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引起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引起低蛋白血症怎么治疗)

中国糖尿病同伴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有三个信号,预示微血管病变,预防有两大方法请收好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不仅会影响全身器官功能,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核心问题,主要累及视网膜、肾脏和外周神经,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识别和预防微血管病变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介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三大信号以及预防方法。

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三大信号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异性表现之一,主要影响视网膜、肾脏和外周神经。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信号1: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由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微血管和神经元损伤引起。

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或闪光感。严重时,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甚至视网膜脱离可能导致视力显著下降,甚至失明。

应对措施: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视力问题,应及时就医,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并干预。

信号2:尿液中有泡沫或浮肿——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病情进展后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严重水肿。患者可能会发现尿液中有大量泡沫,或出现面部和下肢浮肿。

应对措施:定期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信号3:手脚麻木和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

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是糖尿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异常。

临床表现:患者常感到手脚麻木、刺痛、蚁爬感或烧灼感,严重时可能出现下肢疼痛甚至全身疼痛。这些症状通常在夜间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应对措施: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神经功能检查,并严格控制血糖。


二、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两大方法

微血管病变虽然危害严重,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有效预防。以下是两种关键预防方法:

招:综合管理危险因素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因此,综合管理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微血管病变的关键。

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空腹血糖4.4~7.0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

控制血压和血脂: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血脂应重点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适量运动(如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

第二招:定期筛查

早期发现是预防微血管病变恶化的重要手段。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

视网膜病变筛查: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尤其是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

肾病筛查:每年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早期发现肾脏损伤。

神经并发症筛查:定期进行神经功能检查,尤其是出现手脚麻木、疼痛等症状时。


三、总结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核心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通过识别视力下降、尿液泡沫、手脚麻木等早期信号,并采取综合管理危险因素和定期筛查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科学管理疾病,守护自己的健康。

揭秘糖尿病消瘦背后:饮食、药物还是疾病原因?

糖尿病患者消瘦的多重诱因:从代谢紊乱到潜在疾病一、饮食与运动的平衡失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以控制总能量、限制糖分摄入为核心,但若过度严格限制热量(如每日摄入<1200 千卡),可能导致能量摄入长期低于消耗。例如,部分患者为快速降糖,仅以低热量蔬菜为主食,减少主食和蛋白质摄入,导致身体被迫分解脂肪和肌肉供能。此外,若在严格控食的同时增加运动量(如每日运动超 1 小时且未补充碳水化合物),能量缺口进一步扩大,加剧体重下降。

二、药物的代谢影响

多种降糖药物可能引发体重下降,机制各有不同:

  •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脏糖异生、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同时轻度抑制食欲,长期使用可使体重下降 2%-5%。
  • SGLT-2 抑制剂(如达格列净):促进尿糖排泄,每日约排出 70-100 克葡萄糖,相当于 280-400 千卡热量流失。
  • GLP-1 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通过增强饱腹感、延缓胃排空,部分患者 3 个月内可减重 5%-10%。
    注:胰岛素本身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但联合用药(如胰岛素 二甲双胍)时体重变化需综合评估。
三、血糖失控:代谢紊乱的核心

当血糖持续高于 11.1mmol/L 时,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供能,机体启动 “饥饿模式”:

  1. 脂肪分解加速:脂肪酶活性增强,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脂肪酸,酮体生成增加(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
  2. 肌肉消耗:胰岛素缺乏使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肌肉量下降,患者常伴乏力、虚弱。
    典型表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即便是食欲正常甚至亢进,体重仍持续降低。
四、警惕潜在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低,消瘦可能是以下疾病的信号:

  • 恶性肿瘤:糖尿病与胰腺癌、肝癌等风险升高相关,肿瘤细胞过度消耗营养,常伴贫血、乏力。
  • 甲状腺功能亢进:约 5% 糖尿病患者合并甲亢,表现为心悸、手抖、代谢率升高。
  • 结核感染:血糖高利于结核菌繁殖,患者常伴低热、盗汗、咳嗽。
  • 胃肠道疾病:胃轻瘫、慢性肠炎等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即便进食量正常,仍可能营养不良。
五、何时需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 2 周内就诊:

  • 3 个月内体重下降>5% 基础体重
  • 伴发热、便血、胸痛等报警症状
  • 血糖波动大(如空腹>11mmol/L 或反复低血糖)
  • 药物调整后体重仍持续下降

诊疗建议:医生可能通过血糖监测、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结核菌素试验等排查病因,调整饮食方案(如增加优质蛋白、分餐制)或换药(如联用胰岛素增敏剂)。

总结:消瘦是糖尿病管理的 “警示灯”

糖尿病患者的消瘦 rarely 是单一因素所致,需综合评估饮食、药物、血糖控制及全身状况。早期识别诱因并干预,不仅能改善生活质量,还可预防如骨质疏松、感染等并发症。记住:稳定的体重(而非一味追求 “瘦”)才是代谢控制良好的标志。

糖尿病人应关注尿蛋白 小“心”谨“肾”护健康

3月13日是第二十个世界肾脏日,今年的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2型糖尿病(T2D)患者数量的持续增长,与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防治的“主战场”。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田娜提醒,糖尿病患者应特别重视肾脏功能筛查,尿常规 肾功能 肾脏B超“三件套”就可以提前发现绝大部分肾脏异常。

据田娜介绍,宁夏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公众对肾病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很多人体检时都不会想到特意查一查肾功能,导致临床上很多肾病患者没有早期发现,到医院就诊的时机偏晚,一查出来往往就中晚期。其次,宁夏人偏好食用牛羊肉,且口味偏重,饮食习惯呈现出高盐、高油、高嘌呤的特点,对于肾脏来说,这样的饮食习惯也是高危因素。再加上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率相对不足,药物的可及性和经济条件不如一线发达城市,宁夏地区肾衰竭的发病情况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所有的慢性肾病中,与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越来越多见,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首位住院病因,同时也是新增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同时心血管并发症也明显增加,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随着医学的进步,临床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近年来,糖尿病相关慢性肾脏病的管理理念已经从单纯的降压、降糖等危险因素管理转向改善心肾结局,全面减少心肾事件的发生,新型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用于与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上的主要治疗药物,让患者更多获益。

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田娜提醒,这类患者要注意监测和管理蛋白尿,管理时需要遵守30-30原则,如果患者的UACR>30mg/g,这意味心肾风险警报拉响了,应立刻启动干预,及时干预可延迟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约7年。否则,一旦进展至大量蛋白尿阶段,平均4年就会进展至肾衰竭尿毒症,最后需要通过肾移植或透析治疗。微量白蛋白尿阶段是“黄金逆转窗口期”。在黄金逆转期,21%-64%的糖肾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转阴。

普通健康人群如何知晓我们的肾脏好不好?田娜说,方法其实很简单,每年体检的时候只要做三个检查:尿常规、肾功、肾脏B超。其中,尿常规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因为很多人嫌留尿麻烦,但恰恰尿常规是筛查的重点项目。尿常规中的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能够非常直观地提示是否患有慢性肾病。日常生活中,注意平衡饮食、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作息规律,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记者 沈亚婷 实习生 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