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糖尿病不忌口的(有没有糖尿病不瘦的人)
3种食物是“升糖王”,糖尿病不忌口,打再多胰岛素也没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血糖控制不好,一旦不加以限制的话,很容易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几率。另外,哪些食物容易造成血糖升高,这是大家都共同关心的饮食健康问题。今天我就告诉大家,有3种食物是“升糖王”,糖尿病不忌口,打再多胰岛素也没用。
1.面食:可能大家都有一个不好的认识,那便是糖尿病患者可以吃面食,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糖尿病人不要多吃面食的,例如说馒头。但可以自己在家动手发面,在面粉中加入一点粗粮、杂粮,不仅能体验到动手的乐趣,而且能吃到自己动手做的食物,也是一件令人感到开心的事情。
2.蜂蜜:有些糖尿病人爱吃蜂蜜或者是爱喝蜂蜜水,但其实蜂蜜吃的越多对自己身体影响越大的,它含有大量糖熟蜂蜜总含糖量达75%以上,并且蜂蜜中的糖分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一般品种的蜂蜜中葡萄糖占已经占总糖分的40%以上,还含有一定量的棉子糖等多种糖。糖尿病患者在肠胃中接触到糖之后,还会使身体里的糖分急剧增加,非常不适宜糖尿病人降低血糖。特别是服用降糖药的糖尿病人在吃了蜂蜜后,立刻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不良反应,因此蜂蜜是绝对不能够糖尿病人碰的一种食物!
3.豆沙包: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几乎每个人都爱吃豆沙包,豆沙包味道十分的鲜甜,是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的食物。但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沙包其中有许多的糖分,吃了豆沙包之后口感虽然得到很大满足,却也在慢慢地升高了自己身体中的糖分。这样的现象是非常不利于血糖过高患者控制血糖的,如果你检测出体内的血糖含量很高,就一定不能碰一些豆沙类的食物。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3种食物是升糖王,因此以后,糖尿病患者对蜂蜜,面食以及豆沙包这些食物最好少碰!而且值得提醒大家的是,糖尿病不忌口,打再多胰岛素也没用。另外,糖尿病人学会合理控制饮食,不熬夜,适当多锻炼,对血糖稳定有好处。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吃货别愁!糖尿病其实不忌口
许多病人认为,得了糖尿病,这不能吃,那不能尝。其实,患糖尿病不用忌口,只要平衡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即可。
许多糖尿病人经常问:“我能吃多少馒头和米饭?想吃水果怎么办?”“对于患者来说,每日所需总热量(总热量=理想体重×每公斤理想体重所需热量)是一定的,可按1:2:2或1:1:1分配到三餐,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袁慧娟说。
糖友饮食要均衡,人体主要由糖类、脂类、蛋白类供能;此外每天还要吃蔬菜、水果,来满足纤维素、部分维生素的需求。一顿合格的糖友餐,必须保证含有主食、蛋白质、大量蔬菜这三大类。
“大夫,我每天早餐吃1个鸡蛋,喝1杯牛奶,听说这种吃法很健康,怎么就控制不好血糖呢?”其实这是糖尿病人一种错误的饮食观,鸡蛋、牛奶都属蛋白类,这种饮食方式缺主食和蔬菜。
如果生活中没有医师指导,可以对食品进行简单的定量来控制总摄入量。主食即碳水化合物,每顿2两(指生的米、面、杂粮),做成米饭、馒头、面条、包子、饺子(面粉2两,馅料清淡)均可,但稀饭、粥不可取。因为稀饭和粥等经过高温烹煮或打浆,极易被小肠消化吸收,致使餐后血糖急剧升高。还有部分肉制品,如火腿、丸子的淀粉含量较高,应视为碳水化合物。玉米、土豆、红薯、芋头、山药等,也应折算为碳水化合物。
如果肾功能正常,可按每天半斤牛奶、1个鸡蛋、半斤豆腐、2两瘦肉进行估算。而食用蔬菜不限量,多多益善。糖尿病患者在吃完定量的主食和蛋白后,往往还有饥饿感,可通过蔬菜增加饱腹感。并且蔬菜非常有利于延缓餐后血糖的升高。
为了保证食物的多样化,糖尿病餐应经常进行替换。而食物究竟适合患者平时吃,还是适合品尝,取决于它的升糖指数(GI)。GI低的食物,可使餐后血糖上升平稳、峰值低,如牛奶、大部分蔬菜。而GI高的食物,会使餐后血糖迅速上升,出现较大波动,南瓜就属此类。对于水果的选择,可根据升糖指数来判断,如菠萝、枣属于高GI食物,香蕉属于中GI食物,只适合少量品尝。如果想用水果作为加餐,优先选择低GI者,如苹果。
此外,在烹调方式上,尽量蒸、炖、煲、清炒、凉拌,避免煎、炸、红烧。每日食用盐(以及各种含盐调料)不超过6g(约1矿泉水瓶盖),有高血压者不超过5g。有些调味品,如甜面酱、芝麻酱要少吃。
外出就餐要清淡,坚持主食2两。有患者认为少吃、不吃主食有利于降糖,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糖尿病人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结果怎么样?医生用实例告诉你
门诊经常会有这样的病人,诊断出糖尿病,就会满怀期待的期望医生告诉他,不用忌口,不吃药,不打针。
确实有些病人在确诊糖尿病以后,不用吃药、打针,只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锻炼,血糖也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但是如果初诊血糖就比较高,或者坚持不了饮食和运动治疗的患者,那么就需要吃药、打针来控制血糖。
当然也有些人不在意,认为我没有任何感觉,只是血糖高一些,没有关系的,他们就身体力行,确实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
那么这些病人怎么样了呢?
医生告诉大家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说明这种方式对血糖的影响。
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
刘先生,36岁,体型肥胖,体重指数34,血糖16.2mmol/L,体重近2个月下降约10kg,诊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病、肥胖症,除消瘦外无明显自觉症状。
建议减重、药物治疗,拒绝,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不舒服,既然医生说胖,现在不用少吃饭也能瘦,真是太合适了!
于是不忌口、不用药,每天喝酒,继续大鱼大肉,体重确实下来了,半年体重下降了25kg,人走不动了,全身酸乏,最要紧的突然出现胸闷,被120急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急性心肌梗塞,血糖26mmol/L,酮体 ,经过紧急抢救,花了近20万元,才把命拉回来,放了3个支架,胰岛素治疗。
而如果在半年前用药,那么就很简单了,低热量饮食,每天坚持锻炼,服用二甲双胍每天2000mg,每周体重下降1-2斤,代谢综合征的各种疾病状态都能明显改善,血糖也会明显下降。
如果血糖不能下降到空腹7.0,餐后10.0以下,也可以加用吡格列酮、达格列净等药物配合,血糖基本上都能维持在相对正常的范围。也不至于疾病迅速进展到出现到急性心梗的地步。
吃药不忌口
刘阿姨,60岁,血糖高5年了,一直服用降糖药物治疗,用药非常认真,每天吃饭前一定要把药吃下去。
但是就是这样,刘阿姨的血糖控制的也是不好,前几天查体,糖化血红蛋白达到了11.5%,餐后血糖18.4mmol/L,已经出现了眼底病变和尿蛋白。
与同病程的糖尿病人相比,并发症发生时间明显的提前。
刘阿姨说,我吃药那么认真,从来没马(虎)过啊!血糖怎还会控制的不好呢?
刘阿姨吃饭的习惯是喜欢喝汤,面汤、稀粥每顿都要喝,一喝就是2大碗,而且从来不愿意测餐后血糖,每次来就诊,都要做思想工作才能查1次,一查就非常高。
告诉她要忌口,要调整饮食习惯,可是她说,我就是爱喝汤,不喝汤就像没吃饭一样。
餐后血糖增高会明显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并发症的出现上,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并发症的发生率会下降38%。
能吃药,不愿打针
赵大哥,52岁,糖尿病史3年了,一直口服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血糖近年控制的不好了,考虑是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还有消化道反应。
建议停用口服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可是他不愿意,就一直加药,加到了最大量,血糖降的不好,还出现了药物刺激导致的胃炎、胃溃疡,每天上腹部疼痛的明显,几乎饭都吃不下去。
以上为不忌口、不吃药、不打针出现的典型案例,糖尿病治疗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在治疗上需要定期进行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还要坚持饮食、运动的治疗,才能保持血糖平稳,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我是爱生活、爱美食的孙医生,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健康知识。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多,还可能影响家庭和下一代的幸福。好好控制血糖、体重才是治疗的根本。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关注并点赞是对我的最大支持。如果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有这方面的问题,请转发给他们,这是对家人和朋友最大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