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方案(糖尿病治疗法)
中国专家团队提出糖尿病治疗新策略
中新网广州10月17日电 (蔡敏婕 梁嘉韵)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肥胖发病率升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7日发布消息称,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采用简化的口服降糖药物进行序贯治疗,可以维持治疗的获益,达到优化长期血糖控制的目的。该诊疗思路被称为“强化-简化”新治疗策略。
上述研究成果于今年10月15日全文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上(British Medical Journal,The BMJ),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李延兵教授为通讯作者,该院刘烈华副主任医师、柯伟健主治医师、李海副主任医师为第一作者。
一般来说,糖尿病治疗方案是升阶梯式的,即采用降糖药物不断增加、复杂化的方式进行应对进行性的血糖升高和病情进展。但长期疗效也不能令人满意,也就很难避免远期的慢性并发症。
李延兵团队既往在糖尿病的逆转管理方面耕耘多年,发现使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迅速清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诱导出糖尿病缓解。然而,如管理不当,这些获益往往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而且,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就出现严重高血糖,他们的长期管理更具挑战。
鉴于此,研究团队设计了“强化-简化”新策略,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采用简化的口服降糖药物进行序贯治疗以维持治疗的获益,以期达到优化长期血糖控制的目的。
该研究共入选了412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受试者首先均接受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正常化2周,以解除高血糖毒性;继而,受试者根据随机化结果分到四个治疗组。
结果显示,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的联合方案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两个单药序贯干预组也获得了良好的血糖结局。同时,简化的口服药方案的耐受性良好,因不良反应停止治疗的受试者比例不足5%。
该方案通过强化管理充分逆转高血糖后,采用简单易行的口服药方案进行维持,可以获得长期的优化血糖控制;后续简化的管理避免了多药联合甚至注射剂治疗,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也明显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有助于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该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2019年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立项。
需要明确,缓解不等同于治愈。李延兵说,糖尿病缓解是一种可以控制的代谢状态,而并非彻底治愈,病情也有可能因生活方式的改变或体重反弹而复发。糖尿病缓解是一场糖友与生活方式、健康管理的长期斗争。(完)
十四部门发布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制定《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该方案要求,到2030年,建立上下联动、医防融合的糖尿病防治体系,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达到60%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70%及以上,糖尿病治疗率、控制率、并发症筛查率持续提高,糖尿病诊疗规范化、同质化基本实现,防治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糖尿病早死率持续下降,糖尿病疾病负担得到有效控制。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四大类慢性病之一,也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给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该方案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一是加强危险因素控制,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开展糖尿病防治全民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糖尿病健康促进。二是强化糖尿病防治体系,夯实医防融合工作机制。推动糖尿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强化糖尿病医防融合工作机制,推动分级诊疗。三是实施糖尿病筛查和健康干预,强化筛查长效机制。加大糖尿病筛查和干预管理力度,优化糖尿病筛查管理模式,加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和干预管理。四是提升糖尿病诊疗能力,优化诊疗模式。加强诊疗规范化管理,完善诊疗质控体系,优化诊疗模式。五是规范糖尿病健康管理,提升健康管理水平。规范糖尿病健康管理,加强“三高共管”;提升基层健康管理能力;推广健康管理新技术。六是加强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提升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能力,强化糖尿病中医药预防及早期干预。七是开展糖尿病综合监测,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糖尿病防治综合监测,提高监测效率和质量,加强有关疾病负担评估。八是实施综合保障,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采取综合医疗保障措施,提高糖尿病药物供应保障水平。九是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糖尿病防治研究和协同网络建设,集中力量加快科研攻关,加强糖尿病防治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记者白剑峰)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糖尿病用药方案二三事
今天我们围绕糖尿病管理来谈一谈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叫做“性能过剩”。糖尿病管理当中的性能过剩是什么呢?指的是用药方案。除了胰岛素,随着近年来各种各样机制的药物陆续走入到临床,2型糖尿病治疗用药的方案组合显得十分百变且有弹性。粗略地统计,目前至少10种药物,覆盖10多种致病机制。正是因为2型糖尿病的病因构成复杂,多因素共同促成胰岛素抵抗、拖累胰岛功能,所以,各种药物的搭配组合,都有各自的合理性。
而拓展地讲,疾病总会有逐渐的发展,在当前治疗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一种药物,覆盖对应的额外一种机制,肯定会获得一段时间更充分控制,似乎再联合一个药物,又能更好一点点…
另一方面,糖友饮食活动控制的效果也可以算作一种药物的效果,持续饮食控制、长期保持活动听上去就很有挑战,那么是否在众多药物面前,我们可以“放松一下”呢?
说到这里,不知各位是否有点明白了呢?药物组合空间很大,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带来的“性能过剩”,对应的其实是糖友自我管理的“松懈”。
似乎,饮食活动慢慢地放开了,而用更多药物去“填补”本来由饮食活动控制带来的管理效果,看上去合理,但实际上身体内部的代谢经济性并不好,或者说放任饮食不进行活动时,体内代谢压力是很大的,尽管有“性能过剩”的药物方案能处理血糖,这种“大出大入”的状态始终有悖于疾病管理的初衷。
当然,对于疾病更稳定的控制、改善血糖波动、心肾获益,通过逐步满足疾病控制的诸多需求,增加短期血糖强化达标的把握度等,这些都是药物组合性能过剩带来的好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我们这几年越来越多地采用二合一的复方制剂进行管理,改善用药方便性的时候,多多少少带那么一点点性能过剩。
#科普吧医生##糖尿病##关注糖尿病##降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