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能检查糖尿病吗(血常规能检查糖筛结果吗)
糖尿病入院检查那么多,都在查些啥?
我们知道,对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理想的血糖控制,更是要预防、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入院后我们不仅仅会关注血糖的高低,也会进行相关的检查,来明确糖尿病的分型、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明确有无合并疾病等,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病情。
那么,糖尿病患者入院会做哪些检查,这些检查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糖代谢指标1.血糖
血糖既是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入院后查静脉血糖、监测指尖血糖可了解当下病情,更是为评估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
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能够反映近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影响因素较少,是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合并贫血的患者,随着血红蛋白的下降,糖化血红蛋白也会下降,因此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血糖情况,这时可选择检查糖化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估。
3.胰岛功能
胰岛功能的主要是通过测定空腹胰岛素和(或)C肽,或测定多个时间点的胰岛素和(或)C肽来评估。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评估胰岛功能,这既能了解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也能对后续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
4.糖尿病自身抗体
主要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等等。糖尿病自身抗体的检查意义在于辅助糖尿病的临床分型,因为1型糖尿病往往抗体呈阳性,而2型糖尿病则是阴性。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我已经诊断了2型糖尿病,还有必要查这些抗体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临床中发现,部分特殊的1型糖尿病(如LADA),在早期可能会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所以在随访评估中,抗体的检测仍是必要的。
二、合并疾病相关筛查1.其他代谢指标
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肥胖等,使得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进展速度显著增加。因此,对糖尿病的管理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的控制——即其他代谢指标的检查也不能忽视,包括血压、血脂、尿酸、BMI等。以下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的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2.肿瘤标志物
近年研究发现,糖尿病与肿瘤关系十分密切,糖尿病人群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肿瘤标志物的常规筛查,可尽早发现异常。
3.心电图、心脏彩超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等。心脏彩超可以发现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异常。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尽早的发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
4.肾功能、尿液检查
查尿常规,关注有无尿蛋白、管型尿、血尿等,有助于发现肾脏疾病。查血肌酐,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可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排查慢性肾脏病;同时能指导临床选药,因为有些口服降糖药在肾功能不全时需要减量或禁用。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检查##关注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逆转”!务必做好这5点
很多人对于糖尿病的认知
就是“一旦拥有,终身相伴”,
但其实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逆转的案例。
如何在糖尿病前期逆转?
赶紧收藏好这5点经验。
经验一
控制好日常饮食
根据《2020年糖尿病前期管理指南》,糖尿病前期要注意合理膳食,要利用低热量饮食控制糖尿病前期的病情发展,在保持低热量饮食四周以后,就可以使我们胰岛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多吃粗粮,少吃细粮。粗粮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能够降血脂,降血糖,防止便秘。同时也应注意粗粮和细粮的摄入要保持一定比例,保持一个均衡的营养状态。单纯地只吃粗粮,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
在糖尿病早期阶段,要注意减少零食的摄入。尽管有些无糖食品糖尿病人可以摄入,但是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到体内同样可以转变为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升高。而零食之中的其他成分对于糖尿病早期患者来说也存在着许多影响因素,所以为自身健康考虑,糖尿病前期患者应该少吃零食。
有少数糖尿病人认为,一日三餐之中,少吃主食就可以控制糖分的摄入从而降低血糖,而对于一些副食品却保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样很有可能出现营养不良,过多副食品的摄入还容易产生高血脂,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高。
对于糖尿病早期患者来说,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以及各种维生素,是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各种肉类交替食用,保证营养均衡,牛肉,鸡肉,鱼肉都是不错的选择。
经验二
坚持锻炼科学减重
《2020年糖尿病前期管理指南》指出,要进行恰当的运动锻炼。指南要求我们每周大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锻炼。长期的坚持会让我们很大一部分糖尿病前期的病友逆转为正常人,即便不能逆转的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也能够推迟进入糖尿病的时间。
糖尿病前期病人可以进行慢跑,爬楼梯,爬山,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活动,要尽量避免进行剧烈和对抗性的运动,采取从轻度到中度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即运动时身体容易出汗的活动。要循序渐进,不能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导致低血糖。从短时间轻体力活动开始随体质的增强而逐步增加运动量以及运动时间。
定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降低体重以减少胰岛素抵抗,而且可以加速血糖消耗,锻炼自身心肺功能,增强自身耐氧能力,对于糖尿病早期患者的恢复有很大的益处。
经验三
定期监测关注疾病变化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到医院检查一次。
糖尿病早期最初诊断之后,患者需要做各种身体检查,严格监控各项身体指标。主要如下几种:
1
血液相关的检查。包括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
2
肾功能检查,包括尿酸。
3
尿的检查。要检查尿常规,尿的微量蛋白和尿肌酐的比值。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发现肾脏的损害。
4
b超检查。相关的检查包括:腹部b超,检查肝肾的形态有无变化,腹部有无其他疾病;同时要检查血管的b超,包括颈动脉的超声和下肢血管的超声。
5
心电图的检查,胸片的检查,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检查,以及非常重要的眼底的检查。
糖尿病早期患者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可以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三个月就要检查一次。其他并发症的检查,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检查频率也要增加。
经验四
遵医嘱用药干预
一般来讲,如果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3~6个月之后我们仍然不能把体重和血糖控制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进行一定的药物干预。但对于药物的应用,要遵从医嘱,不能私自服用。
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而言,最主要的还是控制摄入的总热量,保持营养均衡,保持运动,加强血糖的监测,不能太过依赖药物控制疾病发生。
经验五
戒烟限酒健康生活
虽然戒烟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早期患者来讲极为痛苦,但为自身健康考虑,若想早日摆脱糖尿病的困扰,应该下定决心及时止损,早日戒掉吸烟这一恶习。
而饮酒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而言也并不友好,酒精也会对身体产生种种不利影响,影响病情的控制。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医生动不动就抽血,到底查些啥?抽出来的血,最终去哪儿了
血常规,也能揪出癌症?
柳小姐在三个月前在医院体检,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才76g/L,医生说她这是中度贫血,让她去做一些贫血相关检测,甚至查查消化道,看看是否有肿瘤。
医生很严肃,但是柳小姐却不以为然,觉得医生就是小题大做。
三个月后,柳小姐去而复返,这次柳小姐模样大变,脸色苍白,头发干枯无光,整个人瘦了一圈,再进行血常规检查,医生发现她贫血的情况更严重了,血红蛋白仅仅只有61g/L。
医生对她进行了全身检查,发现其腹部和锁骨都出现了肿块,当下就觉得不妙,进一步做了胃镜,发现胃内存在一个11厘米大小的肿块,最终病理活检确诊了胃癌,这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时期。
医院各种检查中,血常规是最基本的一项,但很多人拿到一张报告单时,都满脸问号。看到一堆数据时,我们最应该关注哪些指标呢?
1、白细胞:参考范围4-10×109/L
白细胞是我们抵御病原体的重要屏障,其升高和降低,与体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有关。当白细胞上升,可能意味着细菌感染、大出血、身体中毒;当白细胞明显下降,可能与病毒感染、血液病、理化损伤有关。
2、红细胞:参考范围3.5-5.1×1012/L,血红蛋白参考范围115-150g/L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负责结合氧气、运输氧气,血红蛋白降低,很可能贫血、失血,若血红蛋白升高,则可能是缺氧、大面积烧伤、脱水、血液系统肿瘤等引起。
3、血小板:参考范围125-350×109/L
血小板负责止血和凝血,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当发生血小板明显增长,可能与失血、溶血、急性感染,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有关,若血小板减少,则可能是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原因引起。
需要提醒的是,当三项指标处于临界值的话,一般不用担心。因为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血液采集部位、保存方式、送检时间、性别、年龄、季节变化等都可能会干扰结果,若只是高于或低于稍微一点,身体又无任何症状,一般没有太大问题。
二、血常规能查出癌症吗?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查出身体是否存在恶性肿瘤吗?
对此,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介入放射科张韡医师表示,血常规只能看清患者血细胞的含量,无法直接诊断大部分癌症,尤其对于早期的癌症患者,血常规跟常人无异。
但是有些肿瘤可以在血常规上有所表现——
1、血红蛋白明显降低
部分肿瘤患者可能由于肿瘤血管破裂或者侵犯正常血管,导致大出血,此时可出现血红蛋白明显降低,又或是肿瘤刺激引起呕血或便血,如消化道系统恶性肿瘤。
2、白细胞明显升高
人体的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活动,虽然大部分肿瘤患者白细胞没有明显异常,但如果是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指数会明显增高,还可能发现一些未完全成熟的白细胞。
3、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负责凝血,而部分疾病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例如肝癌患者、肝硬化或肝功能亢进,就会引起血小板波动。
癌症筛查有必要进行全身检查,目前主要通过胃肠镜、CT、MRI、彩超等方式,可以发现早期癌症和肿瘤。例如,消化道肿瘤可以做内镜、胃镜、肠镜等检查,避免过晚发现癌症;肺癌检查比较简单,一个低剂量的胸部CT,就可初步发现端倪;肝癌筛查可通过甲胎蛋白进行诊断。
三、不仅仅要关注指标,也要关注血液的颜色血液是生命之源,但你知道吗?血液的颜色也会随着身体的异常而发生变化。
其实人体的血不只有一种颜色,血液可分为动脉血和静脉血,动脉血含氧量丰富,血红蛋白多,血液颜色也较为鲜红,而静脉血含氧量少,还原血红蛋白较多,颜色就会比动脉血暗沉。
但若是这些颜色的血,就要引起注意
1、白色的血
这种血液又称乳糜血,俗称“牛奶血”。是由于血液中脂肪含量超标引起。常见于肥胖或超重者、高脂饮食者、糖尿病患者等。
2、黄褐色的血
黄褐色血液多余肝胆疾病有关,由于肝脏运作障碍,无法及时清除胆红素,就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从而引起血液呈黄褐色。
3、蓝色的血
蓝色的血并不是什么科幻片“阿凡达”,而是亚硝酸亚中毒了。亚硝酸亚属于强氧化剂,进入血液后可使血红蛋白中二价铁被氧化为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血液也会随之变色。
四、检查过后,抽出来的血都到哪里去了?血常规一般需要抽取1-3ml血液,剩余的那些血标本,都被送去哪了?
在检测完样本后,当出现指标异样,可能会进行复查复测,所以样本一般会有3-7天的留存期,而留存期满后,样本就会走医疗废物处理流程,拿去集中销毁(也称为灭活)。
血常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虽然不能查出所有疾病,但确可以通过指标浮动,作为身体健康问题的参考。因此当医生要求抽血时,不要出现逆反心理,遵循流程,才能更好发现疾病。#头条创作挑战赛##谣零零计划#
参考资料:
[1]《三项主要指标,教您快速读懂血常规报告》.上海市同仁医院.2020-09-04
[2]《【防癌科普】五大常见癌症筛查手段,你必须掌握!》.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9-05-13
[3]《【掌健识】在医院检查抽的血,后来去哪了?》. 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2022-10-1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