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不爱吃甜食会糖尿病吗(平常不爱吃甜食会引起血糖偏高吗)

中国青年报 0
文章目录:

少吃甜食还会得糖尿病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编者按:“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同您一起将健康进行到底!

少吃甜食还会得糖尿病吗?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康志强:糖尿病的“糖”是指能在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的食物,涉及到的种类非常广泛,包括淀粉、多糖、单糖等,例如米饭、面食、地瓜等淀粉类食物是最常见的“糖”类食物。而平时生活中,甜食里的“糖”更多是指蔗糖、蜂蜜或者甜味剂。

即使平时少吃甜食或者不吃甜食,但长期进食一些主食,如米饭、面条、馒头等淀粉类食物,甚至吃多了含糖分高的水果,都有可能发生血糖异常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

可见,并不是只有吃糖、吃甜点才会导致糖尿病,即使少吃或不吃甜食,也未必能完全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而且,糖尿病病因众多且复杂,血糖不仅会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平时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情绪波动及其他疾病干扰。

六类人易患糖尿病

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爱萍:空腹血糖长期在5.6mmol/L以上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89~6.1mmol/L;如大于6.1mmol/L而小于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其实,血糖长期处在5.6mmol/L以上会损害人体微血管。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类人对血糖控制能力势必减弱,若不加以控制,大部分人若干年后血糖回达到糖尿病标准。

空腹血糖值正常,餐后血糖值异常。正常情况下,餐后1小时的血糖为6.7~9.4mmol/L,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递减,餐后3小时恢复正常,但若餐后血糖异常,甚至3小时后依然维持原样或降低过慢,意味着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加重心、肾负担。

是否有大肚子。相比于全身肥胖,内脏性肥胖的患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何谓内脏性肥胖,最常见的就是“啤酒肚”、“游泳圈”的人。因此,对于减肥的人来说,减小腰围尤为关键。

餐后想睡觉。国外有研究显示,餐后容易犯困的人,意味着血糖控制能力较弱,将来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也会增加。

睡眠质量不佳。不少研究证实,睡眠时间过短或昼夜节奏紊乱的人,易出现血糖控制障碍的情况。长期睡眠不足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应激系统启动,体内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使血糖升高。

饮食方式“两高一低”。“两高一低”是指高脂、高热量、低纤维,经常吃大鱼大肉、煎炸食品及汉堡等高饱和脂肪或高反式脂肪酸食物的人,热量容易超标,更易得糖尿病;生活中常吃谷物纤维含量低的米饭、馒头、面条、面包等精制主食,易得糖尿病。

饮食降糖有五大误区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郭辉:第一,不吃主食。主食是人体能量来源的必须物质,主食吃太少容易发生低血糖。长期不吃主食更是会造成营养不良、饥饿性酮症。建议糖友们每日都要进食一定量的主食,一般身材中等的成年人,每日可吃5两(生重)左右的主食,具体值应根据身高、体重、活动量等进行计算。

第二,不吃细粮。细粮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少吃,粗细搭配的来吃。长期大量吃粗粮也会造成弊端,比如引起脂质、矿物质的代谢紊乱。

第三,不吃早餐或不吃晚餐。事实上,这样进餐不规律反而会加重血糖波动,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伤。

第四,不甜就多吃。没有甜味不代表含糖量低,很多主食吃起来平淡,但却富含淀粉,进食后经过消化吸收其实就是糖。所以糖友们不可单凭甜味来判断含糖量,也不要盲目相信无糖食品,但可以通过血糖监测来评估。

第五,主食吃多了,加药来弥补。药物控制血糖是建立在合理营养饮食基础上的,如果因为没控制饮食而擅自加减药量,这个度比较难把控,也容易使药物治疗失去疗效。糖尿病患者应合理安排每餐的主食量。

另外,饭不要煮得太软烂,越是软烂的饭越容易被身体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血糖。还有,吃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吃得越慢升糖越慢。

两招预防糖尿病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康志强:饮食控制。饮食控制不仅仅是控制主食的多少,关键要限制每天进食的总热量。白糖、冰糖、红糖、蜂蜜、果酱、各种甜点、巧克力、冰淇淋、含糖饮料的摄入,所含热量较高,吸收后会明显升高血糖。水果中所含糖分大都为果糖,比蔗糖甜度高,但吸收不如葡萄糖快,升高血糖作用相对较缓慢。

合理规律运动。运动对防治糖尿病效果显著,尤其是能大量消耗肌糖原的运动方式,不过,有严重并发症患者就不建议运动了。血糖相对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建议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糖尿病遗传吗?

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内分泌科王伟:糖尿病有时会出现家庭式爆发,是由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比如高油高糖高盐高脂肪饮食、多吃少动等。

有人认为“糖尿病会遗传”,这样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糖尿病有遗传的可能性”,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长辈有糖尿病的人都会得糖尿病。

虽然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比没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要高很多,但到底会不会得病最终还是要取决于饮食、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

五个办法监测血糖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本利:全面的血糖监测应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动态血糖,不同的监测方式可相互配合使用。

指尖血糖测定。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简便而快速的血糖监测方法,但不用于诊断。它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便于糖友及时发现自己血糖过高、过低等问题。建议非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每天至少测一次空腹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友要测空腹血糖和睡前血糖;血糖波动较大者,一天要进行4~7次血糖的测定,即三餐前后(不严重者可免去餐后血糖)和睡前血糖的测定。

动态血糖监测。这是反映血糖波动和整体水平的测定方式,也是1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以及血糖波动大的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的首选。具体做法是在皮下植入葡萄糖感应器,以提供连续、动态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在3或14天(不同系统监测时长不同)内的波动趋势。它能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探测到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黄昏现象、黎明现象等。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该测定在临床上已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显著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它与血糖浓度成正比,能反映患者既往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测定时患者不用空腹,也没有采血、进餐时间的限制,不易受短期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但结果存在“延迟效应”,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的建议,在治疗之初糖友至少每3个月检测一次,一旦稳定达到治疗目标可每半年检测一次。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糖化血清蛋白常作为妊娠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的近期血糖监控指标。它能反映既往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其值易受血液中蛋白浓度、胆红素、乳糜和低分子物质等的影响,且监测时间较短,不是普及的监测方法。但对于孕期糖友而言,为了及时诊治和管理血糖,测定的频度和密度较高,可采用此方式进行短期内血糖波动的监测。

尿糖测定。这种方式虽简便易行,但准确度欠佳,很多地区已不常使用。正常人的尿糖结果为阴性,一般只有当血糖超过10毫摩尔/升时,才会出现尿糖,所以尿糖仅在控制高血糖时有一定帮助。此外,有些患者肾糖阈值发生改变,如肾功能不全、妊娠、尿路感染以及服用维生素C、水杨酸盐等药物的患者,使用尿糖测定都易发生误判。另外随着降糖新药钠-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逐渐普及,患者可能会发现尿糖持续阳性,因此不能以尿糖作为监测指标。(人民健康网综合自健康时报、生命时报、西安晚报)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这些误区你需要了解一下

原标题:【新华网独家连线】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这些误区快来了解一下

近年来,糖逐渐成为了“甜蜜的烦恼”,因摄糖过多导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许多人担心甜食吃多了会得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更是“闻糖”色变,甜食吃多了会不会得糖尿病?控制血糖的密码到底是什么?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新华网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带来权威解答。

年轻人很流行“抗糖” 到底抗的是什么“糖”?

郭晓蕙:对于市面上的“抗糖”产品是否有效,尚无科学依据,绝大部分“抗糖”产品并未经过系统化专业验证,所以不能过分地依赖这些东西,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

“零糖”产品关键看零蔗糖还是零卡路里,如果说吃起来还挺甜,用的是玉米淀粉、果糖等替代蔗糖,实际上热量也是很高的,所以大家一定要仔细地去看配料表。

一克糖产生4千卡的热量,而一克脂肪产生9千卡热量,10克油约为一汤勺左右,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脂肪就过量了,建议尽可能地少吃油炸的食品。预防糖尿病要做到管好嘴、迈开腿,做到吃、动要平衡。

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郭晓蕙:不仅仅是糖,还应该考虑热量,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也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不吃糖但经常吃一些热量比较高、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也会让人越来越胖,还会因为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就会到来。想要预防糖尿病,也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调整饮食结构,注意饮食多样化,防止营养过剩。

为什么糖尿病趋于年轻化?

郭晓蕙:生活方式改变是一个重要原因,不爱运动的人更多了。以前孩子们的娱乐方式是跳绳、踢毽子、跳格子等,现在他们在计算机游戏的格子里面跳,只动动手指,身体消耗少了,特别早就开始发生肥胖。糖尿病和肥胖是分不开的,不爱运动的胖孩子很容易就成了糖尿病危险人群的后备军。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郭晓蕙: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人体内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身体为什么会糖代谢不好,那就是胰岛素抵抗,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很多人可能很早就开始胰岛素抵抗了,这时血糖还能维持正常,因为胰岛素分泌得多,仔细检查会发现餐后血糖高,这时已经到了糖尿病前期阶段了。当我们的胰岛功能长期超负荷运转,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没有那么多了,这时候空腹血糖也升高,就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了。

怎样才能预防糖尿病?

郭晓蕙:父母我们不能挑选,年龄我们也不能改变,但是能改变的是生活方式,摄入热量增加相应的运动量也要增大。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爱动爱跑爱跳这样的习惯,让他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特点的运动形式,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及并发症检查等,是有效控制疾病的重点。

有遗传史的人一定会得糖尿病吗?

郭晓蕙:遗传不是一定会导致糖尿病,糖尿病高危人群只要从小爱运动,将体重维持在合理范围,定期监测自己的血糖,通过有效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糖尿病不吃药可以逆转吗?

郭晓蕙:很多患者因为害怕终生服药而选择不吃药、不治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错误的做法,越早治疗越有可能脱离治疗,越往后拖,最后胰岛功能全坏了,到那个时候想治,想回到从前,是回不去的。

怎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郭晓蕙:对于并发症也是早发现早治疗,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可以选择进行药物有效干预,早治疗让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现在有一个共同照护的管理模式,患者在医院里我们给他教育,指导和监测。回家以后患者可以上传血糖和饮食情况,在线上和管理师交流,慢慢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所以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大家努力。

记者:李由 袁晗

来源: 新华社

不爱吃糖,为什么还会得糖尿病呢?

说到糖尿病,想必大家都不是很陌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糖尿病是富贵病,吃糖吃出来的吗?

糖尿病会遗传,一人糖尿病,一家糖尿病。

我国可谓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一饿就心慌是糖尿病吗

对于存在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及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一旦出现一饿就心慌,这时候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了,因为你可能处于糖尿病前期。

如果出现了餐前低血糖的非典型糖尿病症状,此时就需要就医进行糖耐量检查,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在日常生活中,此类高危人群出现低血糖时,不建议吃高糖的食物来缓解,宜多吃牛奶、鸡蛋等以蛋白质为主的食物,进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遗传因素

有不少人是有家族史的,像某些人他的母亲患有糖尿病,他的舅舅和姨也有糖尿病,那这时候就需要注意了,如果不重视的话那么他得糖尿病的机会就会比没有家族史的人概率大很多。

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也应该定期就医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环境因素

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有着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以及生存的压力等各种问题。

有些人经常整宿熬夜不睡觉,这类人除了容易得糖尿病之外,同时也是其它疾病的高危人群。

另外喝大量含糖的饮料,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等,这些都为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怎么避免糖尿病

体重管理

尤其对于那些有家族史的,就需要特别重视体重的管理,不然就非常容易出现糖尿病。并且要按时体检。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些人特别喜欢喝一些高糖的饮料,比如说可乐,老喜欢吃这些就需要特别注意了。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暴饮暴食、不吃高糖、高脂的食物,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具体指多尿、多饮、多食以及体重减轻;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视物不清、蛋白尿、浮肿等并发症;

1型糖尿病起病迅速,“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非常典型,应引起重视,出现上述症状及时就医。

糖尿病人应该如何搭配饮食

对于高血糖的人来说,选择吃对主食是至关重要的,合理搭配才能达到血糖平衡。

要注意粗细搭配

一般来说米饭、馒头和面条的GI值较高,粗粮的GI值比较低,比如燕麦麸、糙米、小米、绿豆,粗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这对于预防糖尿病疾病是非常有益的。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将粗粮细粮进行合理搭配,比例大约各占一半。

主食和副食科学搭配,多摄入膳食纤维

我们平常吃主食的时候,可以搭配大量的蔬菜,鱼肉和豆腐等。

同时记得吃饭不要太快,这样可以使米饭被其他食物阻隔,进而缓冲米饭在人体的吸收速度,这样餐后的血糖就不会升得太高。

另外蔬菜尽量少油,然后再吃鱼、肉类和米饭等主食。

餐后散步,也是降低餐后血糖的有效方法之一,饭后可以适当地进行锻炼,这样有利于降低血糖,另外不要长时间坐着或躺着。平时也要加强运动,进而提高身体的血糖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