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糖尿病(糖尿病小品大全剧本幽默大全集)
回忆金庸先生:“我不是大侠,没有资格写自传”
金庸最后这些年偶尔出门还得坐轮椅。一些多年老朋友,和他打招呼,他都不记得,看着人家发愣。可我还清晰地记得他彬彬有礼的样子,笑嘻嘻的,很慈祥地看着你,手里举着酒杯,对每一个人都这样。
10月30日晚上,我和朋友在中关村吃饭,突然间接到几个媒体的电话,才得知金庸先生走了。
这些年,我采访过金庸,发过几篇深度报道,有幸陪同他们夫妇几次大陆行,有一点交往。当天晚上,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话,“金庸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优秀的报人,有勇气的评论家,也是一个慈祥、可爱、充满童心的老人。”
1.最后这几年
这几年,金庸身体不好,都是在家里休息。
陕西那次《华山论剑》之行,金庸带上了夫人林乐怡,还有从澳洲来的妻弟。当天晚上,主办方宴请,金庸很喜欢《白鹿原》,想和陈忠实坐一起。当地宣传部长干脆和陈忠实换了座位。
那一次,我是带着正怀孕的太太一起去的。在华山脚下我们排队坐索道上山,金庸看到了,特意走过来和我说:“张先生,山上冷,你要把你太太照顾好啊,千万被摔着。”还让工作人员拿了一件军大衣给我们。
那几天,不管外出游览,还是吃饭,我们都在一起。就这样,和金庸家人也慢慢熟悉起来。金庸忙应酬的时候,夫人林乐怡就和我们一起说话聊天,或者拍风景照。
林夫人是金庸的第三任妻子。他们没有要小孩。金庸在家,或者外出参加活动,都是林夫人陪同照顾。也许是聊得投机了,林夫人还给我留了香港家里的电话和秘书电话。
这些年,因为工作或者其他事情,我也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金庸先生,接电话的通常都是林夫人。因为健康状况,金庸很少外出,基本都是呆在家里休养。
电视人张纪中和金庸是二十年的合作伙伴和朋友,和我也相识多年。他现在正在筹拍电视剧《飞狐外传》。因为剧本改编的事情,张纪中会登门看望金庸。
“香港博物馆金庸馆开张时,我去看过金庸先生。当时他已经不能出门,躺在床上,因为脑萎缩,已经不能说话了。这几年,他一直是这样的状态。遇到我这样的老熟人,他的眼睛会眨几下,脸上有点笑容,就这样。
“这十年里,基本上家里都是太太照顾金庸。我去香港,她一定是请我吃饭。老先生糖尿病其实蛮严重,70岁的时候做了心脏搭桥,加上脑萎缩,其实非常辛苦。他太太对他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她永远躲在他后面,安安静静的,照顾他。
“我很难过,金庸最后这些年其实寂寞又孤独,偶尔出门还得坐轮椅。一些多年老朋友,和他打招呼,他都不记得,看着人家发愣。”张纪中回忆。
半个月前,从电话里得知金庸病重,张纪中就想去香港探望。这两年,他一直在找投资,磨剧本,想拍《飞狐外传》和《雪山飞狐》。“现在金庸先生走了,我要把他的作品集全部拍完,也算对得起他对我的信任。”
2.善良和侠气
在不同时期,金庸创办了《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出版社,不管是口碑还是经营,都取得了成功。立体发展开风气之先,内地的一些报业集团,后来也借鉴了他走综合性发展之路。
在一个商业社会里,办一份新闻报纸既要服务社会维护公众知情权,让读者喜欢,又要管经营,考虑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经营,还要给报社员工发工资,保持良性运转,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明报》的崛起,现在来看,还是一个奇迹。香港人口不多,新闻竞争激烈,商业市场小,金庸一人身兼总编辑、发行人、总经理,还是报纸的社论主笔,首席政治记者,副刊的武侠小说写作。
金庸告诉我,有很长的时期,他每天都是从早到晚地忙,每天十几个小时,上午忙报社的行政、经营工作,下午忙内容采编,晚上时间留给自己,写新闻社论和武侠小说。
金庸把《明报》的成功归于“善良”和“侠气”。
“我办《明报》四十年,问心无愧。明报不是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但是它不传播流言,不制造谣言,没有失实的新闻,在本地报纸评比中,品行和公信力都是第一,是值得信任的一张报纸。”
他这样总结报纸的成功秘密:“一张报纸,它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曾经甚至因为一篇新闻评论,有人送炸弹给我。我们报纸仍然以事实说话,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归根结底,人要讲良心,坏事不能做,时间长了,报纸的公信力就有了。”
对金庸的几次采访,有的因为版面紧张,稿件被删节或者压缩,甚至不能发表。金庸先生都是笑笑,宽慰我说不用在意,自己是老新闻人,非常理解记者同行的难处。
在金庸的几亿读者里,中国大陆地区应该是最多的。像我这个年纪,出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基本都是他的读者。上初中的时候,我和我哥,用零花钱把金庸的书基本都买齐了。
在几次陪同金庸出行的日子里,我看到很多人带着书找他签名。也总会有报社同事和朋友,让我带几本书,让他签名。金庸先生很有趣,他总是先看看书的版本,再决定是否签名。一般遇到读者拿了盗版书找他签名,金庸先生会礼貌客气地拒绝,请对方去找正版书来签名。对朋友或媒体记者,不想拂别人面子,就会找一张白纸,或者在采访本上签名。听金庸助理讲,马云第一次见金庸的时候,拿的也是一本盗版书,金庸当时没有签,后来在一张白纸上写了“相见恨晚,一见如故”八个字。
马云是金庸的书迷,和金庸很熟悉,刚创业时,要求所有员工都要从金庸小说里找一个人物的名字,当作内部“花名”使用。马云自己最喜欢《笑傲江湖》,崇拜武林高手风清扬,所以他用了这个名字。有意思的是,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白岩松也告诉我,说自己是金庸的超级粉丝,最喜欢风清扬,后来给儿子取名“清扬”。
3.自称小人物
“我这一生经历极复杂,做过的事情很多,兴趣非常广泛,我不相信有人能充分了解我,写一部真实的传记。我只是一个写武侠小说的人,一个小人物,没有多大价值,不值得浪费笔墨,写自传没有资格。而且我这辈子和太多的人交往,有太多的秘密,也不方便公开。”
上面这段话,是2003年夏天,在杭州香格里拉酒店里,金庸第一次接受我的专访时说的。现在重读,可以视作金庸先生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一如他的为人,儒雅,谦虚,低调。
我当时手拿着一本厚厚的《金庸传》,金庸淡淡地表示,市面上写他的几本传记,他没有怎么看过,也没有接受这些传记作者的采访,“其实他们都不了解我,就写了书。”
次日,还是在同样的会议室里,一个记者在群访最后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一个大人带着小孩经过金庸的墓地,这个墓碑上会写什么样的墓志铭?”
刹那间,金庸的助理们和杭州的接待人员都惊呆了。众人认为,对一个还健在,年纪刚到八十岁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很不得体的问题。有人走过去,示意金庸要立刻结束采访。
金庸坐在沙发上,没有表现出生气,示意助理不要中断,想了想,回答说:“这里躺着一个人,是二十世纪的一个作家。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许多人看得很高兴,他自己觉得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采访结束后,一旁的工作人员很生气,我看到金庸很平静地说,“不要,答应的采访不要取消。记者也要完成自己的工作,都不容易。”一旁的老记者实在气不过,在次日刊发的报道里,还批评那位记者的问题过分和失礼。
那一次,我陪同金庸呆了四天,他所有的活动安排,我都参加了,还一同登船,夜游西湖。也许是看我比较敬业,我工作的报纸也是他喜欢看的,在几次吃饭的时候,还特别跟我碰杯,闲聊了几句。
大概是喜欢年轻人的认真和细心吧,见我里里外外都跟着他,那一次的独家专访,金庸先生给了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近万字的采访刊发后,金庸收到报纸样报,特别让助手给我打了个电话,表示感谢。
接下来的几次活动,湖南衡山之行,陕西华山之行,金庸先生都点名让我陪同出行,委托《金庸茶馆》的主编万润龙转发邀请。因此也有了后来的福建武夷山,浙江桃花岛之行,包括后面几年,我在香港的采访和探望见面。
只是没想到,这十年来,大侠的身体一下子就衰败下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彬彬有礼的样子,笑嘻嘻的,很慈祥地看着你,手里举着酒杯,对每一个人都这样。很多时候,不到饭席终了,他就提前回家去了。似乎这次也是这样……
我的这三年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不是糖尿病人?或者问:你是医生吗?当他们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复的时候,第三个问题就很自然的出现了——你不是病人,也不是医生,那为啥做这个呢?(糖尿病患者教育)
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糖尿病科普媒体人。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一直混迹于互联网行业的我接到一个电话,然后我就有幸见到了《糖尿病之友》杂志社的社长,然后我就混进了这家在糖尿病行业已经做了11年的媒体,专门负责传媒旗下的一家网站——糖友网的运营。
这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患者教育的网站,这个网站已经做了9年,虽然看流量规模貌似不大,但是百度排名挺高。我接手的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团队,位置还没坐热,当时的人力经历就悄悄告诉我,要注意和老员工的相处,因为我的前任就是因为跟下属之间的冲突而离职的。
说实话,我对这个行业完全是个门外汉,对媒体的运作也不甚了解,人力的善意提醒倒是给了我一个思路,内部挖潜力,先不做大动作,尝试微创新。
对于糖尿病知识的科普,目前国内的患者确实是有需要的,但是为啥总感觉需求不是那么强烈呢?我总结了两大原因,一是目前的患者普遍倾向直接寻找医疗手段解决问题,观念需要转变。二是国内的患者教育内容大多雷同,形式单一。我自己找了一些书籍、网站和视频,感觉比较枯燥,学不下去。而且通常重理论轻实践,很难学以致用。
观念问题需要慢慢改变,我还是先从第二个问题开始解决,把患教内容做得生动、通俗、实用,让患者喜欢看,还愿意经常来看。
说干就干,我发现糖友网的内容多数是文字配图,天下文章一大抄,科普网站之间互相抄来抄去,看哪家的内容都差不多,这样的内容怎么能真正打动糖友呢?我绞尽脑汁,一无所得,有一天我的一位小伙伴张超来找我,他看到男厕所墙上挂着的一幅漫画广告很有意思,说为啥我们不做写科普漫画呢?我眼前一亮。
等我兴冲冲地把想法跟其他人说了,大家却没有意想之中的热烈反应,倒是抛出了一堆问题,专业美工、漫画创意,最关键制作周期长和成本问题难以解决,我沉默了。
我开始疯狂寻找可以制作漫画的软件,直到发现我的iphone4手机上的一款APP,可以通过拍摄来生成类似漫画效果的照片。从此就开始了系列科普漫画的拍摄和制作。
最开始,我出剧本,负责手机拍摄,找时间比较空闲的服务器管理员老高充当主角,其他人客串,提出创意的那位小伙伴负责后期制作。坚持每个工作日一天一集,从一开始大家的观望态度到后来的全员主动参与(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我的编辑部主任徐峰,后期基本是她负责这一系列漫画的创意和制作),我和我的团队开始互相磨合适应,共同成就了这一套到目前已经制作了400集的系列科普漫画——《我的高糖生活》。(有兴趣的糖友们可以去糖友网看看这套漫画)
有了拍漫画的经验,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在一次公司组织的海边旅游的过程中,我自己编了一个剧本,全程用我的iphone4手机和一个自制的手机三脚架,忽悠了我的美工帅哥张嘉悦和编辑部的一位美女杨洁,还有当时是同事,后来成为北京糖协秘书长的何道新(他负责扮演胰岛素大盗),拍摄了一部微电影。
这是一部科幻题材的微电影,说的是未来,人人都是糖尿病患者的时代。拍摄的时候,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限,剧本、演员、服装、造型、道具、布景、录音等等都是临时拼凑,临时解决的,经过海边两天不到的拍摄(基本上都是我自己保持骑马蹲裆式在拍,我的脚泡在海水里晒爆了皮,自制三脚架都挂了),和跟徐志强1个多月边学边剪辑的后期制作,终于完成了一部10分钟左右的微电影——《糖友时代》。(优酷网里可以搜到这部微电影)
拍了这部微电影,我的心里有底了。我发现原来的糖友网团队经常会去医院拍摄一些专家的讲课,但是比较粗糙,不成系统,时间也比较长。于是我想,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才是王道,我们应该做微课程,一集一个知识点,每集3-5分钟,要么用更直观,容易理解的三维动画来讲理论知识,要么用通俗实用的生活场景来展示实践的操作。经过了两年的摸索和改进,最终形成了大家可以在新版糖友网看到的《糖友公开课》。
移动互联网时代,怎么能少得了微博和微信这前后两大平台的身影。我先是在新浪微博建了糖友网的官方微博和我的个人微博——糖尿病之敌。说起来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段子:我初进杂志社,就对《糖尿病之友》这个名字吐了一次槽。我的理论是这个名字有明显的语病,糖尿病这么讨厌,为啥杂志还要叫做糖尿病的朋友呢,应该叫糖尿病的敌人才对。从此,糖尿病之敌就成了我个人钟爱的称号和品牌名。后来,我还用这个名字创建了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我创建公众号和微信群的故事见我的另一篇文章《我的微信我的群》)
忙忙碌碌,寻寻觅觅,转眼已三年。我终于迎来了一次丰收——业内每年一评选的《改变糖尿病媒体好新闻奖》找到了我,要求我提交参赛作品,等到我看到票选参赛作品的网页挂出之后,才发现我竟然有七项作品入围。
每天清晨,有些失眠的我坐在电脑前,用语音或用图文消息,发出我的一篇篇科普微信的时候,公众号后台显示的粉丝数,仿佛变成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的奋斗和他们息息相关,在这片糖尿病之海,需要得到帮助的糖友们越来越多,我只担心——我的声音和能量太小。
我这三年,有苦有泪,但是跟我得到的糖友们的信赖比起来,值了!
如果你觉得我这三年做的事有点意思,请点击左下方“相关链接”进入好新闻奖评选页面,为我投票!或者转发,为我拉票。你的支持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动动手指,你就能帮助很多人。
用毛笔写作 十年自创11部剧本
杨月喜用毛笔创作。
文/图 本报记者 邓 宁
十年来,65岁的杨月喜自学写作,笔耕不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自创剧本11部,用30多万字,写下了积攒大半生的情感和对新生活的热爱。
耗时六年 完成第一部作品
这几天,杨月喜又完成了一本散文集《湖光》。“以后要是找到机会,我还想出版。”虽然30多万字均无发表,但杨月喜却说:“写作无非是表达情感,分享乐趣。写作让我快乐,这就够了。”
杨月喜住在同安,曾是一名人民警察。2010年,他因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提前走下工作岗位,来厦定居。为了减轻病痛,他想到了自幼就有的爱好,开始尝试写作。尽管身体不好,常年吃药,但他还是坚持每天执笔伏案四五个小时,久而久之,杨月喜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写作。
为了寻找写作灵感,杨月喜先后到过山东、四川、江西等地。一路走来,他始终坚持边旅行边写作。杨月喜创作,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用毛笔书写。“既可以搞创作,又能练书法,一举两得。”
2016年,经过6年的坚持,杨月喜的第一部作品,10万字的剧本《山居》写好了。之后,他又陆续完成了《决战》《都市长梦》等长篇小说及剧本。
高中没毕业 难挡写作热情
高中没毕业,杨月喜就参军了,退役后转业进入家乡江西上饶市,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但杨月喜有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写长篇小说,成为一名作家。“我读中学时就很喜欢创作,自己经常写一些诗歌、散文等。”
这种“不务正业”也招来了质疑和不理解。当过教师的父亲曾劝告他:“这是知识分子做的事情,你一个没毕业的人,还是好好工作,好好过日子吧。”但杨月喜却说:“我心中认定了,就决不会放弃。”
几平方米大的空间摆了一张小床和一张简易书桌,这里就是老人的创作工作室。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环境里,杨月喜写出了30多万字。老人说:“桑榆不晚,为霞满天。我从写作中获得快乐,从写作中得到享受,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