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引起胃病吗(糖尿病会引起胃出血吗)
病例:“老胃病”患者的新问题——糖尿病也会引起胃痛
快23点了,正在写交班本,准备下班了!120的警笛声又响起来了!
一个60多岁的老人,蜷缩着在担架车上,被120推进了分诊区。“胃痛1天的病人”120医生交班说到。
我弯着身想看清老人的脸,但他实在是蜷缩得太厉害了,看不清楚他的脸,但老人穿着很干净整洁。全身在颤抖着,看来确实痛得蛮厉害的,但他一直在强忍着,没有发出呻吟声。“老人家先躺平来,让医生看看你哪不舒服?”护士想帮助老人平躺在车上,但老人挣扎着想配合医生,但却做不到。“算了,别动他了。”我看着老人那种艰难劲,跟护士说到。这时终于能看清楚老人的脸了。老人的皮肤不是很白净,但现在他的脸看着总有一种苍白的感觉。“病情不乐观”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网络图片
很快护士把老人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都测出来了,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围内。老人的老伴也挂号进来了。
老人的基础病主要是糖尿病和胃糜烂、十二指肠溃疡。3天前老同事添孙子,摆满月酒,老人中午去酒店吃了喜酒。中午回来也没有不舒服,睡了个把小时,醒来后就感觉有点堵的感觉,到了晚饭的时候没哟胃口,还有点恶心感,晚饭就没吃了,很早就睡了。第二天醒来还是胃不舒服,伴有轻微的疼痛感,老两口就到附近大药房买了藿香正气液和奥美拉唑,吃了一次后似乎感觉舒服些了。于是就在家坚持吃药。但今天晚上突然胃痛加重,坐卧不安的,还吐了2次,一次药更吐,所以就打120来急诊了。
“医生,我家老头子平常“背劲”很好的,一般的不舒服他都自己能扛过去的。这次不是确实痛的厉害,也不能这么晚了来医院。你先给打点止痛针。明天我们去找某某医生看门诊,老头子的胃病一直是找他看的。”老伴说话有点颤抖。听着老伴的就诊要求,我继续做着我的查体。
心肺听诊基本正常,腹部按着是软的,上腹部也有压痛,但没有反跳痛。这种体征按经验看不应该是胆囊结石、胆囊炎或者急性胰腺炎的表现;虽然病人蛮痛苦的,但腹部压痛不是非常厉害,肚子也是软的,没有反跳痛,穿孔的体征也不明显;肠梗阻?继续听了下他的肠鸣音,也还好。“我先给老人打点护胃的药”,我跟老伴说,“只要能止痛就行”,老伴说。“药挂上去后就去抽血和做腹部的CT”,为了进一步排除胰腺炎、穿孔、梗阻的情况,我选择直接给病人做CT。“检查就不做了,帮我把老头子的胃痛止住就行了。”老太太不愿意做检查。“吃了几天的药都不好,现在还痛得这么厉害,万一有肠梗阻、胰腺炎这些问题。打止痛针是不管用的。”我再次游说老伴同意检查。“我们都是一把老骨头的人了,大晚上的跑这跑那的做检查,我们折腾不起。你就行行好,开点止痛针就好了。我跟你们医院某某是几十年的邻居了。”老伴还是不同意。“做个心电图、测个血糖,总可以吧。”马上要下班了,还碰到这么不听解释的病人,我也只能暂时选择妥协了。急诊做了个心电图,没有明显的心律失常和ST抬高的表现,但随机血糖HI(这意味着,末梢血糖太高,血糖仪测不出来了),又加了一个快速血酮:2.1mmol/L。“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我脑中蹦出了一个疾病!
网络图片
DKA确实可以引起部分患者出现腹部疼痛,尤其是胃脘部的疼痛。以腹痛或胃痛起病的DKA患者,如果没有测血糖和血酮,确实容易漏诊。再次追问老伴,患者近两天的情况。原来,老爷子因为这两天吃不进东西,怕打胰岛素会引起低血糖,所以这两天自己把胰岛素都停了,也没监测血糖。诊断也明确了,病因也找到了,那就安排住院吧。但老伴又不同意了,说要等儿女来了再住院。
好吧,大妈,我服你了!你想怎么着都行,都听你的!
我也只能把老爷子交给下一个班的兄弟了!
希望这个夜班,他能睡个“好觉”!
[笑哭][笑哭][笑哭]
吓人不?胃疼的原因竟然是心脏的毛病
六十多岁的老李,年轻时饮食不规律,经常吃胃药。这段时期,好几次餐时或餐后开始胃痛,并且伴有胸骨后烧灼感,喉头紧缩感,每次持续半小时左右自行缓解。由于胃病算是老毛病了,老李也没太在意。最近单位组织体检,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就顺便全面检查一下。检查结果发现,老李有心肌缺血,最终确诊为冠心病。
应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之后,李大爷的胃部也不疼了。
话说心脏和胃是功能不同的两类器官,一个在胸腔,一个在腹腔;一个属于心血管系统,一个属于消化系统,这胃病和冠心病咋就成了一个症状了呢?这主要是因为,心脏和胃仅以膈肌相隔,又都受自主神经支配,一旦病变出现疼痛症状,不仔细区分就容易混淆。特别是下壁心绞痛很容易误认为胃痛,两种病痛都在胸骨后面,发病时疼痛难忍并伴有出汗,一般很难通过主观感觉加以确认。
胃疼竟来是冠心病?其实一点也不稀奇。早年我在从事急救工作的时候,出诊就遇到这样的一个病例——上腹部疼痛,患者还差点丢了命。
那一次我们出车,派车单上写的是“上腹痛”。到了患者家一看,一个40多岁的男人侧卧在沙发上,已经意识模糊、表情淡漠、有些躁动、脸色苍白、嘴唇青紫、恶心呕吐,衣服全被汗水湿透了。我问他怎么不好,他只能有气无力地回答“疼。”患者妻子回答:“他胃疼疼了一个多钟头了,疼得特別厉害。”
我摸了摸患者的腹部,很柔软,又用手按了按腹部,疼痛没有加重,也没有减轻,结合患者的整个表现,应该是心脏的问题。“赶紧做个心电图!”我交待随车的护士。
听到我说要做心电图,旁边患者儿子不乐意了,认为胃病却检查心电图是为了多收钱,是故意过度检查。我对那个小伙子说:“你别这么说,我还真不是为了收钱,如果不是心脏的问题,心电图的钱我不收!出诊费和救护车的车费,我都不收。”心电图的结果证实了患者是大范围心肌坏死,心电图还显示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每分钟28次,这是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血压也明显下降,20/0毫米汞柱,发生了心源性休克。
我马上进行紧急处置,持续心电监护,不断地测量血压,根据心率、血压的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的滴速,一边马上送患者去北京急救中心。到了北京急救中心,立即让患者进入心脏导管室,做了冠状动脉造影,并在堵塞的冠状动脉里放置了支架。过了几天这个患者安全出院,皆大欢喜。
临床实践中,病人将冠心病心绞痛误认为“胃病”的现象屡见不鲜。胃痛和心脏疼痛如何辨别?
常见胃病多因食用冷、硬、刺激性食物或因着凉而诱发,胃痛多与进食有关,呈现周期性。疼痛部位为中上腹部,主要是位于胸骨剑突下,腹部正中。疼痛性质呈现为烧灼、胀感,平时多有反酸、嗳气等现象。发作时一般不影响正常活动,病程为几日至几周。
冠心病所致的疼痛呢,常因劳累或情绪紧张、激动、天气寒冷等因素诱发,疼痛部位主要位于左侧心前区,伴有左上臂的酸痛。性质和胃痛的那种灼痛不同的是,心脏疼痛犹如刀割或有压榨、沉胀感,且可放散至左上肢内侧,或颈、背部,持续数分钟,心绞痛通常胸闷憋气等症状更为严重。还有一点是,胃痛往往发生在饭前或饭后,且多半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而心脏病引起的疼痛一般与运动、情绪变化有关,持续数分钟或十余分钟,经休息或用药可缓解。
所以当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脏病史的人出现腹痛,同时伴有胸闷憋气、心慌、出汗、口唇青紫,疼痛部位没有压痛等,就必须考虑心脏疾患的可能,即使平时有胃痛史的人,遇有异样疼痛也不能排除心绞痛、心肌梗死,需立即到医院做心电图等检查。
除了胃痛这个急性心梗的不典型症状,还有很多其他表现,不要忽略这些心梗的不典型症状:
1、嗓子突然出现疼痛,不发烧、不红肿、吞咽疼痛不加重,尤其伴有心慌、胸闷憋气、出汗等表现,特别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的人。
2、牙痛,患者说不清楚哪颗牙齿疼痛,也不红不肿,咬牙时疼痛不加重也不减轻,但是伴有胸闷憋气、心前区不适、心慌、出汗面色改变等。
3、其他症状:颌部、颈部、咽部、肩部、背部、上肢等部位突然疼痛,甚至还有头部、双下肢、足趾等部位疼痛的罕见病例以及不明原因的晕厥、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也不能忽视。一旦有这些症状,不要草率定性,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防漏诊、误诊,甚至危及生命。
糖友们注意了!研究发现:糖友出现一个表现,可能是胰腺癌征兆
“你好,我2017年患糖尿病,长期吃二甲双胍,今天查血糖空腹10,餐后22.6,近一两个月体重下降6-7斤(现有145斤),我看网上说糖尿病病人体重减轻要警惕胰腺癌,请问我这种情况有问题吗?糖尿病真的会影响胰腺癌吗?谢谢。”
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JAMA Oncology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的病龄以及近期体重的变化,和胰腺癌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这项研究的数据基于超15万名参与者近30年的随访资料,研究对象包括112818名女性和46207名男性,其中有1116名糖尿病患者。
研究发现,病龄小于4年的患者,胰腺癌发病风险是无患病史人群的2.97倍;病龄大于4年的患者,发病风险是无患病史人群的2.16倍;糖尿病发病在4-10年之间的,发病风险是2.25倍;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风险为2.07倍。这一对比只考虑了病龄,没有考虑患者的体重指数。
而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后的患癌风险会加大。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减轻1-4磅,患胰腺癌的风险比那些体重无变化的糖尿病人增加1.25倍;减轻5-8磅,风险增加1.33倍;体重减轻超过8磅,患病风险增加到1.92倍。
另外,如果把体重和病龄综合在一起考虑的话,新发病的糖尿病患者,体重如果存在减轻的情况,胰腺癌发病风险比健康人群高出3.61倍。如果新发病人体重减轻超过了8磅,那么胰腺癌发病风险则会增加6.75倍。如果年龄超过了70岁,近期体重又下降过快的糖尿病患者,其胰腺癌发病风险则更高。
最后,研究者们得出结论:新发病以及年龄大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近期发生了明显的体重下降,那么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则会升高,因此更要注重早期的风险监测。
糖尿病患者如何防范胰腺癌?这项研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
对于新发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某一个时期体重无缘无故下降,而且下降十分厉害,那么就要担心胰腺的病变了。
此外,那些老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要时刻关注自身体重的变化,多数老年人的体重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增加也不会突然下降,一旦出现突然下降的情况,便要警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汝福提醒,胰腺癌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测:一是检测肿瘤的标记物,胰腺癌的病人往往是肿瘤两个标记物比较升高,CA19-9、RAS基因突变;二是影像学检查,通过B超、CT、MRI,发现胰腺癌的病变,通过这些检测及早发现早期胰腺癌迹象。
胰腺癌的高危群体?除了糖尿病之外,吸烟喝酒、饮食不规律产生的胰腺炎患者、有家族遗传患病史,也是胰腺癌的高危群体。
烟草之中的致癌物有几十种之多,这些物质会随着胆管反流以及血液循环进入胰腺,从而对后者造成伤害。临床上,25%的胰腺癌患者都有长期的吸烟史。
喝酒伤肝,但是捎带着也会影响一旁的胰腺。酒精的刺激下,胰腺会对胆碱能以及促胰酵素发生反应,进一步,富含蛋白质的胰液被过度分泌,破坏了胰腺内部组织,进而胰腺细胞不断分裂修复,最终会引起细胞的基因变异。
长期饮食不规律、不健康,饥一顿饱一顿,或者是摄入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都会影响胰腺消化酶的分泌,继而会诱发胰腺的炎症病变。胰腺炎症若是久拖不治,任其发展,癌变风险将更高。
此外,家族中如果有直系亲属患过胰腺癌,那么子女的发病风险将高于其他群体。
胰腺癌如何排查诊断?
相比其他癌症,胰腺癌的早期症状更加隐蔽,这也导致其病变凶猛,致死率很高。很多胰腺癌患者早期,很容易被误诊为胆囊炎或者胃病,症状是消化不良、厌食、黄疸以及左上腹隐痛。这些症状在一些肝病以及胃肠疾病患者的身上也会出现,所以才会被混淆。
这种情况下,体检和筛查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尤其是高危群体,一旦出现症状的话,就得及时就医。胰腺癌的常规检查是腹部的超声波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如果怀疑有癌变,可以进一步做核磁共振、CT、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确诊的话,可以做PET-CT或者腹腔镜检查。#清风计划##中秋话团圆##真相来了#
参考资料:
[1]《藏在糖尿病背后的胰腺癌,体重减轻是信号》.医脉通.2020-08-21.
[2]《哪些人是胰腺癌高危人群》.生命时报.2017-3-23.
[3]《了解“胰腺癌”,掌握“胰腺生机”》.上海市卫健委.2020-6-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