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胸闷呼吸困难(糖尿病胸闷呼吸不畅)
长沙市第三医院专家:糖尿病患者胸闷不适更应提高警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9日讯(通讯员 刘佩)长沙59岁的喻先生有着多年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近日他的血糖控制不佳,并且看东西也越来越模糊。担心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的喻先生来到长沙市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治疗。
在完善入院检查时,主管医生发现喻先生的心电图结果异常:下壁导联ST段抬高,于是立即请心血管内科会诊。
心血管内科四病室副主任医师戴博仔细询问相关情况。喻先生无意间提起,自己在入院前一天上午有些胸闷不适,约持续了半小时后逐渐好转。结合病史、胸闷症状以及心电图检查,戴博考虑喻先生很有可能是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我没有心脏病,也没有胸痛的感觉,怎么可能心梗呢?”喻先生一脸不可置信。但进一步检查证实了戴博的判断,喻先生的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明显增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明确,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转入心血管内科四病室后,喻先生接受了抗心衰、控制血压血糖、抗栓、稳定斑块等综合治疗稳定病情;科室主任王勇带领团队为喻先生完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右冠闭塞、左冠严重狭窄病变,随即行支架置入术,打通闭塞的右冠恢复血流运行;之后还需要择期再对左冠进行处理。
“本来是住院降血糖和检查眼睛,没想到查出心梗这么严重的问题。”一想到心肌梗死这么严重的疾病曾在悄无声息中给自己以沉重一击,喻先生感到后怕不已。
王勇介绍,并非所有的心肌梗死都会出现胸痛等典型症状,还有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胸痛,可能仅表现为胸闷、上腹部不适或肩膀不适,但其心电图会呈明显改变,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显著升高,这种情况被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人以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因为这类人群往往感觉较迟缓,以致于出现相关症状而不自知。
喻先生有着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却一直没有规律用药,血压血糖都控制得不佳;他还有长期吸烟的习惯,每天要抽1-2包烟……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这才引起他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无痛性心肌梗死由于症状较轻,常常被患者忽略,待出现心力衰竭等明显并发症时才来就医,因此预后较差。
王勇提醒,有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提高对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防范,平时可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当进行锻炼,以及配合医生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积极治疗进行预防,同时还要定期体检筛查,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责编:胡什]
轻松掌握: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武器。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优点和缺点,胰岛素也不例外。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过敏反应、体重增加、视物模糊、注射部位感染、局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等。接下来的内容,让大家了解胰岛素这些不良反应,学习相应的处理方法。
低血糖是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一般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包括出汗、颤抖、无力、心慌、饥饿感;也有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意识障碍;还有小部分人无明显自觉症状。
糖尿病患者产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
1.胰岛素剂量大了;
2.体内胰岛素蓄积(肾脏病变导致清除率下降),引起血糖过低;
3.注射完胰岛素后,未根据胰岛素的种类及时进餐;
4.进食量偏少;
5.运动量过大。
应对策略:
出现低血糖或可疑低血糖时要立即测血糖,确定低血糖要马上处理,然后再分析原因。
1.注射前仔细核对胰岛素的名称和剂量,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用量要必须准确;
2.尽可能保持规律饮食,注射胰岛素后按相关要求进食。如进食较少、甚至不能进食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减量甚至停止使用胰岛素;
3.适度运动,不宜空腹运动,应每次正餐后稍事休息,进行30分钟左右的步行;
4.定期监测三餐前后的血糖,对可疑夜间低血糖者,还需监测凌晨3点的血糖。
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的全身皮疹、出汗、胃肠道不适、呼吸困难等,甚至过敏性休克,这要考虑是胰岛素过敏反应。
胰岛素过敏的原因如下:胰岛素制剂纯度不够,其杂质、某些添加成分(如锌、鱼精蛋白)及胰岛素本身均可引起过敏;或者病人属特殊过敏体质。
应对策略:
1.如果只是注射部位发生了过敏反应,且症状较轻,短时间就会自行消退,无需采取特殊治疗措施,可继续用药,注意观察;
2.对症状稍重一些的局部过敏反应,可给予局部热敷、口服抗过敏药物;较严重者,更换不同种类或厂家的胰岛素,或换用口服降糖药;
3.已经开封、正在使用的胰岛素不要放在冰箱里,预混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以免药液温度过低或药物浓度不均匀,对皮肤造成刺激;
4.注射针头要做到一次性使用;
5.脱敏治疗:以上方法无效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脱敏治疗。
胰岛素所致的体重增加多发生于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严格或长期胰岛素剂量过大患者。
主要原因是:应用胰岛素后,机体的代谢趋于正常,胰岛素促进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和贮藏;或饮食量过大,结构不合理,进食了高糖、高脂的食物;或运动量不足。
应对策略:
1.增加运动的次数与时间;
2.科学饮食,控制总热量,应根据标准体重、活动量、年龄等计算每天的总热量,并增加富含粗纤维蔬菜的摄入;
3.调整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对体重影响较少或者减少体重增加的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或者在原来的治疗方案上,联合使用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GLP-1激动剂(如:利拉鲁肽)、DPP4抑制剂等药物,这些药物有减轻体重的作用。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有时糖友会出现看东西模糊,尤其多见于初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
主要原因是:由于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和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状体內水分溢出而屈光下降,发生远视所致。
应对策略:
人体对降下来的血糖逐渐适应后,视力就会在几周内恢复。但是如果仍不能恢复,建议去眼科检查一下了解有无眼底病变,或者必要时配镜。
由于消毒不彻底、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或使用变质过期胰岛素等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皮肤的感染。轻则可出现皮肤红肿,重则可有皮肤溃烂。
应对策略:
注意皮肤卫生,加强无菌操作,胰岛素针头应一次一用。未开封的胰岛素保存在冰箱冷藏,已开封的胰岛素保存在不高于28℃常温下28天,过期不可再用。使用胰岛素前应检查药液有无变色及絮状物,如发生变质不可再用。
脂肪萎缩为脂肪细胞缺失,表现为皮肤不同程度的凹陷。当在脂肪萎缩部位注射时,胰岛素的吸收发生显著波动。脂肪萎缩随时间而消退,可能与未注射部位轮换和针头重复使用相关。
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质地硬,这是皮下脂肪细胞增大和脂肪组织肿胀和(或)硬结。在这些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血糖控制效果下降,增加血糖的波动。
应对策略:
要轮流更换注射部位;不要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部位注射。
糖大夫提醒:虽然胰岛素有这些不良反应,但是掌握好了使用方法和注射事项,就会将这些不良反应的可能降至最低。也不能因为害怕胰岛素的副作用而拒绝使用,这样就因噎废食了。
糖尿病人「胸闷气短」都会来看呼吸科,但很可能是另一器官惹的祸
61岁的肖大爷年纪不算太大,但已是1型糖尿病的「老病号」,自30岁那年,他就确诊为糖尿病,服药30余年,血糖控制尚算良好。前段时间,他总是出现胸闷气短的症状,偶尔还感到皮肤瘙痒。皮肤瘙痒这个症状他已经见惯不怪了,糖尿病患者的「老毛病」。但胸闷气短这个症状让他心里很不安,是不是得了其他肺上的疾病?他连忙赶到家附近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挂了呼吸科门诊。
「初步怀疑他胸闷气短不是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建议看肾内科……该科室主任杨拴盈教授告诉我们,1型糖尿病的患者最明显的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这样的患者往往起病急,喝水多、吃饭多、尿多但体重却偏偏还减轻,这样的患者如果不加以重视常会引发肾、视网膜、神经病变及酮症酸中毒等疾病。目前该疾病是无法治愈的,确诊后还必须终身服药。
既然不属于呼吸系统疾病,那肖大爷为什么会胸闷气短呢?
杨教授告诉我们,导致肖大爷胸闷气短的正是糖尿病肾病这个「罪魁祸首」。像糖尿病导致的肾脏疾病出现胸闷气短的,呼吸科来的患者十分常见,最终都被转去肾内科医治。因为这是一种慢性高血糖造成的肾脏血流动力学以及葡萄糖本身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系列的改变,它会损伤人体的全肾。如果是患1型糖尿病的患者往往是10年以上的长期患病的患者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肾内科的大夫也常和我们交流,临床上以持续性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严重的患者还会面临长期血液透析的治疗折磨。所以他这样的情况及时转诊是最重要的,时间根本耽误不得。
「肖大爷的这些疑问很多来呼吸科看胸闷气短的糖尿病患者都会问……最想提示的是哪些医嘱?」看过门诊的肖大爷还是不放心自己究竟是不是因为糖尿病的原因引起的胸闷气短,他一会怀疑自己心脏除了问题,一会怀疑自己是肺上的问题。因为自己几十年来糖尿病也没有出现过特别危急的情况。他最想知道的是,糖尿病患者是不是一定会发生唐尼癌病肾病?
「这个问题我们经常在做科普,也会与肾内科的医生交流。我们正常的肾脏表面是平滑光洁的,而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肾脏的表面是犹如一层加了水的白糖黏附在肾脏表面上,并不是平滑光洁的。所以首先要知道,有没有糖尿病肾病,到肾内科做个检查就可以查出来。我们能告诉患者的是,现在已经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只有一部分罹患糖尿病肾病。而通常就是1型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的或者是2型糖尿病诊断时或就合并与其他损害肾脏的危险因素,比如平时的血糖控制不好,血压血脂过高,出现视网膜病变等等的情况,都会比较容易导致。」杨教授告诉我们。
据患者肖大爷回忆称,自己夜晚有时候注意到出现过「蛋白尿」的情况,但因当时睡意朦胧,自己也没太看清楚。想问是不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蛋白尿」就说明一定发生糖尿病肾病了?
杨教授回答说,根据多学科会诊时肾内科医生的解释,其他肾脏疾病也可以表现为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此,想要明确是否为糖尿病肾病,还是糖尿病合并了其他肾病,亦或是糖尿病肾病合并其他肾病,还是需要进行肾活检,用病理检查来区分诊断。无论什么内科疾病,要想确诊,病理诊断都是金标准。假如患者不能进行肾活检,就需要专科医师进一步来会诊和鉴别了。
「糖尿病患者出现这些表现就要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预防发生是老生常谈的事,但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叮嘱大家」杨主任告诉我们,现在是一个多学科联合协作的时代,许多疾病往往都不是一个科室能解决的问题。面对患者较为复杂的病情,我们不仅需要多学科会诊(MDT),进行讨论,有时候甚至需要转诊其他科室进行进一步的细致检查,所以患者朋友也要多多理解,做到尽量配合。像呼吸科常常遇到的糖尿病患者前来看胸闷气短的问题,我们也要排除是属于糖尿病肾病等这些原因,不能因为患者来看呼吸方面问题,就一定属于呼吸系统的问题。该做的检查做完后,一旦发现没有出现呼吸系统问题,患者的病人是不能耽误的,应及时会诊、讨论,及时转诊、治疗。
但在此杨主任也想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了胸闷气短的问题,要注意观察自己有没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观察小便是否带泡沫,这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注意到的异常表现。此外还要注意是否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频、皮肤瘙痒、颜面部或肢体水肿等问题。如果有这些问题,你又出现了胸闷气短,那是一个道理,还是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最大,建议最好及时挂肾内科。如果出现尿量减少、血压难以控制、低血糖,甚至都意识不清了,及时拨打120,一刻都不要耽误时间,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会危急生命。
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方面,相信患者心知肚明,但还是要再次叮嘱大家,一是控制饮食,戒烟限酒;二是适宜运动;三是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目标要严格观察;四是药物治疗一定要遵医嘱,不能擅自停用;五是如果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及早进行肾脏替代治疗也不失为一个办法。而还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尤其呼吸科临床遇到的来看胸闷气短的,有时候到了呼吸科,有时候跑到心内科去看病。这就说明一些症状容易被忽视。但逐渐进展则可以导致大量的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这也是肾衰竭的常见病因。因此,无论哪个科室,都要对糖尿病患者提高警惕,注意加强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及防治,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减少这些患者并发症带来的严重后果。