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餐后血糖正常值(糖尿病餐后血糖2小时的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空腹血糖5.9,餐后2小时血糖9.3,严重吗?如何诊断糖尿病
【专业医生天天和您说健康】
有朋友问:用血糖仪测空腹血糖5.9,餐后小时血糖9.3,严重吗?如何明确诊断糖尿病?
家用血糖仪为人们日常检测血糖提供了方便,但血糖仪只能作为监测血糖来用,要对糖尿病作出明确诊断还是要在医院通过静脉采血的方式来进行,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以静脉血测量结果而制定的,通常采用的检测方法是:
空腹测量血糖后,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进食2两面粉做的馒头,检测半小时或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糖,这种检测法称为葡萄糖耐量试验或馒头餐试验,与此同时还可进行的一项检查称为胰岛素释放试验,两项检查加在一起是最为标准的糖尿病诊断方法。
进餐后随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不断升高,在餐后30-60分钟血糖会达到最高峰,但最点因人而异,无法找出统一的时间点;随后逐渐下降,绝大多数人至餐后2小时胃中的食物基本排空,小肠吸收葡萄基本完成,因此把餐后2小时的血糖作为衡量餐后血糖的标准时间,之后血糖会进一步下降,至餐后3小时基本接近空腹时水平。
血糖升高后会刺激胰岛细胞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胰岛素所起的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利用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其分泌量的多少与血糖变化相一致,即也是在餐后30-60分钟达最高峰,随后不断下降,至餐后3小时时接近空腹时的水平。
正常情况下,血糖变化的曲线与胰岛素分泌量的变化曲线是相吻合的,如果胰岛素的分泌量不能随血糖的升高而增加,即会造成血糖无法被充分利用,导致血糖升高,这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糖尿病诊断时,两项检查应同时进行,以便根据胰岛素分泌情况判断糖尿病的轻重。
那么,如何判断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呢?
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9-6.1mmol/L;糖尿病前期是6.1-7.0mmol/L;糖尿病是大于7.0mmol/L
餐后1小时:通过小于9.4mmol/L,最高不超过11.1mmol/L,超过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是4.4-7.8mmol/L;糖尿病前期是7.9-11.1mmol/L;糖尿病是大于11.1mmol/L
这位朋友用血糖仪测空腹血糖5.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3mmol/L,提示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水平,虽然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表明血糖发生了异常升高,如不加干预治疗将很快发展为糖尿病。如果需要对血糖高低及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做更明确的了解,可以到医院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
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饮食,减少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摄入,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同时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而检验干预效果是否有效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降低体重,如能在3-6个月对减轻5-10公斤体重,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将得到有效控制。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餐后血糖高隐患不小 ,高危人群别轻敌
近些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增长极为迅速。按照201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糖尿病地图,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1亿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而这一特点却没有被重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冉兴无:忽视餐后血糖升高常造成漏诊,高危人群应做餐后血糖筛查。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中国人的基因型、β细胞功能特点等因素使中国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流行病学数据表明,82%的糖尿病患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在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有高达47%的患者是单纯餐后血糖升高。
但是,国内的常规体检、检查一般都关注空腹血糖,忽视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往往造成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人群被漏诊。因此,一些患者直到出现并发症才被发现。
7.8mmol/L作为诊断为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重要血糖值,是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的上限,同时也是糖尿病的警戒区,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对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有研究发现,将空腹血糖在5.6~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5.7%~6.5%的人都划为糖尿病前期人群,我国约一半成年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此外,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还包括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上、超重或肥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0.90mmol/L)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2.82mmol/L)、高血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不爱运动或习惯久坐者、用特殊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孙子林:目标血糖值要因人而异,在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前提下越低越好。
由于餐后血糖的升高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如心梗、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并与视网膜病变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密切相关。餐后血糖不仅和药物相关,同时和患者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密切相关。
2015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了《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进一步明确了餐后血糖的目标值。具体而言,餐后血糖常规的目标值是不超过10.0mmol/l。而针对新诊断、病程较短、年龄较轻的患者,因为预期寿命较长,为了更好地预防并发症,餐后血糖需要达到更为严格的目标值,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因为有证据表明,餐后血糖在7.8mmol/l以上,心肌梗死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就已经显著增加。
糖尿病人要关注血糖高,更要关注血糖低,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前提是避免出现低血糖。低血糖风险高,一旦出现低血糖就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病,甚至死亡。根据最新的指南更新,低血糖的阈值由3.9mmol/l,提升为4.4mmol/l,意味着无论是年龄高、病程长的患者,还是新诊断、病程短、年轻的患者,血糖值不能低于4.4mmol//l。因此,中国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需要牢记三个数字:10、7.8和4.4。
一般来说,年轻的、刚刚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其餐后血糖控制目标更为严格,不能超过7.8mmol/l。如果是一位老年人,同时又患有其他慢性病,低血糖的风险高,其餐后血糖标准就可以适当放宽,常规目标为10mmol/l以下。在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下,血糖越低越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餐后血糖影响因素多,患者需定期到医院测血糖。
空腹血糖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少,通过对药物的调整等就可以监测和达标。但餐后血糖受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包括用药量、运动量、进食量和进食结构等,所以病人在餐后血糖的监测中要每天详细记录。如果餐后血糖不达标,看病时要带上平时的记录,请医生分析不达标的原因,才能调整。
糖尿病患者何时到医院复诊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讲,刚刚调整剂量、血糖不是很高的患者,1~2周复诊一次,三个月左右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如果调整好了,可以三四个月复诊一次。另外,血糖仪应该每天校正,3~6个月到医院测静脉血糖,做一个比对,这样更准确。
文/健康报记者 张蕊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餐后血糖的正常值是多少,控制到多少能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我们知道,糖尿病人控制血糖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这里说的控制血糖,既包括空腹血糖,也包括餐后血糖,还包括血糖波动。只有这3个方面都控制好了,才能达到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相对来说,空腹血糖是比较好控制的。而餐后血糖由于受饮食影响比较大,想控制得很理想,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控制好了,血糖波动自然就不会太大。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更重要。
那么,餐后血糖的正常值是多少?不同年龄的糖尿病人,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到多少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1、餐后血糖的正常值是多少?
从吃第一口饭开始,我们的餐后血糖就会逐渐升高,然后再慢慢下降。所以,餐后血糖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值。
不过,血糖并不会无限制地升高,因为我们体内的胰岛素会根据进食量,动态调整分泌量。
所以普通人无论吃多吃少,餐后血糖都会在一个范围内波动,不会升得太高。
那正常值是多少呢?
为了便于评估和比较,一般以餐后2小时血糖作为参考标准。所以,我们说的餐后血糖,指的是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大家记住2个数字:7.8和11.1。
- 普通人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属于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前期的一种)。
另外要注意:测餐后2小时血糖时,要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而不是吃完饭开始。
2、糖尿病人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到多少?
刚才说了,普通人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超过11.1就达到了诊断糖尿病人的标准。那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应该控制到多少呢?
是降到7.8以下更好,还是不超过11.1就行了?
答案是:既不是7.8,也不是11.1,而是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身体状况来制定。
具体的餐后血糖控制目标,大家可以参考下面这张表格:
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的目标,是因为随着糖尿病人的病程增加,并发症会逐渐出现和加重,胰岛细胞的功能逐渐衰竭,餐后血糖的波动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容易出现低血糖。
而对于高龄糖友和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友,严重的低血糖会导致病情的迅速恶化。
为了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糖友,血糖就不宜控制得过于严格,所以适当放宽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目标。
3、餐后血糖不达标怎么办?
如果你的餐后血糖一直不达标,可以从下面3个方面找找原因,一般都可以降下来。
1)饮食习惯
餐后血糖高,往往与饮食关系最大。
糖友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从饮食的种类、数量和进餐顺序,检查一下是否合理:
- 有没有足够的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虽然不能直接提供营养,但是可以有效延缓餐后血糖的升高。
对于糖尿病人 来说,全谷物、杂豆类、蔬菜等食物富含膳食纤维,一定要纳入一日三餐中。
油炸的食物热量极高,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 吃否吃得过饱
对于普通运动量的糖友来说,每餐吃七八分饱即能满足身体对热量的需求。
不吃得过饱,既能减轻胃肠负担,更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
- 进餐顺序是否合理
不同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所以进餐顺序也很重要。
要先吃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再吃升糖指数高的食物。
青菜升糖指数最低,建议先吃一点垫垫肚子;然后吃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增加饱腹感;最后再吃升糖指数最高的主食,这时候已经有了一些食物打底,就不至于吃的太快太多,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2)用药时间
有些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如果用药时间不对,降糖效果会大打折扣。
比如,门冬胰岛素、赖普胰岛素等超短效胰岛素需要在注射后立即进餐;而诺和灵、优泌灵等短效胰岛素则要在注射半小时后进餐。如果时间不对,降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再比如,阿卡波糖需要随餐服用,而且食物中必须有主食等碳水化合物,否则就起不到降糖效果。
如果您不了解这些,最好和医生确认一下,或者查阅药品说明书。
3)运动习惯
餐后适量运动能够有效改善餐后血糖。不过,要达到改善血糖的目的,对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都有讲究,不是随便选个时间活动几下就会有效果的。
- 运动时间
研究发现,晚餐后1小时运动更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水平。
- 运动方式
糖尿病人建议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相结合,能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
有氧运动指的是像快步走、慢跑、太极拳、游泳等相对舒缓的运动。有氧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改善心肺功能;
抗阻运动指的是像举哑铃、俯卧撑、深蹲等需要“用力”的运动。抗阻运动可以增加肌肉量,防止肌肉流失,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 运动强度
糖友一般建议中等强度。即运动时感觉稍微有点吃力,心跳和呼吸比安静时加快,但不急促,第二天起床后不感觉明显疲累。
有氧运动建议每周150分钟左右,平均分配时间。比如:每周5天,每天30分钟。30分钟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分几次累计完成,根据自己的时间。
抗阻运动建议每周2-3次。不要连续做,最好有充足的时间间隔,防止肌肉过度疲劳。两次锻炼间隔≥48小时。
一般来说,如果从以上3个方面进行调整,血糖仍然不能达标,说明你的降糖方案已经不适应目前的身体状况了,需要找医生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