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愈真的假的(糖尿病治愈有希望吗)
中国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这类糖尿病患者有望摆脱胰岛素,或将实现治愈
糖尿病治愈“难题”有望出现新解法。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宏魁研究组联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彭小忠研究组,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胰岛移植策略,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体内存活、成熟,并长期维持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移植策略有望使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实现1型糖尿病的治愈。该成果日前已在《自然·代谢》期刊发表。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赖胰岛素,胰岛移植能使他们脱离胰岛素注射,是治疗的理想途径。然而,由于人胰岛组织供体极其稀缺,科学家又将目光聚焦到人多能干细胞上,它具有无限增殖和分化为胰岛细胞的潜能,为胰岛移植提供替代方案。
“开发细胞存活率高、安全性好、有利于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移植方案,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邓宏魁说,联合研究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移植策略——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将人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植入包裹腹直肌的腱膜下方。“手术在B超引导下就能完成,没有出血和凝血风险。”邓宏魁举例说明新策略的优势:相较于其它腹腔外移植方案,腹直肌鞘下移植通过影像学手段就可以对移植物进行监测和控制,有效支持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的早期细胞存活和长期功能维持。
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胰岛细胞移植后,控制血糖的效果如何?数据来说话:团队以糖尿病模型猴为实验对象,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后第12周,糖尿病猴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了44%,达到健康猴水平。研究还证实,腹直肌前鞘下移植,可以使内源胰岛素分泌水平大幅提升,且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
“未来在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临床移植中,接受腹直肌鞘下移植有望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脱离胰岛素注射。”邓宏魁说,腹直肌前鞘下移植操作方法简单,相关不良反应少,移植后多能干细胞分化胰岛细胞能高效存活,在体内逐渐获得成熟功能并长期稳定地维持其生理功能。这些优点使腹直肌鞘下移植成为未来人多能干细胞用于临床糖尿病治疗理想的移植策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10年的糖尿病,竟然自行“痊愈”了!这到底是福是祸?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还能自己好?!真的假的?”
网上流传着一个让人瞪大眼睛的消息:一位患糖尿病10年的中年男性,竟然在没有服药的情况下“痊愈”了,血糖恢复正常,连医生都说他不再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听起来是不是像神话?这到底是医学奇迹还是另有隐情?糖尿病真的能“自己好”吗?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碎讲清楚,让大家明明白白。
什么是糖尿病?先搞清楚再说!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但它一点都不甜。简单来说,糖尿病就是身体里的胰岛素出了问题。胰岛素是负责把吃进来的糖分送进细胞的“快递员”,如果它少了、坏了或者细胞“不签收”糖分了,血糖就会在血液中堆积,久而久之就成了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两类:
1型糖尿病:胰岛素的“工厂”——胰岛细胞被免疫系统攻击,无法生产胰岛素。这种糖尿病一般发生在青少年。
2型糖尿病:胰岛素快递员“罢工”了,送不动糖分。这类糖尿病多见于中年人,跟肥胖、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中国是糖尿病的“重灾区”。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年的报告,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高达1.4亿,居全球首位!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
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脑袋里浮现的是“终身服药”“并发症”“控制饮食”这些让人头疼的词语。可如果有人告诉你,糖尿病还能自己好,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10年糖尿病“痊愈”,是怎么回事?案例分析:广东王先生的“奇迹”广东的王先生,45岁,10年前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当时他的体重接近90公斤,BMI(身体质量指数)高达30,属于严重超重。
医生建议他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同时还给他开了二甲双胍(降糖药)。可王先生起初并没当回事,依旧大鱼大肉,体重一度突破95公斤。直到5年前,他因为血糖失控,出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才开始重视起来。
从那以后,王先生开始严格按照医生建议减重。通过低碳水饮食和每天快走1小时,他的体重降到了75公斤,BMI回到了正常范围。最近一次体检,他的空腹血糖竟然只有5.3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只有5.8%,不再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医生告诉他,严格来说,他的糖尿病已经进入了“缓解”状态。但这并不代表糖尿病彻底治愈了,而是王先生通过减重和改善生活方式,让身体的胰岛素功能恢复了部分正常。
糖尿病“自行痊愈”,到底是福是祸?从医学的角度来看,2型糖尿病并不是不可逆的。《柳叶刀》杂志2018年的一项研究指出,通过减重和生活方式干预,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功能可以恢复,血糖水平也能回到正常范围。
然而,糖尿病的“痊愈”并不是真的“好了”,而是进入了“缓解期”。这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虽然暂时赢了个小胜仗,但稍有松懈,敌人就会卷土重来。
为什么“缓解”不等于“治愈”?糖尿病的缓解期主要依赖于两个关键因素:
胰岛素功能恢复:减重可以减轻胰岛素的负担,但如果患者重新增重,胰岛素的负担又会加重,血糖很可能再次升高。
胰岛细胞储备有限:长期高血糖已经损伤了胰岛细胞,即使血糖恢复正常,胰岛细胞的储备能力依然不足,一旦生活方式失控,糖尿病随时可能复发。
因此,糖尿病缓解期更像是一种“假性治愈”。患者需要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不能掉以轻心。
想进入“缓解期”?这些方法很关键!既然糖尿病可以缓解,那么普通人有没有机会实现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严格执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干预措施。
1. 减重是关键研究表明,体重每减少10%,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提高30%以上。减重的方法包括:
饮食控制: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推荐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例如多吃蔬菜、瘦肉、全谷物。
2.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运动锻炼:推荐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
特别提醒:减重要循序渐进,千万别一味追求“快速减肥”,否则容易导致代谢紊乱。
碳水化合物是影响血糖的主要因素。每天的碳水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45%-60%,并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糙米、燕麦、红薯等。
3. 定期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需要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特别是空腹血糖和饭后2小时血糖。通过数据了解血糖波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部分患者在减重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但切忌擅自停药。
5. 保持良好心态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不容忽视。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刺激应激激素分泌,进一步加重血糖波动。建议多参加户外活动,缓解心理压力。
糖尿病的“痊愈”,更像是一种阶段性的胜利,而非一劳永逸的成功。科学研究和临床案例都表明,通过减重和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患者可以实现血糖的长期稳定,但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记住: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健康的忽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科学的干预,让糖尿病远离自己。愿大家都能管住嘴、迈开腿,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引用文献
《柳叶刀》(The Lancet):2018年关于糖尿病缓解的研究报告。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全球糖尿病报告。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中药典籍:《中医内科学》关于消渴症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10年的糖尿病,竟然自行“痊愈”了!这到底是福是祸?
现象重要还是本质重要?
前天跟大家分享了“俄罗斯降糖5号”的例子,血糖控制良好的背后,是副作用的风险。如果一味地追求降糖效果,就可能掉进商家虚假宣传的陷阱。
今天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一个患糖尿病十几年的糖友,竟然自行“痊愈”了,现象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为了保护隐私,就用“张洁”这个化名吧。
张洁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患病10年的老糖友。
作为人民教师,张洁对自己要求严格,这种自律也表现在她对待疾病的态度上 。
自从10年前确诊糖尿病之后,她就像一名令行禁止的士兵一样,开始了与糖尿病的顽强作战 。她按照医生的要求,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按时服用药物、定期监测血糖。
在这种严格管理下,张洁的血糖也像一名优秀的学生一样 ,控制得很理想。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张老师有时也会感到一丝疲倦。她经常跟同事倒苦水:“这糖尿病简直像个牛皮糖一样甩不掉!学生都有毕业的时候,糖尿病什么时候才有办法彻底根治啊!”
想不到,这个愿望居然真的实现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张洁开始经常感觉心慌、出汗、饥饿感。张老师也是一名老糖友了,根据经验,她判断自己是出现了“低血糖”。拿血糖仪一测,果真如此。
一次两次可能是偶然,但是自那以后,张洁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难道是因为自己控制得好,糖尿病改善了?由于今年带毕业班,工作比较忙,张老师也没时间上医院咨询,就自己把降糖药给减量了,后来看血糖也没有升高,索性就完全停掉了。奇怪的是,血糖也没反弹。
难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糖尿病“逆转”了?
可张老师却觉得有点不对劲:降糖药是停了,血糖也不高,可是感觉自己的状态却变差了。整天总感觉乏力、提不起精神、胃口也不好,而且格外怕冷。家人也觉得她气色不太好,面色看上去有些浮肿、蜡黄。
难道是血糖仪坏了?张老师又借了小区邻居血糖仪来对比,完全正常。她觉得可能是自己工作太劳累了,毕竟活生生的血糖数字摆在面前,既不高也不低,能有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天,张老师早上上完厕所起身的时候,突然眼一黑晕倒了!幸好家人及时发现,马上打120把她送到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张老师的血糖的确不高,但血压、血钠均明显低于正常。
医生考虑她这次晕倒的原因是“体位性低血压”。
但是引起低血压的原因却不清楚。因为张老师平时的血压是完全正常的,以前也从来没出现过低血压的情况。
急诊医生觉得这背后还有潜在的病因没有发现,就把张老师收进了住院部进一步检查。
住院后经过检查,发现张老师有几种激素的水平明显降低。再进一步查找原因,发现她大脑的垂体上有个梗塞灶。
至此真相大白:张老师是得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
经过3周的治疗,张老师乏力、怕冷、纳差等症状明显改善,脸色也恢复了正常。
但与此同时,她的血糖又开始升高了。重新用上降糖药后,血糖慢慢达标了。
张洁糖尿病“痊愈”的梦幻破灭了,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仿佛从来没有改变过。
但“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又是一种什么病呢?
糖尿病自行缓解综合征,也叫“Houssay综合征”。Houssay是阿根廷的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最先发现了这个病,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说到这个病,一切还得从大脑中那个小小的“垂体”说起。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直径只有1厘米左右,重约0.6克,相当于一粒豌豆大小。
垂体个头虽小,却“位高权重”,是掌控人体内分泌的“总司令”。
它每天要分泌多种重要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等,对身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的功能进行调节,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当腺垂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病变时,它所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减少。这些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当它们的分泌减少以后,就会导致病人血糖降低及“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消失。
张老师的糖尿病之所以不治自愈,就是因为垂体发生了梗死,也就是发生了“垂体卒中”,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所致。
所以,张老师的血糖虽然恢复了正常,却并不是什么好事。背后的真相是“垂体卒中”掩盖了“糖尿病”。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遇到反常的情况,不要麻痹大意,以免耽误了真实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