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会得糖尿病吗(老年人得糖尿病可怕吗)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得糖尿病?提醒:平时尽量避免4个行为,别忽视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徐大爷是一个退休不久的老人,喜欢早晨在公园晨跑,小区里的人都知道他那匀称的步伐和持久的耐力。
但最近,徐大爷感觉自己总是口渴,经常上厕所,这让他有点担心。在某次不经意的交谈里,他的故友告知他,此状况或许是糖尿病的征兆。徐大爷惊讶不已,他总觉得自己这么爱运动,怎么可能会得糖尿病呢?
在某个清晨,徐大爷毅然做出决定,前往医院寻求一个清晰确切的答案。在诊室里,他遇到了年轻的医生王医生。徐大爷直接问道:“王医生,我听说老年人容易得糖尿病,这是真的吗?”
王医生微笑着回答:“徐大爷,确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新陈代谢会减慢,胰岛素抵抗性可能会增加,这都是老年人更容易患糖尿病的原因之一。即便您每天运动,也不能完全避免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如果有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存在。”
徐大爷听后显得有些担忧,他追问道:“那我应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行为?”
王医生点头说:“有几个常见的行为,老年人尤其应该避免,以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首先是饮食习惯。很多老年人因为咀嚼不便或者口味偏好,可能会选择食用较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等,这些食物会快速提升血糖。”
“第二,即使每天运动,也要注意运动后的饮食管理。”王医生继续说,“运动后应该补充适量的蛋白质和纤维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避免高糖饮料和零食,这些容易导致血糖波动。”
“第三个要避免的行为是不规律的生活习惯。”王医生指出,“老年人往往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如果不注意规律作息,比如晚上熬夜看电视或者睡懒觉,这些都可能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
“最终,务必要定期开展健康检查。”王医生郑重而言:“即便无显著症状,定期检测血糖亦属必要,能早期察觉问题,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王医生也笑了:“徐大爷,您这种积极的态度非常好。糖尿病虽是慢性病症,然而只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便能实现良好的控制。它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我们的行动与坚持。”
数周后,徐大爷再次来到医院,这次他带着自己的血糖监测记录本和一些具体的问题。他显得更加健谈和活跃,显然是对自己的健康管理感到自豪。
王医生检查了徐大爷的记录本,对他的进步表示赞赏,并开始进一步讨论如何维持和提升当前的健康状况。
“徐大爷,您的不懈努力成效显著,血糖得以良好控制。您的坚持令人钦佩,望继续保持,让健康常伴您身。现在,我们可以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策略,帮助您长期维持健康。” 王医生说,他的话语里充满了鼓励。
首先,王医生讨论了补充营养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您的身体可能需要更多的特定营养素来帮助维持血糖稳定和整体健康。”
例如,镁和铬是两种重要的矿物质,已被研究显示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您能够借助诸如全谷物、坚果以及绿叶蔬菜等食物,进而提升这些营养素的摄取量。
接着,他提到了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我们知道压力和焦虑可以直接影响血糖水平,因此管理好您的情绪同样重要。我建议您不妨尝试一些放松的技巧,像深呼吸、瑜伽以及冥想,它们皆是卓越的压力管控方式。”
王医生还强调了社交活动的重要性:“社交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您的心情,还能增强您的心理健康。加入一些兴趣小组,比如棋牌俱乐部或者舞蹈班,和朋友家人常聚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最后,王医生着重指出了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意义。他强调:“身为糖尿病患者,您务必定期检查眼睛与脚部,以防范可能由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每年务必保证至少开展一次眼底与脚部的检查。此举至关重要,能助您及早察觉潜在问题,保障身体健康。”
徐大爷仔细地听着,不时点头,他感觉自己不仅在医学上得到了指导,更在如何生活上获得了启发。“王医生,谢谢您,这些建议太有帮助了。我现在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学会享受生活。”
随着谈话的结束,徐大爷带着满满的干货离开了诊室。王医生则感到十分欣慰,看到患者因为自己的建议而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快乐,这是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满足。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何凤 ,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联合地特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的影响,西安市北方医院产科,2024-06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患上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按其发病时间可分为: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期起病糖尿病患者和青壮年起病而延续至老年期的糖尿病患者。前者几乎均为2型糖尿病,而后者多数为2型糖尿病,但也包括极少数1型糖尿病者。
老年人容易患糖尿病的原因
1、老年人机体老化,组织对于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
随着年龄增加,一部分老年人的胰岛也“老化”了,使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下降,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降低,促使糖尿病发生。
2、人老了,体力活动较年轻时明显减少,每天对于葡萄糖的消耗也就大幅度下降了。
3、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而某些常用药物可能促进血糖升高,如β受体阻滞药、糖皮质激素、利尿药等。
4、随着老龄化,老年人身体内脂肪和肌肉的比例发生改变,脂肪含量比相同体重的年轻人相对增多,此时若体重再逐渐升高,就更容易患糖尿病了。
老年人糖尿病的特点有哪些?老年糖尿病有其自身特点:
①绝大多数人都是2型糖尿病;
②新诊断的老年糖尿病多起病缓慢,发病时无症状或者无明显症状:又因为退休后的老人往往不能坚持每年体检,因此有些患者在诊断之时已经存在多种并发症,甚至是因严重并发症求医时才发现糖尿病的存在;
③老年患者对低血糖感知和耐受性均差,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或者严重的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
④患者的年龄、病程、身体状况、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各不相同,并发症与合并症、合并用药情况也相差甚远,自身经济状况及医疗支持等因素均有差异,这些均影响了治疗效果以及寿命;
⑤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听力、视力、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运动耐力必然逐渐下降,运动风险加大,重复用药或者遺漏用药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因此需要自己的注意和家人的支持;
⑥老年人机体可伴有多种代谢异常,部分患者同时罹患肿瘤或者其他严重的伴随疾病,给治疗带来难度。
老年人的这种生理特征和疾病状态决定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治疗风险较大,因此无论是患者、家人还是医生在治疗中均需小心谨慎,反复推敲,严密观察。
糖尿病对老年人而言极为常见,老年人体质弱,病情复杂,不能完全照搬年轻人的疾病管理方法。那在老年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进行更广泛的综合评估】
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需要进行综合评估,这是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的基础。老年糖尿病患者不仅要评估血糖水平、合并症和并发症情况、脏器功能状态,还要评估自我管理水平(智能、体能、精神状况等)。
【合理选择降糖药物】
在选择降糖药时,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发展阶段(如胰岛素分泌状况),二要考虑患者的血糖情况(主要看糖化血红蛋白),三要考虑并发症、合并症等。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低血糖风险增加,需更谨慎使用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
【个性化定制控制目标,严格防止低血糖】
对于老年人而言,低血糖可能比轻中度高血糖危害更大。低血糖会增加老年人跌伤、骨折、痴呆的发生几率,严重时会导致昏迷和死亡。除了谨慎地选择降糖药之外,老年人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可更宽松,宜根据年龄、并发症情况、自理能力、预期寿命等不同情况
放宽到7.5%~8.5%甚至更宽。但对于初诊断、病情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仍可以尝试较为严格的控制目标。
到底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不要总怪遗传、怪糖,2个原因值得深思
现在的“糖人”越来越多,相信对于很多糖友来说,当确诊糖的那一刻,都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逐渐接受了事实之后,对于平时爱吃糖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这是原因,而若并不爱吃甜的,可能会把原因归咎于遗传。该病到底是怎么来的?提醒大家不要总怪遗传和糖吃多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因,也别忽视了,下面就和大家讲一讲,建议学会避开。
对于有家人得糖尿病的人来说,自己中招的几率的确要比他人高一点,但这并不是很主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家族史,但自己却中招了。
除了这个因素,大家想到的更多的一个可能就是跟吃太多糖有关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等的,虽然它名字中有糖,但实际上它是代谢异常引起的问题,是体内的胰岛功能出现异常了,并非单纯吃糖吃出来的。不过,虽不是对等的,但长期摄入太多高糖分,是不利于胰岛健康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增加风险。
对于嗜甜的人来说,多注意点不是一件坏事,管住嘴,少吃点,此外,也要少吃点盐分高、油脂高、蛋白过高的食物,有助于降低风险。另外,也有助于降低对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降低肾病、骨骼、口腔疾病风险。
以下2个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也提醒大家要加以重视:
1. 炎症
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小毛病,甚至不需要干预也能慢慢好,但如果它是慢性的,提醒大家重视,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并不少,该病就是其中一种。
《自然医学》上指出,人体内持续的炎症,对于该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友来说,他们体内的有炎症水平易升高。这会影响到胰岛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它不仅容易增加发病风险,也是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因素,若忽视,并发症找来的速度或会更快。
所以,学会预防,降低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或就可以降低风险,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建议:
平时不要乱吃药,也不要乱吃一些保养品,如果身体不舒服,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相关药物,而不是自行服用,尤其是抗生素和消炎药这两种常会被大家当成是一种药,更要注意。在日常饮食上要少吃容易引起炎症的食物,比如重盐重油重糖的,而是应该常吃些有助于抵抗炎症的食物,比如新鲜果蔬,也要多饮水。
2. 肥胖
这既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同时也会加重体内炎症,增加风险。
对于不少糖友来说,体重都超重了(当然这并不代表瘦人就不会得),与四肢比较胖的人相比,腰腹部胖的人,发病风险相对更高。肥胖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很多这样的人平时的运动量往往也比较少。
对于这个因素来说,控制好体重则有利于降低风险,其实没什么捷径,管住嘴、迈开腿仍然是关键。大家更要注意的是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避免陷入误区,另外不要过度减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可,体重太低也不是件好事,尤其对于老人来说。
综上所述,虽然该病和遗传和饮食有关,但不光只有这些,关于饮食,也并不是单纯的因为糖吃太多,以上两个因素提醒大家要重视,把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炎症要积极看待并及时干预,给身体消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具体怎么做,文中给出的建议不妨参考下。
参考资料:
[1]吃糖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答案在这里.北青网.2021.05.06
[2]炎症竟是糖尿病的重要帮凶!伤血管,损肝脏,促感染......危害无穷.北京卫视养生堂.2018.03.15
[3]国际公认:炎症是造成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关键,尽早防治.潇湘名医.2019.12.06
[4]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吃出来的吗?这两个因素可能比吃危害更大!.丁香医生.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