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吗(糖尿病是吃出来的吗知乎)
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疾病?有些话不得不说!(早知早避雷)
一提起糖尿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就是糖吃多了?如果你还有这种想法,那么你还是对糖尿病不够了解。想想我们常说糖尿病是甜蜜的负担,于是不少人一确诊了糖尿病,就开始这不吃,那不吃……这日子该过得多寡淡!为了提升大家的幸福感和消除积攒已久的误解,今天就来聊聊糖尿病,一起来涨知识吧!
要知道,正常人的血糖能保持在一定水平,是因为人体内有一套调节血糖浓度的机制。这套机制以激素调节为主,神经调节为辅来共同完成。
激素调节主要是靠胰岛素对血糖含量的调节。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升高时,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充当起快递小哥的职责,把糖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细胞,从而使血糖得到控制。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则会引起使血糖升高的另一类激素的释放,让血糖回升到正常水平。
没错,在这整个过程中,胰岛素是个关键角色。一旦它遇到点麻烦,确实会引发糖尿病。
1.胰岛素分泌不足→缺快递小哥
Ⅰ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患者体内免疫系统攻击胰腺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没法满足糖代谢的需求。相当于快递小哥人手不足,快递送不出去,进而引发高血糖。
2.胰岛素抵抗→拒收快递
Ⅱ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这种是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所致,发生了传说中的“胰岛素抵抗”。可以理解成快递小哥还是兢兢业业地在送快递,可是靶细胞们的吃糖能力下降,导致胰岛素却被拒之门外,快递送不出去。无处安放的血糖只能在血液里到处游荡,血糖蹭蹭上涨。
分析下来可以发现——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血糖代谢出问题了,工具人“胰岛素”出问题了。所以糖尿病与吃糖没有必然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吃糖不是糖尿病发病的直接原因。但糖吃多,总归也不是啥好事,最好改掉。
真正的祸根是它们糖尿病是一个长期累积的结果,病因很多,以下这些引发因素相对来说占得比重更大。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因为Ⅰ型糖尿病的确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先天性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的情况。有研究显示:父母有糖尿病史,其子女Ⅰ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Ⅰ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Ⅰ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达到50%。
2.肥胖
肥胖是万症之源,不是说说而已!肥胖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有数据显示约有60~80%的糖尿病患者发病初期为肥胖者。肥胖的人群有大量的脂肪堆积,阻碍新陈代谢的进行,容易引起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这也是Ⅰ型糖尿病的发作原因之一,如果你还不到30岁就开始发胖,可得注意预防糖尿病。
所以你说,吃糖多了有没有坏处呢?肯定有的!如果大量摄入糖分,远远超过身体所需要的,那么糖就会转变为脂肪,你就会变胖,各种问题也就来了。
3.饮食结构不合理
长期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受损,也能引起糖尿病。
4.糖尿病可饿不回去
有些糖尿病患者则过于谨慎导致走入另一个极端,认为少吃点血糖就不会升高了,不吃血糖就降了,于是这不吃那也不吃……饥饿疗法降糖可使不得!
少吃饭容易导致低血糖和饥饿性酮症,还会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让血糖大幅度波动,反而不利于控制血糖。由于盲目节食,热量摄入不足还会造成体内脂肪和蛋白质被过度分解,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要重视,特别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症状加重的人群。症状越明显,代表代谢紊乱越严重,及时就医很关键。
如何预防糖尿病?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
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1.健康生活
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2.配合诊治
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
3.主动管理
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4.平和心态
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
5.寻求支持
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寻求理解和支持。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很多糖尿病是吃出来的!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飙升,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有些糖尿病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这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尤其是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1. 主食吃太精细
2. 红肉摄入过多
研究发现,血红素铁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大致呈线性关联,每天每增加1毫克,糖尿病风险增加28%。尤其是红肉(猪肉、牛肉、羊肉),血红素铁占红肉相关2型糖尿病风险的65.6%。
3. 食盐摄入过多
研究显示,每天食盐>8克的糖尿病患者,与每天食盐≤6克与6~8克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平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更高。
4. 总是暴饮暴食
5. 早餐吃得太晚
研究显示,与习惯在上午8点吃早餐的人相比,上午9点以后吃早餐的人增加59%的2型糖尿病风险。
6. 吃超加工食品
7. 把饮料当水喝
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人体摄入过多糖分后容易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时间长了,会出现胰岛功能下降,极易患二型糖尿病。
8. 长期饮酒习惯
这些吃法能帮助平稳血糖
1. 调整饮食顺序
注册营养师王璐2024年在科普中国刊文表示,想要控制血糖,要调整吃饭顺序。先喝点清淡的汤粥或水来占据一定的胃容量,随后吃富含大量膳食纤维没那么好消化的蔬菜,接着吃非常“扛饿”的优质蛋白质,如肉蛋等,最后再吃提供淀粉的主食。
2. 多吃硬少吃软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朋友,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少吃质地柔软、糯叽叽的食物,更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的平稳。比如多吃“有嚼头”的窝头,少吃软乎乎的白面包;多吃硬挺筋道的面条,少吃煮到软烂、入口即化的线面等等。
3. 不要切得太碎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阮园2022年指出,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豆类能整粒吃就不要磨碎。蔬菜加工越细致,膳食纤维破坏就越多。建议切菜时切成长段、大块,不要切丁切末。膳食纤维是天然屏障,可以降低消化率,从而使血糖生成指数降低。
4. 急火炒少加水
食物中的淀粉颗粒在水和热的作用下,会不同程度地膨胀、破裂并分解。就像煮粥,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越多,血糖生成指数也越高。
5. 吃饭速度放慢
进食速度直接影响食物的升糖指数,如果吃得快,肠胃消化吸收就快,血糖浓度就会在短期内迅速升高。
控制血糖,还要做好这几点
1. 运动是降糖药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建议,每周进行3~7天的有氧运动,两次运动的间隔不超过2天,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每天累计30~60分钟,每周累计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最简单规律有氧运动举例: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6000步的步行,每分钟60~90步,最好能达到每分钟100步。
2. 睡好觉控血糖
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每晚的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7~9小时为佳。
3. 控腰围能降糖
日常一定要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减轻体重,缩减腰围,有助于实现空腹血糖达标。建议男性糖尿病患者腰围85厘米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在80厘米以下。
4. 一定要戒烟
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吸烟尤其增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5. 定期监测血糖
沈阳航天医院心血管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在赵茉莉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
转自/健康时报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到底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不要总怪遗传、怪糖,2个原因值得深思
现在的“糖人”越来越多,相信对于很多糖友来说,当确诊糖的那一刻,都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逐渐接受了事实之后,对于平时爱吃糖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这是原因,而若并不爱吃甜的,可能会把原因归咎于遗传。该病到底是怎么来的?提醒大家不要总怪遗传和糖吃多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因,也别忽视了,下面就和大家讲一讲,建议学会避开。
对于有家人得糖尿病的人来说,自己中招的几率的确要比他人高一点,但这并不是很主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家族史,但自己却中招了。
除了这个因素,大家想到的更多的一个可能就是跟吃太多糖有关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等的,虽然它名字中有糖,但实际上它是代谢异常引起的问题,是体内的胰岛功能出现异常了,并非单纯吃糖吃出来的。不过,虽不是对等的,但长期摄入太多高糖分,是不利于胰岛健康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增加风险。
对于嗜甜的人来说,多注意点不是一件坏事,管住嘴,少吃点,此外,也要少吃点盐分高、油脂高、蛋白过高的食物,有助于降低风险。另外,也有助于降低对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降低肾病、骨骼、口腔疾病风险。
以下2个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也提醒大家要加以重视:
1. 炎症
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小毛病,甚至不需要干预也能慢慢好,但如果它是慢性的,提醒大家重视,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并不少,该病就是其中一种。
《自然医学》上指出,人体内持续的炎症,对于该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友来说,他们体内的有炎症水平易升高。这会影响到胰岛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它不仅容易增加发病风险,也是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因素,若忽视,并发症找来的速度或会更快。
所以,学会预防,降低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或就可以降低风险,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建议:
平时不要乱吃药,也不要乱吃一些保养品,如果身体不舒服,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相关药物,而不是自行服用,尤其是抗生素和消炎药这两种常会被大家当成是一种药,更要注意。在日常饮食上要少吃容易引起炎症的食物,比如重盐重油重糖的,而是应该常吃些有助于抵抗炎症的食物,比如新鲜果蔬,也要多饮水。
2. 肥胖
这既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同时也会加重体内炎症,增加风险。
对于不少糖友来说,体重都超重了(当然这并不代表瘦人就不会得),与四肢比较胖的人相比,腰腹部胖的人,发病风险相对更高。肥胖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很多这样的人平时的运动量往往也比较少。
对于这个因素来说,控制好体重则有利于降低风险,其实没什么捷径,管住嘴、迈开腿仍然是关键。大家更要注意的是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避免陷入误区,另外不要过度减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可,体重太低也不是件好事,尤其对于老人来说。
综上所述,虽然该病和遗传和饮食有关,但不光只有这些,关于饮食,也并不是单纯的因为糖吃太多,以上两个因素提醒大家要重视,把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炎症要积极看待并及时干预,给身体消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具体怎么做,文中给出的建议不妨参考下。
参考资料:
[1]吃糖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答案在这里.北青网.2021.05.06
[2]炎症竟是糖尿病的重要帮凶!伤血管,损肝脏,促感染......危害无穷.北京卫视养生堂.2018.03.15
[3]国际公认:炎症是造成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关键,尽早防治.潇湘名医.2019.12.06
[4]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吃出来的吗?这两个因素可能比吃危害更大!.丁香医生.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