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自传(糖尿病自述)

新民晚报 0
文章目录:

回忆金庸先生:“我不是大侠,没有资格写自传”

金庸最后这些年偶尔出门还得坐轮椅。一些多年老朋友,和他打招呼,他都不记得,看着人家发愣。可我还清晰地记得他彬彬有礼的样子,笑嘻嘻的,很慈祥地看着你,手里举着酒杯,对每一个人都这样。

10月30日晚上,我和朋友在中关村吃饭,突然间接到几个媒体的电话,才得知金庸先生走了。

这些年,我采访过金庸,发过几篇深度报道,有幸陪同他们夫妇几次大陆行,有一点交往。当天晚上,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话,“金庸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优秀的报人,有勇气的评论家,也是一个慈祥、可爱、充满童心的老人。”

1.最后这几年

这几年,金庸身体不好,都是在家里休息。

陕西那次《华山论剑》之行,金庸带上了夫人林乐怡,还有从澳洲来的妻弟。当天晚上,主办方宴请,金庸很喜欢《白鹿原》,想和陈忠实坐一起。当地宣传部长干脆和陈忠实换了座位。

那一次,我是带着正怀孕的太太一起去的。在华山脚下我们排队坐索道上山,金庸看到了,特意走过来和我说:“张先生,山上冷,你要把你太太照顾好啊,千万被摔着。”还让工作人员拿了一件军大衣给我们。

那几天,不管外出游览,还是吃饭,我们都在一起。就这样,和金庸家人也慢慢熟悉起来。金庸忙应酬的时候,夫人林乐怡就和我们一起说话聊天,或者拍风景照。

林夫人是金庸的第三任妻子。他们没有要小孩。金庸在家,或者外出参加活动,都是林夫人陪同照顾。也许是聊得投机了,林夫人还给我留了香港家里的电话和秘书电话。

这些年,因为工作或者其他事情,我也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金庸先生,接电话的通常都是林夫人。因为健康状况,金庸很少外出,基本都是呆在家里休养。

电视人张纪中和金庸是二十年的合作伙伴和朋友,和我也相识多年。他现在正在筹拍电视剧《飞狐外传》。因为剧本改编的事情,张纪中会登门看望金庸。

“香港博物馆金庸馆开张时,我去看过金庸先生。当时他已经不能出门,躺在床上,因为脑萎缩,已经不能说话了。这几年,他一直是这样的状态。遇到我这样的老熟人,他的眼睛会眨几下,脸上有点笑容,就这样。

“这十年里,基本上家里都是太太照顾金庸。我去香港,她一定是请我吃饭。老先生糖尿病其实蛮严重,70岁的时候做了心脏搭桥,加上脑萎缩,其实非常辛苦。他太太对他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她永远躲在他后面,安安静静的,照顾他。

“我很难过,金庸最后这些年其实寂寞又孤独,偶尔出门还得坐轮椅。一些多年老朋友,和他打招呼,他都不记得,看着人家发愣。”张纪中回忆。

半个月前,从电话里得知金庸病重,张纪中就想去香港探望。这两年,他一直在找投资,磨剧本,想拍《飞狐外传》和《雪山飞狐》。“现在金庸先生走了,我要把他的作品集全部拍完,也算对得起他对我的信任。”

2.善良和侠气

在不同时期,金庸创办了《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出版社,不管是口碑还是经营,都取得了成功。立体发展开风气之先,内地的一些报业集团,后来也借鉴了他走综合性发展之路。

在一个商业社会里,办一份新闻报纸既要服务社会维护公众知情权,让读者喜欢,又要管经营,考虑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经营,还要给报社员工发工资,保持良性运转,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明报》的崛起,现在来看,还是一个奇迹。香港人口不多,新闻竞争激烈,商业市场小,金庸一人身兼总编辑、发行人、总经理,还是报纸的社论主笔,首席政治记者,副刊的武侠小说写作。

金庸告诉我,有很长的时期,他每天都是从早到晚地忙,每天十几个小时,上午忙报社的行政、经营工作,下午忙内容采编,晚上时间留给自己,写新闻社论和武侠小说。

金庸把《明报》的成功归于“善良”和“侠气”。

“我办《明报》四十年,问心无愧。明报不是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但是它不传播流言,不制造谣言,没有失实的新闻,在本地报纸评比中,品行和公信力都是第一,是值得信任的一张报纸。”

他这样总结报纸的成功秘密:“一张报纸,它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曾经甚至因为一篇新闻评论,有人送炸弹给我。我们报纸仍然以事实说话,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归根结底,人要讲良心,坏事不能做,时间长了,报纸的公信力就有了。”

对金庸的几次采访,有的因为版面紧张,稿件被删节或者压缩,甚至不能发表。金庸先生都是笑笑,宽慰我说不用在意,自己是老新闻人,非常理解记者同行的难处。

在金庸的几亿读者里,中国大陆地区应该是最多的。像我这个年纪,出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基本都是他的读者。上初中的时候,我和我哥,用零花钱把金庸的书基本都买齐了。

在几次陪同金庸出行的日子里,我看到很多人带着书找他签名。也总会有报社同事和朋友,让我带几本书,让他签名。金庸先生很有趣,他总是先看看书的版本,再决定是否签名。一般遇到读者拿了盗版书找他签名,金庸先生会礼貌客气地拒绝,请对方去找正版书来签名。对朋友或媒体记者,不想拂别人面子,就会找一张白纸,或者在采访本上签名。听金庸助理讲,马云第一次见金庸的时候,拿的也是一本盗版书,金庸当时没有签,后来在一张白纸上写了“相见恨晚,一见如故”八个字。

马云是金庸的书迷,和金庸很熟悉,刚创业时,要求所有员工都要从金庸小说里找一个人物的名字,当作内部“花名”使用。马云自己最喜欢《笑傲江湖》,崇拜武林高手风清扬,所以他用了这个名字。有意思的是,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白岩松也告诉我,说自己是金庸的超级粉丝,最喜欢风清扬,后来给儿子取名“清扬”。

3.自称小人物

“我这一生经历极复杂,做过的事情很多,兴趣非常广泛,我不相信有人能充分了解我,写一部真实的传记。我只是一个写武侠小说的人,一个小人物,没有多大价值,不值得浪费笔墨,写自传没有资格。而且我这辈子和太多的人交往,有太多的秘密,也不方便公开。”

上面这段话,是2003年夏天,在杭州香格里拉酒店里,金庸第一次接受我的专访时说的。现在重读,可以视作金庸先生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一如他的为人,儒雅,谦虚,低调。

我当时手拿着一本厚厚的《金庸传》,金庸淡淡地表示,市面上写他的几本传记,他没有怎么看过,也没有接受这些传记作者的采访,“其实他们都不了解我,就写了书。”

次日,还是在同样的会议室里,一个记者在群访最后提出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一个大人带着小孩经过金庸的墓地,这个墓碑上会写什么样的墓志铭?”

刹那间,金庸的助理们和杭州的接待人员都惊呆了。众人认为,对一个还健在,年纪刚到八十岁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很不得体的问题。有人走过去,示意金庸要立刻结束采访。

金庸坐在沙发上,没有表现出生气,示意助理不要中断,想了想,回答说:“这里躺着一个人,是二十世纪的一个作家。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许多人看得很高兴,他自己觉得也是一件很好的事。”

采访结束后,一旁的工作人员很生气,我看到金庸很平静地说,“不要,答应的采访不要取消。记者也要完成自己的工作,都不容易。”一旁的老记者实在气不过,在次日刊发的报道里,还批评那位记者的问题过分和失礼。

那一次,我陪同金庸呆了四天,他所有的活动安排,我都参加了,还一同登船,夜游西湖。也许是看我比较敬业,我工作的报纸也是他喜欢看的,在几次吃饭的时候,还特别跟我碰杯,闲聊了几句。

大概是喜欢年轻人的认真和细心吧,见我里里外外都跟着他,那一次的独家专访,金庸先生给了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近万字的采访刊发后,金庸收到报纸样报,特别让助手给我打了个电话,表示感谢。

接下来的几次活动,湖南衡山之行,陕西华山之行,金庸先生都点名让我陪同出行,委托《金庸茶馆》的主编万润龙转发邀请。因此也有了后来的福建武夷山,浙江桃花岛之行,包括后面几年,我在香港的采访和探望见面。

只是没想到,这十年来,大侠的身体一下子就衰败下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彬彬有礼的样子,笑嘻嘻的,很慈祥地看着你,手里举着酒杯,对每一个人都这样。很多时候,不到饭席终了,他就提前回家去了。似乎这次也是这样……

中南大学医学生“漫话”:一图读懂糖尿病

红网时刻11月15日讯(记者 刘力)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红网移动社区一篇手绘“糖尿病”的科普帖文让网友很是感慨:“深夜突然看了这个,觉得需要一个安慰,然后决定立马关机睡觉。”“看了这个‘糖尿病自传’,我自己有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无自律,无永恒。”

网友感慨的这份科普帖文是由中南大学新媒体中心湘雅医学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他们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前,经过3日的筹备与绘画,将糖尿病的原理、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的问题,用漫画图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出来。让我们跟着湘雅医学院医学生们的画笔,走进糖尿病的世界,教你如何远离糖尿病。

宋美龄所写爱情小说是其真实自传(多图)

1/

r

大家都知道,宋美龄曾经是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妻子,贵为中国“第一夫人”,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著名社会活动家;也知道她是美女,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文学艺术、西方文化……各方面均有涉猎。但很少有人知道她还真的写过小说。她一生所写唯一的一部小说《往事如烟》竟然还是爱情题材,竟然是她本人的自传故事,竟然男主角并不是她的法定丈夫——当年中国的元首,而是另有其人。

r

那是1997年,宋美龄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公寓庆贺自己100岁华诞当天,曾感慨颇多地列举了她一生中好多个“唯一”。而最出人意料的是,她竟写过唯一的爱情小说。但是她回避了作品的名称与题材内容。在场的中外记者无不想探底,而又不便追问,以至成了难解的谜团。美国《华尔街日报》著名记者埃·森理十分玄乎地说,作为举世闻名的女政治活动家,此事实在不可理解,可谓是20世纪初一大传奇。

r

直到2008年10月,即宋美龄逝世后6年,美国著名女性传记作家汉娜·帕库拉才在她的新著《最后的皇后》中将《往事如烟》的幕后真相彻底“解密”。作者套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宋的评价说:一位乱世美人,以女性的非凡情感影响了大千世界,值得我们永远品味和思考。

r

r

老年宋美龄

r

2/

r

其实早在60年之前,“第一夫人”撰写小说也无人知晓,属于鲜为人知的“私闻”。那是1945年夏秋之交,身居陪都重庆的蒋介石,企图独吞抗战胜利果实,正忙于挑起内战。而作为“亲密伉俪”的宋美龄竟一反常态,居然足不出户,关在书房里“悠闲自得”地写起爱情小说《往事如烟》来。这部小说长达3万余字,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浪漫的情愫,纪实性地描述了自己早年与情人热恋恩爱的故事。

r

不过此举只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内,连消息十分灵通、最关心“第一夫人”走向的有关人士都被蒙在鼓里。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炒得沸沸扬扬、火火爆爆。纽约《女性世界》杂志特地出版一期“时尚”增刊,全文发表了这篇炙手之作。华盛顿《和平》杂志予以转载后,半个月内再版了3次,多达20余万册。

r

另外还有近百家报刊以显要版面摘录或节选,并给以炽热的评介。正如当时欧美文学界权威人士盖尔茨博士所言:“这种盛况在西方文化市场是史无前例的。”他说,这部文学作品并非弄巧宠众,亦无不可告人的隐私,却以一个普通女人的心态写出了真实的人性,打造了爱情的经典。更主要的是,作者以动人肺腑的许多细节,为人们揭示了中国女性特有的精神世界。

r

但这部小说刊载之后,亦有令人费解之处。《女性世界》曾连续两期刊登启事,要求作者函告汇寄稿酬的详尽地址,以及可供联系用的电话、电报号码。另外,作者署名“东方女”,要求能告知真实姓名。宋美龄却一直置若罔闻,不予理睬,甚至将该杂志锁在保险柜内,永远封死。

r

r

中年宋美龄

r

3/

r

而最清楚这部小说底细的,只有知情人、时任国民党中常委的刘纪文。这篇小说便是真实描述了当年他和宋美龄的情场隐私。只是他起初并不知道,宋今日追忆往事究竟有何用意。宋是1927年嫁给蒋介石的,其时她已是29岁大龄女。而在此之前她一直与刘相恋相爱,并被认为是“天上一对,地上一双”。

r

刘纪文原名兆容,字兆铭,广东东莞人(与汪精卫是同乡、同字,还同样都是帅哥)。他自小便长得眉目清秀,而且聪明好学;后来考上官费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14年暑假,刘赴美国看望在哈佛大学留学的好友宋子文。那是个雨后凉爽的周日,想不到宋美龄也正巧在哈佛大学图书馆门前等待哥哥,此时她正在附近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大学留学。刘从服饰到谈吐,都和宋氏兄妹的哥哥宋耀如一样十分洋派,还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他们于是认识了。

r

这对俊男靓女正在情窦初开、需要爱情滋润的年龄。刘纪文长得一表人才,气质非同凡响,而且博学多闻;宋美龄体态丰满,妩媚动人,双眼莹亮,而且聪明伶俐。他们真是风雨生情,相见恨晚。一个激动难耐,一个芳心涌动。自然,宋子文成了他们现成的“红娘”。这对青年男女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开始热恋起来。

r

虽然宋美龄将一副金手镯送给了刘纪文作为“定情信物”,但是正如她在《往事如烟》中所写,爱神是个怪异,不进则退,不热则冷,不亲则散。1917年春刘返回广东,同年秋宋也回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他俩相隔千里,虽有鸿雁往来,但不再那么亲热,渐渐疏远起来。此时,喜欢政治和权势的宋已游刃有余地投入到频繁的社会活动之中。

r

r

青年宋美龄

r

4/

r

就这样到了1922年春节,宋美龄去姐夫孙中山家拜年,在这里她第一次遇见了蒋介石,老蒋立即被“宋家三小姐”的容姿迷住了,于是迅速向她发动猛烈“进攻”。作为武人的蒋介石不同于作为文人的刘纪文,他怕夜长梦多、网破鱼漏,便尽力煽情,在宋面前展示自己的精干英武气质,在孙中山、宋庆龄夫妇面前则直言不讳地表达对宋的“贞爱”。为“速决速成”,老蒋竟至一天挂几个电话、一周写两三封信,以“大丈夫的柔情,征服小女子的阳刚”。

r

直到1927年春夏之交,凭借其政治手腕,蒋介石一跃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最高领袖。他更迫切要求与宋美龄结婚,因为宋的美英教会背景是他通向西方列强的捷径。宋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之后,好不容易才答应了他的求婚。但在结婚之前,她又郑重地提出了几项条件,其中之一便是如何善待她的男友刘纪文。老蒋不愧是“聪明的勇夫”,他极其爽快、毫无条件地同意了,并且“一一按夫人爰见照办”。

r

是年12月1日,41岁的蒋介石在皈依了基督教之后,正式娶得29岁的宋美龄为妻。在有1300人出席的大华饭店婚宴上,便有男傧相刘纪文。婚礼完毕后,老蒋不是以总司令而是以新郎的身份拉住刘的手说:“你已经坐上南京特别市市长的交椅,就不应该再是孤家寡人。找对象的事,包在我和美龄身上了。”这一招搞得刘颇为狼狈,心中的五味瓶全打翻了。何况蒋故意突出“市长”二字,这不是明摆着他这个“市长”是把自己与宋的爱情折换转手过来的?

r

r

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照

r

5/

r

不过,刘纪文也并不是省油的灯、完全顺从的绵羊,在此之前他也大打出手过。当蒋介石还在筹备婚礼的时刻,刘不甘心白白拱手让出自己的爱人,便撕下文质彬彬的面具,暗里出重金给上海滩暗杀大王王亚樵,软性绑架宋美龄,将她软禁在沧州饭店作为人质,先是借口逼其成婚,退而求其次,要挟老蒋以“显赫的乌纱帽”换人。宋在被软禁期间缄默无语,不对任何人表态。她对刘悄悄说过,尽管绑架是过激行为,但是颇能理解,亦会默契配合。刘说,他这是逼出的下策,人非草木,对宋依然一往情深,只要彼此心知肚明就满足了。

r

对刘纪文来说绑架事件是假戏真做,对蒋介石而言却是真戏假做。当日下午,蒋在南京一接到电告,便约孔祥熙匆匆赶到上海的宋宅。蒋先是安慰了宋美龄的母亲,一起分析情况,商量对策。老蒋接受了孔的建议,决定将绑架事件定为内部矛盾,对外保密,不动声色,并且当即派副官传口信:“刘毕竟是我党的同志,难得的人才,一时冲动,属于人之常情。对于所提的要求当全部满足。”

r

蒋介石的这种宽容和大度,连孔祥熙都感到有点意外。他事后对宋美龄说,总司令让步是我出的点子,但是全部满足便意味着百分之百的屈从,有损党国领袖的颜面了。宋听罢不吭一声,只是嗤之一笑而已。而这一来便泄了刘纪文的爱怨情愤,宋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中。刘也从原来的总司令部军需处处长一下子提拔成了国都南京的特别市市长。

r

所以尽管那天刘纪文在蒋宋婚礼上受到了无形的刺激,但是他贵有自知之明。此后,宋美龄虽与刘纪文同在南京,但是两人从未有过接触,就连一些重要的典礼也避免见面。

r

r

宋美龄与蒋介石[青年时期]

r

6/

r

但宋美龄是有情有义的,她听说刘纪文“面带倦容,郁郁寡欢”,总是“心灵反应,悉愁云垒垒”,便在暗中一直关心着他的“市长大业”。当时为统一规划市容建设,大量拆迁任务极为棘手,特别是下关挹江门至三牌楼数千拆迁户曾引发声势浩大的集会请愿,刘的政敌借机发难攻击,其压力颇大,看来非下台不可。就在此时宋挺身而出,敦促老蒋在中央政府会议上专题表态,坚决支持刘的城建规划。同时,宋又以“第一夫人”的身份,召集财政部长孔祥熙与自己兄长宋子文商谈紧急拨款大计,终于帮助刘渡过难关,还获得了众口称赞的政绩。

r

宋美龄又亲自出面为刘纪文挑选对象。她对蒋介石说,你当面对刘承诺过的事,如果不关心不支持,就没有良心了。你掠人之美,就应该投桃报李,还尽情债。终于在1929年5月上旬的一个周末,刘与金陵佳丽许淑珍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婚礼。许出身名门,是上海教会学校的校花,擅长美术和音乐。当时的《上海画报》还多次刊出过她的封面头像,引领上海滩时尚潮流。

r

宋美龄虽未参加刘纪文的婚礼,但特意派人送来了一个硕大的花篮。上面题款是四句诗:“往昔进履展恩晖,事倍争效鸟双飞。如今寥廓横空喜,烟花浪漫至如归。”当时不少文人墨客都觉得寓意难释,待见到“蒋中正偕同夫人宋美龄同贺”后,就更不敢妄自评头论足了。其实,这里的奥妙独有宋心中明白。将此诗的每句首字连接起来,便是时隔16年后,她所撰写的爱情小说题目《往事如烟》。

r

这正如《往事如烟》开篇的一首诗所云:“载酒群来听浣纱,琴张初度醉流霞。”宋美龄从来滴酒不尝,她却以“醉酒”的情思,去启开尘封多年的爱恋,难怪胡适博士所言“借以回归滚滚红尘之乐趣”了。

r

r

宋美龄与蒋介石[老年时期]

r

7/

r

原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小说《往事如烟》发表在美国报刊上之后,事情很快传到了胡适的耳朵里。他感到神奇莫测,便作了“不负责任”的探底和推理,并于1947年11月以“私人关系”,对同样热衷揭秘的盖尔茨分析了个中原因。他认为有两点可供参考:一是宋美龄在写这部小说时,已对蒋介石的政治与军事伎俩感到厌倦,想以“普通妇人之心态揭示男女之间真爱,借以回归滚滚红尘之乐趣”;二是其时据传蒋正与陈立夫之侄女陈颖有染,“夫人心火如炎,沉缅昔情,以发泄其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苦怨”。但胡适这些话只是在美国对朋友所讲。回到国内后,他就一直尘封在心中,对任何人都未着声响。

r

《往事如烟》发表后,在国内真是如烟一样平静,连蒋介石都被蒙在鼓中。刘纪文也不知什么原因,由南京市长迁任为广州市长。有一次,一位美国驻广州领事馆的朋友无意间透露了这部小说的内容。刘表面上无动于衷,内心却猛地一怔。他断断想不到,“第一夫人”竟是如此多情多义的女性。他本想写封信给宋美龄,表示对她的感激和敬意;但是并非洛阳纸贵,而是担心时过意迁,说不定惹出大祸来。为了这位往昔情人的安宁,刘极力克制了任何冲动。

r

从此以后,刘纪文既是受这段往事所陶冶,也是出于对情人的尊重和崇拜,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为人称道,连广大百姓群众都说他是办实事的人。1948年刘去日本治疗糖尿病,后迁居台湾,1956年在美国洛杉机病逝。此时宋美龄已年近花甲,足不出门;但是她依然专门发函去吊唁。在那饱经沧桑的心灵深处,表明不再往事如烟,依然滚动着旧日恋人的感情……

r

r

刘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