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精糖尿病(糖精糖尿病人可以食用吗)

琦琦药师 0
文章目录:

有糖尿病的患者,哪些甜味药可以用,不影响病情

门诊发药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糖尿病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大夫给开的肺力咳合剂或是清热解毒口服液等,患者不敢服用。今天药师就来教您分辨那些口服液虽甜但是一样可以放心使用。

药品在生产制剂的过程中会加入适当的矫味剂,使具有不良臭味或易挥发以及刺激性大的药物加以掩蔽或消除,使得良药不再苦口,进而满足人们的需求,降低治疗过程中的痛苦。这些矫味剂包含了很多其中一部分是用具有甜味的辅料加以矫正,那么糖尿病患者服用了含有蔗糖等辅料的药品对身体的影响就成了问题。

甜味剂种类较多,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糖和乳糖等糖类物质是天然甜味剂。非糖类的甜味剂有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有甜菊糖、甘草、甘草酸二钠、甘草酸三钾和三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有糖精、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坦)阿力甜等。非糖类的甜味剂,就是能够起到甜味剂矫嗅矫味的作用同时也不会影响血糖的一种甜味剂。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和购买药品的时候,除了无糖的药品外,含有以上所说的非糖类的甜味剂作为矫味辅料的药品时,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成都部分馒头被抽检出糖精钠 这是个啥?危害大不大?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刘佳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日前公布了近期对食用农产品、豆制品、食糖、淀粉及淀粉制品、餐饮食品等8类食品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本次抽检不合格项目里,部分馒头被抽检出糖精钠!

糖精钠是什么?有啥危害?

据专家介绍,糖精钠又名邻邻苯甲酰磺酰胺钠,于1879年开发,是最早应用的人工合成非营养型甜味剂,溶于水,在稀溶液中的甜度为蔗糖的200~500倍,浓度大时有苦味,在酸性条件下加热,甜味消失,并可形成苦味的邻氨基磺酰苯甲酸。因其低热量、不为人体吸收、可随大小便一起自动排出等特点被肥胖病、高血脂、糖尿病和龋齿等患者用作食糖替代品。

糖精钠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无营养价值。当食用较多时,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许多国家都限制了糖精钠在食品加工中的使用量。

对上述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成都市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已责令企业及时采取下架、召回等相关措施,并依法开展立案调查和行政处罚等核查处置工作。标称外地生产的不合格产品信息已通报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特别提示

(一)消费者在购买到或在市场上发现上述批号不合格食品时请及时拨打12315热线电话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投诉或举报。

(二)查询此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具体信息,可登录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监督抽查公开专栏。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代糖也分“三六九等”

随着全球范围内减糖行动开展,用甜味剂替代蔗糖成为众多食品企业产品研发方向。而在甜味剂的使用上,相关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10月21日,澳新食品标准局(FSANZ)发布138—20号通知,其中A1207号申请,就一种甜菊糖苷作为通用甜味剂进行意见征求。6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了关于瑞士乳杆菌R0052等53种“三新食品”的公告(2020年第4号)中,扩大了甜菊糖苷的使用范围。

在各类关于甜味剂的报道中,甜菊糖苷被媒体提及的次数更多。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食品添加剂之一,消费者、企业对甜味剂是否也有各自的偏爱类型?

种类多 应用广

甜味剂在食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烘焙食品、乳制品、饮品、果酱、饼干、糖果等产品中都可以看到其身影。市场上的代糖食品也层出不穷,消费者对于甜味剂这一概念有何了解呢?

10月25日,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京客隆超市饮品区注意到,不少购买者在产品选择上倾向于“无糖”饮品。购买了零度可乐的消费者李女士说:“想喝碳酸饮料,但又不想摄入太多热量,只能选择无糖产品了。”此外,记者在物美超市、盒马鲜生等超市、便利店走访,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无糖饮品都持有这一观点。

但当记者询问到对于产品中添加的蔗糖替代品是否了解时,“甜菊糖苷”“阿斯巴甜”“赤藓糖醇”“木糖醇”等词被消费者提及更多。李女士说:“并不会主动去了解某种甜味剂具体是什么成分、有何功效,一些饮品的宣传上都会有解释,低热量就好。”记者查看了零度可乐配料表,在食品添加剂中含有: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安赛蜜、蔗糖素。

同样,在其他“无糖”饮品中,涉及的甜味剂的种类也很多。记者查阅《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目前我国已批准的甜味剂有: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钙,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乳糖醇,三氯蔗糖(又名蔗糖素),山梨糖醇和山梨糖醇液,索马甜,糖精钠,阿力甜,阿斯巴甜,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乙酰磺胺酸,甜菊糖苷,安赛蜜,异麦芽酮糖,赤藓糖醇,罗汉果甜苷,木糖醇,爱德万甜。各类甜味剂的使用范围并不相同,但却也涵盖到各类食品。

低热量更受欢迎

甜味剂是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而在种类繁多的甜味剂中,消费者对于低热量的产品更为喜爱。根据产生热量与否,一般可分为营养型甜味剂(可产生热量)及非营养型甜味剂(无热量)两大类。

非营养型甜味剂热量极低,可以忽略不计。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三氯蔗糖(蔗糖素)、阿斯巴甜、安赛蜜和甜蜜素都属于人工合成的非营养型甜味剂;而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属于天然来源的非营养型甜味剂。营养型甜味剂都有一定的热量。山梨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糖醇类属于天然营养型甜味剂。在营养型甜味剂中,麦芽糖醇、赤藓糖醇因为热量低,属于低能量型甜味剂。

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倡导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

当低热量与天然结合在一起,消费者对于甜味剂的选择范围缩小。在众多甜味剂中,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也在选用天然来源的甜味剂。

使用标准不断完善

记者查阅相关标准注意到,早在1999年,甜菊糖苷就有了相关国家标准。2015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甜菊糖苷》(GB 8270—2014)发布,代替《食品添加剂 甜菊糖甙》(GB 8270—1999)。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罗汉果甜苷》(GB 1886.77—2016)也与2016年发布。甜味剂标准的不断完善,规范了其使用范围和方法,也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了衡量标准。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曹雁平介绍,通常我们从蔗糖和蜂蜜中获得甜感,中国传统上还使用甘草,现代使用罗汉果、甜叶菊调配甜味。但是,蔗糖、蜂蜜的产量容易受到气候、病害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大,而且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甘草和罗汉果在我国属于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质,甜叶菊则不能直接用于食品加工制造。为了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适应不同食品对不同甜感的要求,科技界致力于开发研究新型甜味剂。

尽管天然低热量甜味剂更受消费者青睐,但是能否达到自然风味是难点。业内专家表示,甜菊糖苷和罗汉果苷都有后苦味,需要和其他甜味剂复配以获得最好的风味。在原有产品中糖度较低的还可以用甜味剂替代,用三氯蔗糖、甜菊糖苷和赤藓糖醇的配比使用。但糖度较高的就没办法,甜味剂加多了就会造成整体口感不干净有杂味,后口苦涩感,做不到白砂糖那么干净的甜味。此外,糖的其他一些功能还是无法用甜味剂替代的。

文|摄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消费日报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