治法以温阳益阴、活血利水为主。方用右归丸加减,组方药:制附片、桂枝、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当归、泽兰、桃仁、红花、益母草、水蛭等。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同时用西药控制血糖、血压,配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

用上方服药后,水肿渐消,精神好转,恶寒减轻,复查尿常规示蛋白( )。调整药方继续服药,1个月后,尿蛋白转阴,水肿消了,肾功能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出院回家继续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医生表示,患者由于阴阳两虚导致水湿内蕴,中药方的主要作用是温补肾阳,填精益髓。方中以制附子、肉桂、鹿角胶为君药,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臣以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佐以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养血、和血,助鹿角胶以补养精血。诸药配合,共奏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之功。

提醒,糖尿病超过五年的患者需要定期体检,并且在饮食上,应该尽量避免食用肾毒性药物,要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适量运动,控制体重,这样有利于减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保护肾功能。

糖尿病的中医经方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据IDF(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糖尿病总体发病率超过10%,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1亿,是全球第一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血糖明显增高时就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三多者多饮、多食、多尿;一少者身体消瘦,肉少。如果血糖持续升高会发生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因此,应积极控制血糖。

据中医专家张振忠介绍,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自古就重视消渴的治疗,消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完善了消渴辨证和治疗,经方治疗糖尿病口渴多饮,理法方药完备,效果卓越。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中医通过观察患者口渴情况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口干多饮,喜热饮多为寒证、虚症,喜冷饮热证、实证;口干而不多饮,多为阳虚、瘀血、痰湿;口不渴多为气虚、阳虚或者正常体质。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饮对应肺、中消多食对应胃、下消多尿对应肾。口渴多饮的患者在《伤寒论》中用经方治疗。辨证治疗方法:

1、肺热津伤口渴证。主证:糖尿病,口渴多饮,身体多壮实,口燥咽干,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生津 除烦止渴。方药:白虎汤加减。组方药: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加减:口渴甚者加芦根、麦冬、天花粉;乏力甚者加太子参、黄精。生石膏,清热生津止渴。

2、胃肠燥热口渴证。主证:糖尿病,口渴多饮,喜冷饮,大便秘结或不畅,心烦腹胀,舌苔正黄,脉滑数有力。治法:清热泻火 润燥止渴。方药:增液承气汤。组方药: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等,加减:服药大便仍燥结者合大承气;口渴甚者加玉竹、天花粉。中药锦纹大黄,清热泻热通便。

3、肝肾阴虚口渴证。主证:糖尿病,口渴多饮,五心烦热,腰膝酸痛,头晕耳鸣,体型偏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补肝益肾 滋阴止渴。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组方药:山茱萸、山药、地黄、茯苓、丹皮、泽泻,加减:气虚甚者合生脉饮;阴虚火旺甚者加知母、黄柏。生地黄滋阴清热止渴。

4、水饮内停口渴证。主证:糖尿病,口干口渴,但不多饮,身体沉重,下肢浮肿,头目眩晕,胸闷心悸,舌体胖,舌苔白腻,脉弦滑。治法:温阳化饮、祛湿止渴。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组方药:茯苓、桂枝、甘草、白术等,加减:浮肿加泽泻、车前子、冬瓜皮;胸闷加葶苈子、枳实、薤白。中药茯苓,健脾利湿。

(文/李烈,医师/张振忠;约2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