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日本糖尿病一周一粒(日本糖尿病数值是多少正常)

医心医意 0
文章目录:

每周仅需口服一次的新一代降糖药:曲格列汀(Zafatek)

曲格列汀,每片100mg

曲格列汀(Zafatek)是日本开发的创新降糖药物,每周只用一次就足够了。这会使您很方便地应对2型糖尿病,不会错过任何约会 o(* ̄︶ ̄*)o

就在不久以前,这种药物还不存在。

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当曲格列汀的研究在几乎所有领域和几乎所有人群中均取得了积极成果后,在2015年才获准在日本使用。同时,武田药品株式会社匆忙宣布,它不打算进军国外市场,因为它想在其国内市场上更详细地研究该产品。因此,曲格列汀(Zafatek)仅在日本可用。武田药品株式会社在开始销售之前对该药物进行了20多次科学研究(仅提供日语)。

曲格列汀(Zafatek)的作用机理是多层次的。二肽基肽酶降解肠道分泌的肠促胰素。肠促胰素是一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激素。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时,肠促胰素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来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恒定水平。曲格列汀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升高肠促胰素水平,增加胰岛素水平,来改善血糖的控制。

曲格列汀(Zafatek)的作用机制

曲格列汀(Zafatek)效果长久而稳定,自服药之时起持续一周。

曲格列汀,每周一次

曲格列汀(Zafatek)的推荐剂量

儿童不应该服用曲格列汀(Zafatek)。

成人应该在一周中的特定日期和特定时间服用一次,一次服用一片(100 mg)。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您错过了曲格列汀(Zafatek),应尽快服用错过的剂量。之后,您应该继续按照常规时间表服用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服用双倍剂量来补充错过的剂量。这可能很危险!

使用曲格列汀(Zafatek)时的注意事项

请记住,曲格列汀(Zafatek)是一种正规的药物,具有深远而持久的作用,并且对整个人体都有多方面的影响。在日本,服用曲格列汀(Zafatek)时,需遵守以下注意事项:

▪ 该药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症(血糖降低过多)。

▪ 在管理危险机械、高空作业和驾驶车辆时,应格外谨慎地使用曲格列汀(Zafatek)。

▪ 如果您出现低血糖症状,请服用足够量的糖(例如,精制糖、葡萄糖、甜饮料等)。

▪ 该药物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 治疗1型糖尿病是有可能的,但需要咨询医生。

▪ 严禁在服用曲格列汀(Zafatek)的同时注射胰岛素。

每周只用一次的降糖药:方便,更重要的是有效

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吃药或打针非常的不方便;有没有不需要天天用药的降糖药呢?正处在临床试验阶段的治疗1型糖尿病的疫苗,每个月注射一次,就能有效维持进1个月的疗效,但是还没有真正上市。不过大家也不要失望,虽然一个月一次的降糖药,没有上市,可是每个星期一次的降糖药已经在临床上使用好几年了。大家可以根据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常用的有:

1、曲格列汀
曲格列汀属于DPP-4抑制剂;人体在进食之后血糖会升高,升高的血糖会刺激小肠分泌:肠促胰素,比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肠促胰素具有:(1)促进胰岛素分泌;(2)增加胰岛素合成;(3)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4)刺激胰岛β细胞增殖和分化,抑制β细胞凋亡;(5)抑制胃排空,抑制食欲;(6)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等多种作用,因此可以有效降低血糖。但是肠促胰素在体内很快会被一种称为“DPP-4”的酶分解、代谢。曲格列汀作为DPP-4酶抑制剂,可以抑制DPP-4酶对肠促胰素的分解,从而提高生理性的肠促胰素的浓度,来持续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持续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以此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曲格列汀是日本武田制药生产的,每周只需服药一片,每周一次的曲格列汀相当于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或阿格列汀等药物的每天一片,但服药间隔是1周一次,服药间隔长,服药量少,患者更容易接受。曲格列汀每片是100mg,成人每周一次,每次口服100mg。中度肾功能损害者减半,每周一次,每次口服50mg。要求每周的同一天服用(早餐前30分钟)。

2、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

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受体激动剂是人工合成的蛋白制剂,与体内天然的GLP-1结构非常相似,但是不容易被降解,半衰期更长,生物活性更强,因此具有较强的降糖作用,而且不增加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安全性良好,而且还具有:抑制β细胞凋亡、减轻体重、减少内脏脂肪,长期应用可保护β细胞功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等诸多优点。因为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可以帮助减轻体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获益更多。常用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有:艾塞那肽周制剂(艾塞那肽缓释剂型)、度拉糖肽(也称杜拉鲁肽);

1)、艾塞那肽缓释混悬液 2mg,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可于一天当中任意时间注射);
2)、度拉糖肽(杜拉鲁肽):0.75~1.5mg,每周皮下注射一次(可于一天当中任意时间注射);
长效GLP-1受体激动药,为患者减少了注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但是:GLP-1受体激动剂不能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也不能用于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曲格列汀这类DPP-4抑制剂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受体激动剂,作用原理类似,一个是提高内源性即生理性的肠促胰素的浓度,一个是提供外源性的,即人工合成的、不易被分解的、半衰期更长的、生物活性更强大的肠促胰素,因此他们的作用环节和靶点是一样的,所以这两类药物不要一起使用。所有药物的使用都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型糖尿病患者有好消息,一周用药1次的“超强”降糖药来了,快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以为,2型糖尿病就是“吃得多、动得少”的后果,只要少吃多动,就能逆转疾病。可惜,事情从来没这么简单。糖尿病的根本问题,并不是嘴馋,而是胰岛素抵抗与分泌障碍。一味节食运动,有时反而雪上加霜。

还有人相信,药物一旦开始,就永无停歇,仿佛打上了慢性病的烙印。实际上,科学的管理和新药的诞生,早已悄悄改变了这一宿命。

一款一周只需用药一次的新型降糖药,正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控制血糖打开了新的局面。

过去,患者每天吞服数颗药丸,时间一久,依从性直线下降,血糖反复如潮水。如今,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横空出世,一周一针,血糖平稳,体重下降,心血管保护,三箭齐发。这不是梦想,而是经由多项国际大型临床试验验证的事实。

很多人担心,打针一定意味着副作用连连,伤肝伤肾,不堪忍受。其实,新一代GLP-1药物模拟人体自有激素,几乎不经肝肾代谢,安全性优于传统口服降糖药。尤其在心血管保护方面,已被列入国际指南推荐。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种药物还能带来意外之喜:体重下降。对于与肥胖相伴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一剂药,双重获益。减肥与控糖齐头并进,省下了无数汗水与泪水。正所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不过,药物再好,也不是万能钥匙。有人误以为,打了长效降糖针,就能随心所欲,大鱼大肉,甜食不断。结果可想而知,血糖反弹,脂肪堆积,最终药效也被拖垮。科学用药,良好生活方式才是治本之道

饮食上,传统智慧早已有之。民间有句老话:“早馋晚饱,三餐无恼。”意思是早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三餐有节,肠胃无忧。现代营养学也证实,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摄入,控制总能量,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

运动亦不可忽视,但不是一味猛练。研究表明,饭后散步15分钟,比空腹剧烈运动更加有效地降低血糖。就像老北京人说的:“饭后一百步,活到九十九。”慢而稳定,才是长久之计。

不少人关心,这类药物价格不菲,长期用是否划算?从经济学视角看,早期控制好血糖,可以大幅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肾衰竭、心梗脑卒中,节省后期高昂治疗费用。花小钱,防大病,细水长流才是智慧。

更值得一提的是,司美格鲁肽不仅在欧美大行其道,国内也已通过审批,在多地医保目录中落地,减轻了患者负担。部分地区甚至可以门诊报销,真正做到了普惠大众。

当然,药物也有局限。部分患者在初期会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反应,一般在数周后逐渐适应。倘若症状明显,调整剂量、选择缓释制剂或分次注射,都能有效缓解。

还有人担心,长期使用是否会耐药?目前研究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并不会像某些口服药那样快速耐药,且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时,协同增效,血糖控制更加理想。

回顾历史,糖尿病并非现代病。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了“消渴症”,描述与现代糖尿病症状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古人束手无策,现代医学却能以科学之矢,射穿命运之墙。

有人问,为什么国外糖尿病控制率高于我国?一大原因在于早筛早治。据统计,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不足50%,很多人直到出现并发症才被确诊,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防患于未然,胜过亡羊补牢。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之变,养生亦然。血糖管理如同农事,春耕早防,秋收满仓。若等到杂草丛生,再忙碌已晚矣。定期监测,及时调整,才能守住健康的田园。

社会节奏加快,外卖、快餐盛行,年轻人饮食高油高糖,肥胖率飙升。2型糖尿病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九零后甚至零零后患者数量激增,成为不容忽视的趋势。

反观日本,糖尿病患病率明显低于中国。一大秘诀在于他们坚持传统饮食:以鱼类、豆制品、蔬菜为主,米饭适量,甜品克制。小食多样,量少质优,既满足口腹之欲,又避免血糖波动。

从医学角度讲,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但并不意味着束手待毙。通过早期干预、科学用药、健康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阻断病程,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生活就像一条船,糖尿病是水下的暗礁。知道它的存在,掌握驾驶技巧,就能避开危险,平稳前行。若任凭小船漂泊,终究难逃搁浅或倾覆的命运。

人到中年,血糖如影随形。控制不力,不仅是数字上的升降,更是器官的潜在伤害。心脏、肾脏、眼睛、神经,无一幸免。微小的忽视,积累成山,终成不可逆的灾难。

祖辈们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饮食之道,简而不俗。少油少盐,粗细搭配,食不过饱,乃是千古不变的养生良方。现代人若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然受益无穷。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选择上,更需讲究“稳中求进”。高纤维、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应成为餐桌主角,如燕麦、红薯、绿叶菜、豆类,既能延缓血糖上升,又能提供丰富营养。

睡眠与血糖之间也有密切联系。研究显示,睡眠不足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控制恶化。常言道:“夜卧早起,安身之道。”规律作息,亦是控糖之本。

精神压力,同样是隐形杀手。长期焦虑、抑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糖。保持心情愉快,培养兴趣爱好,是糖尿病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

科技飞速发展,血糖监测手段也不断革新。新型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可以实时跟踪血糖变化,帮助患者更精准地调整饮食与用药,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个体化治疗将成为糖尿病管理的新趋势。根据每位患者的基因特征、生活习惯、并发症风险,量身定制治疗方案,远比一刀切更高效、更人性化。

春耕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天的一点努力,未来便是丰硕的回报。糖尿病不是绝境,而是提醒我们重新审视生活方式的一盏明灯。

新药的出现,给了我们更轻松的选择,但真正的主角,始终是自己。掌握科学知识,养成健康习惯,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健康的守护者。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最好的治疗,是在疾病到来之前,就已筑起坚固的防线。每一分自律,都是向自由迈进的一步。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王昕,王刚,于娜.司美格鲁肽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2):867-872.
[3]杨丽芳,李宏宇,刘志勇.我国糖尿病流行趋势及预防策略探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04):4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