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男性(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8个早期信号,此类人群高危!速自查

早上奶茶、中午火锅、晚上宵夜

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作息

多重社会因素带来“甜蜜负担”

慢性疾病“盯”上年轻人!

目前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

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人

患病总人数超过1.41亿人

患病率高达10.6%

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5%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糖尿病发病正年轻化!

糖尿病年轻化加剧,甚至儿童也不能幸免。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18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

30至39岁为6.5%

40至49岁则高达11.1%

我国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

2型糖尿病发病率每年增高26.6%

没有患上糖尿病

并不意味着就绝对安全

更多的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数据统计

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糖前期

小医提示

糖尿病不仅引发血糖升高,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损害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导致四肢麻木或疼痛,严重时可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并可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筛查,防患于未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如何预防糖尿病?

1

合理膳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高纤维食物能有效帮助血糖保持稳定,规律进食。

2

积极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3

规律作息

戒烟限酒,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按时吃早餐,多喝水,劳逸结合等。

4

控制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kg/㎡之间,同时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围要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要小于85厘米。

5

定期检查

早期筛查,提前预防。每年体检,就像是定期排雷,能尽早发现异常,积极应对。

03

警惕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一旦确诊糖尿病后

人生是否就是灰色?

其实,不需要过度恐慌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

必要的药物以及持续的血糖监测

你可以像朋友一样,与它和谐共处!

预防胜于治疗!以下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

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

数据表明,我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因此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然而,糖尿病并非全是这幅“模样”。

据统计,有近一半的糖友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以并发症相关症状为突出表现,尤其在老年患者中。

那么,糖尿病早期有哪些易被忽略的“蛛丝马迹”?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非典型症状”呢?

存在这17种情况,需警惕糖尿病

1.餐前低血糖

在2型糖尿病早期,因为患者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当餐后血糖升至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尚未达到峰值,等到血糖回落时,胰岛素分泌才达高峰,从而导致下一餐前低血糖,患者往往在餐前有明显的饥饿感,出现“餐前低血糖”。

2.乏力、消瘦

糖尿病人由于自身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致使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由于产能不足,导致身体疲乏无力。

另一方面,由于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患者体重往往有明显下降。

3.脖颈、胳肢窝发黑

在某些重度肥胖者的颈部、腋窝、大腿根等处常常会发现皮肤黢黑,怎么洗也去不掉,临床谓之“黑棘皮症”,提示患者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黑棘皮症”也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早期表现。

4.生过“巨大儿”的女性

女性在怀孕期间如果血糖偏高,胎儿在这种高糖环境下生长发育特别快,出生时体重往往在8斤以上,被称为“巨大儿”。

因此,凡是有巨大儿分娩史的女性,均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血糖。

5.视物模糊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晶状体增加水分含量,引起光反射变化,导致一过性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等。

6.胃肠道不适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常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患者常表现为腹胀、摄食量少或顽固性便秘,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这类患者腹泻并不是因为感染,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

7.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及排空,患者表现为小便困难、尿潴留及“张力性尿失禁”。

当男性出现上述症状时,不仅要想到前列腺肥大,还要注意排除糖尿病。

8.异常出汗

糖尿病引起植物神经病变时,可导致患者汗液分泌异常,即便天气不热(尤其是吃饭时)也常常大汗淋漓,特点是上半身出汗多,下半身出汗少或不出汗。

9.直立性低血压

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可造成血管收缩功能异常,当患者久坐、久卧后突然站立时,由于血管不能反射性收缩,导致血压下降而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省中医院提供)

来源: 海南日报

仅有30%糖尿病患者知晓自己患有糖尿病!这7个早期症状,每个人都要知道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11月14日),它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创立,以应对人们对糖尿病带来的不断升级的健康威胁日益增长的担忧。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约有4.25亿,全球20~79岁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8.4%,男性患病率约为9.1%。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达到6.29亿。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2017年中国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者有1.144亿,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有30~40%,即每10个糖尿病患者中,只有3~4人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在今天,春雨君想和大家盘一下关于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它:

除了常见的三多一少,糖尿病还有哪些症状

关注春雨君的朋友,应该对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很熟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少,但有些糖尿病患者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如果出现了以下 7 个症状,要小心了哦: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食量变大;

牙齿松动或者容易出现牙疼;

体力下降;

男性的性功能障碍;

视力减退或者视物模糊;

皮肤瘙痒;

糖尿病的预防

由于约有半数以上的早期患者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不能及时确诊和得到防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做好预防。

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

其次是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对于50岁以上的朋友,建议每年做一次餐后2小时的血糖及空腹血糖筛选检查,使无症状的患者尽多尽早得到确诊和防治。

真糖尿病 VS 假糖尿病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不存在所谓的“假性糖尿病”。网络上所谓的“假性糖尿病”多是指继发性糖尿病,即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如服用激素或患有生长激素瘤等导致的血糖升高,在停用激素或切除生长激素瘤后,血糖即可降低。

按照这个说法,那所谓的真糖尿病,就是指我们常说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了。

继发性糖尿病患者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 一方面,使用激素等情况同样会加速损伤胰岛细胞 ;

  • 另一方面,这种继发性糖尿病往往诊断偏晚。

因此,在去除继发因素后,血糖虽会比之前有所降低,但大多数依然还是在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上的,且此类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坚持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和延缓发病。

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先上答案:首先需要明确糖尿病是不可以治愈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使血糖在不用药情况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p.s.如果您在某些地方看到宣传“糖尿病”可以治愈,一定要赶快划走!不管它说什么,摆出多少“真实案例”,都是在骗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你究竟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这对后续的治疗与缓解至关重要:

1型糖尿病 VS 2型糖尿病

图源:百度健康医典词条截图

1型糖尿病

注射胰岛素:1型糖尿病必须终生依靠注射胰岛素调节血糖;

胰腺和胰岛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移植一般用于血糖难以得到满意控制和反复发生严重低血糖的1型糖尿病;

生活方式干预:规律的饮食、运动习惯,有助于血糖控制平稳。

2型糖尿病

对于已经确诊的2 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一些手段可使其达到单纯依靠饮食和运动,就可获得血糖控制的状态。但不管以何种方式达到缓解,前提是胰岛细胞并未凋亡,而是处于一种“休眠 状态”。部分2型糖尿病在尚未达到确诊的阶段,通过饮食调节和运动等措施有可能使血糖恢复正常。

手 术

代谢手术,适用于年龄在18~60岁,一般状况较好,经生活方式干预和各种药物治疗血糖难以控制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或伴发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目前看来,对于肥胖型 2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手术是个福音。从效果来看,进行胃肠手术后 5 年内不使用药物控制的比例最高。需要注意的是,术后仍需服从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活调整。

减 重

对于肥胖患者采取生活方式管理减肥同样也可达到缓解的目的,只不过首先需要树立长期管理的观念。通过生活方式管理减肥,一般是通过饮食 运动进行联合调整。由于不同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建议患者规律就诊,及时获取医生/营养师的个性化饮食方案指导。总体上来说,需采取以谷类食物为主,高膳食纤维摄入,低盐、低糖、低脂肪摄入的多样化膳食方案。

运动治疗对于伴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建议每周15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

以下人群不适用于运动方式减重治疗:

  • 血糖极不稳定的脆性糖尿病患者;

  • 收缩压大于180mmHg的患者;

  • 血糖过高,大于14mmol/L患者;

  • 严重心脏病患者;

  • 脑供血不足患者;

  • 肾脏病并发症患者;

  • 急性感染的糖尿病患者。

由此可见,不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即通过饮食 运动合理控制。

但对于很多糖友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控制好血糖,不是吃药就可以,综合管理很重要。

春雨医生30天糖尿病个体化科学管理,可以帮助你个体化评估血糖不稳的“元凶”、1v1指导每天用药、饮食、运动、睡眠等。

打好30天的基础,对后续的自我管理十分重要。

让知名三甲医院内分泌专家团、高级健康管理师、高级公共营养师共同守护您的健康。

编辑:春雨君

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1] 王辰、王建安等.内科学,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