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一型很严重吗(糖尿病一型的严重还是二型的严重)

医界书生 0
文章目录:

1型糖尿病能治愈吗?

1型糖尿病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生活。以下是详细的说明:

1. 当前治疗现状

胰岛素替代治疗:患者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或泵),这是维持生命的必需手段。

血糖监测:动态血糖仪(CGM)和传统指尖采血帮助实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降低高/低血糖风险。

人工胰腺系统:结合CGM与胰岛素泵的闭环系统,可自动调节胰岛素输注,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2. 前沿研究方向

胰岛/胰腺移植:适用于严重病例,但需长期抗排异药物,并非广泛解决方案。

干细胞疗法:尝试利用干细胞再生β细胞,动物实验有效,人体试验仍在进行(如Vertex公司的VX-880临床试验)。

免疫调节治疗:如Teplizumab单抗(已获FDA批准用于延迟1型糖尿病发病),可能延缓β细胞破坏,但无法逆转已发生的损伤。

3. 管理关键点

个体化控糖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般建议<7%,但需根据年龄、并发症风险调整。

并发症预防:严格控糖可大幅减少视网膜病变、肾病等风险。

心理支持:疾病长期管理可能带来心理压力,专业指导尤为重要。

4. 未来展望

科研聚焦于β细胞再生与免疫耐受诱导,例如: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可能修复自身免疫缺陷或保护移植细胞。

生物人工胰腺:封装干细胞衍生的β细胞,避免免疫攻击(如ViaCyte公司的植入装置)。

总结

尽管1型糖尿病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新技术应用,患者预期寿命已接近常人。积极参与临床试验可能为个体提供新机会,但需谨慎评估风险。医学进步持续进行,未来治愈可能性值得期待。

异常血糖捕捉灵敏度达99.2%!1型糖尿病诊疗有了新突破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涵盖2000万份真实病例数据、异常血糖捕捉灵敏度达99.2%、从八大维度生成个性化方案……3月29日,国家科技创新2030“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重大专项的核心成果“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在安徽医科大学“西递科学论坛”发布,实现1型糖尿病数智化防控。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显著。”3月30日,安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习教授翁建平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目前,我国现有100万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平均需进行7次血糖监测和4次胰岛素注射,但65%的患者仍经历夜间严重低血糖,仅20%能达到理想控糖目标。

2025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习教授翁建平(右三)带领团队研讨诊疗方案。受访者供图

将1型糖尿病管理从“被动应对”推向“主动预防”,早期诊断和干预是关键。翁建平教授介绍,该大模型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14项关键代谢指标。其中,异常血糖捕捉灵敏度达99.2%,较传统方式提升40%。血糖监测精准度的大幅提升将帮助患者更精准地调整胰岛素剂量或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模型还集成了65个专科场景临床路径、135部诊疗指南及2000万份真实病例数据,构建了全球最大1型糖尿病知识图谱;同时,可以从膳食、运动、胰岛素调整等八大维度为患者生成个性化诊疗方案,实现“千人千策”。

“这一模型聚焦1型糖尿病诊疗痛点,通过整合多模态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临床经验,重构1型糖尿病‘筛-诊-治-管’全病程管理闭环,不仅为患者打造贯穿预防、干预、康复的全周期智慧化服务生态,也为全国慢病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安徽范式’。”翁建平教授表示。

责编:王卓

主编:林敬

校对:朱晓娜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1型糖尿病 vs 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vs. 2型糖尿病:核心区别

糖尿病主要分为 1型(T1DM) 和 2型(T2DM),两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完全不同。

一、1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

1. 核心特点

- 病因: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腺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几乎为零。

- 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青少年(但成人也可能发病,称“LADA型”)。

- 起病速度:通常急性,几周内出现明显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骤降)。

- 治疗:必须终身注射胰岛素,无法通过口服药或生活方式逆转。

2. 关键机制

- 胰岛素绝对不足:患者体内几乎不产生胰岛素,血糖无法进入细胞利用,导致血糖飙升。

- 易发酮症酸中毒:因缺乏胰岛素,身体分解脂肪供能,产生酮体,可能引发危险并发症。

3. 典型症状

- “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快速下降。

- 疲劳、视力模糊、伤口难愈合。

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相对不足

1. 核心特点

- 病因:胰岛素抵抗(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 胰腺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

- 发病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肥胖青少年发病率逐年上升。

- 起病速度:缓慢,可能隐匿数年才被发现。

- 治疗:先通过饮食运动控制,无效则用口服药(如二甲双胍),晚期可能需要胰岛素。

2. 关键机制

- 胰岛素抵抗:肌肉、肝脏等组织对胰岛素反应降低,血糖难以被吸收。

- β细胞代偿衰竭:初期胰腺拼命分泌胰岛素补偿,后期功能逐渐衰退。

3. 典型症状

- 早期可能无症状,体检发现血糖高。

- 部分患者有口渴、疲劳、皮肤瘙痒、反复感染等。

三、1型 vs. 2型:对比表格

| 特征 | 1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 |

| 病因 | 自身免疫破坏β细胞 | 胰岛素抵抗 β细胞功能衰退 |

| 发病年龄 | 儿童/青少年多见 | 中老年居多(近年年轻化) |

| 起病速度 | 急性(几周) | 缓慢(可能隐匿多年) |

| 体重 | 多数偏瘦 | 多数超重/肥胖 |

| 胰岛素水平 | 极低或缺失 | 早期正常或偏高,晚期不足 |

| 酮症酸中毒 | 常见 | 较少(除非严重应激) |

| 治疗 | 必须胰岛素 | 先生活方式 口服药,晚期可能需胰岛素 |

四、其他特殊类型

- 妊娠糖尿病:怀孕期间出现的血糖升高,产后多数恢复,但未来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LADA(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缓慢发展的1型,初期容易被误诊为2型。

- 单基因糖尿病(如MODY):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需基因检测确诊。

五、如何初步判断类型?

✅ 1型可能性大:

- 年轻发病(<30岁)、消瘦、起病急、有酮症酸中毒。

- 检测自身抗体(如GADA、IA-2A)阳性。

✅ 2型可能性大:

- 中老年发病、超重/肥胖、家族史、伴随高血压/高血脂。

- C肽检测(评估胰岛功能):2型早期正常或偏高,1型极低。

⚠ 注意:最终确诊需结合临床检查 医生评估,不可自行判断!

总结

- 1型:胰岛素绝对缺乏,必须打胰岛素。

- 2型:胰岛素抵抗为主,先改善生活方式 药物。

- 关键区别:病因、发病速度、体重、治疗方式。

及早明确类型,才能精准治疗! #关注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