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醇点心糖尿病能吃吗(糖醇点心糖尿病人可以吃么)
糖醇食品或致腹泻 胃肠道疾病患者尽量少吃
中秋将至,正是月饼大卖的时节。近年来,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健康,各类低糖、代糖食品受到市场欢迎,代糖月饼也是其中一种。
近日,一则关于某互联网平台向用户赠送月饼,却导致多人腹泻的新闻引起了网络热议。原来,在该月饼配方当中,糖醇完全取代了蔗糖,而过高的糖醇含量极有可能引发腹泻。
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生冯凯莉是此次事件的亲历者。9月11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冯凯莉说:“这样的食品虽无卫生问题,但也会导致食用者出现不良反应。”
糖醇是最常见的营养型代糖,但过量食用可能引发腹泻。以此次事件为例,供应商将原本占月饼总重量约20%的糖分全部换为糖醇,是导致食用者出现腹泻的原因。
冯凯莉解释说,糖醇进入大肠后,因为吸收差,会留在肠腔内,然后一方面发酵产生气体,另一方面它们也会升高肠道内的渗透压,使肠道细胞内的水分被外部的渗透压形成的浓度梯度“吸”出。这些多余的水分就会导致大便变稀,形成腹泻。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导致的分泌性腹泻,和食用过量糖醇引发的渗透性腹泻并不一样。分泌性腹泻“里急后重”的症状,在渗透性腹泻中很少见。应对糖醇引起的渗透性腹泻,只要禁食,等待糖醇被完全排出,腹泻症状就会完全消失,而感染导致的腹泻,禁食是没用的。除了腹泻,糖醇导致的常见的不耐受症状还有排气增加、腹胀等。
冯凯莉提醒,消化功能弱或患有肠道功能疾病的人,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要尽量少吃糖醇。
由于并非必需营养素,糖醇并不存在“建议摄入量”。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糖醇耐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我国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GB 2760-2014也尚未规定糖醇的相关限量。从最新研究结果来看,山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成年人一次性摄入十几克就可能导致腹泻,而很多饮料都在用的赤藓糖醇,一般摄入五六十克才会导致腹泻。
如何减低糖醇带来的腹泻风险?冯凯莉建议,把糖醇加入完整餐食当中,不吃只含有糖醇的食物,就能改善吸收。而富含FODMAPs物质的食物(如富含乳糖的牛奶、富含山梨糖醇的西梅),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一些食物(如燕麦、全麦粉含量很高的全麦面包等),由于本身就难以消化,就更不适合与糖醇一同食用。(孙明源)
来源: 科技日报
实测:无糖糕点的惊人热量!
每次看到糖醇糕点专柜前排队的场面,我都想说别傻了,您真以为这些无糖的、粗粮的、糖醇点心适合糖友嘛?
引起血糖升高的,是食物中的糖还是热量?
糖醇是一种甜味剂,常用的糖醇如麦芽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因为人体对糖醇吸收率很低,所以糖醇不会引发血糖大幅波动。
但是,如果你认为糖醇食品适合糖尿病人吃,还毫无顾忌的吃,带来的肯定是暴涨的血糖。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葛声指出:“事实上,对餐后血糖影响更关键的因素,不是含不含蔗糖,而要看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总量和食物的总热量”。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体内最终都会转化为糖。糖醇糕点本质是碳水化合物,很多还加入大量油脂,其热量很高,盲目食用会引起血糖升高。
烘焙实测:无糖糕点的惊人热量
烘焙糕点的时候,都需要大量使用一种东西——黄油,黄油的主要成分就是高热量的脂肪(热量:888千卡/100克)。
比如,无糖绿豆糕的主配方是:去皮绿豆200克,黄油80克以及少量的水。无糖曲奇饼的主要配料是:低筋面粉200克、黄油120克。
一块点心里黄油占了1/3多。不加控制吃,势必导致热量爆表,血糖飙升。
没有大量的黄油,就没有可口的点心。
当然,你也可以更傻傻的吃起酥植物油。
事实上,黄油很贵,上面那一块黄油花了我27.8元呢。为降成本,一些食品企业用植物油代替黄油,但需将植物油进行氢化处理,变成固态的起酥油才可以。目前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部分氢化的植物油中含有有害的反式脂肪,提高罹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几率(反正也不是自己吃,不怕、不怕啦)。
粗粮的无糖糕点会好些吗?
不会。粗粮比较粗糙,口感不好。企业为了提高口感,添加油脂起润滑作用,纤维在吸油后变软,吃起来就很香脆。所以,粗粮食品意味着添加更多的油脂,可能是动物油,也可能是起酥油。
如果你坚持要吃糖醇糕点,请记住以下减少血糖波动的要点
1.糖醇点心只能作为偶尔调剂口味吃,不能盲目多吃。
2.不买散装的,买有包装的。因为可以通过包装上的营养标签,了解碳水化合物的量、糖的含量、热量,从而确切知道自己吃进去了什么。
3.无论吃有糖的还是无糖的,都要计算入每日膳食总热量里,吃了点心,就要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4.粗略计算,如果饭前吃了一块无糖点心(重约50克),热量约为200~250千卡,相当于4两米饭的热量,也就是说正餐的主食就不能吃了,否则总热量就容易超标。
这么一想,是不是有种超级不划算的感觉啊?吃块儿糕点,这得牺牲多少健康的正餐啊。
无糖月饼里的“糖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营养常识的普及,“吃糖过多不利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少糖”成了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之一。“无糖食品”,也就成了健康饮食的一大方向。
不过喜欢“甜蜜”人类天生的口味偏好。很多人在口头上大谈健康,而在行动上却选择甜味。
做出“无糖食品”并不难,但“无糖而甜”才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十九世纪末糖精面世以来,“有甜味而不是糖”的甜味剂就一直在批判和质疑中默默地赢得更多的拥趸。一百多年的发展,市场上有了很多种甜味剂——有合成的,有天然的;有甜度极高的,也有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有“甜味纯正的”,也有“后味发苦”的……
对于饮料类食品,这些“高甜度、无热量”的甜味剂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月饼等烘焙食品中,它们的空间就很有限。原因在于,糖在这些食品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提供甜味,还负责结合水分、增加稠度、甚至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等等。高甜度甜味剂只能解决甜的问题,而对这些作用无能为力。如果使用它们,这些食品的口感就会大大受影响。
近几年“无糖月饼”越来越多,而味道和口感似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配料表和营养标签上可以看出,它们的确不含糖,而出现了诸如“麦芽糖醇”的东西。
这个麦芽糖醇,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在化学上,“糖”是指“多羟基的醛或者酮”。醛和酮的特征基团是一个羰基,可以机上一个氢原子而变成“醇”。这样来自于糖的“醇”就被称为“糖醇”。
麦芽糖醇就是麦芽糖加氢还原而得到。在生产中,它是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浆,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就得到了麦芽糖醇。
催化加氢是个“化学反应”,所以糖醇跟传统的“天然产物”就有了不同的出身;但它们毕竟来源于淀粉,跟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等纯粹的“化学合成产物”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非要给它们“天然”还是“合成”的标签,也就会争得不可开交。
麦芽糖醇有甜味,比麦芽糖还要甜一些,不过不如蔗糖那么甜。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消化吸收之后引发的胰岛素变化等一系列生理反应。麦芽糖醇被吸收的比例很低,对血糖的影响比蔗糖要小得多,所以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糖醇食品对于控制血糖是有利的。它们也不会被口腔中细菌所发酵,也就不会导致龋齿。
除了消化吸收率低,被吸收的糖醇在代谢之后产生的热量也比相同量或者相同甜度的糖要低得多。中国的国家标准规定,糖醇的热量值按“10千焦/克”来计算——这个热量值,稍高于纤维“8千焦/克”,大大低于糖和淀粉的“17千焦/克”。而比较特殊的赤藓糖醇,则是按照0热量来计算。跟糖相比,糖醇在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时,对于控制体重就会友好一些。
虽然已经不是糖,但是在食物中,它还是能有保水、增稠和填充的作用。这些特性,使得糖醇可以在糕点、冰激凌之类的食品很好地代替糖。
需要强调的是,糖醇并不像其他的那些高效甜味剂一样“无热量”。因为甜度不高,它们在食品中的用量比较大,产生的热量也还是不可忽略的。换句话说,它们在热量和影响血糖方面,只是“比蔗糖要好很多”,而不是“没有影响”。此外,大量食用糖醇可能导致腹泻——好在这个“大量”的数值也确实有点大,对于成年人大约是每天90克麦芽糖醇。正常情况下,人们可能也不会吃到这么多。
麦芽糖醇只是糖醇的一种。把不同的糖加氢还原,可以得到不同的糖醇,现在常用的还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赤藓糖醇等等。跟麦芽糖醇一样,它们不会导致龋齿、对血糖的影响很小、相同甜度下热量比糖要少得多,摄入量过高可能导致腹泻。不过不同的糖醇在具体特性上有所不同,比如木糖醇的甜度比蔗糖还要高一些,而“安全摄入量”要低一些,成人推荐控制量是每天50克,而儿童是每天20克——这个量也不算少,但如果不加节制的吃,也还是可能超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