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鸟(糖尿病的尿液特征)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夜猫子”比“早起鸟”更易患糖尿病

图片来源:美国杜克大学官网

科技日报北京9月14日电(记者张佳欣)美国布列根和妇女医院研究人员的一项新发现显示:与那些拥有早起习惯的人相比,晚睡晚起的人患糖尿病风险增加了19%。相关研究发表在新一期《内科医学年鉴》上。

睡眠类型或昼夜节律偏好,指的是一个人偏好的睡觉和醒来时间。有的人是“早起鸟”,喜欢早睡早起,而有的人是“夜猫子”,喜欢晚睡晚起。研究人员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可能很难改变。但那些认为自己是“夜猫子”的人要更多地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睡眠类型可能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此前研究发现,睡眠时间更不规律的人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而晚睡晚起的人更可能有不规律的睡眠模式。

此次,团队分析了2009—2017年间从护士健康研究Ⅱ中收集的63676名女护士的数据,其中包括自我报告的睡眠类型、饮食质量、体重和体重指数(BMI)、睡眠时间、吸烟行为、饮酒、体力活动和糖尿病家族史。研究小组根据参与者的自我报告和医疗记录确定了她们的健康状况。

在考虑了种种生活方式因素后,研究发现,晚睡晚起与糖尿病风险增加19%相关。此外,生活方式最健康的人中,只有6%的人属于晚睡晚起型。在那些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人中,25%是晚睡晚起型。

研究还发现,晚睡晚起的人更有可能存在饮酒量较高、饮食质量较低、每晚睡眠时间较少、每天至少吸一支烟等情况,并且体重、BMI和体力活动率处于不健康范围。

来源: 科技日报

糖尿病老人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呼吸衰竭,家中阳台上常有鸟类停栖

近日,一名65岁的王老伯因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致呼吸衰竭,被送入医院治疗20多天后顺利出院。

患者家属致谢医护团队。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供图

王老伯家住上海杨浦区,已有5年糖尿病史,原先使用口服药物,2022年因为血糖控制不好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2022年10月23日,王老伯开始乏力,没有食欲,后来又出现了发热和咳嗽。王老伯以为感冒所致,并没有放在心上,10月底才前往附近医院就诊。住院期间,王老伯疾病迅速进展,出现了呼吸衰竭,采用了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有酮症酸中毒和高血压等严重合并症,同时呼吸道样本的检测中发现了大量的鹦鹉热衣原体。由于病情危重,11月3日,王老伯被转运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公卫中心)就医。

接到救治任务后,公卫中心立即组织了院内专家的集体讨论,精心制定了患者转运预案和救治方案。感染与免疫科主任张仁芳和护士长王琳做好了布置,仪器设备、抢救药品、医护人员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患者一到医院,医护人员就通过转运呼吸机将患者接入病房,立即开始抢救。

患者入院后的情况不容乐观,胸片呈现“白肺”表现,几乎没有多少正常肺组织,氧合功能也极差,需要70%的氧浓度和较高的压力支持才能勉强维持机体的氧供需求。同时,严重感染对心脏、肝脏、肾脏都造成了一定损害,血糖也发生剧烈波动。

该院感染与免疫科主任张仁芳和主任医师刘莉日夜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药物和呼吸机参数。刘莉还多次为患者在气管镜下吸痰,并及时安排了气管切开,确保患者气道通畅。护理团队则夜以继日地照护患者,承担了繁重的吸痰、输液、鼻饲、管道护理、翻身拍背等操作和日常生活的照料。整个救治过程中,王老伯尽管由于气管切开不能说话,但是看到医生护士以后总是会竖起大拇指,对各种操作也非常配合。

经过长达三个多星期的治疗,王老伯的病情逐渐好转,肺部病变明显吸收,呼吸衰竭得到纠正,各脏器功能也慢慢恢复。

王老伯被收治在病房里

11月27日,王老伯呼吸机顺利脱机。11月28日,拔出了气管切开管道。恢复自由呼吸以后,王老伯终于亲口说出一个心愿,希望要向挽救他生命的领导专家、医护人员当面表达感谢。

对于王老伯为什么会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参与救治的公卫中心副主任凌教授表示,鹦鹉热又称“鸟热”,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导致。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专性胞内寄生微生物。多在鸟类之间感染和传播,偶尔会感染人,一旦感染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肺炎,最初主要见于玩赏鹦鹉的人群。主要通过接触疫鸟或呼吸道吸入疫鸟排泄物气溶胶而传播给人类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可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乏力、咳嗽等非特异流感样症状,严重可引起重症肺炎,或心内膜炎、黄疸、腹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等肺外表现,甚至可致死亡。临床根据流行病学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接触史、胸部CT、血清学检查和宏基因组检测来确诊。而治疗鹦鹉热应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根据病情轻重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轻症,可酌情选择单药抗感染治疗;若发展为重症肺炎,则往往需要联合治疗,其中四环素类药物是治疗鹦鹉热的首选药物。

对此,王老伯的夫人恍然大悟,家中的阳台上,经常有鸟类停栖,全家接触鸟类的机会非常多。可是为何偏偏只有王老伯感染了鹦鹉热?

凌云教授分析认为,王老伯患糖尿病多年,近来血糖控制不佳,免疫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入院后的细胞免疫检测也证实了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CD4细胞仅有183个/uL,是导致患者本次感染的关键原因。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的血糖也稳定下来,出院时的免疫功能也恢复了正常。

出院时,刘莉再次叮嘱患者管住嘴,迈开腿,做好血糖的监测,及时复诊,调整降糖药物的使用。因而对于患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感染、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先天免疫缺陷等免疫脆弱人群,应当重视免疫状态的监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最后,凌云提醒,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有少部分可进展为重症,因此尽早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恰当的抗感染治疗十分重要。

“夜猫子”更易患糖尿病

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据合众国际社网站9月12日报道,对于一些人来说,熬夜是很正常的事,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他们都会熬到深夜。

但做“夜猫子”可能会让人的身体付出代价。

一项新研究发现,“夜猫子”比“早起鸟”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美国波士顿布里格姆和妇科医院博士后研究员、该项目首席研究员西纳·基亚纳西博士说:“我们发现与‘早起鸟’相比,‘夜猫子’患糖尿病的风险高72%。”

研究人员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生活方式。

基亚纳西说:“我们发现,总体而言,‘夜猫子’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更大。他们更有可能饮食不健康、体重不达标、身体缺乏运动。他们更有可能是烟民或嗜酒者,甚至睡眠不好。”

基亚纳西还表示,即使考虑到这些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夜猫子”患糖尿病的风险仍然较高。

他说:“当我们考虑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做出调整后,这种风险从72%下降至19%。这19%的风险不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这可能会对公共卫生和临床研究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分析了参与护士健康长期研究的近6.4万名女护士的数据。这项研究收集了她们2009年至2017年的健康数据。

数据包括护士们自我报告的作息时间类型,即她们自认为是“夜猫子”,还是早起者。

约11%的护士称自己是“夜猫子”,35%的护士称自己是“早起鸟”。其余的则介于两者之间。

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而言,健康生活方式会受“夜猫子”作息时间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生活方式最健康的护士中,仅6%是“夜猫子”,但在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护士中,有25%是“夜猫子”。

不过,研究还发现,如果一个人的作息时间与“夜猫子”的嗜好相匹配,患糖尿病风险的增幅会减弱。

研究人员发现,事实上,只有那些过去上夜班时间少于10年的“夜猫子”,患糖尿病的风险才会明显增加。

基亚纳西说:“在较少上夜班的人中,‘夜猫子’作息与糖尿病风险增加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他补充说,研究结果可能意味着,有些人有成为“夜猫子”的基因倾向,而试图违背这种倾向可能对他们的健康不利。

他指出,约有350个基因标记与人类的作息时间类型有关,这项研究表明了解这些基因有助于保护“夜猫子”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