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肠病(糖尿病肠病治疗方案)
糖尿病人经常便秘,多吃些不消化的食物,是不是就能拉出来了?
关键概念澄清:“不消化的食物” ≠ 随意吃难消化食物
(比如油炸食品、肥肉、橡胶等真正难消化物反而会加重肠胃负担)
✅ 您真正需要的是 【可溶性膳食纤维 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它们属于 “不被人体吸收,但能被肠道菌群发酵利用” 的健康物质。
为什么糖尿病人容易便秘?
- 高血糖损伤肠道神经(糖尿病自主神经发生病变)→ 肠道蠕动减慢
- 某些降糖药物副作用(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可能引起腹胀便秘)
- 饮食过于精细(缺乏全谷物、蔬菜)
- 饮水不足(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身体易缺水)
- 活动量减少(尤其老年患者)
正确改善便秘的饮食方案:第一梯队:高纤维食物(需同时补水!)
纤维类型
功能
推荐食物
每日目标量
不可溶性纤维
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
全麦面包、糙米、芹菜、豆类外皮
总纤维量 25-30g/天
可溶性纤维
吸水软化粪便,益生元作用
燕麦、魔芋、苹果(带皮)、木耳
⚠️ 重要提醒:
必须喝足水(1500-2000ml/天),否则纤维会像干水泥一样加重便秘!
纤维需逐步增加(每周 5g),突然大量吃易引发腹胀腹痛。
第二梯队:肠道动力助推器
- 益生菌食物:无糖酸奶(选择低脂高蛋白)、泡菜(注意钠含量)
- 植物性油脂:亚麻籽油(1勺/天)、橄榄油(润滑肠道)
- 镁元素补充:深绿色蔬菜(菠菜、芥蓝)、杏仁(10粒/天)
必须就医的情况:
如果调整饮食后仍存在以下问题,需立即排查并发症:
- 交替性便秘与腹泻 → 警惕 糖尿病性肠病
- 排便费力 肛门坠胀 → 可能是 直肠肌无力(神经发生病变导致)
- 便中带油或漂浮 → 需检查 胰腺外分泌功能(糖尿病合并胰腺问题)
执行要点总结:
主食替换:白米饭 → 燕麦饭/藜麦饭(每餐1拳头) 蔬菜升级:每日500g,深色叶菜占一半(如菠菜、苋菜) 水果优选:带皮苹果、蓝莓(血糖稳定时加餐100g) 饮水计时:晨起300ml温水,每餐前半小时200ml 动起来:餐后30分钟快走(哪怕只是在屋内绕圈)
科学增加纤维 补水 运动,才是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调整2周无改善,请及时内分泌科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便秘##膳食纤维##健康饮食#
3000万糖友受困便秘!你的血糖波动可能和排便有关
“空腹血糖忽高忽低,明明按时用药、饮食控制严格,为什么还是达标难?”临床发现,超过4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慢性便秘,且血糖波动幅度是排便正常者的2.3倍!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研究证实:肠道健康与血糖调控密切相关,长期便秘可能从3个维度破坏血糖平衡——这不是危言耸听,正在服药的糖友尤其要警惕!
健康肠道的“益生菌部队”(如双歧杆菌、乳酸菌)能做3件大事:
- 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修复肠道黏膜屏障
- 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
- 抑制炎症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
但便秘时:
- 粪便滞留导致有害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激增3倍,挤压益生菌生存空间
- 膳食纤维无法被充分发酵,丁酸产量下降60%,肠道失去“天然降糖助手”
人体存在一条精密的“肠道-胰腺通讯轴”:
当食物进入肠道,肠内分泌细胞会分泌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刺激胰岛β细胞精准释放胰岛素,同时延缓胃排空,避免血糖骤升。
便秘者的致命缺陷:
➀ 肠道蠕动减慢,GLP-1分泌延迟3-4小时,导致餐后血糖高峰与胰岛素分泌错峰(俗称“血糖过山车”)
➁ 粪便压迫肠壁,使肠神经传导紊乱,空腹时也可能异常释放胰岛素,增加夜间低血糖风险
上海瑞金医院病例:62岁糖友王阿姨,便秘时早餐后血糖常飙至13.6mmol/L,通便后降至7.8mmol/L,差值竟达5.8mmol/L!
三、慢性炎症“火上浇油”:便秘让降糖药效果打对折长期便秘会引发持续的“肠道低度炎症”:
- 肠黏膜受损释放TNF-α、IL-6等炎症因子,直接攻击胰岛β细胞
- 肝脏对胰岛素的清除能力下降,血液中“无效胰岛素”堆积
更棘手的是:炎症会降低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的吸收效率!
糖友必看!3招打破“便秘-高血糖”恶性循环饮食调节:构建“肠道 血糖双护”食谱
【黄金早餐】:200ml无糖酸奶(含100亿CFU活菌) 30g燕麦 15颗蓝莓
(酸奶中的益生菌修复菌群,燕麦β-葡聚糖延缓血糖上升,蓝莓花青素抗炎)
【加餐关键】:上午10点/下午3点吃1小把杏仁(含镁元素促进肠道蠕动,每天不超过20颗防热量超标)
【饮水秘诀】:晨起空腹喝300ml温水(37℃最佳),每小时喝100ml,全天至少1800ml(避免一次牛饮导致胃胀气)
运动干预:2个动作同时改善肠道与血糖
① 腹式呼吸 提肛运动(躺着做):
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收缩肛门5秒,重复10次/组,每天3组
(增强盆底肌力量,促进肠道血液循环,同时提升胰岛素受体敏感性)
② 餐后快走20分钟(重点!):
晚餐后散步,步频保持100-120步/分钟,可使GLP-1分泌增加25%,相当于多打半单位胰岛素的效果
药物与监测:避开3大误区
误区1:依赖开塞露快速通便
(临时用可缓解,但长期导致肠壁敏感性下降,形成“不用药不排便”恶性循环)
误区2:自行服用含蒽醌类泻药(如大黄、番泻叶)
(破坏肠道神经,加重胰岛素抵抗,且可能导致结肠黑变病)
正确做法:
· 优先选择聚乙二醇(如福松)、乳果糖(不被肠道吸收,不影响血糖)
· 便秘超过3天且血糖波动>3mmol/L,立即记录排便时间、血糖值、饮食情况,复诊时带数据给医生
出现这3种情况必须急诊!① 排便时突发心慌、手抖、出冷汗(警惕低血糖与心梗风险叠加)
② 粪便带鲜血或黏液,同时空腹血糖连续3天>11.1mmol/L(排查肠道肿瘤或糖尿病肠病)
③ 48小时未排便且腹胀如鼓,伴随恶心呕吐(可能是肠梗阻,需立即禁食禁水)
肠道通,血糖稳!糖友的“双重自救”从今天开始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不能只盯着药片和胰岛素,肠道健康同样是“生命线”。当你发现排便规律改变、大便性状异常(如羊粪球、黏马桶),就是身体在提醒:该给肠道和血糖“双重体检”了!
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补充维生素D吗?
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炎症性肠病的困扰,随着近些年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已经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疾病本身的控制,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关注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炎症性肠病患者容易出现维生素D的缺乏和骨质疏松,甚至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们身体中的维生素D主要由皮肤在阳光紫外线照射后产生,此外由食物中的维生素D经肠道吸收补充。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以室内工作生活为主,尤其在患病之后更会减少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而导致维生素D不足。同时,炎症性肠病患者往往会存在营养不良,以及接受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和疾病本身的炎症状态,均会进一步导致维生素D缺乏,并存在引发骨质疏松、甚至骨折发生的可能。
那么我们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首先,炎症性肠病患者建议通过检测血中25(OH)D3水平筛查有无维生素D缺乏。对于25(OH)D3小于20ng/ml的患者,认为存在维生素D不足,建议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并接受阳光照射;进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深海鱼类、牛奶、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建议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药物,并每3个月监测25(OH)D3水平,期望25(OH)D3达到30ng/ml的理想水平。
随着对维生素D的认识越来越多,其不仅能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还具有一定抗炎症和抗肿瘤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维生素D对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甚至老年痴呆症等均有益处。补充维生素D也不再仅仅是儿童和孕妇的事情。那么补充过多的维生素D会不会有害呢?一般而言,维生素D是具有较高安全性的,且价格低廉,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长期摄入超大剂量的维生素D才会导致维生素D中毒,血25(OH)D3水平达到100ng/ml以上才会引起维生素D相关毒性,主要包括高钙血症和肾功能损害。
炎症性肠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建议筛查血25(OH)D3水平,鼓励患者适当接受日照并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并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纠正维生素D缺乏,防治骨质疏松,并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炎症性肠病病情。
北京协和医院 谭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