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疗法 糖尿病(神奇的尿疗治糖尿病)
降尿蛋白与改善肾功能: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四联”治疗方案
周逊 肾内科主任医师
目前,糖尿病肾脏疾病(DKD)已成为我国住院患者中慢性肾脏病(CKD)的首位病因,也是尿毒症透析患者中第二位病因,而引起DKD的原发病多为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当DKD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时,许多患者将不可避免地快速发展到终末期肾病(ESRD)而后必须接受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由于糖尿病肾脏疾病(DKD)进展到尿毒症的机制非常复杂,因此延缓与控制其病情进展不能仅靠某一种或某一类药物,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在降低尿蛋白与改善肾功能上应选择联合治疗方案。
越来越多的研究与临床观察已经证实,如下“四联”药物是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降低尿蛋白与改善肾功能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沙坦或普利类药物——RAS抑制剂
作为糖尿病肾脏疾病治疗与血压控制的基石,沙坦或普利类药物已经被广泛使用。然而,对于肾科医生来说,这类药物的肾脏保护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肾小球内压和高滤过从而降低蛋白尿并长期保护肾功能。不仅如此,RAS抑制剂还有继发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是因为白蛋白尿减少了,从而减少了白蛋白暴露于近端肾小管细胞的有关影响,其中包括促炎因子的产生,诱导与肾小管功能障碍相关的表型改变等。
非奈利酮——非甾体MRA
不同于类固醇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的螺内酯与依普利酮,非奈利酮则是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非甾体MRA类药物非奈利酮的出现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会。它可以减缓糖尿病并发的慢性肾脏病进展,并减少已处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状态的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与其他MRA相比,非甾体MRA类药物的非奈利酮,蛋白尿与高钾血症较少,从而更能有利于降低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不仅如此,在实验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这类药物还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列净类药物——SGLT2抑制剂
作为SGLT2抑制剂的列净类降糖药,它是通过独立于胰岛素作用的机制抑制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再吸收,从而诱导糖尿并有助于降低高血糖而不产生降血糖。同时,它还可以降低体重与血浆容量及改善血压控制与改善心脏功能等。对于肾脏的保护,它是通过减少肾小球高滤过与减少蛋白尿。同时,在高糖暴露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它还能抑制NF-κB活化,减少促炎基因等。它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反应等等。因此, SGLT2抑制剂的列净类药物有更好的肾脏保护作用。
司美格鲁肽——GLP1RA抑制剂
以司美格鲁肽为首的GLP1RA抑制剂类降糖药,可用于2型糖尿病与肥胖的代谢控制等的治疗,它可增强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合成与分泌,延缓胃排空,降低食欲、体重、血压、蛋白尿及保护肾功能等。另外,在培养的系膜细胞中,GLP1RA抑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刺激的IL-6 与TNF-α产生,说明它还具有调节肾脏炎症作用。GLP1RA抑制剂中除了司美格鲁肽,替西帕肽是一种双重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和GLP1RA,已被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引起的糖尿病肾病,也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及蛋白尿与改善肾功能等。
更多的临床数据表明,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长最快的原因之一,采取如上“四联”药物的治疗方案,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血压或体重,而且还能够帮助降低尿蛋白与改善肾功能,从而更好的保护肾功能与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等。
《今日头条》首发,文章为周逊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为什么达格列净配上甘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肾病,5项指标改善?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谁能想到,一种起初只是用于降糖的药物,竟然在肾病治疗领域大放异彩?
在多项权威研究中,一组特别的“组合拳”——达格列净联合甘精胰岛素,不仅帮助患者稳住了血糖,还在血压、尿蛋白、心功能、体重和肾小球滤过率这5个关键指标上,带来了明显改善。
这个组合,正在改变我们对糖尿病肾病治疗的传统认知。
糖尿病肾病,一直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很多人直到尿蛋白飙升、肾功能衰竭,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而这一次,科学家们发现,达格列净 甘精胰岛素的双重治疗方案,不仅降糖稳,还能护肾、利心、控压、减重,甚至延缓透析时间。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科学逻辑?又是哪些机制在发挥作用?一切,值得深入解析。
过去,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手段较为有限,主要依靠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三大核心指标。
传统的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虽然能够短期内控制血糖,但对肾脏的保护效果不显著,甚至在肾功能减退时还可能副作用增大。
而胰岛素,虽然稳定,但容易引发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副作用。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陷入“控糖—副作用—再调整”的恶性循环。
而达格列净的出现,为这一困局带来了新的出路。作为一种SGLT2抑制剂,它并不依赖胰岛素机制来降糖,而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让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
这种“绕路”机制,不仅降低了高血糖对肾小球的毒性,还带来了附加的好处,比如减少尿蛋白、降低体重、改善心衰症状,甚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甘精胰岛素作为一种长效基础胰岛素,其平稳、持续的降糖作用,正好弥补了达格列净在胰岛素分泌方面的不足。
而两者联用,不仅能实现全天候血糖控制,还避免了血糖大幅波动带来的肾脏损伤。
特别是在血糖难控、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中晚期糖尿病患者中,这种组合更显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达格列净并非单纯的降糖药,它甚至被《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年第6期称为“慢性肾脏病的新希望”。
研究显示,达格列净能显著减少尿蛋白排泄,降低肾小球内压,减缓肾小球硬化进程。
与传统降糖药不同,它对肾单位的保护作用更为直接,甚至在非糖尿病肾病中也显示出一定疗效。
临床研究中,达格列净 甘精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在5个关键指标上表现出色。
首先是血糖控制,联合用药让空腹血糖和HbA1c(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更平稳,避免了胰岛素单用时的低血糖风险。
其次是尿蛋白水平显著下降,这代表肾小球屏障功能的改善,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第三是体重减轻,这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福音,因为体重过重本身就是肾病加重的重要因素。
第四是血压下降,尤其是收缩压的改善十分明显,进一步减轻了肾小球负担。
最后,第五项指标——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维持甚至小幅提升,是该组合治疗中最令人振奋的发现。
当然,任何药物组合都不应脱离个体化原则。并非所有糖尿病肾病患者都适合这种方案。
比如,严重脱水、反复尿路感染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达格列净;而胰岛素过敏、体重过轻者,也需慎重评估是否加用甘精胰岛素。
因此,医生在制定方案时,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这种组合。
除了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多个方面。饮食上,应控制蛋白质摄入,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等;
限制钠盐摄入,避免水肿与高血压加重;适当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但也要警惕高钾血症。
运动方面,应以中低强度为主,如快走、骑车、太极拳等,每天30分钟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肾脏负担增加。同时,规律作息、控制情绪、戒烟限酒,都是缓解病情的“隐形药方”。
不少患者会问:“达格列净这么好,能不能单独用?”理论上可以,但临床上,单用达格列净降糖力度可能不足,尤其是胰岛素分泌功能较差的患者,单药难以维持血糖稳定。
而甘精胰岛素的加入,不仅增强了降糖效果,还让达格列净的优势得以更全面发挥。
正如《实用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3期所指出:SGLT2抑制剂与长效胰岛素的协同机制,不仅在降糖领域实现1 1>2,更在保护肾脏与心血管上展现出深远意义。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种联合方案的背后,是对疾病本质更深刻的理解。糖尿病不是单纯的血糖问题,它是一种系统性代谢紊乱,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糖尿病肾病,更是这一紊乱的集中体现。仅靠单一药物难以应对多维度的病理变化,唯有多靶点、多路径的干预,才能真正实现“控糖、护肾、护心”的综合目标。
回归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达格列净配上甘精胰岛素,能带来5项指标的改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它们不仅是药物的叠加,更是机制的互补、路径的协同、目标的统一。
这是一种科学与临床智慧的结合,也是现代医学对慢性病综合管理理念的最好诠释。
在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和治疗经验的丰富,这种组合有望成为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新“黄金标准”。
而对患者来说,最重要的,依旧是早发现、早干预、配合医生、坚持治疗。
毕竟,疾病的控制从来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持久战。
糖尿病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忽视。每一位患者,都有权利选择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而达格列净 甘精胰岛素的组合,正是这个时代送给他们的一份有力“武器”。
只要用得好、用得准、用得稳,糖尿病肾病的命运,完全可以被改写。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31卷第5期:SGLT2抑制剂联合基础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疗效观察;
2.《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第38卷第9期:达格列净在糖尿病肾病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探析;
3.《实用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9卷第3期:甘精胰岛素与SGLT2抑制剂联合治疗对肾功能及血糖控制的影响;
4.《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年第38卷第6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进展与个体化策略研究;
5.《内科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18卷第1期:新型降糖药物对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改善作用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干细胞移植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者:尿蛋白改善达40%以上
一、干细胞治疗是“幻想”还是“进展”?不少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期面临蛋白尿反复、肾功能持续下降的问题。有人听说干细胞技术正在研究阶段,心里犯嘀咕:
“这真的靠谱吗?是不是还停留在实验室?”
但其实,多项动物实验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结果显示:蛋白尿明显改善,肾组织损伤减轻,未来有望转化为临床辅助治疗手段。
二、研究证据:蛋白尿可改善、炎症与纤维化减轻
- 间充质干细胞(MSC)通过“旁分泌效应”发挥作用
- 中国团队在动物实验中发现,MSC不仅能分泌保护性因子(如外泌体、TGF-β调节因子),还能维持肾小管连接结构,抑制炎症反应与间质纤维化,从而显著抑制蛋白尿发展 (Nagaishi et al., 2016)。
- MSC还能修复肾小球滤过屏障中的关键细胞——足细胞
- 足细胞是决定蛋白是否漏出的“闸门”。研究指出,干细胞能减轻足细胞受损,阻止其萎缩与凋亡,进而控制蛋白尿 (Khalilpourfarshbafi et al., 2017)。
- 干细胞外泌体还可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 研究者发现,MSC分泌的外泌体可保护肾小管细胞的紧密连接结构,防止“肾漏”,也减少局部坏死与炎症 (Nagaishi et al., 2016)。
三、干细胞不是“包治百病”,这些人群未来或最受益
干细胞治疗虽仍在临床前阶段,但医生提醒,这几类患者未来最有可能从中受益:
- 糖尿病肾病中期,蛋白尿持续升高者
- 若已有足细胞损伤,干细胞可能减缓进一步恶化。
- 常规药物疗效不佳、对雷米普利类药物反应有限者
- 尝试联合MSC可能带来额外蛋白尿改善。
- 伴有明显肾间质纤维化或肾小管萎缩者
- 干细胞的抗纤维化效应有望阻断“不可逆恶化通道”。
四、想参与未来试验?这些信息你得知道
- 目前研究多为动物实验或早期小型临床观察
- 安全性与长期效果尚待大样本验证。
- 国内部分中心正在开展早期干细胞试验
- 如北京协和、上海瑞金医院等,感兴趣者可关注官方平台的招募信息。
- 干细胞不等于“回春”,更不等于取代药物
- 医生建议:以科学心态关注,不盲目跟风,也不排斥新技术。
五、医生的话:科学永远在路上,但我们离希望更近了
很多患者对“慢性病能不能治愈”这个问题抱有疑问。干细胞治疗不会一夜间变成“灵丹妙药”,但它正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
就像在阴天中看到天边那一缕光:不是希望已至,而是方向已明。
你是否听说过干细胞治疗肾病的新闻?或者想了解相关试验招募情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关注“护肾新科技”!
参考文献:- Khalilpourfarshbafi M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Based Therapies against Podocyte Damage in Diabetic Nephropathy.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2017
- Nagaishi K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ameliorates diabetic nephropathy via the paracrine effect of renal trophic factors including exosomes. Scientific Reports,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