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咋引起的(糖尿病咋引起的呢)

佰年健康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这5大常见诱因,快看看你中招没?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界以及广大群众关注的重点。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在我国的防治形势可谓日益严峻。如今,糖尿病不仅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很多年轻人也出现了糖尿病的症状。

为什么患上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可能和这5大原因有关!

1. 肥胖

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是腹型肥胖者。这主要是因为身体肥胖的人体内有大量脂肪堆积,阻碍新陈代谢进行,更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患上糖尿病。

2. 不健康饮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日益丰富,但也更易出现营养过剩的情况。高脂肪饮食会导致人体代谢降低,使得摄入体内的糖分无法及时代谢,也更易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3. 运动不足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经常久坐不动,长此以往不利于身体代谢。坚持适度运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同时降低心血管并发症。

4. 精神状态欠佳

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精神因素是起到重要影响却常被忽视的一个因素。精神的紧张、激动和心理的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从而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致使血糖升高,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5. 遗传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1型糖尿病就是由于先天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导致的,且这种遗传并非是一定的,只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作几率。

看完这几点,你的心里是否已经惴惴不安了?要知道,糖尿病虽然可怕,但在其到来前甚至发展初期,只要及时干预,是完全能够控制甚至逆转的。代谢综合征一般被视为糖尿病发生的“早期阶段”,所谓“代谢综合征”是多种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等。如果能抓住这一阶段加以科学干预,就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

干预代谢综合征、防治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对症服用药物,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津力达颗粒就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运津的功效,可明显干预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的状况。

基于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津力达,将益脾气、养脾阴、清脾热、温脾阳、化脾湿、通脾络融为一体,可以通过保护胰岛微血管和胰岛细胞改善胰岛微循环和胰岛分泌功能,调节升糖激素和降糖激素之间的平衡,达到调节血糖的效果。

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6月3日,由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连凤梅教授作为共同通信作者的论文《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FOCUS随机临床试验》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影响因子39)发表,论文介绍了津力达干预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患者取得的重大成果:研究显示,津力达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降低腰围指数、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等多项代谢异常指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中药津力达取得的研究成果无疑为防治糖尿病开辟了新的思路,当然,在对症服用药物干预的同时,患者还需要做好日常监测,同时,一定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可能远离前文中提到的危险因素,做到规律作息、均衡膳食和适度运动,并努力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才能最大程度预防糖尿病的到来和发展。

糖尿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内容资料来源:

1. 中国疾控中心. (2020). 面对糖尿病,我们应该怎样做?查阅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中国糖尿病学会. (2018). 中国糖尿病防治年度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的代谢疾病,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它的出现与胰岛素作用异常或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有关。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产生的激素,负责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运送进入细胞,用作能量。当胰岛素作用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时,血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造成体内血糖水平升高。

糖尿病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主要两大类。第一类是1型糖尿病,通常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第二类是2型糖尿病,更常见,与遗传因素、肥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其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

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千家万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成为了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此外,人口老龄化也是造成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的情况,很多人都想要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局面,其实仔细追究起来,莫过于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身体不能有效地利用或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产生的激素,对维持体内的血糖水平至关重要。它帮助将血液中的糖分、转移入细胞中,并将其转化为能量。当这个过程出现障碍时,就会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进而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发病于儿童及青少年。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几乎完全不被生产。没有了胰岛素,血糖无法进入细胞被用作能源,因此血糖水平就会升高。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2型糖尿病则更为常见,占糖尿病病例的大多数。这种类型的糖尿病主要与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在2型糖尿病中,身体的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并且胰腺在一段时间后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这种双重问题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此外,还有一种被归类为妊娠糖尿病的糖尿病,通常发现于怀孕期间。虽然通常这种情况在婴儿出生后会消失,但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母亲日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糖尿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2. 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选择,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都会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3. 免疫系统的异常:特别是在1型糖尿病中,自身免疫系统的异常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生产不足。

4. 胰腺功能异常:若胰腺因受损或因其他疾病而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胰岛素生产不足。

5. 细胞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中常见的细胞对胰岛素抵抗,造成胰岛素使用不当。

尽管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适当的管理与治疗,许多患者仍能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治疗方式包括饮食管理、加强体育活动、服用药物以及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注射胰岛素。了解糖尿病的成因有助于采取措施预防此病的发生以及管理和控制血糖水平,从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健康问题。

糖尿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高血糖长期存在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等,严重威胁人的健康。因此,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群。它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较为常见,通常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因此,通过积极调整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或延缓其发展。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之一。这意味着要减少糖分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如全谷类、蔬菜和水果。此外,均衡的饮食结构也非常重要,应确保蛋白质、健康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摄入。

除了饮食之外,定期进行体育活动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适量的体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控制体重,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尤为关键。专家建议,每周至少要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除了饮食和运动之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对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这包括充足的睡眠、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研究显示,短期和长期的睡眠不足都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因此保证每晚7到8小时的优质睡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影响体内的糖代谢,增加患病风险。

另外,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对血糖水平的监测,对早期发现和预防糖尿病也非常有帮助。如果有糖尿病前期的迹象,如轻度的空腹血糖升高,通过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往往可以有效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李明,45岁,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广州某家公司当区域总裁,而且他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温柔贤惠,孩子听话懂事。

在朋友和同事眼中,李明已经是成功人士的典范。

然而,幸福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

李明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患上了糖尿病,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未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最终英年早逝,这让李明从小就很担忧,担心自己会遗传父亲的疾病。

殊不知就在两年前,李明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他经常感到口渴,喝水频率明显增加,而且尿频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起初,他以为是自己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导致的,并未放在心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发现自己体重逐渐下降,尽管他的饭量并未减少。他还经常感到疲惫无力,工作效率也大不如前,妻子见状劝他去医院检查,但他多次以公务繁忙为由推三阻四。

很快,在一次公司组织的体检中,李明的血糖指标严重超标,体检的医生建议他去内分泌科做更进一步的检查,无奈之下,李明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了医院,经过抽血等详细的检查,医生告诉他,他已经患上了2型糖尿病。

得知这个消息,李明犹如晴天霹雳,他害怕自己会像父亲一样,被疾病折磨。

但他也明白,逃避是没有用的,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战胜病魔。

从那以后,李明采纳了医生的建议,开始治疗自己的糖尿病,首先,他推掉了很多公司的应酬,开始自己煮饭吃,同时保证饮食清淡,然后,他加入了健身队,每日坚持运动和活动。

在药物治疗方面,李明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降糖药。他还购买了血糖仪,每天监测血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抗击糖尿病的过程中,李明遇到了不少波折。有一次,他因为加班,忘记了吃降糖药,结果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出现了昏迷,幸好妻子及时发现,将他送往医院,这次危险的经历让李明深刻认识到,糖尿病不容忽视,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尽管过程艰辛,但李明从未放弃。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一定能战胜糖尿病,经过两年的努力,李明再次复查的时候发现血糖恢复了正常,只需要定期吃药就能健康的活下去。

根据《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趋势分析》指出,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的患者有1.25亿人。这一数字比去年增长了0.02亿人,增长1.79%。有学者预计到2024年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起码要突破1.27亿人。

在治疗方面,2023年我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市场突破了666亿元,增长24.7%。预计2024年会达到714亿元,不过医生个人希望这种市场应该越小越好。

从全球范围来看,2021年全世界有5.29亿糖尿病患者,其中96.0%是2型的。专家预估到2050年时,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要突破13.1亿人,将有无数个家庭深受二型糖尿病的伤害。

那么我国的糖尿病总体患病率如何呢?据《首部中国糖尿病地图》显示,中国T2DM(2型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已达14.92%,也是非常可怕的数字。

由此可见,二型糖尿病的流行是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也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

这种疾病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特征是高血糖水平。它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充分(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那胰岛素是什么呢?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激素之一,由胰腺的β细胞分泌,主要发挥调节血糖水平的功能。

糖尿病的分类主要是两种:

第一,一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本质上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机制是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胰腺中β细胞的攻击,从而限制了胰岛素的产生,导致血糖升高。

原因有很多。

①,自身免疫反应。在各种原因下,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的识别胰腺β细胞上的某些蛋白质为外来抗原,于是这些自身抗原激活了体内的免疫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激活的T细胞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如CD8 T细胞),它们专门攻击和破坏β细胞。

②,β细胞破坏。细胞毒性T细胞释放细胞毒素(如穿孔素和颗粒酶)直接破坏β细胞。免疫系统的其他成分,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也被激活并参与β细胞的破坏。β细胞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被破坏。

③,胰岛素缺乏。由于持续的免疫攻击,β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β细胞减少会让胰岛素的分泌量不足以调节血糖水平。

由于一型糖尿病患者差不多完全失去了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因此患者需要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控制体内的血糖水平,从而延长寿命。

第二,二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其实不多,除了先天的患者以外,后天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情况下有可能完全治愈糖尿病,但是二型就不一样了。

二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缺乏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比一型糖尿病更为复杂。

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通常促进肌肉和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在二型糖尿病中我们观察到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持续减弱,这就导致了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而且胰岛素本身还有抑制肝脏的糖原分解的效果,但患者是胰岛素抵抗状态的话,肝脏便会不停地产生葡萄糖,让血糖水平升高加快 。

②,β细胞功能衰竭。在胰岛素抵抗的初期,胰腺β细胞会不断的分泌胰岛素来遏制血糖的升高,但大家都知道,如果一台机器一直工作,那最终要面临就是提前老化,β细胞功能亦是如此,一旦β细胞累死太多,胰岛素分泌肯定就减少。

③,遗传因素。目前研究发现,糖尿病和多基因变异关系密切,这些基因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所以那些直系亲属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患二型糖尿病

由此可见,二型糖尿病的出现一般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因此它的发生一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下降。

由此可见,二型糖尿病和一型糖尿病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其特征都是血糖的直线上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那一个正常人是如何患上糖尿病的?

正常人能患上的糖尿病,主要还是以二型为主,因此医生给大家着重分析这种类型的糖尿病,让更多人避免误区,不踩坑。

首先,喜欢吃甜食。强调大家禁糖绝不是空穴来风,长期摄入高糖食物与二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经常吃甜食会快速让血糖升高,因为甜食进入身体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然后进入血液,身体为了降低血糖,便会大量分泌胰岛素,时间一长就会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这会让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然后引发胰岛素抵抗。同时也会让胰腺对血糖不敏感,从而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素抵抗意味着肌肉和脂肪细胞不能有效地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

为了应对高血糖,胰腺β细胞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期过度工作可能导致β细胞疲劳和功能受损,最终可能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此外,高糖饮食可能导致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增加,引起氧化应激,损害细胞功能,包括胰岛素信号传导。

因此,长期摄入高糖食物是很危险的,会让我们的血糖居高不下,慢慢的胰岛素分泌就会不敏感,从而导致糖尿病。

其次,吃的太肥。现在吃胖绝对不是福气,而是短命。当人体过于肥胖时,脂肪细胞增多并分泌更多的脂肪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游离脂肪酸,这些因子可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

还有,肥胖可能导致肌肉和肝脏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使得这些细胞不能有效地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胰腺β细胞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期过度分泌可能导致β细胞疲劳和功能受损。

此外,吃的肥胖很容易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多种激素水平的变化,如瘦素抵抗(瘦素是一种调节能量平衡的激素)和脂联素水平降低,这些激素的变化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所以,肥胖的人要注意了,你已经是二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了,如果你还没出现高血糖的问题就算你运气好,要赶紧纠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总之,除了一型糖尿病以外,医生始终认为二型糖尿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多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这样你肯定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文/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