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眼底 糖尿病(眼底 糖尿病中高风险)

秦鹏重医一院眼科 0
文章目录:

黄斑到底是什么斑?

黄斑不是病,也不是指的皮肤“黄褐斑”,它是眼睛视网膜后面的一部分区域,因富含叶黄素,看似比周围组织偏黄,故命名为黄斑。因为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也被称为“眼底的心脏”,主要负责感受外界光线、辨别各种色彩、构建立体感觉等。

黄斑病变则是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颜色发暗、视物扭曲等状况。临床上常见的黄斑病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见于25~50岁青壮年男性;

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多为50岁以上;

3、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4、近视性黄斑变性:多见于高度近视患者;

5、黄斑囊样水肿:多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等眼部疾病患者,也可继发于眼外伤以及眼内手术(如白内障)后;

6、黄斑裂孔:好发于60~70岁的患者;

7、黄斑视网膜前膜: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

(左图:正常眼底图片;右图:黄斑变性图片)

一般来说,黄斑病变主要是由于人体衰老,各组织器官功能退化而产生的自然结果。此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熬夜、眼部炎症、高度近视、营养缺乏、慢性疾病等均有可能引起黄斑病变。

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

如何预防?

※科学用眼,减少光损伤,强光时佩戴深色眼镜保护,在电脑、手机前操作不宜过久。尽量不要长时间在昏暗环境中阅读和工作。

※戒烟、锻炼、控制饮食

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少吃油腻食物,有助于预防黄斑病变。

※多吃蔬菜和水果,营养膳食

研究发现补充叶黄素、玉米黄素、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对于预防黄斑变性有非常好的作用。

※建议50岁以上中老年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黄斑自我检查小方法,以医疗诊断为准

此次测试使用的是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是眼科临床检测黄斑病变的工具图,如果自己是近视或者远视,请将眼镜戴上。

(阿姆斯勒方格表)

测试方式:把方格表放在测试者视平线30厘米的距离,光线清晰及均匀;用手盖着一只眼,测试眼凝视方格表的中央黑点;持续注视10秒以上,两眼轮换进行。

你看到的表格是什么样子的呢?

选A或B:看到的直线线条模糊、扭曲变形等异状,可能是眼底出现病变,建议前往眼科医院查看。

选C:所有线条呈现完整、清晰的直线,方格同等大小,眼底暂定为健康。

关注我,了解更多眼科知识。

糖尿病眼底病变,为何禁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的说明书禁忌一项明确指出糖尿病合并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禁用二甲双胍,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二甲双胍对眼组织有影响吗?

实际上,二甲双胍本身对眼组织无影响。二甲双胍通过促进周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肝糖输出、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从而达到降糖效果。它直接作用于肝脏,并经肾脏排泄。从其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二甲双胍本身对眼部是没有影响的,如果患者出现了眼部病变,与是否停用二甲双胍无直接关系,应及早去医院检查,控制好血糖和血压,这两条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极为重要的。血糖升高可使眼底血管进一步受到损伤,而高血压又能显著增加眼底出血的可能性,因此控制好血糖血压对防止糖尿病眼底病变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说明书将糖尿病眼底病变(DR)列为二甲双胍使用禁忌证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主要源于DR与肾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DR与糖尿病肾病(DN)常同时存在,DR与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关系甚为密切,许多研究结果提示二者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这可能与DR和DN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微血管病变相关。因此,对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均应列为DN的高危患者。而二甲双胍直接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当肾功能损害时易发生二甲双胍与乳酸在体内蓄积,从而增加乳酸酸中毒的发生风险。

乳酸酸中毒是二甲双胍最严重的副作用,虽发生率很低(1/10万),但死亡率很高,故有肾功能衰竭或减退、或预示肾功能减退的糖尿病眼底病变等患者不可以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在服用本品时,定期检查肾功能可以减少乳酸酸中毒的发生。临床中血肌酐男性大于1.5mg/dl,女性大于1.4mg/dl为二甲双胍禁忌。而在慢性肾病指南中也明确提出二甲双胍用于CKD 3a期患者时减量,当GFR<45ml/(min·1.73m2)时停用。

综上,由于二甲双胍在肾功能损害时容易发生致死性的乳酸酸中毒,故临床衡量二甲双胍是否可用,主要参考患者的肾功能。临床上,一般在4期以上的视网膜病变及血肌酐超过正常高限时是二甲双胍的绝对禁忌证。

文/北京市顺义区医院药剂科 张 婉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糖尿病眼睛出现这些表现,说明已进入中、晚期,恐是失明前兆

我们常说,糖尿病不可怕,怕就怕糖尿病的各类并发症。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且不说高血糖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导致大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更是会对身体的微血管损伤严重。比如典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会导致失明的。据统计,我国糖友患视网膜病变的占23%,差不多每4名糖友就会有一名眼睛会出现问题。也有研究指出,患上糖尿病之后,失明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5倍。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个症状出现已经晚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说白了由于胰岛素的绝对不足导致糖分子不能顺利的全部进入细胞,而滞留在血液里。大分子的糖随着血液在周身游走,走到血管狭窄处(微血管)就容易发生堵塞,并且糖还会招惹一群细菌来,引发感染。因此,并发症就来了,也正是如此,眼睛、肢体末端(手脚),肾脏毛细血管都是首当其冲的“被害”对象。

其次,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称糖网病,就其病情也是有等级划分的。在医学上一般分为六级,分为非增殖期(前三期,也称背景期)以及增殖期(后三期)。一般来说,前三期的表现是:微血管瘤形成、渗出、出血。后三期则更为严重,是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严重者失明。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在早期是很少有症状可以感知的,也不会有视力上的损伤。当患者能明显的感觉到视力模糊、飞蚊症出现、视力急速下降等时,往往说明症状已经很严重了,已经到了中晚期。

因此,告诫广大糖友,千万不要以眼睛上(包括视力上)的直接感受为准来判断是否出现视网膜病变,一定要定期做眼底检查,这是最为直接也是最靠谱的!很多糖友因为没有及时做眼睛检查而错失救治机会。建议没有症状的糖友至少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对于已经有症状的患者应作更加频密的检查,一般是每3个月1次。

最后,说一说它的预防吧,最为关键的当然还是血糖的控制,这才是问题的根源。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血压、血脂问题,目前它们也是被认为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戒烟戒酒,有资料显示糖尿病伴有吸烟者患糖网病是不吸烟的2.5倍!且吸烟时间越长,烟量越大,风险越高。而喝酒是因为白酒会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而引起血糖波动导致眼底缺血缺氧。

我是药疗君,总结一句话: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一定要戒烟戒酒,定期做眼底检查。不要等到眼睛有了症状,视力急速下降时才想起这件事,到那时真的一切都晚了。若觉得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并转发给身边的家人朋友们吧,感谢您的支持(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