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糖尿病(婴儿糖尿病怎么引起的)
新生儿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异源)引起的一种内分泌-代谢障碍综合征,其共同特点是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缺乏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糖类代谢紊乱,对糖类的耐受性降低,血糖升高,并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新生儿糖尿病十分罕见而又治疗棘手。
新生儿糖尿病(NDM)是指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的一种罕见的单基因糖尿病,也有部分NDM在出生6个月后发病的病例报道。常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血糖明显升高起病。该病可进一步细分为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PNDM)和暂时性新生儿糖尿病(TNDM)。
病因
NDM 呈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或非孟德尔遗传。其病因为胰岛β细胞发育、功能或胰岛素信号通路中起关键作用的单个基因突变造成胰岛β细胞缺失或功能丧失而致病。目前已发现23种不同的NDM临床亚型,每种亚型均有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和遗传方式。
目前已知20余种基因突变均可引起PNDM。最常见为KCNJ11、ABCC8、INS基因突变。KCNJ11、ABCC8分别编码的是胰岛细胞ATP敏感钾通道的亚单位Kir6.2和SUR1。80%的KCNJ11突变为新发,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
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缺少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约40%的患儿就诊时即已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其症状常比儿童糖尿病重,未经胰岛素治疗者的病情迅速发展。
1.半数以上为早产儿,小于胎龄儿。
2.消瘦,发热,皮下脂肪减少,体重增长缓慢、不增甚至下降,多尿。
3.脱水、高血糖,严重脱水时出现肢体凉、脉细弱、心率快、血压低等休克症状;烦渴,进食多良好,但重症者则不佳。
4.嗜睡,很少发生昏迷,不同程度的酮症酸中毒,有低钾(早期可不低),可发生肾前性尿毒症,易伴发感染如败血症和尿路感染等。
TNDM 常表现为严重的宫内发育迟缓,出生后很早(常在出生后1 周)即出现严重的、非酮症性高血糖,12周后可恢复,50%~60%在青春期前后复发,复发后临床表现类似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PNDM 多为出生时小于胎龄儿,常以糖尿病为唯一临床表现,也有少部分患者同时具有胰腺外的临床特征。PNDM无缓解期。
临床治疗
对于TNDM及PNDM患儿,发病后均可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磺脲类降糖药物可以不依赖于ATP,可直接与SUR1亚单位结合关闭KATP通道,促进胰岛素分泌控制血糖,同时也可改善患儿神经心理发育状态。因此,磺脲类药物适用于KATP通道突变的患儿,即ABCC8和KCNJ11基因突变者。大部分ABCC8和KCNJ11基因突变的NDM者可成功从胰岛素转换为磺脲类,但部分患儿仍无法转换成功。目前报道有10%的KCNJ11和15%的ABCC8突变者尚不能实现胰岛素到格列苯脲的转换,原因或与转换时的年龄及突变位点有关。
目前治疗新生儿糖尿病的手段比较局限,一个是注射胰岛素,一个是口服格列苯脲降糖药。也有医生尝试给患新生儿糖尿病的孩子使用采用模拟胰腺生理功能的胰岛素泵,结合无创性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达到精准诊断、精准控糖的作用。相信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会出现更多先进的治疗方法,新生儿糖尿病孩子的家长需要了解药物用法、家庭监护治疗方式,遵医嘱进行治疗。
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资料来源:转自文糖医
出生仅3个月确诊糖尿病,孩子这种迹象要注意
来源: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刚刚进入暑假,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内分泌专科早已人满为患,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诊室里、病房里都是患儿和家长。面对这样的情景,儿童内分泌专科主任袁惠华和医护团队常倍感煎熬。
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内分泌专科是东莞首个集儿童内分泌专科门诊、病房统一管理的儿童专科,其诊疗水平在东莞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近年来,专科门诊量每年接近2万人次,且呈逐年增长之势。
性早熟、身材矮小、肥胖症,在儿童内分泌专科诊治的病种中排在前三位。儿童糖尿病也是其诊治的重要病种之一。袁惠华最大的担忧在于,目前,很多家长对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认识还很不足。
1.出生仅3个月,诊断为“小糖人”
从1993年汕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东莞算起,这是袁惠华在市妇幼保健院工作的第30个年头了。这一路,她见证了东莞在改革开放中的快速崛起,更亲历了医院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
她对儿童健康事业的热爱越来越浓,这几年,在分管的儿科一区中投入全部精力。儿科一区是一个儿童内分泌、风湿免疫综合病区,主要收治儿童内分泌疾病、儿童风湿免疫疾病及儿童感染性疾病。
袁惠华作为儿科一区主任,兼任儿科内分泌专科主任。儿童糖尿病是儿童内分泌疾病的一种。“我们收治过年龄最小的是出生仅3个月的糖尿病新生儿,5~7岁和10~13岁的较为多见。”袁惠华说。
去年,她诊治的小儿糖尿病大概有20多例,基本上都是Ⅰ型糖尿病,得终身与胰岛素为伴。“一些家长得知孩子确诊糖尿病后,感觉天要塌下来了,‘医生,我们家里没人得这个病,怎么孩子会得呢?’”
袁惠华说,儿童糖尿病绝大部分是自身免疫反应、环境因素所致。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下降(“三多一少”)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但儿童糖尿病往往症状不典型,家长要多加留意。
2.“小胖墩”增多,身材矮小要注意
如果说儿童糖尿病相对较少,身材矮小和肥胖症的患儿就多得多了。目前,矮小的发病率约为3%,儿童肥胖症发病率则在16%左右,若父母均是肥胖人群,儿童肥胖症的发病率则会达到50%以上。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孩子在家上网课,吃得多,运动得少,“小胖墩”就越来越多。袁惠华提醒,家长一定要安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孩子多加运动,不然,孩子一胖各种疾病就会找上门来。
孩子肥胖,家长看得出来;孩子矮小,很多家长却往往会以为是“晚长而已”。“这方面家长的认识是普遍不足的,按发病率算东莞矮小孩子应该不少,但现在真正接受规范治疗的还不到10%。”
治疗矮小最直接的办法是打生长激素,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状况,确定生长激素的剂量,长效的是每周打一次,短效的是每天打一次,算下来一个月的费用在数千元左右,持续打两年就会有效果。
去年,袁惠华诊治的矮小儿童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大约有500个,除个别孩子依从性不好,害怕被同学笑话,没有坚持打,其余的患儿坚持下来,效果都还不错,不但改善了身高,也改善了代谢。
3.性早熟患者多,占门诊量的三四成
前几年,性早熟的门诊量在儿童内分泌专科中排在第二位,在身材矮小之后。这两年,性早熟的门诊量已经蹿升至第一位,儿童内分泌专科一年2万人次的门诊量中,30%至40%都是来看性早熟的。
“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是促使越来越多孩子性早熟的最根本的原因。”袁惠华说,尤其是一些家长害怕孩子营养不够,会给孩子吃一些补品,结果导致孩子性早熟,反而对孩子生长不利。
发现孩子有性早熟的迹象,家长一般都会很慌、很怕、很急,儿童内分泌专科每天放的号有限,一些家长就宁可在诊室门口等,一定让医生加个号,为此,袁惠华和同事常常是中饭、晚饭都没法吃。
“其实,性早熟分为真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像一些新生儿出生才几个月,就出现单纯乳房早发育,这时注意观察就行,这一般是暂时性的激素改变,随着年龄增大,孩子小青春期过了,就好了。”
文/广州日报记者 汪万里
婴幼儿阳性如何应对?这些要点家长请牢记!
儿童新冠阳性怎么办?这些要点家长请牢记!
孩子感染奥密克戎和成年人有不同吗,有何症状?孩子什么情况需要立即去医院?家长如何科学应对?速看北京儿童医院专家详解。
1. 儿童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有什么症状?
儿童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大多数症状较轻或无症状,常表现为轻度到中度发热,少数高热,可以有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者乏力、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多数在1周内消失。少数重症肺炎常在1周后病情进展,出现精神状态差、咳嗽加重、呼吸急促、低氧等症状,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热后,如果出现拒奶或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2. 儿童新冠阳性后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目前新冠疫苗还未覆盖3岁以内的婴幼儿,但婴幼儿暴露感染风险相对较低,症状较轻,家长不必过于焦虑或担心,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发热是孩子感染或者应激状态下,体内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
如何防护:儿童感染后,家长应注意将孩子与其他同住人分开居住,并保持距离;1岁以上儿童佩戴外科口罩、高危儿童可以佩戴N95口罩;感染儿童和家长应分开吃饭,清洗消毒餐具;家长在护理孩子时也应佩戴N95口罩,接触孩子及其物品后应洗手和消毒;此外,家长及监护人也应监测自己的体温,如出现症状也应及时隔离、休息。
如何照护: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儿童,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通常不用特殊治疗,几日后即可恢复;对于婴幼儿,还应密切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反应,当孩子出现哭闹不止、拒奶等现象考虑及时就医。
家庭用药:我国尚无批准用于低龄儿童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主要对症治疗。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或之前有过抽搐史的儿童,应及时给予退烧药物治疗,给药时应根据孩子年龄和体重。如果是六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选择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二者任选其一;如果是两个月以上且六个月以下的孩子,只能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4—6小时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应超过四次。
何时停药:退热药物主要是缓解儿童症状,减少不适感,因此当孩子体温稳定并低于38.5℃后可以不使用退热药(有热性惊厥史患儿低于38℃),但仍应随时注意孩子体温和精神状态,以免病情反复。
易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包括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重度营养不良、肿瘤、肥胖、糖尿病或遗传性疾病、免疫缺陷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早产儿或新生儿等,家长应提高警惕。当孩子3—5天持续高热不退,呼吸急促、精神萎靡、持续胸闷或胸痛或者病情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无抗病毒效果,只有在合并细菌感染时才会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家长不要自行决定。
3. 儿童外出或就诊时应注意什么?
儿童及家长或其他同住人尽量不要去人群聚集场所,1岁以上儿童外出时应正确佩戴大小合适的儿童口罩、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注意手部卫生,尽量不要触碰公共设施,不用手揉眼、鼻和口,正确洗手。
就诊时尽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全程佩戴口罩,按预约时间前往医院就诊,减少在医院候诊时间。
4. 儿童感染后会有新冠后遗症吗?
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后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
对3岁以上儿童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儿童的家庭成员疫苗接种有助于儿童预防感染。
新生儿母亲确诊新冠怎么办?儿科专家权威释疑
母亲感染新冠病毒后能否继续母乳喂养?针对部分家长关心的问题,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内科主任王亚娟给出解答。
1.母乳中尚未发现新冠病毒
王亚娟介绍,母乳喂养能够为宝宝带来终身健康和发展优势,迄今为止,母乳中尚未发现新冠病毒,也没有文献报道发现新冠可通过母乳传播给宝宝,因此目前尚没有理由避免或停止母乳喂养。
2.母亲确诊也可以进行母乳喂养
王亚娟表示,若母亲确诊新冠病毒,如果愿意,可以进行母乳喂养。但是她建议,挤母乳奶瓶喂养。
“虽然母乳中尚未发现病毒病毒,但因新冠病毒存在接触感染,以呼吸道传播为主,若防护不到位,母婴面对面亲喂,有存在呼吸道传播的风险可能,故首先建议挤奶奶瓶喂养,不直接接触宝宝。”
王亚娟介绍,为了避免因密切接触传给宝宝,母亲在接触宝宝前,应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与宝宝接触时,严格佩戴医用口罩以及清洁和消毒接触过的物体表面。
3.母亲感染后身体不适可考虑使用冻母乳喂养
对于感染后感到身体不适,不能耐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王亚娟建议,可以考虑提前准备冻母乳给宝宝提供母乳,或经规范消毒的捐赠人乳。
“若都不可行,就要考虑配方奶喂养了。”王亚娟表示,不管哪一种,都要注意卫生、配方奶的正确配制,避免污染,保证安全且可持续。
王亚娟称,母乳喂养没有要等待的固定时间间隔,当母亲感觉良好时,就可以开始母乳喂养,但要做好防护,避免传给宝宝。
4.新生儿感染新冠病毒若发展成肺炎可顺利痊愈
王亚娟介绍,有部分新生儿可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但目前看新冠病毒感染的新生儿肺炎临床表现不重,为轻型肺炎,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可顺利痊愈。
长城网综合自新华社、河北青年报、光明网等
来源: 长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