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中医如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云南中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如何“控糖”,中医给你支几招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血糖监测至关重要!

血糖监测通常会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

二是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但在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被称为是评判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我国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已经把糖化血红蛋白≥6.5%纳入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标准中。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糖化血红蛋白没有控制好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的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糖化血红蛋的高低反映血糖控制效果

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不仅反映近期血糖控制的效果,而且对控糖治疗措施是否合理以及对后续调整治疗方案更有参考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血糖平时控制不好,想要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必须进行积极地控糖,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情况,然后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1. 糖化血红蛋白≤7%

其生成主要受餐后血糖的影响,空腹血糖大多低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不超过10.0mmol/L,全天血糖波动较小。如果进一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加上适量运动等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2. 糖化血红蛋白>7%

空腹血糖往往会高于7.0mmol/L,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准线,因此预示着餐后血糖也会升高,即全天血糖整体均有升高。说明控糖治疗方案需要调整,未服用降糖药者应考虑服用降糖药,服用降糖药者应调整用药剂量或种类。

另外不同年龄段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是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若是长期的糖尿病患者、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可以放宽到7.0%-9.0%。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排除低血糖可能的情况下,18岁以下的患者可控制在7.5%以内,18岁以上的患者控制在7.0%以内。糖化血红蛋白的调控,也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年龄来调整。

建议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每2-3个月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基础上,每个月选取2-3天进行空腹血糖及三餐后血糖检测,了解血糖波动情况,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对血糖控制效果做出较为全面的评判。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或“糖络病”。经典名方如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消渴方、白虎加人参汤等方药沿用至今。近年来,单体如黄连素、民族药如苗药糖宁通络等研究得到国际关注。

糖尿病中医辨证方法包括:三消辨证、三型辨证(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分类辨证(脾瘅、消瘅)等。病程可分为郁(前期)、热(早期)、虚(中期)、损(晚期)4个自然演变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核心病机进行分型论治,具体可参考糖尿病诊疗指南相关内容:

(1)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在应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可加服津力达颗粒。研究显示,服用二甲双胍稳定剂量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该药可使血糖进一步下降,并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

(2)2型糖尿病早中期:肠道湿热证可口服葛根芩连汤;肝胃郁热证可口服大柴胡汤加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络阻证,可配合针刺、熏洗等治疗改善症状。2型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还可配合针刺协同增效。

总而言之,对于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调控不达标的患者,要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可以选用指南推荐的津立达颗粒等中成药联合用药治疗。

此外,除了积极调控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外,糖尿病患者平时还应该坚持体育锻炼;科学控制饮食,主食以粗粮为主,多吃含膳食纤维素高的食物,多吃绿叶蔬菜以及在两餐之间食用适量的水果,控制好总量。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及诊治方法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疾病,其并发症多种多样,高血压,冠心病,脑梗赛,肾功能下降都与它息息相关,目前治疗手段为单纯降糖,首选胰岛素治疗,其次为口服降糖药物。因长期应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的诊治,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糖尿病的呢?

消渴,中医对糖尿病的命名。《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消渴的病名,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主要病机在于内热,《金贵要略》中有专门的消渴篇,详细提出了 治疗方药,后世诸多医家也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做了详细介绍。

消渴的症状一般认为“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糖尿病的主要表现,但并不绝对,现在病人症状往往不太明显,且消瘦一般出现的病情较重的时候,后期会很出现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的表现。通过临床观察,我发现现在糖尿病向年轻化发展,很多年纪较轻的病人患糖尿病,且大多肥胖,并不明显三多症状,考虑与现代社会的饮食习惯改变有关。

消渴的病位及病机是什么?

中医认为消渴主要相关的脏腑为肺、脾胃、肾。认为主要是这三个脏腑出现问题,才会引发消渴。其主要的病变在散膏,即现代医学的胰腺。其病机在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疾病的初期会出现燥热的症状,日久燥热伤阴,会出现阴虚的情况,长此以往阴阳双损。所以,根本病机在于“阴虚燥热”

引起消渴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点:

1、禀赋不足 现代医学一般说是遗传因素,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尤其是阴虚体质容易患消渴。

2、饮食过度 这里指长期的过量食用肥甘厚味,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积热化燥伤津。

3、情志为病 中医一直认为五脏分别有情,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怒、喜、思、悲、恐。情绪刺激会导致暴怒伤肝,忧思伤脾,长此以往也会郁久化热,伤津耗液。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制,会导致肾精亏损,造成虚火内生,同样发为消渴。

那么中医怎么治疗消渴呢?

中医将肺、脾胃、肾分为三消,根据病变部位病情的轻重,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分别给予对症治疗。

1、上消

主要是以肺的病变为主:主要为肺热津伤,表现为口渴多饮,烦躁不安,口干舌燥。给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药物治疗。

2、中消

主要以脾胃致病为主,胃热臃盛,阴虚不足,表现为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给予清胃润燥,养阴生津的药物,调整脾胃为主。

3、下消

最常见的为肾阴不足,一般表现为尿频、且尿浑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脱发,牙齿松动。一般给予滋阴补肾治疗。

因中医理论磅礴,辨证颇多,这里只简单介绍最常见的几种分型。有人说中医并不能彻底治好糖尿病,这里我想说,病有轻重缓解之分,严重的感冒都可致人于死地,糖尿病也有轻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多患者早期发现血糖升高,立即诊治,给予中药调理,不应用降糖药物,血糖大多恢复,但病久者却不敢保证。例如中药的补肾功效,大家都一致认可,那么对于肾虚造成的糖尿病,当然会有明确疗效。所以,只要辨证准确,配合中药调整,即便不能治愈糖尿病,也会最大限度的减少糖尿病的危害,恢复脏腑功能。

用简单的语言讲解复杂的中医知识,通过阅读本文,如对您稍有启示,请转发、点赞,有任何问题可给我留言,谢谢!

中医治疗糖尿病:《名医类案》详细记载,医家总结四大方法治消渴

糖尿病在古代属于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很多医学论著,其中《名医类案》是明代医学家江瑾及其子江应元、江应宿编撰而成的一本古医籍,该书收集了大量明代以前著名医家的验案,既是明以前医学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医理论结合治疗实践的精华。今天我们从书中记载的治疗方案和验案,探求消渴病诊治思路,用药规律和治疗特色。

《名医类案》消渴病因的认知

1、肾精亏虚理论

《名医类案·消渴》载: “盖渴多是肾之真水不足致然”“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肾败……肾液不上溯,乃成此疾。”此观点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之一是肾精亏虚,《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载: “渴饮频饥,溲溺浑浊,此属肾消。阴精内耗,阳气上燔,舌碎绛赤,乃阴不上承。”又有房劳过度,恣情纵欲,肾中精气亏损,虚火内生,灼伤阴津,燥热内生,或肾气不充五脏、温化水液,均可导致消渴病。直到现在,很多中医医师都认为肾精亏虚与消渴病关系密切。

2、脾气亏虚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脾主运化。若脾气亏虚,化源不足,或运化失司,升清不足,津液无法四布,则可引发消渴。《灵枢·本脏》载: “脾脆则善病消瘅”,刘河间认为: “消渴者土湿之气衰也”,《东垣十书》 载: “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因此,各种原因引起的脾气亏虚可以导致运化失司,升清不足,津液无法上承四布,引发消渴,或脾气亏虚,内生湿热,灼伤脾阴,损耗津液,从而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3、燥热气盛

燥为阳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津液不足,则烦渴引饮。《名医类案·消渴》记载了一个案例 “李东垣治顺德安抚张耘夫,年四十余,病消渴,舌上赤裂,饮水无度,小便数多。李曰: 消之为病,燥热之气胜也。”此外,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总结消渴病机为: “燥热太甚……,而水液不能泄,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为其多饮,不能渗泄于肠胃之外……消渴之证,乃肠胃之外燥热。”这些理论都认为燥热气盛与消渴病关系密切。

4、肺热阴伤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载: “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 淫而已。”肺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主治节,朝百脉,能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如果肺之阴液不足,则输布无源,导致消渴。

《名医类案》消渴治疗

补肾填精法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因肾精亏虚导致命门火衰,津液化源不足,或因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虚火内生,耗伤津液引起的消渴病。

清燥泻热法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因燥热之邪伤津耗液,或燥邪化火,灼伤津液,导致气津两伤而引起的消渴病。症见口干舌燥,烦渴饮冷,心烦口苦,多食。

健脾益气法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因脾气亏虚导致运化失司,升清不足,津液无法上承四布,或脾气亏虚,内生湿热,损耗津液引起的消渴病。

滋水清金法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因肺阴不足或肺热太盛导致肺失宣降,治节失职,水谷精微布散不足而引起的消渴病。

通过对《名医类案》中消渴病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在消渴病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开拓了消渴病治疗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