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还会得糖尿病吗(低血压的人可能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发生低血压?应该如何处置?
大家都知道,高血压,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那么,血压低,是不是收获了意外的健康保险呢?有些人甚至觉得,血压低,可以预防高血压?真是这样吗?实际情况是,低血压,往往是慢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如果不能及时识别、正确应对,同样会带来健康风险,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应引起重视,加强应对措施。
低血压,与高血压一样,相关标准是由业界大咖们开会制订的。主流观点认为,如果成年人的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就算低血压,但是,咱们的专家,在2001年时,根据相关调查的结论建议,血压低于总人口中的90%的平均正常血压值,就算低血压,具体标准是,收缩压低于98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
低血压,可以划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等类别。生理性低血压,指血压测量值达到低血压的标准,但是,没有症状,各器官与系统,也不存在缺血、缺氧的表现。病理性低血压,则是疾病、过敏、药物、营养不良等因素所致。低血压,还可以按照自身特点,被划分为季节性低血压、药物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排尿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虚弱性低血压等类型。
糖尿病患者,由于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损害、自主神经损害影响,会导致心脏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而发生低血压,这类由于并发症导致的血压变化,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在深呼吸、降低心率变异性时,才能检测出来。晚期则会在静息状态下,出现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
糖尿病患者在体位性低血压,会出现昼夜血压变化消失,夜间可以出现仰卧位高血压,以及餐后低血压表现,患者还会出现运动不耐受、晕厥、无症状型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猝死。由于改变体位时发生血压偏压,患者可能站立不稳,伴随视物模糊、头晕目眩、四肢无力,有时还会发生晕倒或大小便失禁。
应对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要加强血压测量,尤其是测量睡前、清晨起床前、处于头高仰卧位时的血压,在药物治疗期间,服药4到5小时内,应该避免仰卧,并且注意测量站立3分钟之后的血压值。患者还要注意保持充分饮水,特别是气温较高的夏季,每天饮水量不宜少于2000毫升。
对于发生低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该采取必要的高钠饮食方案,每天在正常饮食中,增加2到4克食盐。发生餐后低血压的患者,应该少食多餐。患者的身体活动,需要采取低强度训练,避免剧烈活动。此外,患者应该防止核心体温的升高,避免参加高强度活动,还要避开高温、高湿的环境,泡温泉、大池洗浴、桑拿、长时间热水淋浴等活动,就不要再参加啦。晚上睡觉的时候,应该采取头高位。此外,还可以使用腹带及弹力袜,防止过快血压下降。最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夜间起床的看护,谨防血压降低导致跌倒。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点、史话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高血压患者发生低血压为哪般
最近,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王先生时常感到头晕、乏力,有几次走路时差点摔倒。他就医时,医生发现他的血压偏低,仅为90/60毫米汞柱,连忙为他调整了用药方案,并叮嘱他要经常测血压。对高血压患者而言,血压过高有害,血压过低更危险。
像王先生这样在治疗中发生低血压的高血压患者并不少见。高血压患者出现低血压非常危险,除导致头晕、眼前发黑、晕厥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诱发脑梗死、急性肾衰竭等。有时候,如果血压突然下降,即使没有低至90/60以下,也可能引起明显不适或严重并发症。
高血压患者遭遇低血压,主要有哪些原因?患者该如何应对呢?
原因一降压药过量或应用不当
据统计,使用3种或以上降压药的患者发生低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低血压,首先要查明是否存在过量用药的情况。比如:有些患者为了尽快控制血压,擅自增加药物剂量,或还没等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就过早加用其他种类的药,令血压过度降低;有些患者在用药初期血压不低,但服药一段时间后血压明显降低,这可能与药物的起效时间有关。
应对策略:对服药过量导致的低血压,要减少用药种类或剂量,血压可逐步恢复正常。降压药种类多,每种都有最佳适应证,患者要遵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使用。经济条件允许者首选长效制剂。
原因二联合用药不当
高血压患者联合用药不当,也是引起低血压的常见原因。当降压药与其他血管扩张药同服时,可导致降压作用叠加,使血压进一步下降。比如: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的同时使用硝酸酯类药,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可能导致低血压;如联用西地那非之类的扩张血管药,血压可能降得更低,甚至导致严重后果;舌下含硝酸甘油也可能导致低血压,甚至导致体位性晕厥;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也可能导致低血压,尤其是与降压药合用时。
应对策略:高血压患者同时服用多种药时,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咨询专科医生,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联用不必要的扩张血管药放大降压作用。
原因三直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直立性低血压的患病率为15%-30%。高血压患者中,直立性低血压多见,尤其多见于服用多种降压药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诊断标准为:体位由卧位变换为直立位后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大于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大于10毫米汞柱,同时伴头晕、晕厥等症状。
应对策略:常用的降压药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较易导致直立性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刚开始服用这些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最好用控释制剂,变换体位时动作要慢。起床和起立时动作要慢:先在床边坐3分钟再站起,起立后先站3分钟再行走。若出现头晕症状,应立即卧床休息,症状严重者尽快就诊。
原因四季节性低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存在季节性变化,且变化幅度比正常人大。夏季血压本就会有所下降,加上出汗较多,盐的丢失也变多了,相当于已经吃了一片利尿剂。如果患者未及时补充水分,可导致血容量下降,血压也随之降低。老年患者血压的季节性变化更明显,部分患者在服用相同剂量的降压药时,夏季血压下降幅度可能更明显,更易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
应对策略:夏季密切监测血压,出汗多时及时补水,必要时遵医嘱调整药量。
原因五出现合并症或并发症
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当发生急性心梗或急性心衰时,可出现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导致严重低血压,尤其是急性下壁或右室心梗者,低血压的情况更严重。
应对策略:高血压患者出现低血压,若还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出大汗等症状,速就医莫迟疑。
原因六其他疾病导致的低血压
进食、喝水过少,大量出汗,严重呕吐和腹泻,严重甲减,肿瘤晚期,严重的感染、创伤、烧伤、失血等,也可导致低血压。
应对策略:遵医嘱治原发病,并用补液、升压、营养支持等手段。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
数据表明,我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因此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然而,糖尿病并非全是这幅“模样”。
据统计,有近一半的糖友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以并发症相关症状为突出表现,尤其在老年患者中。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易被忽略的“蛛丝马迹”?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非典型症状”呢?
存在这17种情况,需警惕糖尿病
1.餐前低血糖
在2型糖尿病早期,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当餐后血糖升至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尚未达到峰值,等到血糖回落时,胰岛素分泌才达高峰,从而导致下一餐前低血糖,患者往往在餐前有明显的饥饿感,出现“餐前低血糖”。
2.乏力、消瘦
糖尿病人由于自身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致使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由于产能不足,导致身体疲乏无力。
另一方面,由于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患者体重往往有明显下降。
3.脖颈、胳肢窝发黑
在某些重度肥胖者的颈部、腋窝、大腿根等处常常会发现皮肤黢黑,怎么洗也去不掉,临床谓之“黑棘皮症”,提示患者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黑棘皮症”也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早期表现。
4.生过“巨大儿”的女性
女性在怀孕期间如果血糖偏高,胎儿在这种高糖环境下生长发育特别快,出生时体重往往在8斤以上,被称为“巨大儿”。
因此,凡是有巨大儿分娩史的女性,均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血糖。
5.视物模糊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晶状体增加水分含量,引起光反射变化,导致一过性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等。
6.胃肠道不适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常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常表现为腹胀、摄食量少或顽固性便秘,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这类患者腹泻并不是因为感染,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
7.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及排空,患者表现为小便困难、尿潴留及“张力性尿失禁”。
当男性出现上述症状时,不仅要想到前列腺肥大,还要注意排除糖尿病。
8.异常出汗
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经病变时,可导致患者汗液分泌异常,即便天气不热(尤其是吃饭时)也常常大汗淋漓,特点是上半身出汗多,下半身出汗少或不出汗。
9.直立性低血压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可造成血管收缩功能异常,当患者久坐、久卧后突然站立时,由于血管不能反射性收缩,导致血压下降而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省中医院提供)
来源: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