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八味地黄丸治糖尿病(八味地黄丸有用吗)

韩医生 0
文章目录:

六味地黄丸治慢性肾炎 高血压病 糖尿病 甲亢等9种病 效果好

六味地黄丸,是北宋儿科名家钱乙所创立的。

是钱老前辈从《金匮要略》中的名方"肾气丸"中,减去桂枝、附子形成的方剂。肾气丸是医圣张仲景为了治疗肾阳不足的病证,而设立的方剂。

钱老前辈从肾气丸八味药中,减去温阳补火的桂枝与附子,余下的药及其用量比例仍和原方一样。

师古而不泥古,变化而不离宗,传承与创新,这是很多医生追求的境界。

本方原治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㿠白"的"五迟"证候。

明代医家薛己又将治疗作用扩大到成人的肾阴不足证。

六味地黄丸现在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广泛应用于肾阴虚引起的各种病症。

六味地黄丸的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大补真阴,滋养肾水,是为君药。

山萸肉与山药同为臣药

山萸肉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效果。起到一个收敛的作用,使补益之力作用于肝肾。

山药健脾,固肾,益精。通过补益脾胃的后天之力,来反补先天。

熟地黄的补益肾水的作用,在臣药山萸肉和山药收敛和补益的共同作用下,作用于肝肾。

肝肾有同源之说,肝肾同源于精血,一般补肝肾或者补精血,都是肝肾同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补到此时可以不?当然是不行的。所谓的因势利导,又有给邪以出路。要在补之时,还要给予泄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可以对熟地的补益作用有一个疏导的作用,使补而不滞,还可以清去因为阴虚产生的虚热之邪。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可以治疗因为阴虚引起的火旺症状。还可以缓解山萸肉和熟地补益作用,引起的副作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可以健脾益增强后天的生化之源,又可以泄阴虚之旺火。

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是三补。三补是三味药,也是补益作用的3个部位,肾肝脾3个部位。

牡丹皮、茯苓、泽泻是三泄。是3味药,也是泄的3个部位,肾肝脾3个部位。

三补3味药,补的是肾肝脾3脏,方中熟地的用量较大,以补肾为主。

三泄的3味药,泄阴虚引起的虚火,又泄3补的热性。

补中有泄,补泄并行,一起标本兼治,治疗因为肾阴虚引起的虚火等各种临床症状。

什么是阴虚的表现呢?一般是阴虚体质的人比较多。

这样的人一般比较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患者形体比较消瘦,或者胖瘦适中。嘴唇发干,眼睛干涩,,两颧较红,舌质较红。

要是患者虚火比较旺,就要加入知母、黄柏加强其清热的作用。出现其他的症状,要根据辨证加减。

六味地黄丸现在常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各种疾病。

比如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前列腺炎、黄褐斑、更年期综合征等9种疾病,用到的比较多,效果比较好。

什么药物都有不能服用的情况,六味地黄丸也是如此。

六味地黄丸因为是补阴的药物,肾阳虚的患者不宜服用。因为补得是肾阴,肾阳虚的患者服用,容易加重肾阳虚的阳虚症状。

是补阴药物,补得是阴,患者患有其他的阳虚的症状也不宜单独服用。比如脾阳虚、脾肾阳虚等阳虚症状。

要是患者的形体肥胖,动则气喘,或者患者有水肿症状,一般不宜服用。要是患者有各种感染的情况,也不宜服用。

六味地黄丸虽然是一个平补良药,就是药不对症,一般也不会引起严重的情况。但是毕竟是药物,服用的时候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要是服用以后,体重增加或者发胖或者水肿了,就要注意,很可能不适合服用。

糖尿病吃二甲双胍加六味地黄丸,降糖又护肾?辟谣:伤肾风险更大

很多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都会服用二甲双胍这个经典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用药经济性好,降糖效果明确,对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有良好的控制效果,长期应用还有一定的心血管健康获益作用,是安全性相对较高,应用非常广泛的降糖药。

发现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朋友,服用二甲双胍的同时,还在服用六味地黄丸这个中成药,问他为什么这么吃,他说:因为糖尿病容易损伤肾功能,吃点六味地黄丸能够补肾,保护肾脏健康,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今天就来给大家来厘清一下这个问题。

六味地黄丸能够保护肾脏功能吗?

六味地黄丸是我国中医药的经典方剂,是由宋代名医钱乙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八味地黄丸裁化而来,方中以熟地黄为君药,具有补益作用的山茱萸、山药为臣药,具有清泄祛湿效果的牡丹皮、泽泻、茯苓为佐使,三补三泄,均衡药性的同时,起到了滋补肝肾阴虚的效果。

很多人提到六味地黄丸,就想到它能够补肾。但需要明白的是,中医的肾阴亏虚,与西医中的肾功能受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医讲究五脏六腑,阴阳五行,结合身体的具体症状,来辨别阴阳气血的亏虚,肾阴虚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肾水不足,失于滋养,从而导致虚热内生的一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痛,咽干颧红,舌红少津无苔等各种症状,通过适当的服用补益类和清泄类的药物,滋阴降火是治疗和改善肾阴虚的根本,六味地黄丸通过滋补肝肾,清泄虚火,对于改善肾阴虚,有较为良好和明确的疗效。

出现上述的一些“肾阴虚”的症状,与肾功能受损,通常完全不搭边。这些症状会出现,肾功能也可能完全正常,肾功能出现受损,身体上也不一定就存在肾阴虚的问题和症状。因此,六味地黄丸的“护肾”功能,主要在于从身体调理方面,滋养肝肾,调理虚火,而非保护肾脏功能,保护肾脏实质免于高血糖,蛋白尿等问题的损伤,在保护肾脏正常生理功能的方面,并不是六味地黄丸的专长。

因此,服用六味地黄丸,主要调理的是肾脏阴虚的问题,而非保护肾功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身体需要,存在肾阴虚的具体问题,就可以考虑服用六味地黄丸来调理体质,而当出现肾功能受损,比如微量蛋白尿,或者是肌酐上升的问题时,如果此时服用六味地黄丸来治疗,就是错误的用药了。

六味地黄丸与二甲双胍同服,有何用药风险?

对于这件事,查阅了不少的专业文献,也有一些文章称六味地黄丸和二甲双胍合用,能够提高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效果,但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的样本数量少,其统计学意义也不高,因此参考意义并不大,倒是兰州大学药学院的一篇名为《六味地黄丸对二甲双胍大鼠体内肾排泄和肝肾组织分布的影响》的研究文章,反而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和风险提示作用。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采用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对六味地黄丸对二甲双胍的代谢排泄影响,肝肾组织分布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六味地黄丸后,二甲双胍的肾脏排泄受到影响,24小时内,二甲双胍的肾脏排泄量降低了14.93%,二甲双胍在大鼠体内肾脏的组织分布有所增加,肝脏组织分布无明显影响,研究者初步分析认为,服用六味地黄丸对二甲双胍的肾脏排泄形成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六味地黄丸抑制了肾脏对于二甲双胍的转运蛋白所致。

虽然仅仅是一个动物实验研究,对于我们的日常用药其实也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服用二甲双胍时,服用六味地黄丸,可能会影响二甲双胍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排泄,导致二甲双胍的血药浓度和肾脏组织分布浓度都有所增加,如果二甲双胍在肾脏形成积蓄,还有可能对肾脏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二甲双胍 六味地黄丸的组合,不但不能护肾,如果使用不当,反而可能会伤肾。

是不是服用二甲双胍,就应该禁用六味地黄丸了呢?

当然也不是的,通过上述的研究分享,我们知道通过动物试验研究,二甲双胍与六味地黄丸之间存在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可能会导致二甲双胍排泄受到相对的抑制,从而使得二甲双胍在肾脏中的分布有所增加,但具体这种增加有多大,会不会对人体产生确切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更深入的研究来明确。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对于服用二甲双胍和六味地黄丸的问题,给大家以下3个小建议——

  1. 六味地黄丸应该对症应用,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六味地黄丸的护肾,是指对于滋养肝肾阴虚方面的作用,而非保护肾功能方面,如果不存肝肾阴虚的具体问题,当然就没有必要乱吃六味地黄丸来“护肾”。
  2. 六味地黄丸不宜长期服用。虽然是安全性相对较高的中成药,如果身体确实存在肝肾阴虚的问题,服用六味地黄丸特别对症的情况下,六味地黄丸也不宜长期一直吃来调理身体,在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活调理,逐渐的改善自身的阴虚火旺的问题,通常六味地黄丸的服药时间,建议不超过1个月。短期用药,即使与二甲双胍合用,导致二甲双胍积蓄,影响肾脏健康的风险,也就相对更低。
  3. 使用二甲双胍时,是否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可以结合二甲双胍的用药量来考虑。二甲双胍的推荐每日用药量一般是不超过2000mg,而有很多朋友不需要服用这么大的药量,就能够稳定的控制好血糖,比如日剂量1000mg,在没有足量用药的情况下,如果身体也确实存在肾阴虚的情况下,短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即使药物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因为用药损伤肾脏健康的风险也是相对较低的,而如果二甲双胍是足量用药的情况下,六味地黄丸就要慎用了,如果一起使用,定期检查肾功能,并注意有没有出现较大的胃肠道刺激性不良反应等方面,都是值得注意的。

名不副实吗,六味地黄丸用于防治糖尿病,为何效果总是难以理想

在难以计数的中药方剂中,六味地黄丸可以算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如果姑且不论是否对症使用,六味地黄丸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中成药。

究其原因,深入人心的“肾为先天之本”的中医理论应该是关键原因之一。

但凡出现身体虚弱,免疫力减退等情况,很多人就会联想到:肾虚了,该补肾了。这时,大名鼎鼎的具有补益肝肾功能的六味地黄丸多会成为首要选项。

随着现代多种渠道的宣传和引导,六味地黄丸的应用不仅限于补肾,而且被广泛用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通风、免疫力低下等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六味地黄丸获得当前的江湖地位,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因为不只是在现代,在古代的很长时间内,六味地黄丸也是备受推崇的。

六味地黄丸是由“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来。《金匮要略》尘封了将近千年,到了北宋仁宗年间才重见天日,肾气丸也是此时才逐渐被发扬光大,不过此时的肾气丸还称为崔氏肾气丸,至于崔氏是何方高人,我还没有看到权威的论证,不过这一点也很少有人关心了,崔氏二字也逐渐淡忘,被省略了。

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乙对肾气丸进行了化裁,去掉桂枝和肉桂,将生地改为熟地,用于治疗小儿囟门不合等症,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六味地黄丸了。

明末清初的医学家赵献可继承并发扬了宋元滋阴派的理论,在其所著的《医贯》提到“先天之火乃人生立命之本,养生治病莫不以此理。”将肾脏之于人体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极力推崇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可以纲维一身之疾病”的神奇效果。

生地黄

《医贯》因具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特点,使中医辩证治疗变得很简单,所以一经发行便广泛流行,并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

献可稍后的医学名家、医学批判家徐灵胎对此极为愤慨,并特意撰写一部《医贯砭》,采用跟帖的形式对《医贯》逐条进行批驳,非常有意思,也特别有启发性。

至于赵献可与徐灵胎之争孰是孰非,到现在也没有官方的明确答复,《医贯》还被当做中医经典广为发行,六味地黄丸(包括六味地黄丸加减而成的一系列方剂)已经成为最为常用的中成药。

当然,六味地黄丸在千百年中一直被广泛使用,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其确切的疗效。作为一款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组方精妙,补中有泻,不惟补肾,兼顾肝脾,将中医的思维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

山药

但六味地黄丸仅有六味药,药简而力专,必须是在对症应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果。

并且中成药药量固定,很难兼顾个体差异,这也会影响六味地黄丸的使用范围。

所以虽然应用六味地黄丸的人群很多,但其中对症应用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今天就简要说一下糖尿病与六味地黄丸的一些关系。

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开始,历代中医经典著作多会涉及消渴病的论治,所以关于消渴病的中医理论和案例均是非常丰富的。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消渴症的治疗,有“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的说法。虽然关于消渴症的病因有诸多解释,但在治疗上,尤其是出现“渴”与“小便多”的症状时,终究还要将重点放到肾脏的调理上。

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中医消渴病包括糖尿病,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尽科学的。现代医学理论中的糖尿病与中医传统理论中的消渴病有诸多交集,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比如消渴病中的三消症状,很多糖尿病患者是没有的。

山萸肉

中医理论多认为消渴病的病因主要集中在肺、胃、肾、心、三焦,但现代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要比之前复杂得多。用传统中医理论去解释糖尿病的所有情况,难免会有牵强附和之嫌,并也会导致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是非常多样的,无论是通过西医西药方式,还是通过中医中药方式,寄希望于一种方案便能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行不通的。

这也是很多人长期应用六味地黄丸去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却没有明显效果的原因所在。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在于治疗肝肾阴虚,而现在比较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如:参芪降糖颗粒、津力达颗粒等也多是集中于气虚、阴虚。

丹皮

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阳虚、阴阳两虚的比率要比肾阴虚的多很多。

而且,在很多时候,身体表现出的阶段性问题并不是以肾脏为主。有时是失眠、情绪紧张等问题明显,这时就需要调理心脏、肝脏了;有时则是以便秘等问题为主,这时就需要重点调理脾胃了。

当然,六味地黄丸还有很多注意事项和服用禁忌。

以上种种情况,当然也就不适合使用六味地黄丸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