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常见病吗(糖尿病是常见病吗能治好吗)

康复Therapy 0
文章目录: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与隐忧:为什么糖尿病会成为“时代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患病率正在逐年攀升。

2024年11月20日,《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杂志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题为《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揭示了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和背后的原因。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为什么糖尿病会成为“时代病”,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这一健康挑战。

@康复Therapy

糖尿病的流行情况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挑战之一。2021年的数据显示,全球共有约5.29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50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上升至13.1亿。而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突破1.18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2%。这种快速增长反映出中国人群在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上的改变正在显著影响公共健康。

令人震惊的是,与1980年相比,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从不足1%上升到如今的超过11%。这一数据的背后不仅仅是饮食结构的改变,更是城市化、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糖尿病在中国迅速流行?

糖尿病的高发和蔓延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主要的几个原因:

1. 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脂高糖的饮食、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以及长期的工作压力,都是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现代都市人群,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快餐和外卖,缺乏规律的运动,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升高。

2. 超重和肥胖的流行

体重增加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国的超重和肥胖率持续上升。过多的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引发糖尿病。据统计,高BMI(体重指数)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者。

3. 年龄增长与老龄化

中国正面临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素分泌功能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都会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此外,很多老年人存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也进一步增加了患病风险。

4. 家族遗传因素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糖尿病史,那么家族成员患上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增加。这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并不仅仅是血糖高这么简单。如果不加以控制,它会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造成长期损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包括:

  •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也更大。
  • 肾脏损害: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过滤功能,导致糖尿病肾病,甚至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 视力问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糖会损伤视网膜的血管。
  • 神经病变: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四肢麻木、疼痛,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行动能力。
如何有效预防和管理糖尿病?

面对如此严峻的糖尿病形势,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

1.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均衡饮食不仅可以帮助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还能降低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

2. 保持规律的运动

运动可以帮助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骑车或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增加力量训练也有助于增强肌肉的使用,帮助控制血糖。

3. 控制体重

体重超标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维持健康体重非常重要。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来有效减少体重,尤其是腹部的脂肪,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4. 定期监测血糖

对于有糖尿病高风险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便及早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尤其是家族中有糖尿病史、肥胖或者40岁以上的人群,更需要注意定期检测血糖水平。

5. 管理好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长期的压力和睡眠不足都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因此,学会管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作息,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面。

结语:共同应对糖尿病的挑战

糖尿病的流行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问题,更是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每个人都应该对糖尿病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才能共同对抗糖尿病带来的威胁。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守护好自己的健康,远离糖尿病的困扰!

@头条健康#健康##糖尿病#

健忘就是这种疾病的征兆吗?如何早期识别这种疾病? |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老年痴呆的常见疾病之一。只要提到阿尔茨海默病,我们就会联想到老年痴呆症的各种症状。老年痴呆症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状。

家有儿女,总是会操心父母的健康,其中,老年痴呆症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老年常见病之一。今天,我们着重解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健忘就是痴呆症吗?

衰老与痴呆症关系密切吗?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该如何预防和缓解相关症状?

“想不起来”就是痴呆症吗

健忘与衰老似乎有一定的关联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老年人可能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会想不起早餐吃了什么,或者记不清出门都遇到了哪些熟人。但如果在家人提醒下能够回忆起来,这通常只是在衰老过程中出现的记忆力减退,虽然他们可能会忘记一些事,特别是那些“芝麻绿豆”的琐事,但他们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还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能力也没有出现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家人不必过于担心。

痴呆症与衰老引起的记忆力减退不是一个意思。吃完早餐却一口咬定自己没吃,和熟人打招呼却以为在跟陌生人打招呼……这种把以往熟悉的生活体验全部遗忘的情况,正是痴呆症的典型表现。

有痴呆症倾向的老年人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会越来越多,甚至在家人的提醒下,也无法回忆起刚刚发生的事情。他们一开始可能只是忘记随手拿的东西放在哪儿,逐渐会发展到对日常居住的环境感到陌生,最后严重到连家人都不认识,甚至不记得自己的模样。随着对时间、空间概念的逐渐混淆,他们最后甚至连最简单的日常起居都不能独立完成。

通过对比可见,虽然同样是“想不起来”,但痴呆症的严重程度要远远超出正常衰老的日常表现。

痴呆症有哪些早期症状

除了明显的记忆力减退,痴呆症还有其他一些早期症状,值得我们关注。

除了上述异常情况,在医生问诊的过程中,有一些出现痴呆症早期症状的患者会反复向陪同就医的家属求证:“我是这样的吗?”“我真的做过这事儿吗”……这些表现就是典型的记忆障碍现象。因为早期出现记忆力减退的痴呆症患者对于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没有信心,他们会更加依赖陪同者,希望借由他人之口来核实自己的记忆能力。

一个简单方法自测痴呆症

如果怀疑自己患了痴呆症,但又出于各种原因没法及时到医院检查,大家可以先进行简单的自测。在此介绍一个在家就可以轻松完成的绘表测试。

请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并确保测试时周围没有任何钟表等提示物。测试内容非常简单。首先,在白纸上画一个表盘。其次,在表盘内标上数字。最后,画出时针和分针来表示10时10分这一时间点。测试需要在15分钟内完成。再次强调测试时不能参考任何钟表。如受试者有偷看钟表的行为,也可能是患有痴呆症的表现。

如果受试者绘制的内容存在以下问题,就要认真考虑是否患有痴呆症了:表盘过小、数字颠倒、数字缺失、数字过多、数字没有延表盘顺时针排列、指针指向有误、有3个以上的指针、像电子表一样用数字表示时间等。

虽然这项测试不能确保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就一定得了痴呆症,但如果受试者出现了以上情况,其患有痴呆症的风险可能高于一般人群。

痴呆症能预防吗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官网发布一个有关预防痴呆症的指南。该指南指出了痴呆症的12个诱因,呼吁公众注意均衡饮食、戒烟、少饮酒、积极进行认知训练、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同时明确有效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以达到预防认知衰退和痴呆症的目的。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杨丽娜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何金婷

策划:余运西 王宁

编辑:栾兆琳

来源: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1.41亿,已成我国第五大疾病“杀手”,超半数不自知病情!

澎湃新闻

2024年11月14日,恰逢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研究团队调研编制的《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正式发布。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在“健康中国”大目标下,进行糖尿病大众认知调查,既是糖尿病防控“关口前移”的必要手段,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糖尿病科普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报告》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旨在通过识别不同人群、地区在糖尿病认知方面的差异和特点,探究影响认知水平的关键因素,为改善糖尿病防控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报告》显示,我国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仍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公众对糖尿病危害的认知明显不足”、“糖尿病高危因素识别存在盲区”、“对糖尿病治疗手段的认知较为片面”等等,均表明在提升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水平两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糖尿病已成我国第五大疾病“杀手”

随着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也迅速增加。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中国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6%,患病人数达到了1.41亿,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1]。不仅如此,从1990年到2021年,中国总体糖尿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和 DALYs(伤残调整生命年)都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已经和肾病一道跃升为中国第五大死亡原因[2]。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在已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中,很可能有超过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中国医科大学滕卫平团队通过调查全国7.59万名成年受试者发现,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3.3%的患者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其余56.7% 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病[3]。

这些数据表明,提高公众对于糖尿病的认知非常有必要。

糖尿病认知——认知度与危险度呈现反比例

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表现形式之一,而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危害则在于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所可能衍生出的各类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足部病变等。但根据《报告》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公众除了对体形消瘦、肾脏病变和视力下降这三项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危害,认知率尚可,对于其他类型的,特别是那些死亡风险较高的危害,反而认知不足。例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但只有43.0%的受访者知晓糖尿病与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由此可见,当前公众对糖尿病的危害并未形成充分的认知。

除此之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国的糖尿病易感群体相较其他群体对于糖尿病的认知率反而更低。《报告》中针对“久坐和缺乏体力劳动两个人群是糖尿病易感群体”的调查显示,学生群体和上班群体作为久坐和缺乏体力活动最为明显的群体,他们对“久坐群体为易感群体”的认知率分别为32.25%和40.43%,对“缺乏体力劳动群体为易感群体”的认知率分别为47.74%和50.55%,4项数据均未达到及格线。作为“高风险人群”,上班族和学生党本身并未对自身可能会患有糖尿病具备足够的认知。

《报告》指出,糖尿病易感人群的识别主要有两方面意义:首先,对于个体而言,了解易感人群的特征,将有助于其判断自身风险水平,及时调整干预;其次,从社会化干预角度来讲,当个体了解易感人群的特征,其就可以通过这些特征对身边的亲友家人进行判断,作为“重要他者”,推动身边人的及早干预。

糖尿病管理——治疗依从性是难题

而对于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来说,另一大挑战就是长期的管理治疗。例如,治疗依从性始终是胰岛素治疗的难以迈过的一道坎,频繁的注射扎针,复杂的病程管理等,让未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望而却步,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身心俱疲。

1280针,这是一位患妊娠糖尿病的患者整个孕期共注射胰岛素的次数。据这位受访者透露,生理上的疼痛以及心理上的恐惧给她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报告》显示尽管有80.5%的糖尿病患者认同“应该听从医生建议,该用胰岛素治疗时就用”,但仅有53.1%的人表示不会对胰岛素治疗感到紧张焦虑,而当谈到对胰岛素治疗是否适应时,比例进一步降低,只有24.6%的人选择了认同。

此外,影响治疗效果的一些日常小细节,比如注射用针头更换问题,也是此次报告的关注点。一方面针头注射后没有及时更换会产生感染等衍生问题;另一方面,频繁更换针头的经济负担,也使得患者陷入两难的境地。《报告显示》虽然有 65.1% 的受访者认为针头应该每次一换,但根据一项对221名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的调查显示,仅有30.8%的人能做到每次注射胰岛素后都更换针头[4]。

相较于针头注射与更换,糖尿病复杂的病程管理也同样被多位受访者提及,他们表示糖尿病的管理过程之复杂,涉及饮食、运动、药物以及定期监测等多个方面。这让他们在执行治疗计划时压力倍增,严重影响了治疗依从性。即使努力遵循医生的建议,但在实际执行中,正常的治疗计划仍会受到如工作、家庭、自身情绪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总而言之,对于那些“苦病程管理久矣”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希望未来能够有一种更加安全、长效、便利、经济的治疗方式来帮助他们摆脱每天的治疗焦虑。

根据《报告》结果,我国糖尿病的认知率仍处于较低水准,基层的疾病科普亟待开展;今年世界防治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只有建立在正确的疾病认知上,才能更好地管理疾病,减轻患者疾病负担的同时,让他们获得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未来,相信随着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医疗手段的持续创新,疾病宣传的显著加强,公众糖尿病认知的水平提升,将有助于最终实现我国糖尿病防控的总目标,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关于《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

《中国大众糖尿病认知调查报告》是由诺和诺德公益支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研究团队调研编制的一项针对中国公众对糖尿病认知水平的全面研究。自2024年9月1日起至9月14日,该报告总计在全国范围内回收样本2600份,其中有效样本2568份,有效样本率98.77%。同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设定男性和女性比例为51.1:48.9,城镇户籍样本占比66.2%,18-59岁样本占74.44%,并依照地域划分,保证各省份样本占比同其实际的人口占全国比重相接近。

《报告》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全面评估国内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现状,旨在通过识别不同人群、地区在糖尿病认知方面的差异和特点,探究影响认知水平的关键因素,为改善国内糖尿病防控工作及政策提供建议和方向指导。

参考文献

[1] 第10版《全球糖尿病地图》

[2] 《1990-2021年中国糖尿病国家负担及危险因素分析: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

[3]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

[4] 苏宁,董新梅,崔瑞琦,吴芳.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笔针头临床使用现状及宣教调查[J].海军医学杂志,2022. 43(6):5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