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专家(糖尿病专家排名)
聚焦糖代谢管理前沿,多名专家共谋糖尿病防治新模式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5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倜)近日,湖南省雅医医务社会工作中心召开2型糖尿病全周期管理方案论证会,省内多位知名糖尿病专家共谋糖尿病防治新思路、新模式。
本次论证会联合湖南问宜生健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共同举行,由湖南省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雷闽湘教授主持,30余位糖尿病专家针对“GMTI-351全周期2型糖尿病管理方案”展开讨论。
GMTI-351全周期T2DM管理方案,是以肠道原位菌微递送靶向定植技术为核心,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来改善糖代谢。
具体说来,它主要结合“3大干预体系”——控糖阶段的药物干预、稳糖阶段的肠脑轴干预以及强化逆糖阶段的生活方式协同干预;并提供“5项配套服务”,包括全周期血糖监测、膳食营养指导、运动康复指导、健康教育服务和体质调理服务,形成科学的闭环管理,帮助患者在生活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健康管理。
据悉,该方案还创新性地引入的“教练式陪跑”模式,由专业健康管理师全程陪伴患者,结合数字化工具与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实现糖尿病的逆转或缓解。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社会对慢性病管理的重视不断增强,这种新模式在未来可帮助糖尿病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通过全周期多维度的干预,助力患者建立可持续的自我管理能力。
针对如何提升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论证会上,不少专家也带来思考。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林健教授指出,个体化的饮食与运动方案是提升患者健康管理的关键,强调应根据患者的地域文化和个人偏好进行调整;长沙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邵挥戈教授则认为,住院患者出院后缺乏有效的随访和管理,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呼吁建立更完善的院外管理机制,以保障患者的长期健康。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68岁知名糖尿病专家、张家界锦洲中医院院长赵锦洲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知名糖尿病专家、张家界锦洲中医院院长赵锦洲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4日晚逝世,享年68岁。
公开资料显示,赵锦洲出身中医世家,曾在张家界市永定区妇幼保健院工作,退休后创办锦洲中医院,还担任了张家界市永定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卫生分会会长。
据湖南媒体红网报道,受家庭的熏陶,赵锦洲自幼立志为病人解除疾苦,自小跟随其母学习中医,深得其传。从医学院校毕业后潜心研究中医药事业,退休后,他创办了张家界锦洲中医院,专治老年慢性疾病。
近几年,他充分发挥永定区老科协卫生分会会长的作用,协调卫生部门、发动卫生科技工作者送医下乡。累计送药价值近10万元,开展中老年常见疾病健康知识科普讲座30多次,义诊服务30多次。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实习生 李秉轩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73岁糖尿病专家向教授,研究50年,总结3点降糖秘诀,了解一下
►
本文207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血糖降不下去,不是没方法,而是没找对方法。”——这句话出自向建平教授,国内糖尿病界的老专家,研究糖尿病整整50年。他73岁,自己就是Ⅱ型糖尿病患者,却把血糖控制得稳稳当当。靠的不是偏方,也不是保健品,而是三条他自己亲测有效的“降糖铁律”。
今天这篇文章,带你走进向教授的“50年经验”,看看到底是哪三招,能让一个糖尿病老专家稳住血糖,还活得这么健康。
很多糖尿病人一确诊,第一反应就是:不敢吃饭了。
这在向教授看来,是大错特错。饿肚子不仅不能降血糖,反而会诱发低血糖、营养不良,甚至加重胰岛功能衰竭,得不偿失。
糖尿病最关键的,不是少吃,而是吃对。
向教授强调三个字:控、选、配。
- 控:控制总热量,吃进去的热量不能超过身体能代谢的能力。
- 选:选择升糖慢的食物,比如粗粮、豆类、绿叶菜。
- 配:合理搭配蛋白质和脂肪,避免单独摄入碳水。
比如早餐,一碗燕麦粥配一个鸡蛋,加点青菜,既不升糖快,又营养全面。比只喝白粥、啃馒头强太多。
国家卫健委的《糖尿病营养治疗指南》明确指出:合理的饮食结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很多患者血糖反复,问题就出在餐桌上。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乱。
运动不是“动一动”,而是“动到位”向教授有句名言:“坐着不动,是糖尿病最大的敌人。”
他每天坚持快走45分钟,风雨无阻。不是为了锻炼身体那么简单,而是通过运动激活胰岛素利用率。
研究显示,规律的有氧运动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更有效地“吃掉”血糖。
但关键是三个字:动到位。
什么叫“动到位”?向教授总结了三个小标准:
- 出微汗:运动后皮肤有微微发汗。
- 不喘粗气:能说话,但不能唱歌,说明强度适中。
- 每天动:间断运动效果差,坚持才有效。
哪怕是快走、慢跑,只要每天都有,血糖就能稳。
而那些总是“今天累了不动,明天再说”的糖友,往往血糖起伏不定,药量也越吃越大。
很多人对降糖药有误解,觉得吃药会“吃坏肾”、“吃上瘾”。向教授直言,这种害怕,是对医学的误解。
糖尿病是慢病,最怕“拖”。
他自己从确诊开始,就坚持药物治疗,配合饮食和运动。不是为了依赖药,而是用药“托稳”血糖,保护胰岛功能。
关键在于:药要配得准。
不同人血糖高的原因不同,是空腹高还是餐后高?是胰岛素抵抗,还是胰岛功能不足?这些都影响用药选择。
向教授建议:用药要个体化,不能照搬别人的药方。
现在国家基本医保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主流降糖药,像二甲双胍、阿卡波糖、DPP-4抑制剂等,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案。
把药吃对了,才能把糖控住。
向建平教授说:“糖尿病不是靠忍着活下去,而是靠科学活得更好。”
他自己73岁了,每年复查,肾功能正常、眼底健康、神经无损伤,血糖控制在6.5%左右,没有任何并发症。
这不是天赋,是方法。
他总结的“三点秘诀”说白了就是:科学吃、规律动、合理用药。
看似简单,但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很多人不是没方法,而是没执行力。
向教授在门诊里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吃了药,喝了粥,结果血糖反而高了。原因不是药没效,而是生活中“踩坑”了。
比如:
- 早餐不吃,午饭暴吃,血糖震荡。
- 晚上吃水果当宵夜,尤其是香蕉、葡萄,升糖快。
- 运动后马上吃高糖食物,血糖反弹。
- 擅自停药或换药,导致血糖飙升。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动作,其实正是血糖控制失败的元凶。
糖尿病管理,考的是细节。
向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血糖控制得好,不是医生的功劳,是你自己的功夫。”
他每周会亲自写一份“控糖日志”:饮食、运动、血糖、体重、情绪,全都记录清楚。不是为了交差,而是为了让自己对身体有掌控感。
这种“自我管理”正是现代糖尿病治疗的核心理念。医生是指导者,但真正能改变血糖的,还是患者自己。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血糖控制效果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73岁的向建平教授,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没有靠奇迹,也没有靠偏方,而是靠着50年科研经验 50年自我实践,把糖尿病活成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也在和糖尿病作战,不妨从这三点开始改变自己:
饮食吃对,运动动够,药物配准。
别再等血糖高到不能忍了才开始管控,也别想着靠某个神药或者“灵丹妙药”一劳永逸。
糖尿病真的没那么可怕,怕的是你放弃了对身体的掌控。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915-00633.
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营养治疗指南(试行)[S]. 2021.
③.韩崇英, 王志刚. 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11(8): 513-517. 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9.0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